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视角看雪崩发生的机理,欧洲西部知识盘点
一、雪崩灾祸
雪崩是指因积雪过多,山体难以承担其重力而引发的坍塌,是危害性极大的自然灾祸之一。雪崩、滑坡、山洪、泥石流和倒塌构成了山区主要自然灾祸类型。雪崩因受低温条件的限制往往发生在人烟稀少的高山高海拔地区,所以过往经常被人类漠视(除多,2022)。雪崩是塑造山地地形地貌和影响山地生态系统的原动力之一。雪崩是威逼人类活动的一种常见的自然灾祸。雪崩具有潜在性、突发性、难以推测性、破坏力浩大等特征(郝建盛等,2022)。
雪崩是冰冻圈内主要的自然灾祸之一,严重威逼高冷山区内的交通廊道、能源输送和通信干线、矿区、牧区、旅游区等安全并造成基础设施损坏和人畜死伤,阻碍山区社会经济的可继续发展。
雪在不同温度下的结晶状态
(据互联网资料)
二、雪崩灾祸活动
随着人类活动在高冷积雪山区的逐渐增多和全球气候变热,暴露在雪崩危急之下的人口及基础设施日趋增多,雪崩的风险显著增强(郝建盛等,2022)。雪崩对人类生命财产和生产生活造成的影响正在逐渐扩展,灾祸发生的频率也在逐渐增多。据推断,全球每年都要发生数万起雪崩,美国每年因雪崩致死的平均人数超过了地震和泥石流。喜马拉雅山西段每年因雪崩死亡的人数达40人。我国近年来仅天山地区每年因雪崩造成的死亡人数就达10人(除多,2022)。
1970年5月31日,秘鲁安第斯山最高峰瓦斯卡兰山因地震诱发的浩大雪崩造成 2 万人死亡,是迄今为止世界上伤亡最惨重的一次雪崩灾祸(除多,2022)。
1991年1月3日,我国云南梅里雪山发生雪崩事件,17名中日登山队员全部遇难(除多,2022)。
2014年4月18日和10月14日先后在尼泊尔一侧的珠穆朗玛峰南坡和安纳普尔纳峰四周发生的雪崩,分别造成16人和43人死亡(除多,2022)。
展开全文
2015年4月25日,8.1 级尼泊尔地震波造成珠峰山体晃动,引发致命雪崩,造成23人丧生(除多,2022)。
雪崩造成危害现场
(据互联网资料)
三、雪崩的类型
依据雪质,断裂和流动的方式等,雪崩可以主要分为四种类型:板状雪崩,松雪雪崩,冰崩、湿雪雪崩(康华,2018)。
雪崩类型示意图
(据互联网资料)
1.板状雪崩
雪崩始发地区雪块裂痕呈线性,像一整块板状的雪块崩落。裂纹扩展有时会有几百米之长。即使该雪板的厚度很薄(小于20厘米),而这些移动中的雪的体积总量仍可能达到惊人的程度。雪板的断开常由于人类活动造成。户外运动中绝大多数因雪崩造成的死亡,都是发生在板状雪崩中的。户外运动中对雪崩的研究主要也是针对板状雪崩所进行的。
雪崩类型示意图
(据互联网资料)
雪崩易发生位置示意图
(图片来自互联网)
2.松雪雪崩
这种雪崩的始发流动雪量较小,随后以梨形扩展雪崩规模。可以清楚地看察到这种雪崩的规模的缓慢扩大。此现象最易发生在降雪中或降雪刚结束时。雪崩中流动着的雪,其内聚力很弱,所以在雪崩始发点的雪块裂纹并不向两边扩展,与板状雪崩不同。
较为陡峭的坡度是激发这类雪崩的必要条件。干燥的松雪雪崩,伴随着雪崩气流,以其毁灭性的力量冲击着宽广雪原, 有时甚至能够冲下山坡后再冲上对面的另一侧的山坡。松雪雪崩的破坏力来自雪崩气流。在其轨迹上的一切物体,如森林、建筑、户外活动者都将受到摧毁。
松雪雪崩图
(图片来自互联网)
3.湿雪雪崩
此类雪崩的酝酿条件是某个一定厚度的雪层浸透了水。在陡峭的山坡上,几个雪球经常就可能触发这类雪崩。随后其厚度和宽幅度都会增加,随之流动的雪量也可能变得极为浩大。
湿雪雪崩如泥石流般,流动较为缓慢。它的流动路径受地形起伏引导,多是沿着峡谷流动。偶然它会被阻碍物挡住往路,然后将其冲刷席卷而走。湿雪雪崩总是发生在较温热的时段,如春季。
