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东西没用了”,用大人的价值看推断娃的世界,会毁掉安全感
公司里有个喊刘姐的同事,她说自己最近一直在学习关于“断舍离”的理念,立刻就要给家里进行一次彻彻底底的大整理了。
所谓的“断舍离”是什么呢?指的就是任何东西都不舍得丢掉,导致家里堆了许多没用的东西。
老人大多都十分俭省,哪怕是那些放在家里好多年的杂物都舍不得清理掉。
刘姐表达,当时就是好不轻易趁着老人回老家了,以为有机会做清理,没想到五岁的女儿反倒成为了她的“拦路虎”。
小小年纪的女儿就像是个守财奴,在她眼里面的东西,就没有不是宝贝的,哪怕是食剩下的糖纸都得留着,说要留着做公主衣服。
现在连小的都这样,过不久家里就成“垃圾站”了。
听完刘姐的话,我禁不住回忆起来童年的一段往事:
我有一个特殊喜欢的小娃娃,当时给它起名喊做花花,尽管花花的头发掉了不少,甚至连眼珠都掉了,我却十分珍惜。有一天,我突然发现花花消失了,再一问,原来是被妈妈给扔了。尽管妈妈后来又买了一个新的,但我却一点都不开心。
01大人不能用自己的价值看,往判定孩子的“爱物”
其实,孩子眼里的世界是完全不同于成年人的,关于物品的价值定义也有很大差异。
就好比一张糖纸或一个旧娃娃,在大人眼里它们是垃圾,可孩子却认为是宝贝。你眼里无所谓的东西,却让孩子怦然心动。
记得有一次侄子来我家时,当时他的情绪很低落,问了原因后才知道是他衣服上的防蚊贴被妈妈扔了。
堂姐当时也有点不好意思地说,那个防蚊贴已经贴了一段时间,那东西早就没用了,所以才撕掉扔了,没想到孩子这么在意。
展开全文
其实,这就是大人用自己的价值看,往推断孩子世界里“爱物”造成的,这会毁掉其安全感。
02保留孩子的“怦然心动”,是安全感的重要一环
在“断舍离”中,也有一个关于“杂物取舍”的方法,具体名称喊做:“怦然心动”法。最简单的理解就是,他能扶助我们保留住那件最心动、喜爱的东西。
在大多成年人的世界中,普及对于心动的定义是金钱价值比较高,要不就是有某种象征性的特殊意义。
但在孩子的理解中,他们并没有金钱意识,他们怦然心动的,大多只具特殊意义而没有什么金钱上的价值。
▼试着和孩子进行一个简单的小游戏:
先拿出一个空罐子、一块布和一个空矿泉水瓶,询问孩子这三样物品分别是什么,有何作用。
孩子的思维天马行空,回答也会千奇百怪。
这阐明,在我们看来一件再简单不过的物品,都会在孩子的心中被赋予很多意义。
那么,这些孩子视作珍宝的很普通的物品,就这样被我们轻易丢掉,就是在损坏孩子内心中的“精神宇宙”和安全感。
很多家长都会把自己的价值看凌驾于孩子之上,还以一种“我为你好”的态度,用成年人的价值看衡量孩子眼中物品的价值,其实这是种残暴。
03对待孩子的东西,家长常见的错误做法:
孩子童年中不能得到的,或失往了某样特殊喜欢的东西,都会在内心深处留下一道印记。
其实,作为成年人,我们也不妨试想一下自己童年时,是不是也有过类似情状发生:
1)最喜欢的玩具突然“不翼而飞”
好比我那个被妈妈扔掉的娃娃,可能现在的家长也会有过这种情状,在未和孩子提前阐明的情状下,就扔掉自认为没用的物品。
大家肯定都期看能被人尊重,假如我们在工作中,有人不经问候就随意扔掉了自己的物品,那又是什么感觉呢?
对待这个问题,家长要对孩子有同理心,即使是扔掉孩子的东西,那也是种不尊重的行为。
请不要再把“为孩子好”当做托词,而漠视掉孩子的价值认同。
2)未经赞同,东西就被转手送人
比如在一些亲朋好友聚会的场合,一些家长可能好面子,在未和孩子提前商量的前提下,就随便把他喜欢的东西转赠给了其他人。
而且,事后还往往说一句“留着也用不上”或是“既然你的小伙伴喜欢,就送给他好不好”这类刺痛孩子内心的话语。
从事情更深的角度来看,家长的这种行为,甚至还会导致孩子的安全感和占有感朝向两个极端的方向发展。
★孩子自己没有主见,做事时唯唯诺诺,都不知道自己想要做什么;
★掌握欲和占有欲特殊强,想方设法得到自己想要的东西。
不管是哪种情状看,都不是一个好结果。
那些被家长私自做主扔掉的,和强行转赠予别人的物品,都好比是一个“岁月神偷”。
在孩子成年后每一次怅然若失的情状下,都会在心里静静私语,父母曾在你童年时偷走了多少宝贝。
所有的家长都该收起自己那自认为有理的“霸权主义”,不该让自己童年期间的阴影再次笼罩在孩子的身上。
正确的态度,应该是尊重和理解孩子的世界看和价值看,并扶助孩子建立“断舍离”的概念。
04如何教孩子学会“断舍离”?
像是被摆放的杂乱无章的物品或是很拥挤的屋子,这确实不能让人产生一个好心绪。
假如真的想做一次“断舍离”,或是期看扶助孩子理解这个看念,可以试着如下几种做法:
1)尊重孩子的内心诉求
这首先需要家长把心态放在和孩子同等的位置,下次再扶助孩子整理物品时,可以先取得孩子的意见,理解孩子是何种诉求,比如:
宝宝,这件东西你看看还用得上吗?
宝宝,你把自己东西整理下吧,看看有没有哪些是用不上的了。
2)给孩子参与权和决策权
家长在扶助孩子进行“断舍离”时,可以让孩子也参与进来,或让他自己决策。
哪怕家长做出决策,也可以向孩子讲出自己如此决定的缘由,比如:
妈妈企图把这条连衣裙卖掉,当时逛商场时头脑一热才买的,后来慢慢发现不适合,而且裙子的材质也很一般,要是卖掉了也能挽回些缺失。
3)教孩子做辞别
当孩子做决定放弃哪些物品时,心里或多或少也是有些难受的,家长可以在这一时机扶助孩子感受内心的真实情绪,教他对被舍弃的物品做辞别。比如:
这件玩具确实陪了宝宝很长时间,我们把它放进专门的回收站好不好?这样也好让它重新发扬作用。
“断舍离”不仅能扶助孩子正确对待物品的取舍,也能培植孩子的决策能力。
但是,家长一定要做到角色互换,以孩子的视角做出审阅,不要自以为是,用自己的价值看强行决定孩子的物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