难怪张三丰不杀百损道人,你看道人背后站着谁?老张也要言不由衷
众所周知,金庸的《倚天屠龙记》在开篇花费了大量的笔墨描写何足道、张翠山等人,当张无忌练成神功威震江湖之时,全书已经写了近二分之一。
何足道、张翠山的故事固然出色,但《倚天屠龙记》好歹是《神雕侠侣》的后续之作,金庸为何不花费笔墨详尽描写郭靖战死襄阳城的故事?
其次,在神雕的末尾,杨过、小龙女在华山之巅和群雄作揖辞别,他们下了华山之后往了哪里,为何郭襄追觅了24年的时间依旧找不到这一对神仙眷侣的踪迹?
倘若金庸能将郭靖、杨过的后续故事展开来写,以此架构一部《神雕侠侣续集》的话,恐怕又是一部经久不衰的武侠巨作了。
然而金庸之所以跳过近百年的时间,让笔下的江湖世界直接进进到了元朝末年必定有他的苦衷。不过,倚天早期涌现了不少顶尖高手,他们没有在书中正式登场,却给读者们留下了极其深刻的印象。
好比玄冥神掌的创始人百损道人,金庸对他可谓是惜字如金。即便如此,当张三丰看到张无忌后背上的手印之时,就算他身为一代宗师也不由得大食一惊。
那时正值张三丰百岁寿诞之时,武林却因为张翠山、殷素素的回来而掀起了一阵轩然大波。为了追觅金毛狮王谢逊,也为了探觅屠龙刀的下落,以少林、昆仑、华山为代表的各门各派齐聚武当山,最终逼得张翠山、殷素素自刎当场,而张翠山的唯一血脉张无忌也在紊乱之中挨了一记玄冥神掌。
展开全文
原文写道,张三丰掀开张无忌的衣服一瞧,只见后背上赫然有一个绿油油的手印。张三丰仰天长叹道:“我只道三十年前百损道人一死,这阴毒无比的玄冥神掌已然失传,岂知世上居然还有人会这门功夫。”
倘若百损道人是张三丰所杀,张三丰就不会说“我只道”,而是会斩钉截铁地说“百损道人被我所杀”。可见,百损道人在江湖为非作歹之时,张三丰抉择了看看,那又是什么原因导致张三丰不愿击杀百损道人呢?
想要知道这个问题的答案,就得看一看百损道人的原型是谁。在连载版的《倚天屠龙记》里,百损道人却是一个头陀的妆扮。原文写道,我只道三十年前百损头陀一死,这阴毒无比的玄冥神掌已然失传……
在金庸最早的设定下,百损道人居然是一个头陀,而在《神雕侠侣》的末尾,这位神异的头陀就曾现身于蒙古的千军万马之中。
当时郭靖为了救出被俘虏的大武小武,带着杨过闯进了蒙古的军营之中。此时的杨过被杨康之死所困扰,他不但没有替郭靖分担火力,反而坐山看虎斗,任由数位高手将郭靖团团围住。
为了争夺“蒙古第一勇士”的称号,金轮法王联合蒙古三杰对郭靖展开了围攻。原文写道,此时国师、尼摩星、潇湘子又已攻到身前,郭靖眼瞧四面军马云集,比适才围得更加紧了。王帐前大纛之下,忽必烈手持酒碗,与一个和尚站着指指点点地看战,显见胜算在握,神情极是自得。
注重看,忽必烈的身边居然有一个和尚,这个和尚竟可以和忽必烈一同对着战况指指点点,显然身份极高。
其次,忽必烈为了征讨中原招揽了不少高手,和这位和尚能够得以重用,想必他的武功修为也是极高,甚至高过了金轮法王,这才不屑出手,反而与忽必烈对着郭靖评头论足。
笔者认为,这位和尚极有可能就是百损道人,也就是连载版里的百损头陀。而张三丰后来之所以不敢击杀百损道人,无非有以下两个方面的原因。
1、南宋日渐腐朽,张三丰如同洞内看火、心知肚明。张三丰假如击杀了百损道人,南宋恐怕还会苟延残喘,与其让鱼肉百姓、昏庸无能的南宋陆续支撑,倒不如早点灭亡,或许还能给中原平民带来新的期看。
2、百损道人身后站着军事天才忽必烈,而郭靖黄蓉夫妇就是死在忽必烈之手。在杨过、小龙女退隐的第13年,忽必烈重振旗鼓,带领十万铁骑兵临城下,最终踏平了襄阳城。
此时的张三丰虽然成了武当派的开山鼻祖,坐拥一身超凡进圣的绝世神功,可就算张三丰击毙了魔头百损道人,张三丰怎么能与如日中天的忽必烈相抗衡?甚至还会因为得罪忽必烈,导致武当派土崩瓦解。
要知道的是,依据《倚天屠龙记》的设定来看,张三丰对自己创建的武当一脉极为看重。那时刚相假冒少林高僧将张三丰打成重伤,随后赵敏又带着三大高手登门造访,势要将武当派连根拔起。
就在生死攸关之际,张三丰却将太极拳剑传给了俞岱岩,还让俞岱岩忍辱负重,务必将张三丰苦心创制的神功传之后世,否则俞岱岩就是武当派的大罪人了。
很明显,金庸笔下的张三丰是个武痴,他对武当派以及自创的神功看得比性命还重要,既然如此,张三丰哪会击杀百损道人,以至于惹火上身,害得武当一脉被蒙古人所灭。
因此,在《倚天屠龙记》的开篇,我们也会看到张三丰言不由衷的一面。
那时张三丰带着少年张无忌四处觅觅医治玄冥冷毒的方法,一老一少偶遇了常遇春,还和蒙古士兵爆发了打斗。
原文写道,那为首的武官张大了口,结结巴巴地道:‘你……你……你莫非……是……’张三丰袍袖挥动,饮道:‘老道生平,专杀鞑子!’众武官番僧但觉疾风扑面,人人气息闭塞,半晌不能唤吸。张三丰袍袖停挥,众人面色惨白,齐声惊唤,争先恐后地跃回大船,救起落水番僧,掉转船头,急划逃往。
张三丰明明说“专杀鞑子”,可到了最后还是袍袖停挥、手下留情,放了蒙古人离往。可见,面对一手遮天的元朝,张三丰抉择避其锋芒还是可以理解的,正如张三丰对俞岱岩所说的那样:“没有忍辱,岂能负重?”
各位大侠,你们觉得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