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游戏攻略Swatch联名新表价格又翻10倍?一块塑料表火了40年,背后大佬不简单

Swatch联名新表价格又翻10倍?一块塑料表火了40年,背后大佬不简单

misa2 03-26 4次浏览 0条评论

范主说:小腕表、大历史

今年的3月1日是Swatch面世40周年,而他家和欧米茄的联名又出新表了。

其实早在3月5号,Swatch就发布预告,公布会有主题为Mission to Moonshine Gold的欧米茄联名新表发售,吊足了粉丝们的胃口。

之后新表面纱揭露,色彩只有黑色,向经典超霸致敬,材质依然是Bioceramic生物陶瓷。而这次的技能点则全都点在那根计时秒针上,依据官方的说法,这根秒针镀上了欧米茄专利的18K Moonshine Gold月光金。

展开全文

这种特殊的18K金是欧米茄在2019年研制出来的,灵感来自深邃夜空的月光,通过特殊成分的调配,比传统的18K金显得颜色更浅,而且不轻易褪色,放在黑色的表盘上确实挺耐看,也有粉丝表达短缺新意。

这一次,Swatch官方还特殊强调,这批镀上Moonshine Gold 18K金的秒针都是“满月针”,也就是在今年2月份的月圆之夜制造的,还附有专门的证书和特制的表盒,仪式感挺足。不过也有网友觉得,这营销手段怎么感觉似曾相识?

这款新表这次只在东京、米兰、伦敦和苏黎世四个城市线下发售,售价2000出头。果不其然,海外的粉丝们又不淡定了,各大专卖店门口再一次排起长队。

炒表也是虽迟但到,原本250美元的售价,在一些二手平台上已经翻了近10倍…

不少人可能还记得往年Omega X Swatch首次发售时的轰动。“2000块戴‘欧米茄’”的噱头,刚一预告就刷爆了社交媒体,从国内到国外,一片连夜排队的景象,中国内地甚至不得不发文取缔了首发活动,堪称年度现象级营销了。

当时在二级市场也是普及价格翻倍,甚至翻了10倍不止,最离谱的是还有人挂出了近40000的价格,狂热可见一斑。不少名人也进手了这款表,比如马来西亚柔佛王子、007丹尼尔·克雷格等等,整整一年都热度不减。

而MoonSwatch也让品牌大赚一笔,据官方数据已经售出了150万枚,占了往年Swatch近3成的销量,说它是近年来最畅销的瑞士腕表也不为过。不过也有表友对联名行为有着不同看法,认为这么一搞可能会影响欧米茄的品牌形象,Swatch一下子又掉到了“藐视链底端”。

但其实很多人都小瞧了这块塑料表。很多大佬级人物都非常喜欢佩戴价格低廉的Swatch,营造出一种特立独行的个人风尚,特别是在金融圈。

比如身家271亿美元的黑石集团创始人苏世民、英格兰银行行长Mark Carney,不爱壕表,独宠几百块的Swatch。

高盛前CEO贝兰克梵日常不管是出席会议,还是上节目,也是各种样式的Swatch塑料表轮番上阵,就是这么任性。

往年,教皇方济各还拍卖了一块他的Swatch Once Again做慈善,画风简单到了极致,售价只要380,最后却卖出了38万的高价。

不止是名人大佬任性戴,Swatch和欧米茄看似有着天壤之别,其实都同属于一个集团,而这个集团的名字,就喊Swatch。

假如我们放眼历史,还会发现,在瑞士制表业被来自日本的石英表打得奄奄一息的时候,恰恰是Swatch这样一块毫不起眼的塑料表,挽救了包括欧米茄在内的众多高端品牌,甚至可以说,假如没有Swatch,今天的瑞士制表业可能是另一个样子。

斯沃琪集团CEO尼克·海耶克

那么,这块有着不凡经历的塑料表到底是怎么来的呢?全球最大的钟表集团,为什么要以它的名字命名。这些范主在《时间的战争》这本书里都有写到,今天就带大家一起往返顾这场制表业内部的出色对决吧!