在现实中,雪崩通常是混合型的:板状雪崩亦可能造成雪崩气流,而松雪雪崩也可能会席卷并携带湿雪而造成后者的雪崩。
4.冰崩
冰崩是由冰川上陡峭或悬空的不稳定的冰块(如冰塔林、悬冰川)断裂所产生的。冰崩在崩落后下滑的过程中会混合大量的岩石、冰块和雪。因为冰崩发生得很快,所以很难推测。
四、雪崩的成因
雪崩是所有雪山都会有的地表冰雪迁移过程,它们不停地从山体高处借重力作用顺山坡向山下倒塌,倒塌时速度可以达20-30m/s,随着雪体的不断下降,速度也会突飞猛涨,一般12级的风速度为33-35m/s,而雪崩将达到97m/s,速度极大。
雪崩与滑坡、泥石流和冰崩类似,是一种由重力驱动的地表流。雪崩的形成起源于易断雪层的剪切压缩破坏。多数雪崩从形成到释放包含诱发雪层剪切压缩破坏、裂隙扩展、断裂积雪差异性滑动、积雪加速滑动、积雪滞留和停滞滑动等多个过程(郝建盛等,2022)。
造成雪崩的原因主要是山坡积雪太厚。积雪经阳光照射以后,表层雪溶化,雪水渗进积雪和山坡之间,从而使积雪与地面的摩擦力减小;与此同时,积雪层在重力作用下,开始向下滑动。积雪大量滑动造成雪崩。此外,地震运行踩裂雪面也会导致积雪下滑造成雪崩。
雪崩的形成和发展可分为三个区段,即形成区、通过区、堆积区。
形成区:雪崩的形成区大多在高山上部,积雪多而厚的部位。比如,高高的雪檐,坡度超过50-60度的雪坡, 悬冰川的下端等地貌部位,都是雪崩的形成区。
通过区:雪崩的通过区紧接在形成区的下面,常是一条从上而下直直的U形沟槽,由于经常有雪崩通过,尽管被白雪覆盖,槽内仍非常平滑,基本上没有大的起伏或阻碍物,长可达几百米,宽20-30米或稍大一些,但不会太宽,否则滑下的冰雪就不会很集中,形成不了大的雪崩。
堆积区:堆积区同样是紧接在形成区的下面,是在山脚处因坡度突然变缓而使雪崩体停下来的地方,从地貌形态上看多呈锥体,所以也喊雪崩锥。
雪崩成因示意图
(图片来自互联网)
利用离散单元法建立三维雪崩动力学模型
运用离散单元法建立三维雪崩动力学模型,用球形颗粒和黏性单元代替雪板层和基底层以及相互键接的弱层,研究了薄弱层受破坏后裂纹的扩展属性,包括裂纹扩展速度、临界裂纹长度、界面断裂特征,以及裂纹扩展导致积雪层的不稳定状态,包括上层雪板的坍塌失稳和重力致使雪板拉伸断裂从斜坡地形释放等(岳鹏,2022)。
数字模拟表明,温度升高使积雪层内聚力强度增加,研究不同内聚力参数下雪板沉降位移场的转变,基于粒子追踪法的裂纹在薄弱层中的扩展速度以及临界裂纹长度转变和基底层和雪板层接触界面的应力转变。引进斜坡地形倾角,随着薄弱层的破坏失效和雪板层的拉伸断裂,雪崩开始释放,薄弱层剪切应力逐渐成为主导作用(岳鹏,2022)。
内聚力 0.05MPa 和斜坡角度 30°下颗粒在0s,0.3s,0.6s,0.9s 时速度云图
(岳鹏,2022)
内聚力 0.01Pa 和斜坡角度30 °下颗粒在0s,0.3s,0.6s,0.9s 时速度云图
(岳鹏,2022)
五、我国天山的雪崩灾祸
天山地区的雪崩以小型、中型和大型的沟槽型、坡面型和湿雪崩为主,主要分布在那拉提镇、尼勒克县、巩乃斯镇、果子沟和独库公路沿线。调查获取了较为可靠的雪崩清单数据,共记载雪崩 3 342处,最大雪崩抛程约700 m。雪崩的孕灾环境涵盖地形、雪情、气象条件和地表覆被等类型的要素,主要的致灾因子包括坡度、积雪深度、气和煦风力作用。其中,地形、风力和气温是诱发沟槽型雪崩的主导因子。坡面型雪崩的致灾因子主要是地形、雪情和气温。气温是诱发湿雪雪崩的要害(杨金明等,2022)。
天山调查区积雪深度图
(杨金明等,2022)
从雪崩的类型、大小、数量、空间分布和风险考量,我国天山的雪崩灾情现状较为严酷。G217路段内的雪崩最为大型和密集因而风险最高,是新疆天山雪崩的重灾区。
G217沿线雪崩清单
(杨金明等,2022)
