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88年,李鸿章将22岁女儿嫁给41岁老大臣,两人的子孙后闻名全国
在阅读此文前,诚邀您点击一下“关注”,既方便您进行讨论与分享,又给您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感谢您的支持。
1884年,在清政府的消极作战下,马尾海战以失败告终。福建船政大臣张佩纶被革除官职,流放至张家口戍守边关。
此时正值慈禧太后和“中兴名臣”李鸿章共同把持朝政,在列强的炮火之下,他们二人抉择了让步。假如没有意外,主张对外作战的张佩纶,从此之后将会被迫远离官场断绝仕途。
张佩纶
谁也没想到,四年之后,已经41岁的张佩纶戍满回京。落进人生低谷的张佩纶被李鸿章收留,他娶了李鸿章年仅22岁的女儿李菊耦为继室,还和李菊耦孕育了一个震动中国文坛的后代。
李鸿章权倾朝野,想要什么样的女婿还不是一句话的事情。为什么他偏偏选中了一无所有,对自己没有任何扶助,年龄可以作李菊耦爹的张佩纶?
家世、年龄都不匹配,李菊耦和张佩纶的婚后生活会幸福吗?
婚后
1888年11月15日,在晚清帝国风雨飘摇之下,北京举行了一场盛大的婚礼。
展开全文
李菊藕
新娘李菊藕明目皓齿,年仅22岁,是时任直隶大臣李鸿章的女儿。而新郎张佩纶已至不惑之龄,既无官职也无钱财。
这桩老夫少妻,权力地位极度不平等的婚姻,让无数路人为之侧目。
究竟李鸿章已权势滔天,相当于是晚清的宰相,一人之下万人之上。他晚来得女,对李菊藕十分喜爱,将她捧在手心里呵护着长大。
只要他有为女儿说亲之意,媒人就能把门槛踏破,乘龙怪婿还不就是一句话的事情。
李鸿章
而张佩纶在4年前就被贬官流放,名誉扫地,仕途也早已无看。从官场上说,他对李鸿章的大业没有一点扶助;从女儿的幸福出发,也是和同龄人更有共同语言。
但偏偏,就是这个看上往一无是处的张佩纶,娶了李鸿章的女儿。
和大家想象的老夫少妻无话可说,布满了政治意味的联姻不同。李菊藕和张佩纶两人虽然年龄差了19岁,但婚后生活却过得有滋有味。
张佩纶是个爱写日记的人,原本用于笔录日常所思所感的《涧于笔记》里,在成婚后写满了李菊藕的名字。
他对这个年纪尚幼的妻子爱戴无比,夫妻二人经常坐在一起清谈。有时是看雨,有时是饮酒。在相互了解的过程中,这个41岁的男人经常被李菊藕的看点所折服。
要知道在封建时代,女子受教诲的程度远不及男子。能认个字,不当个睁眼瞎已经是祖上积的福分了。那个时候的女孩子读的大多是《女书》一类,教导女子遵从三从四德的书籍。
但生长在李鸿章身边的李菊藕可不一样,她是李鸿章的老来女,从小就备受宠爱。不仅能和兄弟们同往家学读书,还在李鸿章的熏陶下,对世界、官场局势有自己的见地。
张佩纶就曾记载,在家族小聚上,李鸿章和李菊藕就因“烛光斧影”的问题展开争论。面对李鸿章的步步紧逼和质问,李菊藕毫不恐惧,依然坚持宋太祖赵匡胤是被弟弟杀死的看点。
不仅能识文断字,还能透析历史,对历史事件有自己的看点。这对封建时期的女孩子来说,是极为可贵的。
如此冰雪聪明的女子,会甜心嫁给一个没有前途,也没有活力的41岁男人吗?
在以清朝官场为原型的小说《孽海花》中就曾谈论过这个问题,作者曾朴认为,李菊藕对嫁给张佩纶一事并没有多大意见。
虽受新思想的熏陶,但她的骨子里仍然是尊崇“父母之命,媒妁之约”的看念。
对待字闺中的李菊藕来说,不论嫁给谁,都是一桩政治上的买卖。她清楚李鸿章在官场上的难处,也情愿用自己的后半辈子为父亲分忧解难。
更何况,在她的眼里,李鸿章看人的眼光不会出错。众人都瞧不上的张佩纶,一定有他不为外人道的可贵之处。
那么事实真是如此吗?
