谈艺录吴王夫差剑
春秋末期吴王夫差和越王勾践以及美女西施的爱恨情仇几乎家喻户晓。
夫差是春秋后期左右天下局势的重要人物,他在位期间,吴国国力达到鼎盛,成为中原霸主。夫差胸怀壮志,具有战术眼光。他带领吴军先后对越、楚、鲁、齐等国用兵,达到震慑其他诸侯国的目的,从而为争霸奠定了强大的军事基础。但最终却被卧薪尝胆的越王勾践逆袭,被越国灭国后自刎。
吴王夫差剑(1976年河南辉县出土,现躲于中国国家博物馆)
这柄吴王夫差青铜剑目前收躲于国家博物馆中,出土于河南辉县,全长59.1厘米,剑身宽5厘米,柄上有箍两道,隔手上有兽面花纹,镶嵌松绿石,剑身满布花纹,有阴刻篆字铭文十字:“攻吾王夫差自作其元用”,锋锷仍非常锋利。
青铜剑不仅是在战场上用于厮杀的武器,也是王公贵族社会地位和身份的象征。《正以》上说:“春秋官吏各得带剑。”所配之剑在长度和重量上,也因佩戴者的爵位高低而有所不同。这种彰显使用者显要身份的剑,在铜合金配比、铸造、打磨、装饰等工艺上均有着至今都令人叹为看止的技艺。复合剑、菱形纹饰和剑首同心圆这三种技艺被称为吴越青铜剑三绝。
这三种技艺在这柄吴王夫差剑上得到足够展现。
吴越两国铸剑技术远远超过了中原,可以说达到了登峰造极的地步。这或许是因为其处于水网密布的地区,大型战车无法发扬优势,军队以步兵为主,剑是步兵最便利的武器。另一个原因就是吴越地区青铜原料、冶炼和铸造环境等优于中原,加上匠师的铸造看念不同,因此当时其他地方都造不出这样精绝的剑,故《周礼·冬官·考工记》说:“吴越之锡金,此材之美者也”;“吴越之剑,迁乎其地而弗能为良”。时过境迁,我们今天依然对吴越青铜剑精湛的工艺没有完全了解,这也是复合剑、菱形纹饰、剑首同心圆装饰被称作三绝的另一原因。
剑身复合剑
所谓复合剑,指剑脊与剑刃用不同配比的青铜合金二次铸造剑身的青铜剑。复合剑铸造过程是先用含锡量较低的青铜合金铸剑脊(这种合金韧性强,不易折断,但硬度低),剑脊两边留有榫头,然后用含锡量较高的青铜合金包住剑脊两边的榫头铸成剑身(这种合金硬度高、开刃后特殊锋利,但易折断)。两种合金结合铸成的剑就有外锐内韧,刚柔兼备的特征。
展开全文
剑身菱形纹饰
关于剑身的菱形纹饰,对于这种菱形暗格纹饰制造工艺,至今仍有不同的看点,主要有“铸槽填锡说”和“金属膏剂涂层说”。铸槽填锡说认为菱形纹饰的制造是通过在泥范表面粘贴泥条成形后铸出菱形纹饰阴槽,再往阴槽中填焊锡料的方法。金属膏剂涂层说认为剑铸成后,在剑身上满涂用含锡量大的合金粉和天然黏合剂配制的膏剂,在膏剂上刻出菱形纹饰后,放进炉中加热,使锡合金在剑身表面融为一体,再经过打磨形成菱形纹饰。
剑首同心圆
而剑首同心圆指位于剑首端部,有一圈圈的同心圆的装饰。这些同心圆由厚度0.3至0.8毫米、间距0.3至1.2毫米不等的多圈薄壁凸棱组成。在同心圆的槽底分布着极细突起的栉齿纹。同心圆的范铸工艺十分复杂,一般的工匠没能力铸出,在当时代表了最高的铸造工艺。其制造过程中有很多不确定的因素,稍有差错,就不会成功。正因如此,带有同心圆的剑在当时只有少数身份和地位很高的人才能够佩带。
最难能可贵的是剑身表面的镀层,据科研人员测试后发现,剑的表面有一层10微米厚的铬盐化合物。这一发现立刻轰动了世界,因为这种铬盐氧化处理方法,只是近代才出现的先进工艺,德国在1937年,美国在1950年先后发明并申请了专利。
迄今为止,存世的吴王夫差剑有9把,这些春秋名剑,为我们了解历史和研究古代冶金技术提供了宝贵的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