尧杀了鲧,为什么还要重用他的儿子禹?大禹又是如何夺权上位的?
历史是个任人妆扮的小姑娘,“尧舜禹”被孔老夫子那一脉妆扮成了君明臣贤的禅让典型,千百年来被儒门所推崇。事实果真如此吗?
“舜”其实也是发动政变从他老丈人“尧”那里夺得天下的,怎么就那么不小心,熬鹰的被鹰啄瞎了眼?因为大禹的政治手腕一点儿也不比舜帝的差,从必死无疑到死里逃生,再到一步步建功立业,直到最后成功夺权。可以说大禹的每一步都走得反常艰难,而又让人拍案喊绝。
一、装老实死里逃生
其实当年是“尧”启用的“鲧”来治水,当时“舜”就看不上鲧,觉得这人不行。可大臣们都说鲧可以,反正现在也没有更适宜的人选,不如试试。尧听了大臣们的话,就用鲧来治水。
结果鲧用“堵”的方法,治了九年,也没把洪水治下往。舜代尧往视察工作,一看鲧的工作不力,直接就把鲧给杀了。杀鲧的时候,舜还不是一把手,还只是尧帝的心腹大臣和女婿。
舜杀掉鲧之后,其实“禹”也是岌岌可危的,可以说是到了必死无疑的地步。因为这个时候,舜已经开始有步骤地杀“尧”手底下的大臣了,不仅鲧被杀,共工、驩兜、三苗也都被迫害。等把这些人驱除出权力核心,舜的地位也就牢靠了:
四罪而天下咸服。
那“禹”又是如何逃过这一劫的?他为什么没有被杀呢?至少有以下几个原因。
一是禹的身份非同小可。大禹是颛顼帝的亲孙子,轩辕黄帝的玄孙:
禹者,黄帝之玄孙而帝颛顼之孙也。
杀他爹鲧,还有个治水不力的幌子,可谓是“名正言顺”。再接着杀人儿子禹,性质就变了。
二是大禹的表现无懈可击。鲧被杀后,禹的表现简直完美,勤勤恳恳干活,什么错都不犯,什么过激的话都不说,老老实实,规规矩矩:
展开全文
禹为人敏给克勤;其德不违,其仁可亲,其言可信;声为律,身为度,称以出;亹亹穆穆,为纲为纪。
大家都说禹好,让舜想杀禹都没有理由。
三是留禹治水一石三鸟。杀其父而重用其子?舜还没有老糊涂。那他又为什么留着大禹的小命往治水呢?第一,洪水还在那里没退,确实需要人往治,据说就禹的部落最会治水。第二,让大禹往治水,阐明他舜对事不对人,杀鲧没有其他目的,显得他既雷厉风行又宽浩大量。第三,让禹往治水,等于是把禹剔出了权力核心。而且一旦禹再治不好洪水,那再杀他就顺理成章、理所当然、无话可说了。
二、治洪水远离核心
大禹被踢出尧帝核心圈子的时候,不知道是什么心绪。但他已经管不了那么多了,因为说什么功名前程,都没有保命要紧。
大禹从冀州开始,一路到沇州、青州、徐州、荆州、豫州、梁州、雍州,总之是足迹几乎踏遍了大半个中国,哪里有水患,哪里就有大禹的身影。后来中国的九州,就是这个时候,大禹治水,用脚步丈量,定出来的。
大禹怎么说也是帝族出身,即使是让他治水,他也是肉食者,根本不用他亲临一线的。但大禹不仅亲临一线,跑遍了大半个中国,而且每次干活都冲在最前头。传说他化成一只大黑熊,力劈华山、嵩山,疏通河道,其实这反映的就是当年他甩开膀子,大力凿山开道的情形。
