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伯德小姐》:中二病的青春
《伯德小姐》是格蕾塔·葛韦格导演的偏带有一些自传性质的电影。影片所选的事件发生地,也就是加利福尼亚的萨克拉门托正是导演的故乡,因此,这便也算是导演的私心了,以这部电影,作为自己对萨克拉门托这个小镇的情书。
影片情节相比于其他如《朱诺》这样的显现小概率时间的青春电影似乎有些简单。因为似乎全程,它向看众显现的都是可能率事件(也许除了一开始跳车一段)。影片主人物是高中生克里斯汀。正值青春叛逆期的她为自己取了一个不伦不类的名字——伯德小姐(Ladybird)。高中,正是一个飞速成长的过程,而LadyBird这个名字正是对于主人公心理状态的一个暗示。即LadyBird,象征着鸟类翱翔远往。放在萨克拉门托这个小镇中,便成为了伯德小姐为自己在纽约的大学梦想而与自己的家庭和生活展开对抗。
整部电影的显现手法非常普通,并没有花哨炫技的镜头语言。同时,影片的整体剧情较为割裂和细碎,由一个小事件急促地切向下一件,并没有做过多的停留,点到为止。然而,众多琐碎的事件,放在短短93分钟的片长中,却又显得自然表露,避免了过多的刻意煽情,与刻意放慢的节奏,又提升了整体娱乐性。
然而,正如之前所说,整部电影展现的是成长过程中的可能率事件,因此,与众多的青春片相比,这些小事件又是略显套路化的。伯德小姐在高中生活中遇见初恋,初吻,再分手,献出第一次,被渣男骗了身体,与好友决裂,和解,最终成功报考大学。
展开全文
翱翔出走,作为一种抗争,必有抗争的对象。而在这部电影中,伯德小姐最主要的抗争对象,便是果敢阻拦自己报考纽约的大学的母亲。
影片开头的情节,便将女儿与母亲之间的矛盾以一种戏剧化的方式展现出来。母亲与女儿开车在路上,一同听着磁带。听完后,刚刚处于激动状态的两人却转眼又因为报考大学的琐事而吵到不可开交,这一幕以伯德小姐直接解开安全带跳车为终。
而这种与母亲的争吵,贯穿整部电影。伯德小姐与母亲会因为各种莫名其妙的原因而争吵,例如衣服没叠好,走路没精神等等。最显著的一次,便是母亲大声质问伯德小姐:“你知道为了抚养你长大我负担了多少钱吗?”伯德小姐立刻掏出一张纸,让母亲将因自己而付出的每一笔钱财笔录下来,等到自己以后赚了很多钱来偿还母亲,此后,两人再也不会说一句话。母亲又刻薄地回击,认为伯德小姐根本不会找到足以支付这笔钱财的工作。
母女两人似乎从来不能完全融洽地相处。而伯德小姐天生的刻薄,似乎又与母亲极其相似,口无阻拦。但母亲又并非以一个负面的形象出现在电影里。在某一些时刻,她又是温存的。作为一名护士,她对于他人的同情之心又在她与神父的对话之间一览无遗。她百般阻拦自己的女儿往远远的大城市上大学,也只是因为恐惧家里承担不了繁重的学费。只是有时候,她却又如此感性,冲动,也总是与和自己性格相同的伯德小姐闹矛盾。
而伯德小姐似乎也是这样的。虽然她本身并无什么优点,只有一张很“臭”的嘴,是一个很具代表性的中二病形象。但当自己因为初恋丹尼是同性恋而与他分手后,面对丹尼的哭诉以及请求,她却又毫不犹豫地原谅了她。“你们两人都有太强的个性。”这是伯德小姐患有抑郁症的父亲所说的,一语道出了造成母女之间矛盾的主要原因。父亲始终像一个旁看者,总是想方设法地支持着自己的女儿,而母亲则更像一个掌控者,而这种掌控者的人物类型则又与不羁却又中二的女儿相冲突,没有人情愿真正放下自尊,真正地好好沟通一下。