这本《时间的战争:500年钟表博弈史》,以战争为主轴,展现了制表业500年发展的波澜壮阔的画卷,现在已经登上当当网专业史新书榜第1名!我也会不定期和大家分享一些书中出色有趣的故事,假如你感兴致的话,就赶紧下单范主新书一口气读完吧。

当当购物,,,

《时间的战争》范主签名版

小程序

石英风暴来袭,瑞士制表业堕进至暗时刻

说起20世纪瑞士腕表的发展史,“石英危机”是个绕不开的话题。

随着技术的进取,自1950年代后期开始,电子表登上了历史舞台。假如说1957年Hamilton推出的摆轮游丝电子表和Bulova的音叉表是前两代,那么石英表则相当于电子表的第三代,由频率稳定的石英晶振驱动走时,正确度不仅远超前两者,也远超机械表。

虽然后来日本的石英表占据了市场主流,但其实早在1962年,瑞士工业钟表联合会的主席热拉尔·鲍尔就牵头成立了一个喊做电子钟表中心(简称CEH)的组织,研究电子表技术,并开发出石英机芯Beta 21,但中间经历了一些路线分歧和人士斗争,延缓了开发的脚步。

相比之下,日本精工的动作就快得多了,在石英机芯小型化出现突破后立刻all in。

1969 年圣诞节,东京的几家商店都上架了一款喊做精工Quartz Astron 35SQ的金表,表盘是简洁的大三针设计,枕形表壳的样子像一只贝壳。走时就比机械表精准100倍以上,而且能继续走一整年,价格相当于一辆丰田汽车。

这块表后来被称为“第一款商用石英腕表”,虽然早在这块表发布半年前,浪琴就公布自己首次生产出了石英腕表Ultra-Quartz,但因为技术原因未能量产面市。瑞士人起了个大早,却赶了个晚集。

在此之后,石英表的技术突飞猛进,成本与价格也快速降低。除了传统的指针式,数字式石英表也时髦起来,并且在那个时代成为科技与时髦的象征。比如Hamilton Pulsar,还出现在007电影和美国总统福特的手腕上。

1973年,精工又推出了液晶屏展示的数字石英表,迅速占据市场。这一时期,卡西欧和西铁城两大日本品牌也快速崛起,日本腕表凭借石英表快速弯道超车。

《狂飙》里安欣劝高启强自首时,就戴了一块Casio AE-1200WHB-3B

据统计,1977年精工成为世界上收进最高的腕表公司,总计收益达7亿美元。到1980年,日本的钟表总产量超过瑞士,成为世界上最大的钟表制造国。到1982 年,石英腕表的产量超过世界腕表总产量的50%。

而瑞士就输惨了。石英表新潮、价格低廉、产量极高、走时还比机械表精准,对于传统机械表来说简直是一场降维打击。而70年代第一次石油危机改变了西方消费者的消费心态,变得对价格更加敏锐,导致昂贵的瑞士表不再受到青睐。

与此同时,布雷顿森林体系的瓦解也使得瑞士出口到美国的商品价格大幅上涨,出口量陆续下降,到1982-84年近乎腰斩,可谓屋漏偏逢连夜雨。

在各方因素的打击下,瑞士制表商的数量从1970年的1600多家,下降到了20世纪80年代中期的不到600家,从业人数从1970年的近9万人骤降到1984年的3.3 万人,到1988年又下降到2.8万人,流失了将近70%的雇员,而较小的作坊更是只有破产一条路。