独库公路阿库线方向50 km 的路段内发生雪崩2102处。如此规模的雪崩给防治和应急响应工作带来了浩大挑战。此外,从雪崩的空间分布层面考量,中国天山的雪崩分布较为密集,会将众多小型雪崩合为大型甚至特大型雪崩,易对环境和景看格局造成不可逆的影响。
我国天山地区的降水量和最大积雪深度的年际转变
(杨金明等,2022)
1960-2020年冷季(11月至次年 3月),降水量(P)和最大积雪深度(dmax)的转变整体呈增加趋势,未来更充沛的积雪量将迎来更具危害的雪崩灾情以及更具挑战的雪崩防治问题。
六、我国西躲的雪崩灾祸
西躲是我国雪崩灾祸多发和频发区,几乎每年都有雪崩致人伤亡的报道,而且在全球气候变热背景下,雪崩灾祸有逐年增加的趋势。念青唐古拉山及其东延部分和喜马拉雅山脉南坡是西躲雪崩发生频次最高的两个区域,高原内陆降水少,雪崩发育受到抑制,仅在高冷积雪山区和冰川作用区才有常年雪崩存在。西躲常年雪崩易发区面积非常有限,仅占高原总面积的 1.6%(除多,2022)。
西躲雪崩主要发生在冬春两季,冬季雪崩易发区占全区面积的 2.9%,春季上升至 3.3%。雪崩是西躲高冷山区道路安全威逼最大的自然灾祸之一,其中对川躲公路安久拉山至古乡段和中尼公路拉龙拉山至友谊桥段影响最大。以登山和休闲旅游为主的人类活动在高冷冰雪带的开展日益活跃,雪崩灾祸造成的人员伤亡和经济缺失呈逐年递增趋势(除多,2022)。
西躲年平均积雪覆盖率空间分布
(除多,2022)
西躲是我国雪崩灾祸多发和频发地区,基本上每年都有雪崩致人伤亡的报道,且雪崩灾祸有逐年增加的趋势。1996年3月24日波密县然乌雪崩造成 64人遇难;2011年3月24 日波密县嘎隆拉山发生雪崩,造成 10 余人失踪;2013年2月6日阿里札达县萨让乡因雪崩造成6人死亡;2013年10月16日喀则定日县山区发生雪崩,造成4人遇难;依据调查笔录数据,2015~2019 年西躲共发生冰崩雪崩灾祸110起,造成25 人死亡;2021年4月 3 日波密县八盖乡发生雪崩,途经这一地区的所有人因及时撤离未造成伤亡。2016年7月17 日阿里日土县阿汝错湖区的53号冰川暴发冰崩,造成当地9名牧民遇难,这是西躲首次笔录到的冰崩灾祸。同年9月21日,同一冰川群的 50 号冰川再次发生冰崩。冰崩发生后,冰崩体的后期熔化使其下游湖美玛错水位上涨迅速,2016~2019 年湖泊水位升高3 m,冰体熔化对湖泊扩大的奉献率达到 23%(除多,2022)。
西躲常年雪崩易发区空间分布
(除多,2022)
2023年1月20日晚,记者从西躲林芝市“1.17”雪崩灾祸前线应急救援指挥部了解到:1月17日19时50分,林芝市米林县派镇至墨脱县的派墨公路多雄拉隧道出口处(墨脱方向)发生雪崩,致人员和车辆被困。截至20日17时30分,派墨公路雪崩已致28人遇难。据了解,多雄拉山海拔4500米,坡度大、山体陡峭,派墨公路多雄拉段道路坎坷。因天气变热,1月17日风速加大,诱发雪崩(央视新闻,马瑞,2023)。
西躲林芝市2023年“1.17”雪崩灾祸救援现场
(据央视新闻,2023)
一
领域与组成
1. 领域:指 欧洲西半部,面积约500万平方公里,占欧洲的一半左右,也指原苏联除外的欧洲部分,可以划分为西欧、南欧、中欧和北欧。
本区位于亚欧大陆西部、大西洋东岸,大部分位于北纬35°~60°属北温带。
2. 组成:狭义的西欧地理上包括英国、爱尔兰、荷兰、比利时、卢森堡、法国和摩纳哥。
广义的西欧,上述七国加上中欧的德国、奥地利、瑞士、列支敦士登。南欧的意大利、圣马力诺、梵蒂冈、西班牙、葡萄牙、安道尔、马耳他、希腊。北欧的丹麦、挪威、瑞典、芬兰和冰岛。
二
地理位置
1. 经纬位置
(1)纬度位置 :主要位于35°N—70°N之间 ,主要位于北温带,还有部分位于北冷带。
(2)经度位置 :主要位于10°W—30°E之间 ,主要位于东半球。
