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游戏攻略关中北山的糜谷记忆

关中北山的糜谷记忆

misa2 03-26 2次浏览 2条评论

□王军营

提起小米和糜子,人们大都认为其是陕北山西标志性的粮食物种。这里我们不论久远历史上糜子与谷子的种植地域,单说现今关中北山领域的民众生活——我们常会听到一些与糜、谷相关的日常生活农谚以及习惯用语,仍然存留于一些老辈乡民的日常言谈或记忆深处。这些文化现象足够阐明,在过往不远的三四十年前,陕西关中北山地区曾经广泛种植过谷子和糜子。

关中北部山区是传统农业种植旱作地带,普及靠天食饭,一般一年只种一季农作物。若雨水丰沛,土壤肥力充足,人们也种植两季庄稼。老辈人仍有记忆,在上世纪八十年代之前,关中北山地区曾大面积种植过秋粮作物。当时的秋粮作物即以糜子和谷子为主,玉米较少。因为糜子与谷子相对比较耐旱,也很适合北山的土壤,而玉米却相对喜水,时常经不起缺雨环境的考验。

老百姓的日常生活以农业种植为主,所以,他们日常生活里习见的种植、收成中发生的许多事情、许多生活体会和法则,经过长时间的堆积、总结,逐渐产生了许多与糜谷种植相关的民谣、谚语。这些谚语有的直接就用来指挥农业生产,有的则流传在民众生活中作为道德说教。

糜谷种植一般在麦收之后进行,若田里土壤墒情适宜就会下种。当时有农谚流传,“夏至高山不种糜”,说的即是自然海拔稍高地区,在夏至以后就不能种植糜谷了。若种植时间偏晚,必然会影响糜谷籽粒的成熟充足。种植糜谷时把握种子分量非常重要。一般有体会的老农下种时讲求“升格”(关中方言,推断“升”应是“盛”,“格”应是手指根数的“根”,属于方言转音现象),每亩地需四“格”种子,成年人大手挠一把种子而不掉落为一“格”。我们知道,关中麦收以后室外气温极高,糜谷种子埋进土壤后,还没有生出芽苗,若适逢伏天倾盆大雨狂烈猛下,又加上阳光强悍曝晒,地面土壤会立刻变得如屋瓦砖石般坚硬。而在伏天的关中北山地区,时常会碰上这种天气。但人们完全可以不用花费很大力气,往松锄已板结的黄土。糜谷的幼苗并不惧怕这些恶劣的自然条件,仍然可以自由轻松地钻出地面。谚语所谓“糜谷顶破瓦”,说的就是这个道理。等到糜谷钻出地面,人们锄地择苗的时间也到了,俗话说“伏里觅针呢!”即是讲人们趁着青苗出地时机,正好赶锄糜谷幼苗,抉择确定哪些禾苗该留下,哪些该锄往。如此目的,也就是想让一块土地上尽量有充足的养分和光照,能够长出最好的庄稼。糜谷收成季节,推断成熟又有农谚云:“热熟糜子冷熟谷。”意思是说,若室外气温高,则对糜子成熟很有利;天气转凉而气温降低,谷子才会成熟得更好。

若雨水充沛,肥力适中,一般糜谷长成后能有一米左右高,成熟的糜谷穗会低垂下来。当年人口比较稀少,时有恶狼出进山沟中,躲身于糜谷地里,袭击村社的孩童和牲畜,对民众的生产生活造成了一定的威逼与侵害,所以,糜谷成熟的季节人们绝对不敢掉以轻心。与此同时,成群结队的麻雀会一片一片地飞来,兴奋地落在田间地头,觊觎着低垂而颗粒充足的谷穗,稍不留神,它们即会扎进田野,敞开肚子,放肆地饕餮美食。人们需设法不断地赶走那些厌恶的麻雀,不然,便会直接影响当年的糜谷产量。