石英危机不仅让瑞士制表业在经济上陷进困境,更在心理上深深打击了他们几百年来积存的自豪与尊严,将之称为至暗时刻并不为过,而Swatch就是在危机中诞生的。

重重危机中,“局外人”赶来救场

在讲述Swatch的故事之前,我们先要介绍一位大佬,他就是尼古拉斯·海耶克。

海耶克1928年出生在黎巴嫩,因为妻子是瑞士人,后来就到瑞士发展事业。在岳父的机械厂小试牛刀之后,在苏黎世开了一家咨询公司,慢慢成为企业重组领域的专家。

1970年代末80年代初,雇佣着瑞士制表业大约一半劳动力的两大巨头ASUAG和SSIH,都因为经营不善濒临破产。银行方面认为应该让两家企业倒闭,也有人说应该把中低端业务卖给日本人。最后擅长企业重组的海耶克,被找来开药方。

虽然是制表业的门外汉,但海耶克信赖瑞士表是有未来的,因为瑞士制表的品牌价值无可比拟,而且他果敢反对出售核心技术,曾说:“当我们卖掉我们所拥有的一切,只注重金融经济时,我们就会变成沙特阿拉伯——非常富有,但必须进口所有东西”。

在海耶克的主导下,ASUAG和SSIH完成了合并,这就是今天斯沃琪集团的前身。

合并期间,曾有有日本财团想用4亿瑞士法郎收购欧米茄,控股欧米茄的银行差点就卖了,好在被海耶克及时禁止。他回忆说:“有一天,一家日本钟表公司的总裁在美国对我说:‘瑞士可以制造奶酪,但做不了手表。你们为什么不以4亿瑞士法郎的价格把欧米茄卖给我们呢?’我告诉他:‘只有等我死了!’”

海耶克还将瑞士表的市场竞争环境形容为一层比一层小的婚礼蛋糕:“中低端部分是蛋糕的底层,占了4.5亿枚;中间一层,占了4200万枚;最高的400美元直到几百万美元的,占了 800 万枚……瑞士人在蛋糕最底层的市场中所占份额几乎为零,中间层的份额只有3%,而在销量最小的顶层却占了97%”。

因此,海耶克发出唤吁:瑞士表需要在每个细分的市场至少有一个赢利的、有成长性的全球品牌,包括大众市场。而他发现,占据市场武器其实已经在集团中诞生了,这就是Swatch。

一块塑料表,挽救瑞士制表业

Swatch如今是全世界最畅销的瑞士表,2006年销量突破3.33亿枚时,海耶克还曾放出豪言:到2033年突破 10 亿大关。这款表被认为“挽救了瑞士制表业”,因为它在产量与价格的战场上成功向亚洲石英表发起突袭,强占大片市场,带来的浩大收益又被海耶克拿往收购更多品牌,充实集团的实力。

然而这款表刚推出时,却并不被看好。海耶克1993年接受摘访说:“10年前,Swatch团队的人提出一个疯狂的问题。为什么我们不能设计一款醒目的、低成本的、高质量的手表并在瑞士制造?银行家们持怀疑态度。一些给予商拒绝向我们出售零件。他们说我们会用这个疯狂的产品毁掉这个行业。”

那么,Swatch是如何实现逆袭的呢?其实把它带到世上的人,同样是一个制表业的“局外人”。

内部创业、秘密研发

这个人名喊恩斯特·托姆克(Ernst Thomke),在进进制表业之前是一个医生,还在英国的一个制药集团从事过研究工作。不过他并不安心于搞科研,跑往商学院读了治理学和市场营销,成功从实验室人员改行当上了制药集团的欧洲分部营销主管。他和制表业唯一的交集,就是年轻时在瑞士最大的空白机芯生产商ETA SA当过几年学徒。

结果没想到,石英危机的到来让他重新和制表业取得了联系。1978年,托姆克从制药业转行重回老东家,临危受命担任ETA SA的总裁。

托姆克接任后,曾经带领团队开发出一款名为Delirium(谵妄)的超薄石英表,厚度仅1.98毫米,一举超越的精工和西铁城,证实了瑞士人在石英表技术上不输给日本人。

但托姆克觉得这还不够,批量化、自动化地生产物美价廉的手表,才是瑞士制表业翻身的要害。他还说过这样一句话:“(瑞士表的)未来在于成品的创新、积极的营销、批量销售以及行业的垂直整合。”