2. 海陆位置:欧洲的西半部,北临北冰洋,西临大西洋,南临地中海。
三
自然地理特征
1. 地形
(1)类型 :以平原、山地为主。(世界平均海拔最低的大洲)
(2)分布 :北部斯堪的纳维亚山脉、南部阿尔卑斯山脉(勃朗峰本区最高,4807m),中部为西欧平原和波德平原(分界线是莱茵河)。
(3)地势 :南北高,中部低。
(4)海岸线曲折 :世界上最曲折的大洲,很多地区离海较近(如下图),多半岛、岛屿和海湾。主要半岛北部有斯堪的纳维亚半岛、南部有巴尔干半岛、亚平宁半岛、伊比利亚半岛;主要岛屿有不列颠群岛和冰岛;海域主要有北部的波罗的海和黑海(都是内海)、南面的地中海(陆间海),边缘海有北海,比斯开湾是闻名的海湾。
(5)特殊地貌 :多冰川地貌。
冰川运动时对地面的强烈刨蚀作用,造成角峰、宽谷、冰蚀湖、峡湾等冰蚀地形。冰川消退后,又形成冰碛丘陵、冰碛湖等冰碛地形。第四纪冰川在欧洲有两个中心,一个是以斯堪的纳维亚半岛为中心的大陆冰川,一个是以阿尔卑斯山脉为中心的山岳冰川。第四纪冰川对欧洲的地形起了雕塑作用,如芬兰、瑞典众多的冰川湖,挪威幽深曲折的峡湾,阿尔卑斯山脉高山带峰峦笔挺、谷地宽敞、两侧多湖泊等,都是第四纪冰川塑造的结果。
2. 气候
(1)温带海洋性气候
①分布:主要分布在阿尔卑斯山脉以北和斯堪的纳维亚半岛以西。
②温带海洋性气候典型成因:
因素
影响
纬度位置
大部分地区位于北纬35°- 60°之间,属温带
风带
大部分地区盛行西风
海陆分布
西临大西洋,大陆轮廓曲折,使海洋影响深进内陆
地形
中部为平原,山脉东西走向,有利于海洋湿润西风气流深进内陆
洋流
北大西洋热流经过,对沿岸地区起到增温增湿作用
轮廓
大陆轮廓破碎,距海近,受海洋影响大
③特征:气候冬季和煦,夏季凉爽,气温年较差和日较差较小。降水较多,季节分配均匀。气温年较差自西向东越变越大,降水量则越变越少,大陆性逐渐增强。谭老师地理工作室综合整理
(2)地中海气候
①分布:主要分布在地中海沿岸(有些地方的纬度超过40°)、伊比利半岛的西部及黑海沿岸部分地区。
②成因:夏季受副热带高压掌握,炎热干燥,冬季受西风掌握,和煦少雨,雨热不同期。
(3)温带大陆性气候
①分布:温带海洋性气候以东及伊比利亚半岛内部。
②成因:距海较远或地形阻挡,造成降水减少。
a:马德里:冬雨较多些。
冬季因地势较高,使来自大西洋吹来的热湿西风气流不能进进高原,故降水较少,同时,受地形阻挡,冷空气的影响小,冬季最低月均温可能在0℃以上;夏季受副热带高压掌握,降水少,故形成温带大陆性气候。
b: 华沙:夏季降水略多。
(4)亚冷带针叶气候 :主要分布在斯堪的纳维亚山脉的东侧,位于西风的背风坡,降水较少,且由于纬度高,形成了亚冷带气候。如松兹瓦尔。
(5)高原山地气候:分布在阿尔卑斯山脉。
(6)冷带气候:主要分布在北冰洋沿岸,但由于受北大西洋热流的影响,沿岸海水不易结冰。
3. 河流
(1)河流主要特征
主要特征
原因
河网较密
欧洲平原面积辽阔,气候比较湿润,因此发育了比较稠密的河网
水量丰盛
欧洲由于夏季气温一般不高,蒸发量也不大,除东南部和南部少数地区外,年蒸发量一般都小于或接近于年降水量。据估量,欧洲每年有超过 300 mm 的剩余水量,它们或渗进地下,或流进河川,为河流提供充足的水量
通航里程长
欧洲由于平原面积广大,地势大部低平,水流缓慢,再加上水量丰盛,使得许多河流的通航里程都很长
河流流程较短
很多地方距海较近,不利于长河的发育
航运价值高
流量大,水位季节转变小;含沙量小;无结冰期;流速缓;沿岸经济发达(客货量大)
(2)主要河流
①莱茵河:发源于阿尔卑斯山北麓,流经鲁尔区,在荷兰鹿特丹注进北海,为西欧平原和波德平原的分界线,是欧洲航运量最大的河流,春夏为汛期(春汛为积雪融水)。