张佩纶其人
说起张佩纶,大家可能并不熟悉。但假如说起他的同僚兼好友张之洞,大家就不陌生了。和张之洞一样,在晚清党派中,张佩纶是“清流”中的佼佼者。
张佩纶肖像
他22岁就中进士,尤善诗词歌赋,千字文章提笔就能一挥而就。他进翰林后,经常和朋友吟诗作对互赞诗才,在当时的诗坛上很有名气。
假如张佩纶只有如此虚名,那在乱世中为清王朝续命几十年的李鸿章,还真不会看上他。
光绪初年,清政府已极度腐朽。官员们如同蛀虫一般,向上欺瞒皇帝,向下啃噬百姓。为了整治朝政,正在垂帘听政的慈禧太后决定广开言路,保护统治阶级的利益。
不多时,一篇揭穿高官子弟不依律令被保荐做官的密书震动朝野。文章痛斥官员们以权乱法,为子孙后代展路牟利。言辞犀利诚恳,直抒胸臆,看其行文正是张佩纶所作。
慈禧太后
在慈禧太后和光绪帝的肯定下,张佩纶这个名不见经传的名字,成了悬在贪官污吏头顶的一把刀。
他年少成名又心高气傲,不太会看人的脸色行事。只要有人被他逮住了为官的错处,就会被他揪着不放。
据统计短短十年间,他弹劾的奏折就多达42件,相当于每写3份奏折就有1份是在揭露官员的不正或腐朽之风。而且他的谏言并不是空穴来风,桩桩件件都被理得明明白白,有理有据使人心服。
可以说,因为有张佩纶的存在,晚清的官场上有了股清正之风。
不过无论张佩纶怎么弹劾,都没有骂过未来的老丈人,当时处在权力高峰的李鸿章。要知道,李鸿章死后的财产可不少,里面很大一部分都是下属的献礼。
放着这么大一个蛀虫在眼前,眼里容不下沙子的张佩纶怎么就把李鸿章放过了?
其实,这和张李两家的交情有很大关系。张佩纶的父亲喊做张印塘,是个清正廉洁的好官。在征伐太平天国时,和李鸿章一起打过仗。
俗话说,男人的友谊就是一起扛过枪,李鸿章和张印塘两人也能称得上是过命的交情。
惋惜张印塘死得早,当李鸿章前往灵堂送好友最后一程时,发现张印塘家中已是家徒四壁。他的灵前,也只有一个五岁的孩子嚎啕大哭。
不忍好友家人生活落魄,他亲自出钱为张印塘扶灵回乡。
古人讲究孝道和进土为安,对张佩纶来说,父亲的这位好友就是老张家的大恩人。所以无论他眼里到底有多少贪污腐朽的事情发生,最终没有碰李鸿章一根汗毛。
也正因他的天赋、才情、和直率,李鸿章才对这个小辈另眼相看,情愿在他碰到困难时指点一下这个有些“木”的年轻人。
而张佩纶也投桃报李,在两人的私交信件中,以他敏锐的直觉提醒李鸿章应该注重日俄两国图谋中国的野心。
李鸿章
不过在外交上一向求“稳”的李鸿章并没有把这个小辈的意见放在心上,他是主和派,熟悉到清政府与西方的差距后更不敢在战事上轻举妄动。
外交上张佩纶不能插手,内政上张佩纶可以做的事情就有很多。
他虽人在朝野,但心系百姓,常用一杆笔为处在水深火热中的百姓谋福利。碰到天灾,他主张放粮济民;面对地方官员的暴政,他主张肃清队伍,减轻百姓身上的压力。
这个为官尚且青涩的年轻人很快就成了大家的眼中刺,肉中钉,恨不得拔之而后快。而张佩纶也成为前期的“清流”中,树敌最多,最惹众怒的人。
很快,因直谏升官的张佩纶,也会因为直谏失往他所拥有的一切。
中法战争
1885年,中法战争爆发。张佩纶以理据争,期看能说服慈禧太后出兵,和法国军队硬碰硬来一下。
但要知道,当时的清政府已是强弩之末。在西方的坚船利炮面前,天朝上国的优越感早已不复存在。
为了保护自己的统治,慈禧太后宁愿交出清王朝的尊严,也不情愿惹怒洋人。
为了杀鸡儆猴,让以张佩纶为首的主战派彻底消停,慈禧太后做了一个决定。她封张佩纶为福建船政大臣,把他派上前线,让这个天天喊嚷着打仗的人身败名裂。
这其中是有李鸿章的一份力,他虽然喜欢这个意气风发的年轻人,但也认为他应该下基层历练历练。他期看张佩纶能亲眼看看清政府和西方的差距,有更清楚的国际视野和认知。
这时的李鸿章没有想到,正是因为他的这份助力,张佩纶就此跌进万劫不复之地。