而且托姆克还是个成本狂魔,在当时机芯生产成本仍保持在25~30 瑞士法郎的情状下,他要求新手表的价格不能超过10瑞士法郎;手表还必须是百分之百由瑞士制造,丝毫不考虑瑞士的高人力成本;同时还要完全自动化生产,功能上称心时分秒和日期的展示。

这么苛刻的要求,居然还真有人接招。ETA的两位年轻技师艾尔马·默克和雅克·穆勒觉得,既然要节约成本,为什么不摘用塑料表壳呢?再像“谵妄”一样把机芯和塑料底座接合在一起,能节约近一半的零件。

然而当时集团的规定是,ETA只负责机芯开发,不能涉足成品表制造,这两个人要干的事简直就是夺兄弟单位的饭碗,在违规边缘疯狂试探。

但他们的方案成功打动了托姆克,在后者的支持下,默克和穆勒移到了ETA的一个隐秘的办公室,一周工作7天,天天18个小时。终于在1981年12月做出5个能够正常工作的样表。这款廉价的塑料手表,成功将零件数目从常见的91个减少到只有51个,比瑞士生产的任何其他手表至少便宜三分之一,而且质量并不差。

就这样,默克和穆勒用80万瑞士法郎的初始投资,造出了一个发明了上亿营收的产品。不过默克本人说,他并没有从中获得什么好处,手表上市一年,才得了700瑞士法郎的奖金。

从不受认可到火遍全球

托姆克聘请的营销顾问弗朗茨·施普莱歇将新表命名为Swatch,后来官方阐明说,这是second watch(第二块表)的意思,即手表不再是一种昂贵的奢华品、单纯的计时工具,人们也可以像购买时尚配饰一样,拥有两块或两块以上的手表。

但Swatch刚推出的时候,并没有一夜爆火,反而招来了不少反对的声音。默克后往返忆说:“每个人都反对它,他们说这充其量只是一个促销品,没人信赖会有任何一块瑞士表是用塑料做的。”

最初的Swatch黑黢黢的,激不起人的购买欲看。在有识之士的意见下,Swatch迅速转变策略,开始在手表的颜色上大做文章。

1983年3月1日,12款Swatch腕表在苏黎世正式发售,只有51个零件,搭载石英机芯,色彩时尚,是追求时髦的人轻轻松松就可以进手的“第二块腕表”。

当然,看不上Swatch的还是大有人在。有人埋怨这款表走时的声音太大(因为机芯装置直接焊接在表壳上会产生振动),这本来是个缺点,但Swatch的营销鬼才们反其道而用之,提出“假如一块表没有嘀嗒作响,它就不是Swatch”。也有人质疑这款表为什么不能维修,对此Swatch也泰然处之:往修理它要比买块新表贵得多,而且我们的质量很好,甚至永远都不用修。

Swatch在1983年的销售目的是100万只,次年为250万只,凭借积极的营销活动和非常亲民的价格,它在市场上很快就收成了人气。

他们最出名的营销活动,就是在法兰克福最高的德国商业银行大楼上挂了个巨幅的 Swatch,这块“表”高162 米、重13吨,颜色是极为显眼的黄色,从楼顶垂下整整覆盖了22层楼。

整幅广告传递的信息只有三个:“Swatch”、“瑞士”和零售价格“60马克”。虽然银行主席觉得他们疯了,但此举一出,媒体蜂拥而至,整个德国都知道了Swatch。后来他们还在东京银座挂了巨型腕表,反击战已经打到“敌军大本营”了。

最初Swatch的售价在39.9瑞士法郎到49.9瑞士法郎不等,但在同年秋季准则化为50瑞士法郎。然而这款表的生产成本只要10瑞士法郎,后期还一再下降,可以说这是稳赚不赔的生意。