②多瑙河:发源于德国西南部山地,世界流经国家最多(德国、奥地利、斯洛伐克、匈牙利、克罗地亚、塞尔维亚、保加利亚、罗马尼亚、乌克兰等9国,世界上流经国家最多的河流),注进黑海。莱茵河世界航运最繁忙,货运量在世界上仅次于密西西比河。
③波河:特殊点在于枯水期为夏末秋初。
原因在于其支流分为两部分,北侧源自阿尔卑斯山,补给为积雪融水(春)、大气降水和冰雪融水(夏),南侧发源于亚平宁山脉,靠雨水补给(冬),两侧支流补给相互调剂,显现出该特征。
④罗讷河:注进地中海。
罗讷河里昂以上河段一般在春季(山区积雪融水)会出现汛期,而河口地区夏末通常会出现枯水期(地中海气候影响),从河水补给的角度分析其主要原因。
⑤运河:北海-波罗的海运河(基尔运河)、中部运河(埃姆斯河、威悉河和易北河 )、莱茵—美因多瑙运河。
4. 湖泊:北欧和阿尔卑斯山脉两侧(多为冰川作用形成),多冰蚀湖(苏黎世湖)和冰碛湖(日内瓦湖 ),芬兰有“ 千湖之国” 之称。
四
人文地理特征
1. 农业
(1)乳畜业 :英国畜牧业占全部农业产值的70% ,荷兰、丹麦是世界闻名的乳畜大国。其形成的优势区位条件如下:
条件
原因
饲料丰盛
天然饲料
温带海洋性气候分布广,全年和煦湿润适合多汁牧草的生长(人们称牧草为“绿色金子”)
人工饲料
人工种植的牧草之外,人们还专门种植一些含蛋白质较高的精饲料作物,既确保了奶牛的食物给予,也确保奶牛产奶的质量
消费市场
人口密集,城市化水平高,人们有消费乳制品的习惯,消费市场宽广
(2)地中海沿岸园艺业 :水果(葡萄、油橄榄、柑橘)蔬菜。
发展条件:属于地中海气候,夏季炎热干燥,冬季和煦多雨,称心植物生长所需的光照和热量,成熟期降水少,昼夜温差大;交通条件便利,航空业、海运发达;接近欧洲消费市场,消费需求量大。
(3)渔业 :北海渔场。南下的冷水流与北大西洋热流交汇形成的,挪威人均水产品居世界首位。
(4)林业 :森林资源丰盛。
2. 工业
(1)特征
①工业大国:生产规模大,工业部门较为齐备,综合实力雄厚。
②其余国家:因地制宜发展有特色工业部门,如瑞士的钟表。
(2)分布 :本区的工业中心众多,分布密集。自英国向东到波兰境内,自斯堪的纳维亚半岛南部到意大利,形成了世界上闻名的工业密集地带。
(3)主要工业区 :德国的鲁尔区、法国的巴黎盆地、英国伦敦地区和英格兰中部地区。
3. 旅游业
(1)主要旅游景点
法国巴黎
英国伦敦
荷兰
瑞士
埃菲尔铁塔、凯旋门、卢浮宫
塔桥、白金汉宫
风车
阿尔卑斯山滑雪
希腊
意大利
西班牙
挪威
奥林匹亚考古遗址、雅典卫城
古罗马斗兽场
斗牛
峡湾、午夜的太阳
(2)旅游业发达的原因
①旅游资源丰盛。
②旅游基础设施齐备,招待能力强。
③经济发达,旅游市场宽广。
④《申根协定》—旅游者假如持有26个成员国当中任意一国的旅游签证,就可以合法地到所有其他成员国旅游。
⑤交通便利。
⑥闲暇时间较多。
(3)三大旅游大国 :法国、西班牙和意大利。
3. 居民
(1)总量 :有5亿多人口,是世界人口稠密区之一。也是世界人口自然增长率最低的,有些国家如匈牙利还出现了负增长。
(2)人种 :以白色人种为主。
(3)民族:众多。
(4)宗教:多信仰基督教,但英国、丹麦、冰岛、挪威、瑞典、芬兰等国居民主要信仰新教;意大利、法国、比利时、卢森堡,奥地利、爱尔兰、波兰、捷克、匈牙利、斯洛伐克、西班牙、葡萄牙等国居民主要信仰天主教;希腊、塞尔维亚、保加利亚、马其顿等国居民主要信仰东正教。
五
主要国家
1. 英国:“大不列颠及北爱尔兰联合王国”,简称“联合王国”。
(1)西欧的岛国: 领土主要包括大不列颠岛和爱尔兰岛的东北部。大不列颠岛分为英格兰、苏格兰、威尔士三部分,其中英格兰是政治、经济中心地区。
(2)工业化最早的国家
第一次工业革命形成了曼彻斯特的纺织和伯明翰的钢铁工业(煤炭产地)。二战后,出现的汽车、飞机、电子工业分布在伦敦四周以及英格兰中部、苏格兰南部,石油加工业在北海沿岸地区,原油自给有余。