为什么要下到基层?因为要远离权力中心,远离朝堂争斗,远离伴君如伴虎的朝不保夕。为什么要冲在一线?因为要做给上面看,因为做给身边的人看,因为水患真治不了,就真的得死。
后世传扬大禹治水的精神,有个专门赞语喊“三过家门而不进”。古代“三”是表多的意思,多次经过家门而不进,为什么?难道就差那几分钟?肯定不是!鲧死后,大禹就成了他们那个部落的首领,这个家应该是指部落,假如大禹回家回部落,有任何风声传到舜的耳朵里,大禹的水也就不用治了。
其实大禹不仅是不敢回家,他还更不敢回到舜帝的身边。所以,他只能是拼命地干活,在水里、泥里、雨里、雪里,不停地干活,在大半个中国,不停地飘零:
予陆行乘车,水行乘船,泥行乘橇,山行乘暐,行山■木。
三、找联姻增加实力
假如是一直飘零,大禹也是必死无疑。因为,洪水治不好,那舜帝杀他如杀其父。假如洪水治理好了,那失往利用价值,大禹也难逃一死。
大禹又是如何破解这一死局的呢?那就是联姻!尧舜禹时的国家形态,还只是部落联盟。甚至有的说,因为社会发展水平不一样,有的是父系氏族时代,有的还是母系氏族时代。
大禹一边趁着治水,与各大部落进行各种明里暗里的交接和联盟,当然都是以“治水”的名义。因为面对“水患”,大家的利益一致,所以很轻易达成各种共识,而且舜帝也不能说些什么。
当然了,舜帝也根本不担心他的治水联盟。因为一旦洪水治理成功,共同的利益基础丧失,那联盟也就变得松散而无力。这一点舜帝清楚,大禹也清楚。
所以,大禹娶了“涂山氏”之女。涂山氏是东夷最强大的部落,联姻涂山氏则整个东夷都能被大禹所用。而当时,涂山国在中原各国中军事实力最强,涂山氏的首领“皋陶”还掌管着舜帝一朝的刑罚大权。
可以说,假如大禹没有娶涂山氏之女,根本就破不了舜帝要杀他的死局。而且假如没有联姻涂山氏,大禹也根本治不了水,连大禹自己都说治水能成,都是涂山氏的功勋:
“予娶涂山,癸甲,生启予不子,以故能成水土功。”
四、建功业积攒民心
有了涂山氏的强大外援,再加上大禹本身的努力,水患终于被慢慢治了下往,大家自然都传颂禹的功勋:
辅成五服,至于五千里,州十二师,外薄四海,咸建五长,各道有功。
大禹治水,确实有功,而且功勋不小。这一点,毋庸置疑。但是功勋大并不一定就能获得民心,而且功高震主的话,只会死的更快。那大禹又是如何操纵舆论和民心的呢?这又至少分为两个阶段。
第一个阶段,操纵舆论。这个时候,大禹肯定是什么都不让说,只管甩开膀子往干。为什么大禹治水的功勋谁也夺不走,因为他天天冲在第一线,大家有目共睹。
但是,鲧治水,九年不成就直接被杀了。大禹治水是比他父亲鲧用时还长的,有说是十三年,有说更长,反正是早过了九年。那为什么第九年的时候,禹没有被杀呢?