这种理解的短缺,在母亲和女儿在更衣间的对话中能够较直看地体现出来。女儿问母亲:“你爱我,但是你喜欢我吗?”母亲的回答,则是“Iwantyoutobethebestversionofyourself.”女儿的反应更像是一种小心的试探:“Whatifthisisthebestversionofmyself?”母亲当然是爱女儿的,这与她在生活中处处对女儿的关照,抚慰,与指责中可以看出。但有时候,这种“爱”又是短缺理解的。母亲是为了女儿的好,同时,她却漠视了对于女儿自主意愿的支持,导致女儿产生抗争的情绪。但女儿的错,在于并没有切身考虑母亲的想法,只是一味地回击,不留余地,回根结底,便是之前所说的,理解的短缺。双方没有人妥协,母亲不支持女儿往大城市上大学,女儿则是偷偷地背着母亲申请学校。
然而,青春电影亘古不变的话题,便是“和解”。而在这部电影中,导演则是以一种最简单的方式化解母女两人的矛盾——双方的示弱与让步。
伯德小姐有着皆大欢喜的结局,即她终于考上了心仪的大学。在离开的那一天,母亲开车送她往机场,然而在到达机场门口时,母亲却又装着若无其事的样子,不再送自己的女儿。影片用一个缓慢的近景镜头,展现了母亲脸上微妙的感情转变。在面无表情地开车离开后,情绪突然崩溃,撕开了一切伪装,却早已抽泣不成声。她慌乱地再一次来到进口处,但此时的女儿早已乘上了飞机。
而当伯德小姐来到纽约的时候,导演却以一种戛然不同的笔调来描写纽约的生活。纽约的建筑群对比于萨克拉门托小镇的漂亮阳光,是冷峻的,不带感情,灰冷而陌生。住在狭小的公寓楼里,此时已经18岁成年的伯德小姐找到了母亲写给她却又一遍遍揉碎的信纸。父亲将它们捡了起来,塞在了伯德小姐的行李箱中。这是属于母亲的,但又没有说出口的爱意与心声。
在纽约街头的夜晚,在伯德小姐的第一次宿醉后,她再也不是伯德小姐了,而是克里斯汀。也许有些时候,我们太过专注地想要躲避,想要抗争出走,但最终,我们不免也要回过头,来看一看我们开始的地方。只有感受到了纽约人与人之间的敌意与冷漠,楼宇的气势逼人,才能感受到萨克拉门托的熟悉与温热。只有闻声教堂中圣歌,才能珍惜起曾经在教会高中里的美好时光。只是,在回忆起这一切时,此时的克里斯汀早已长大。
影片以一种感性又恰到好处的方式结束。克里斯汀拨通了家中的座机,留下了为自己的母亲留下了一段留言。此时,她终于接受了父母为自己的名字,形成了一种让步与妥协。回忆起曾经,当她考过驾照后第一次在萨克拉门托开车时的心绪,却没有与母亲分享,她意识到,曾经那个中二的自己,错过了太多太多。此时的克里斯汀,与自己的母亲形成了一种巧妙的镜像。
导演实际上将这种镜像在影片的第一个镜头中就交代了出来。克里斯汀与母亲面对面睡在床上,神情,发色对称而相似。克里斯汀与母亲无比相似,在生活的各方各面。但正是因为这种同性相斥而激发的矛盾,终于在影片结尾,得到化解,而影片也并没有过多陆续的挈沓煽情,抉择在此刻戛然而止。
饰演主角克里斯汀的爱尔兰裔演员西尔莎·罗南也许是如今好莱坞演技最好的90后演员。13岁的她便因为在电影《赎罪》中的出色表演而提名奥斯卡最佳女配角,而《布鲁克林》、《伯德小姐》、《小妇人》又让她提名奥斯卡最佳女主角。在经历了演绎《赎罪》、《可爱的骨头》、《汉娜》等电影中艺术色彩深厚的角色后,这一次的罗南真正得以全方位自然地融进克里斯汀这个平凡的小角色中,而全程素颜的细腻表演,更是令她一举成为金球奖影后。在这部影片中,我们也许总能从她的表演中看到我们生活中的什么,或是小县城的大城市梦,或是对于未来的迷茫与慌乱,或是我们已经逝往的,或是正在经历的青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