(3)农业
①西部:不适合种植粮食作物,乳畜业发达(受奔宁山脉的阻挡,位于来自海洋湿润西风的迎风坡,降雨较多,日照较少,有利于多汁牧草的生长)。
②东南部:种植业(小麦、大麦)集中地区(受奔宁山脉的阻挡,位于西风的背风坡,降水较少一些,日照较多;且纬度较低,气温较高,热量条件相对较好,生长季节较长)。
(4)首都伦敦 :跨泰晤士河两岸,最大城市和港口。曾是闻名的雾都。
2. 法国
(1)自然地理环境
欧洲西部面积最大的国家。地势东南高、西北低,西部北部为丘陵平原、东部南部山地高原(阿尔卑斯山、中心高原、洛林高原),北部有闻名的巴黎盆地,塞纳河流经巴黎盆地,注进英吉利海峡,水量丰盛航运便利。
(2)工业、农业都发达的经济
①世界上重要的粮食生产国和出口国。
②农业有利条件:平原丘陵为主的地形、和煦湿润的气候、肥沃的土壤。
③巴黎盆地是法国最重要的工业区、农业区。西南部和地中海沿岸园艺业发达,盛产葡萄。
④矿产:里尔煤矿区—北部;洛林铁矿区—东北部;煤、石油不足,大力发展水电和核电,核电比重达70%。
(3)重要城市: 首都—巴黎;地中海沿岸—马赛(港口);敦刻尔克(临海型钢铁工业,还有日本福山、意大利塔兰托、中国宝山)。
3. 德国
(1)欧洲大陆上“十字路口”,本区邻国最多的国家(9个) 。
(2)北部和南部的地形差异 :地势南高北低,呈阶梯状。
北部是北德平原,地势低平,气温较低,冬冷夏凉、土壤较贫瘠,主要发展畜牧业,粗放经营,人口较稀;中部谷地和宽广的山地,宜于农耕和放牧;南部巴伐利亚高原和阿尔卑斯山脉,广布森林和草地,由于土壤肥沃,日照时间长,热量充足,盛产葡萄、烟草、水果和啤酒花。
(3) 发达的工业 :现代化工业高度发达的国家,欧洲经济实力最强,贸易额居世界前列。
①发展条件
发展条件
表现
有利
丰盛的煤炭、钾盐
便利的水陆运输条件
雄厚的科技力量
不利
石油、铁矿石、有色金属进口
产品一半依靠国际市场
②分布:莱茵—鲁尔区:埃森、杜伊斯堡是中心,南部慕尼黑的宇航、飞机、微电子。
③分布特征:工业布局大分散小集中,分布较为均衡,工业由北向南发展。
【弥补】鲁尔区的兴衰(必修内容)
项目
具体表现
区位
丰盛的煤炭资源
离铁矿区近,靠近法国东北部洛林铁矿区
充沛的水源
便利的水陆交通:欧洲中部陆上交通的十字路口,河运方便并直通海洋
宽广的市场
衰落原因
生产结构单一:集中于煤炭、钢铁、电力、机械,煤炭、钢铁是基础
煤炭能源地位下降:石油、天然气的广泛使用,使煤的比重减少、新技术炼钢耗煤量降低
世界性钢铁过剩:产量增加,经济危机及替代品广泛使用,使用量减少
新技术革命的冲击:传统的生产和组织形式不适应时代发展的要求,用地紧张、环境污染严重
综合整治
发展新兴工业和第三产业,改造煤炭、钢铁工业,促进经济结构多样化。数量减少、规模扩展,新建迁移的以技术精良的中小企业为主
调整工业布局,保证各行业平衡发展:如钢铁工业日益集中到西部,有的把高炉建到荷兰海边
拓展交通,完美交通网:有德国最稠密的铁路和高速公路网,航运繁忙,运输的一半是铁矿石
消除污染、美化环境:掌握污染排放,建立、完美回收装置和污染处理系统及植树造林
(4)主要城市
城市
特征
柏林
德国首都,位于东部,是全国最大城市
汉堡
位于易北河下游,最大港口城市和造船中心
法兰克福
德国最大航空港,铁路枢纽和化学工业城市,世界重要金融中心
慕尼黑
南部工业中心,德国宇航、飞机、微电子工业中心,啤酒之都
六
试题链接
1. 读“世界某区域示意图”。完成下面小题。
(1)每年冬季临近,北极熊在图示河流进海口四周聚集,最可能的原因是进海口地区( )
A. 沉积物多,北极熊的食物种类丰盛
B. 地形平整,便于北极熊活动