第二个阶段,积攒民心。大禹治水所积攒的民心,肯定不是说最后一天成功了,举国欢庆都说好。而是在每一个阶段,每一个部落,都有意识地在暗暗积攒,慢慢积存。直到最后成功,才有天下之人,皆夸其功,这么一个效果。
前一个阶段是,只干不让人说,因为小命重要。后一个阶段是,找人引导往说,因为名誉和民心更重要。当然了,前提是已经联姻涂山氏,有强大的军事力量做后盾了。
五、等时机收买重臣
因为舜帝是夺权上位的,所以注定了尧帝的大臣,舜根本就不会重用。所以,舜迫害的不仅是鲧和禹这一个部落,其内部虽然经过几十年的经营,仍被大禹给钻了空子。
司马迁《史记》第一卷《五帝本纪》:
舜得举用事二十年,而尧使摄政。摄政八年而尧崩。三年丧毕,让丹硃,天下回舜。而禹、皋陶、契、后稷、伯夷、夔、龙、倕、益、彭祖,自尧时而皆举用,未有分职。
这就给了大禹可乘之机。所以,大禹一边治水,一边等待时机,一边收买舜帝身边的大臣。当然了,基本都是之前跟大禹一起跟着尧帝干活的同僚。
比如这里面的“皋陶”和“益”。“尧、舜、禹”和“皋陶”并称为中国的“上古四圣”,在尧帝时就管刑罚,被尊为中国司法鼻祖。不知道大禹是在皋陶的意见下,联姻了涂山氏,还是在联姻涂山氏之后,拉拢了皋陶。反正,没有皋陶的扶助,大禹早死了。
而“益”这个人呢,可是被定为大禹之后接班人的存在。他又何德何能,有何奉献,能够让禹许以天下呢?有人考证说,就是因为“益”,使大禹拿到了兵权。
六、许天下获得兵权
兵权之重要,连我等升斗小民都知道得不要不要的。舜帝这种政治家、权谋家会不知道?那大禹又是如何拿到兵权的呢?
舜帝当年代尧执政的时候,为了立威,迫害了包括鲧在内的四位重臣。司马迁《史记》第一卷《五帝本纪》:
於是舜回而言於帝,请流共工於幽陵,以变北狄;放驩兜於崇山,以变南蛮;迁三苗於三危,以变西戎;殛鲧於羽山,以变东夷
舜上位了,得天下了。但有人不服啊,大禹部落恭敬臣服老老实实往治水往了。但三苗部落就没那么好的脾气和隐忍了,一直反对舜,一直闹事。舜帝平了几次,但就像鲧用“堵”法治水一样,根本没用,越堵水患越大。
终于,三苗部落乱的舜也平不了。谁来平?“益”意见用大禹,舜一听当然大喜:让他们自相残杀吧。反正都是祸患。
就这样大禹拿到平定三苗的兵权。这都是“益”的功勋,当然了大禹许诺他,禹之后天下就是他的。
七、杀舜帝果敢出击
禹拿到兵权之后,当然没有往平定三苗之乱啊。因为三苗当时跟他父亲鲧是一个阵营的啊,都是舜帝的眼中钉,肉中刺,敌人的敌人就是朋友啊。
甚至三苗是不是在配合着禹,一个唱黑脸,一个唱白脸,助禹夺权都未可知。反正,禹拿到兵权之后,根本就没有跟三苗大战,也就不存在所谓的两败俱伤,让舜帝渔翁得利。
当然了,这里面到底拿到的是什么样的兵权。是舜帝直接把军队交给了大禹,还是答应大禹有征讨三苗的权力,就不知道了。反正,就在舜帝让大禹往征讨三苗的那一年舜帝“南巡狩,崩於苍梧之野。”
司马迁《史记》第一卷《五帝本纪》:
舜年二十以孝闻,年三十尧举之,年五十摄行天子事,年五十八尧崩,年六十一代尧践帝位。践帝位三十九年,南巡狩,崩於苍梧之野。
舜帝20岁时以孝顺出名的,30岁时做了尧帝的官,50岁时替尧帝发号施令,58岁时尧帝死,尧的儿子丹硃继位,又过了3年,61岁的舜称帝。舜帝在位39年,刚好100岁的时候,往南边打猎,死在了外面?
所以,舜帝绝不是老死于宫中,而是不明不白地死于野外。有的说,是被大禹逼死的,有的说直接就是被大禹杀死的。不管跟大禹有没有关系吧,反正大禹已经夺得了天下!
参考文献:
1、【西汉】司马迁《史记》
2、【东周】魏国史官《竹书纪年》
3、【唐】司马贞《史记索引》
4、【唐】张守节《史记正义》
5、【先秦】佚名《山海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