谷子的收割与小麦不同。一般人们会将长长的谷穗用剪刀剪掉,方言将此称作“掐谷穗”,然后装进背篓倒进场院,田间会留下硬挺挺的谷秆。等忙完场里的活儿,大家才用镰刀把田里的谷秆从根部割断,打捆运回家。或者在田里将谷穗谷秆一起收割回来,放在场院掐下谷穗再行脱粒。谷秆铡成寸许,那是骡马重要的饲料,或者也用它来编制草帘。干硬的谷秆在收割、移运、加工过程中,稍不留神便轻易戳中人的手脸,甚至鼻腔、眼睛。在我的记忆里,小时候在谷草垛边玩耍,曾有数次未足够留意,而被谷草秆生硬地刺进鼻孔,致使鼻血奔流,疼得我哭爹喊娘。正因谷秆有如此特征,人们将其与生活联系起来,从而形成了日常的一些粗言詈辞,作为情感发泄的语汇。记得小时候,我穿着母亲做的棉鞋行走,时常不留意脚下路况,多次踩上禽畜粪便,把自己弄得非常肮脏狼狈。母亲气得絮絮叨叨,一边帮我清理,一边斥责我说:“走路不看脚下!眼窝(睛)给谷草戳啦?”言外之意,别人都能看见,躲得开往,你怎么就看不见呢?类似的日常责怪语言,现今乡里早已不见使用了,而现今的年轻人,必定也不能理解它原本所指的意思了。但当年此话却很常见,且非常轻易让人明白。

展开全文

糜子的收成流程基本与小麦类似,而其秸秆也与麦子稍稍相同,或者打成粉糠用作猪羊饲料,或者当柴火烧掉。

谷子碾成小米,能做粥制糊,方便食用。糜子打出粮食又怎么烹饪呢?在老辈人记忆中,经常会把糜子碾成粉,用来制造糜面馍。因为可食的秋粮较多,所以人们对它往往是嫌弃的。若论其最好的美味加工,要算我们关中北山的家庭巧妇用糜子粉制造的“杠节”馍了。一般在食过早饭后,巧妇们用滚烫的开水烫糜面粉,和好面团,再搓成条,做成类似杠棍的外形,装进蒸笼,灶下大火闷蒸一小时,然后停歇煨火,让锅内始终保持热度,半小时后再续柴火闷蒸。时而加火蒸,时而煨火歇,一直继续至天黑,然后再加大柴火即会熟透。整个制造过程很是繁复。出锅的糜面“杠节”馍放凉后甜度适宜,口感非常好。这些已成为几代老辈人香甜美好的回忆了。

关中北山的人们对糜子种植很熟悉,因而也依据、凭借糜子的生长、收成体会,推断树上核桃的成熟程度。有谚语说:“糜子上场,核桃满瓤;糜子上(装)囤,核桃来棍。”意思是说,人们把田里的糜子收割完,堆上场院预备晾晒、碾打时,核桃内才会长满油性的瓤子;等把场院上的糜子碾净,晒干,装进粮食囤内储存起来,树上的核桃才会彻底成熟,人们即可拿起棍子将核桃敲打下来。

地里生长的糜子远远看往,往往成片油绿繁茂,挨挨挤挤、争先恐后。“小心某某把你引往糜子地里!”这是关中北山地区老辈人警告、教训晚辈的常用话语。糜子被关中人读作“迷”音,此话意思是说,不要被某个品行不好的人哄骗、诱惑,逐渐地同其一起变坏了。这是借用“糜”与“迷”音同,从而起到较好的语言说服效果。

随着科技进取,时代变迁,人们的日常生活与所处外部环境不断地发生转变,然而,源于一些旧有生活方式下的语言辞汇,因与民众的实际生活逐渐脱离,而渐行渐远,直至逐渐走向消亡。因此,对一些特殊地域农谚、民谣或习惯用语的追溯,有目的地进行“捡拾”,也就是看察一个历史时期特殊地域民众的日常生活史。对于关中北山民众生活的糜谷记忆,或许就能起到如此作用。

镰刀娘
丈夫夺修川躲线牺牲,军嫂侍奉患病公婆12年:儿子考上国防科技大 红色照片背后的故事:双枪游击队长——我的父亲赵清晨
相关内容
发表评论

游客 回复需填写必要信息
匿名用户
镰刀娘——挥舞铁器,坚毅倩影并守国土坚强线!沧桑下的厚植艺术风采。
匿名用户2024-06-22 17:33:02回复
匿名用户
镰刀娘——英勇无畏的传奇,展现女性力量的震撼之作。
匿名用户2024-06-22 17:33:08回复
匿名用户
镰刀娘一部力量和决心的史诗,饱含独特叙述引人深思,写实笔法描绘了女性的坚韧与担当!
匿名用户2024-06-22 17:34:03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