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游戏攻略“不要香菜!不要香菜!不要香菜!”

“不要香菜!不要香菜!不要香菜!”

misa2 03-26 3次浏览 0条评论

本文经授权转载自

地道风物

(ID:didaofengwu)

香菜,一个足以让14亿中国人在饭桌上吵翻天的食物。

对厌恶香菜的人来说,任何一个环节, 出现一根香菜叶子,就能毁掉完全一餐。它的味道鹤立鸡群,像是在密不透风的房里 踩扁臭大姐后散发的幽微气息,又如不小心把 洗手液食进嘴里后的复杂滋味,还让人联想起 梅雨天气里长着霉菌的掉粉墙壁。每一种都让人挠心挠肝,咬牙切齿。

但在爱食香菜的人眼里,香菜的鲜美溢于言表,那是种哪怕在山珍海味满汉全席之中也能卓然而立,自成一派的风情, 任何的鲜果时蔬都无法视作平替;那是种 “香菜就是香菜,四海列国,千秋万载,就只有一种香菜”的痴迷,直教人生死相许。

在食香菜这件事上,只有爱难自禁和势不两立两个选项,它拒绝暧昧不清,禁止模棱两可,专治 “随便都行”。

不食香菜,真的是基因“缺陷”吗?

很多爱食香菜的人,经常会对厌恶香菜的人说一句网上流传已久的话: “你不食香菜,是因为基因有缺陷!”但其实,在通往饮食风味的道路上,从来都不存在“缺陷”,有的,只是人与人之间多元而美好的差异。

与香菜有关的这种差异,依据一项研究表明,来自人类的一种 嗅觉基因OR6A2,这种基因四周某个核苷酸的变异,影响了人类对醛类物质的感知程度——而香菜那股辨识度高到令人发指的特殊味道,正是来源于它含量丰盛的醛类化合物。 所以无论是爱香菜党,还是反香菜联盟,着迷或反胃的,可能率都是同一类物质。

这些风味物质 “侵略性”极强,无论被埋没在多么重口味的餐品之中,醛类特殊的气味总是能杀出一条血路,显现在你鼻尖;而且 “感染力”绝佳,一小时前切过香菜的砧板菜刀,一小时后依然能引爆一位香菜hater的味蕾,让他狠狠上头。

更离谱的是,由于部分肥皂、洗手液和臭大姐(椿象)也有类似的醛类化合物,于是,在人类无懈可击的联想之下,一个让反香菜联盟为之振奋的结论诞生了: 香菜是“臭虫味儿”和“肥皂味儿”的。

展开全文

世界上还有各种各样的“世界反香菜联盟”,来表达对香菜的痛恨。我们做了一张写满了,各国语言的”不食香菜“的海报,设计/任东。

这个离谱的结论,甚至从千年以前就开始时髦了——人类食用香菜的最早笔录,是在爱琴海岛上的一处古人类洞穴遗址中出土的约9000年前的香菜种子, 最早给香菜起名的正是希腊人,今天香菜的英文“Coriander”即源自希腊语“Koris”,意思是:“臭虫”。

但关于香菜的味嗅觉联想也未必是负面的,有位山东朋友曾和我分享过:他饮 羊汤总爱狂撒香菜和胡椒,再就一瓣生蒜开胃,于是年少清寒时,每每囊中羞涩饮不起羊汤,就拿面粉汤冲泡香菜、胡椒和盐,一顿痛饮,也算慰藉饥肠。

这么说来, 不爱食香菜似乎生来注定?

许多媒体也是如此报道的,甚至断定为“不食香菜,就是基因问题”。但提出这事儿的论文,得出的结论其实是:人们是否喜欢香菜,相关的核苷酸大约只能影响8.7%。翻译成人话即是: 有影响,但不大。

香菜根、芫爆一切......中国哪里食香菜最野?

中国人对香菜的毁誉,大抵从命名上就可见端倪。

在祖国各地的语言系统中, 香菜,又名芫荽菜、芫荽子、芫荽儿、盐(元)西......海南人以“芳”为香,所以读作 “芳菜”;还有那么几个地方(福建周宁、湖南汝城、湖北的监利和公安等),说话很老实,直接喊做 “臭菜”。而全国领域内使用频率最高的名称,还是它的学名, 芫荽。

中国人对香菜的喊法有很多,在语保工程摘录展示平台的不完全统计中,喊芫荽的地区高达56.4%。设计/刘云鹏。

在个体差异之外,不同地域之间,对香菜的爱憎也并不相通。

大体上,北方由于大量食用牛羊肉,能够往腥提鲜的香菜出镜率相对偏高;西南一方面重辣重油,另一方面对各种草本调味料(比如折耳根)容忍度较高,香菜对他们来说也是小菜一碟;唯有偏爱食材原味的东南及华南沿海居民,似乎对香菜并不感冒。

山东:香菜是一种味型

在北京觅食,当地餐馆里常有一道菜, 芫爆散丹——名字难读拗口到直接劝退一众食客。事实上大白话就是香菜炒羊肚,几十秒大火爆炒,方才断生的香菜带着鲜浓汁水,完美地盖住了似有若无的羊膻味,过水烫熟的散丹也刚刚好是生脆的,进口嘎吱作响。

这道菜,北京人引以为傲,实则是来自 鲁菜的技法。芫爆,山东大厨传统艺能,也是一种以香菜为灵魂核心的烹饪方式。这里的“芫”,就是指芫荽,在山东,除了散丹,还有鸡丝、肚丝、鱼丝、里脊丝、海螺......从禽畜内脏到生猛海鲜,一切皆可芫爆,可以说是 “铁打的香菜,流水的食材”。