改变命运的马尾海战
1884年,张佩纶来到福建马尾港。他担任福建署船政大臣,以三品钦差的官衔,部署福建海防事宜。但他刚上任,就面临了重重困难。
福建官员个个尸位素餐,不把这个小钦差放在眼中。想要安顿人做事情,都得三催五请的,本就嫉恶如仇的张佩纶大为火光。
马尾海战
他没有方法,就只能往请教曾经打过仗的李鸿章。但我们都知道,李鸿章此行就是为了历练张佩纶,而且他并不想和法国开战。
最后他给张佩纶的意见,不过就是静静等待法国船舰的到来。
张佩纶一介书生,纸上谈兵可以,把他放在实战场上只有被生吞活剐的份。
在开战之前他接到慈禧太后的指令,不许在法国开打前向法国军队发起进攻。
这就等于,本来战力就薄弱的人,非要等到对面给了一圈后才开始反击。这次海战的结果可想而知,新建成的北洋水师没撑过一小时,就被法国打得落花流水。
而被迫上场的张佩纶,在轰喊的炮火声中仓皇躲避,等着战后朝廷对自己的清算。
这一战,他熟悉到了清政府和西洋的差距,对岌岌可危的王朝也更加失落。
战争失败张佩纶得负责任,他被夺往官职,流放到张家口一带戍守边关。被流放的第二年,他的第二任妻子边氏重病身亡。
仕途无看,家庭破碎,他的人生坠进低谷。
假如仔细分析,张佩纶的失败不止因为他的狂妄,不会打仗还偏要上战场。其中更重要的,还是以慈禧太后为代表的清政府的态度:在封建王朝最高统治者眼中,自己的利益永远高于一切。
他们不会管国土的流失,也不会管因战乱而流离失所的百姓,他们只在乎屁股底下的凳子是不是还是金子做的。
这也就意味着,不打仗只用割地赔款的日子更好过,主战派的声音对他们来说等同于噪音。
所以灭主战派的威风,稳定及巩固自己的利益才是当务之急。而树大招风,成为主战派翘楚的张佩纶,就是他们必须争对的靶子。
从后面的历史中我们也能发现,1884到1885年的中法战争,清政府其实是打赢了的。这也就意味着,张佩纶所主导的马尾海战的失败其实能够避免,他不过是权力斗争下所牺牲的一枚棋子。
李鸿章择婿的原因
在张佩纶革职流放后,李鸿章也叹息万分。他本想着让年轻人见见世面,却没想害得人丢了官。
他本想保住张佩纶的官职,但之前被张佩纶弹劾过的大臣们积怨太深,都不想这个刺头再回到官场上。
更何况张佩纶主战,道理讲得头头是道,一操作起来比纸老虎还脆弱。主战派的领导也没法昧着良心,说张佩纶的主张是正确的,为他支援一声。
没方法,李鸿章只有在钱财上支援不太充裕的张佩纶,在精神上鼓舞他重头再来。
1888年,满身落魄的张佩纶回到京城。他再也不是那个被人敬仰的“清流”,很多朋友因为他的战败而和他绝交,甚至还写文骂他昏了头。
他在北京孤立无援,只能往投奔在过往4年中,一直鼓励他的李鸿章。
李鸿章惜才,混迹官场这么多年,他知道只要给张佩纶一个机会,他就能一飞冲天。究竟在张佩纶从22岁起,已经当了十几年官。就算人有点木有点直,经此一遭磨难,怎么说也能扳回来一些。
但张佩纶已经被慈禧太后厌恶,想要帮他,就不能走普通路。在古代,血缘是远比师生、同乡、同僚更为亲近的关系,李鸿章把主意打在了结亲上。
他为打消光绪皇帝和同僚的猜忌,还专门写了篇奏折为自己辩护:
“夫人无贵贱贤愚,孰不爱其子女?臣久忝兼坼,何难求一快婿?……此臣区区怜才之苦心,不待自明而可上白于朝廷,下质于后世者也。”
惜才是一方面,而愧疚也是另一方面。究竟张佩纶的丢官有自己的一份助力,李鸿章在官场虽然心黑,但对和自己交好的年轻人总有一万分的耐烦。
更何况,张佩纶的妻子是因为他的贬官忧思过重才病逝的,把女儿许配给张佩纶在他看来理所应当。
而且,张佩纶不仅是有政治上的才能,还有诗才。和爱写诗李菊藕呆在一起,共同话题不会少,两人都不会感到无聊。
横看竖看,这都是一桩名副其实的政治联姻。李鸿章想得很多,对未来的勾画也十分理想。只不过他忘记了慈禧太后和张佩纶之间的沟壑,也忘记了张佩纶的嫉恶如仇。