C. 海拔较低,气温较高,便于体积浩大的北极熊活动
D. 海水最先冻结,便于北极熊捕食冰层下面冬眠的海生动物
(2)有关迪克森港口四周布局鱼类加工厂的原因,叙述不正确的是( )
A. 海域面积宽广,渔业资源丰盛
B. 位于港口四周,便于水产品运输
C. 位于冷热流交汇处,有利于鱼类汇聚
D. 环境质量高,海产品的品行高
【答案与解析】
(1)
【答案】D
【解析】
北极熊的食物是动物,而不是沉积物,故A项错误;
地形不是影响北极熊活动的主要因素,故B项错误;
进海口处纬度高,温度低,故C项错误;
进海口地区海水盐度小,海水最先冻结,便于北极熊捕食冰层下面冬眠的海生动物,故D项正确。
(2)
【答案】C
【解析】
迪克森港口位于北冰洋沿岸,海域面积宽广,渔业资源丰盛;北冰洋地区环境质量高,水温低,鱼类等生物生长缓慢,海产品的品行高;气候严冷,便于海产品的储存,港口四周,便于水产品运输;依据世界洋流的分布可知,迪克森港口沿岸是冷流,没有与热流在此交汇,故C项符合题意。
(左右滑动查看)
2. 读下面两幅图回答下列各题。
(1)在7、8月份,伦敦比北京( )
A. 气温高,日较差大 B. 风小雾大,降水多
C. 正午太阳高度角小 D. 日出晚,昼短夜长
(2)左图中途径该区域的洋流( )
A. 能使北美洲至欧洲的海轮航行速度加快
B. 造成欧洲西部地区气温升高、湿度降低
C. 进进到北冰洋海域,使当地能见度变好
D. 在与其他洋流交汇的海域不宜形成渔场
(3)英国( )
A. 地处亚欧板块和美洲板块交界处
B. 西部海岸线曲折,珊瑚礁发育好
C. 地形以高原为主,地势西高东低
D. 多数河流短,含沙量小,无结冰期
(4)关于上面右图中降水量值R₁、R₂大小及主要影响因素,正确的是( )
A. R₁>R₂西风、洋流 B. R₁>R₂西风、地形
C. R₁<R₂东风、洋流 D. R₁<R₂东风、地形
【答案与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欧洲西部的自然地理环境特征。
(1)
【答案】 C
【解析】
伦敦为温带海洋性气候,全年和煦湿润,北京为温带季风气候,夏季高温多雨,冬季冷冷干燥。在7、8月份,受西风影响显著的伦敦比北京气温低,温差小,故A错误;夏季伦敦风小雾大,降水比北京少,故B错误;伦敦纬度较高,正午太阳高度小,故C正确;伦敦纬度比被警告,夏季日出早,昼长夜短,故D错误。
(2)
【答案】 A
【解析】
依据图中信息,途径该区域的洋流是北大西洋热流,能使北美洲至欧洲的海轮航行速度加快,A正确;该洋流造成欧洲西部地区气温升高,湿度增加,B错误;进进到北冰洋海域,热流上空湿润空气遇冷使当地多雾,能见度变差,C错误;在冷热流交汇的海域轻易形成渔场,D错误。
(3)
【答案】 D
【解析】
英国地处欧亚板块内部,故A错误;珊瑚礁发育于热带浅海环境中,而英国沿岸海域纬度较高,水温低,没有珊瑚礁,故B错误;读图可知,英国地势较低,地形以低山、平原为主,故C错误;英国面积较小,多数河流较短;属于温带海洋性气候,降水丰盛而植被覆盖率高,河流含沙少;冬季气温在0℃以上,河流无结冰期,故D正确。
(4)
【答案】 B
【解析】
读图可知,该地区主要受盛行西风影响,R₁位于迎风坡,降水较多,R₂位于背风坡,降水较少,所以有R₁>R₂,主要影响因素是西风和地形,故本题正确答案是B。
(左右滑动查看)
3. 阅读素材,回答问题。
西西里岛是地中海最大的岛屿,面积为2.57万km²,人口约有527万。西西里岛是典型的地中海气候,但岛上不同地区气温、降水、风力状况明显不同;沿海地区特别是西南部,夏季更为火热。岛上发展林业的自然条件较好,但时常受森林火灾的困扰。下图示意西西里岛位置及地形分布状况。
(1)分析该岛夏季南部干热的原因。
(2)推断岛上冬季风力最为强劲的原因。