芫爆这道菜,主打“爆”字。图/有滋有魏

不仅如此,在这种烹饪方式中,香菜是绝对的主角。为了减少爆炒时长,一切用来芫爆的食材都会提前过水或过油处理,没错,最终就是为了保留香菜的鲜嫩多汁; 而且,芫爆的菜品中鲁菜师傅竟然舍弃了勾芡——山东人可是炒个西兰花都要勾芡的啊!没错,也是为了保护香菜的生脆口感。

东北:香菜是一份轻食

东北蘸酱菜,都市白领的轻食鼻祖。东北人的蘸酱宇宙里,赫然有一道干豆腐卷香菜——把香菜连根带叶洗干净择利索,用本地大豆制成的干豆腐卷成圆柱体,蘸本地豆酱食之。那层干豆腐好似香菜的遮羞布,微微遮掩一下,咬破了,香菜味揭竿而起、直冲脑门,方才是此菜真谛。

每一个在东北或者新疆宿醉过的朋友,都会记得一道下酒神菜: 老虎菜。这道菜“菜”如其名, 生猛、凶狠、直白、热烈。原素材只有洋葱、辣椒和香菜,三种极具味觉冲击力的香草混合在一起, 给人的味蕾以核弹般的进攻。特别是里面大量的香菜叶,在辣椒和洋葱的辣味中,又带给人格外突出的清新感。

在辽宁沈阳, 香菜还是沈阳鸡架的灵魂伴侣——清水加简单香料烀出来的鸡架,几乎没有什么余外的香味,食的时候只需要加上辣椒油、榨菜和大把香菜叶就已足够。而剩下口感韧中带脆的 香菜根,还会被当地人专门摘出来做成凉菜,香菜味最是浓郁,适合每一位极致的香菜狂热爱好者。

西南:香菜是冰山一角

到了西南,才知道香料宇宙的辽阔。

假如你有幸在贵州、云南某些地区的人家做客,席面上的一道凉菜必然会让你大惊失色—— 香菜水豆豉拌折耳根。最极致的风味,名称往往只是最简单的排列组合,香菜,水豆豉,折耳根,三种单拿出就让人灵魂一颤的香料,在云贵川人家的餐桌上济济一堂。

且不论水豆豉带来“清新脱俗”的发酵味,香菜和折耳根的组合,足以让人联想到千里山河——那是在潮湿阴冷的小木屋里踩死一只臭大姐,用的还是早上往过海鲜市场沾满死鱼鳞的长筒胶鞋,一时间香菜的青草味、折耳根的鱼腥味混作一团,你方唱罢我登场,根本留不得任何反应时间。

汪曾祺曾自述说: ”我原来不食芫荽,以为有臭虫味”,但这次一咬牙食了,神异的是,“我就食芫荽了。此来北地,每食涮羊肉,调料里总要撒上大量芫荽”。

人类对于香菜的复杂态度,是先天基因和地域饮食文化共同决定的结果,延续千年、横跨东西,谱写了一条风味流转之路。 ‍‍‍‍

从古至今几千年,你不是第一个爱香菜的人

中国人食香菜要从元狩四年(公元前119年)说起,那年年近半百、被削了爵位的张骞再次踏上了西行之路。但这一回张骞的收成却是空前丰盛,直接颠覆了中国人的味蕾,西晋人的《博物志》里记载: “张骞使西城,还得大蒜......沙葱、苜蓿、胡荽(即芫荽、香菜)。”(即便有所争议,胡荽的传进显然也与丝绸之路开垦有关,张骞居功至伟)

魏晋南北朝时期,历史上闻名的美男子,潘安,就是资深香菜党,他在《闲居赋》中表达了对香菜的喜爱——“堇荠甜旨,蓼荾芬芳”。

香菜味重,但中国人是含蓄的。所以古代我们就开始以香菜调味,驯服这种浓烈香气——

1500年前的《齐民要术》里,贾思勰教大家腌香菜,用开水泡过,再拌上盐和醋,香菜就“香美不苦”,可能是贾式的 凉拌香菜密法;明代的高濂在《遵生八笺》里记载了一道用 香菜炒腰子的做法,和今天鲁菜里的“芫爆”异曲同工,用香菜味压腰子味,以暴制暴;元朝文献里有道 ”秃秃麻食”,先将羊肉切细炒熟,肉汤调匀浇于面上,最后撒一把灵魂香菜末,这可不就是一碗 正宗的羊肉面吗?

但也有不太含蓄,甚至有些狂野的存在,没错,就是在明代奇书《金瓶梅》第七十五回中,记载了一道离谱的香菜食法——“申二姐伴着大妗子、大姐、三个姑子、玉箫都在上房里坐的,正食 芫荽芝麻茶。”香菜加芝麻泡茶?顿时一股狂放不羁的味道,透纸而出了。

由此可见, 中国人对香菜的爱恨贯穿古今。 且从恨到爱屡见不鲜,由爱生恨却闻所未闻。身边对香菜畏之如虎的朋友,或许哪天就一朝顿解,成为了香菜死忠。 从恨到爱,爱恨交织,这正是香菜特殊的魅力。

文 | 叶吟啸

文字编辑 | 姜姜

地图编辑 | 刘云鹏

设计 | 任东

看更多优质内容,点击名片??,星标我们! ?

神奇海螺
躲乡狂欢节,盛大神异六月会,信仰的力量直抵人心 秩序,一种由心而发的生活艺术
相关内容
发表评论

游客 回复需填写必要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