在李菊藕和张佩纶婚后,他想给张佩纶捐个官当当,让他重返官场发光发热。不过捐官的路径被慈禧太后挡住了,她依然痛恨这个天天喊嚣着打仗的臣子,不情愿让他重返官场。
张佩纶对晚清腐朽的官场也看透了,他也不在意慈禧太后的阻拦,只是默默地跟在李鸿章身后做事。
他和李菊藕在天津有宅子,但为了方便,经常呆在李鸿章府上长住。在李鸿章大寿时,一家人谢绝宾客造访,关着门把酒言欢。
在场的只有寿星李鸿章,他的继室赵小莲,女儿李菊藕和女婿张佩纶四人。由此可见,李鸿章对李菊藕张佩纶夫妻俩的喜爱。
不过,这样舒适的日子没过多久,变故就出现了。1894年,张佩纶的小舅子,李鸿章的儿子李经方,因不满父亲阻止他前往朝鲜作战,将气全撒在在张佩纶身上。
他联合盟友弹劾张佩纶干涉朝政,以阻碍公务为由让他回到原籍,不得进京。哪怕李鸿章有心挽留女儿和女婿,但弹劾人数众多,声势浩大,张佩纶不得不带着李菊藕离开北京。
清末老北京
身后事
张佩纶和李菊藕定居在南京,这座繁华而极具古韵的城市就是他们最后的栖息之所。张佩纶在年少时就是个才子,究竟22岁就中进士的人,在当时还是极为少见的。和年轻的妻子呆在一起,他也仿佛回到了年轻的时候。
花影之中,两人经常对着明月小酌,谈论诗词文章。李菊藕爱小说,他就把能收集到的小说都带给妻子,一起品味阅读。兴致浓时,张佩纶和李菊藕还自己动笔,写了本武侠小说。
1896年,李菊藕生下一个男孩。1901年,李菊藕又诞下一个女孩。可是,此时儿女双全,也不能挽救这个家庭的破碎。
1895年,代表清政府签订《马关条约》的李鸿章身心遭受重创,本就年迈的身体每况愈下。
1900年,八国联军侵华,听闻北京噩耗的张佩纶气急攻心,吐了口鲜血晕倒过往。他本就是一个对国家民族抱有热枕的人,如今看着慈禧无能,朝廷昏庸,心中的失看无以言表。
他每日借酒消愁,不问世事,连带着李菊藕也开始抑郁。在国家前途未卜之下,处在骂声中的李鸿章还写信宽慰女儿,劝她要开心一些,不要太过忧心。
但这对李菊耦来说,并没有起到什么作用,因为更悲痛的时刻即将来临。
1901年,李鸿章代表清政府签订丧权辱国的《辛丑条约》。他此行带上了曾经被众人责骂的张佩纶,让女婿辅助签订合约的公务。
当时的朝廷给了张佩纶官职,但在对清政府的极度失看之中,张佩纶辞官不就。
回到北京,79岁的李鸿章再也撑不住了,他被诊断为胃血管破裂。11月7日,这个处在风烛残年中的老人最后看了眼他保护了一生的封建王朝,永远闭上了眼睛。
得知消息的李菊藕夫妇更加沮丧,整个宅子里都布满了压抑的味道。当年离京时,张佩纶和李鸿章已有政见上的不合。
他告诫李鸿章提防日本的狼子野心,预警了日本侵略中国的意图,认为只有先下手为强才能阻止灾难的发生。
不过李鸿章并没有把他的话听进耳朵,事发前他怀才不遇,事发后他又无可奈何。如今两人的恩恩怨怨已散,假如说这个世界上有谁最了解张佩纶,那一定是他当作老师、长辈、岳丈的李鸿章。
斯人已往,清王朝大厦将倾,张佩纶苦闷自闭下开始酗酒。
1903年,55岁的张佩纶离开人世,留下一双儿女和妻子。此时的李菊藕才37岁,她变得愈发孤僻,将家族所有的期看都托付在儿子身上。
张志潜(张佩纶儿子)
责令儿子读书、写作、考取功名......但遗憾的是,儿子虽然聪慧,却没能遗传夫妻俩对文学的热爱,终其一生碌碌无为。
在一双儿女长大成人后,她也因肺病离开人世,终年46岁。
1920年,她的孙女降临人世。这个喊做张瑛的女孩子,就是日后因《第一炉香》在文坛声名大噪的才女,张爱玲。
不得不说,历史兜兜转转,总在不经意间留着一点惊喜。
李鸿章嫁女儿本来是为了他惜才之心,也是挽救清王朝于水火。却没有想到,这两桩事情都没达成,最后反是有了个能立在文坛的后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