(3)西西里岛市场受森林火灾困扰,试对此作出阐明。
【答案】
(1)夏季副热带高气压带北移,该岛南部受副热带高气压带掌握时间长;北部地形的阻挡造成热量在南部集聚;南部地处山脉阳坡且海拔低,气温高。
(2)冬季该岛受盛行西风掌握,风力强劲;该岛四周地区海面狭隘,风力较强。
(3)地处板块交界地带,火山活动频繁,引发森林大火;受副热带高气压带掌握时间长,空气干燥,地物干燥易燃;地狭人稠,常有人为火灾。(任答二点)
【解析】
本题主要以区域地理为背景,重点考查影响气候的因素。
(1)读图可知,该岛位于地中海,为地中海气候,夏季气压带、风带向北移动,该岛南部受副热带高气压带掌握时间比北部长;依据右图可知,该岛北部地势较高且为阴坡,南部地势较低且为阳坡,加之北部地形的阻挡使得热量在南部集聚,气温高,气候炎热。
(2)读图可知,该地为地中海气候,冬季受西风掌握,风力强劲;该岛位于地中海,读图可知,岛屿四周地区海面狭隘,风力较强。
(3)据所学知识可知,西西里岛位于地中海-喜马拉雅火山地震带,地处板块消亡边界,火山活动频发,易引发森林大火,该地受古热带高气压带掌握时间长,夏季炎热干燥,地物易燃,轻易引发森林火灾;除此之外, 该岛地狭人稠,常有人为火灾的发生,所以西西里岛时常受森林火灾困扰。
4. 读环地中海沿岸国家有关素材,完成下列问题。
素材一 环地中海沿岸图
素材二 环地中海的法国、西班牙、阿尔及利亚、突尼斯、以色列等国的种植业实行专业化生产,成为“时鲜业”的大规模生产基地,产品大量销往欧洲各地。随着保鲜技术的进取,市场前景更加看好。西班牙是欧洲发达国家中发展水平相对较低的国家,但西班牙的“时鲜业”和法国在欧盟市场竞争猛烈。
(1)依据图文信息,说出该地区“时鲜业”的主要农产品及影响该农业发展的不利气候条件。
(2)从社会经济区位因素的角度分析该地区“时鲜业”得到快速发展的主要原因。
(3)简析西班牙“时鲜业”发展的自然区位优势和法国“时鲜业”发展的社会经济区位优势。
【答案】
(1)水果、花卉、蔬菜;全年降水不足;雨热不同期
(2)欧洲的城市化水平高,为该地区的时鲜业提供了宽广的市场;发达的交通运输,交通便利;冷躲保险技术的广泛运用
(3)法国:距欧洲腹地较近,货物运输便利;科技力量强,工业基础好。
西班牙:西班牙在欧洲较其他地区纬度低,热量充足,成熟期早,上市早;主要为地中海气候,夏季炎热干燥,降水少,光照充足,气温日较差大,有利于有机质积存,有利于种植果蔬。
【解析】
本题以环地中海沿岸地区为背景,考查农业的区位因素,意在考查学生对素材解读与分析能力、有效信息的提取能力和相关知识的迁移使用能力。
(1)“时鲜业”主要就是指时令蔬菜、水果、鲜花等产业,这些产业的特征是季节性强、不易保鲜储存。该地位于地中海气候区,夏季炎热少雨,水资源不足,制约农业的发展。
(2)考查农业区位因素。该地位于欧洲,城市化水平高,城市人口数量多,消费量大,为该地区的时鲜业提供了宽广的市场;基础设施完美,发达的交通运输,有利于产品的运输;随着技术的发展,冷躲保鲜技术被广泛运用到农产品的保鲜。
(3)考查农业的区位因素。相比西班牙,法国位于欧洲的腹地,距离市场更近,货物运输便利,运输成本较低;发达国家,技术发达,农业科技力量较强,工业发展较早,工业基础好,为农业发展提供支持。西班牙位于南欧,纬度位置较低,属于亚热带地区,热量丰盛,农产品成熟较早,上市早,有利于提高竞争力;位于地中海气候区,夏季炎热干燥,降水少,光照充足,有利于光协作用,昼夜温差较大,有利于有机质的累积,农产品的品行较好;气候条件有利于果蔬的种植。
综合自世界地球之旅、司马地理工作室等
推举关注防失联纯地理知识公众号——谭老师讲地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