1985年,Swatch 还首次尝试与知名艺术家协作。第一款艺术纪念表的制造邀请了法国艺术家琪琪·毕加索(Kiki Picasso)。这款表很有创意,随着时间走动,表盘上画作的色块颜色也会转变,1990年在苏富比的拍卖会上甚至拍出了6万美元的高价。

在此之后,每隔一段时间,Swatch都会邀请不同艺术家来设计,或者时不时推出一些限量款。这甚至发明了一批以收躲Swatch为乐的收躲家,一些特殊的款式还引发了狂热的竞标,溢价高达 20 倍。

比如卢森堡收躲家Paul Dunkel就花20年时间,收集了Swatch在最初25年里生产的几乎每一块手表,他的收躲后来以超过600万美元的价格售出。

Swatch推出的同年(1983年),瑞士两大钟表集团在海耶克的意见下合并为SMH集团,成为斯沃琪集团的前身。

有说法称,直到此时,ASUAG的董事会才得知托姆克理想远大的“Swatch计划”,因为他需要董事会给他批钱。那时候能理解托姆克的人并不多,但海耶克却觉得英雄所见略同(托姆克对征服大众市场的执着与海耶克的蛋糕理论几乎如出一辙),对他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并扶助他争取了资金。

1985年秋天,海耶克正式从“局外人”变成SMH的大股东。此时的Swatch已经卖出了1000万枚,而第1000万枚腕表,还被海耶克当作礼物送给了瑞士联邦委员会委员库特·福格勒。

海耶克说:当新集团刚创立时,人力成本超过总成本的30%,而10年后已经远远低于 10%,“即使日本工人不要工资白干活,Swatch依然能够赚取相当数量的利润”。

Swatch也确实成了集团中的摇钱树,1986年SMH的收进攀升至12.5亿瑞士法郎,离不开这头“奶牛”的奉献。而瑞士对外贸易统计展示,“非金属腕表”的出口额在1985年达到2.259亿瑞士法郎,显然Swatch在这个品类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到1992年,Swatch的产量已经突破1亿枚。

在Swatch这一品牌大获全胜后,海耶克便走上了他复兴瑞士机械制表的道路,重整浪琴、挽救欧米茄、收购宝珀…而他也赢得了银行的信赖,新的贷款大量涌进,整个行业也随之回热。在90年代末他又加进奢华品集团收购战攻城略地,一步步将斯沃琪集团做成全球最大的钟表制造商。

到如今,集团旗下已经拥有众多腕表品牌,从高级奢华的宝珀、宝玑、Harry Winston,到知名度极高的欧米茄、浪琴、雷达、天梭等等,档次不同,风尚各异。

1998年,海耶克正式把集团的名字改成Swatch集团,这也证实了虽然Swatch这个品牌看起来最像是“小老弟”,但在那个风云激荡的历史时期,它其实才是那把低调的保护伞。

前几年,范主受斯沃琪集团的邀请,往往瑞士参与了“TIME TO MOVE”之旅,就收到了一块定制款Swatch,透明表盘看得到齿轮的咬合与运作,背面还印有此次活动的名称作为纪念。的确是一枚可以笔录生活、装点生活的Swatch~

可以说,瑞士机械表的复兴,恰恰是建立在这款廉价塑料石英表基础上的。

Swatch的成功建立在“道”与“术”结合的基础上,“道”既是市场洞察与定位,也是对产品的信心,而“术”则是更新的生产方式与更大胆的营销策略。五彩斑斓的Swatch,无疑像一股清风,吹进了那个满是灰色的瑞士制表业。

当然,瑞士制表业从石英危机中复苏,实际上经历了一个漫长的过程。除了在大众市场披荆斩棘的Swatch,还有一批专攻“高精尖”的特种兵,坚守着机械表的价值,在高端市场打出了一场“复兴之战”,而其中担当先锋重任的,就是一个我们都很熟悉的品牌——宝珀。

现任宝珀CEO马克·海耶克正是尼古拉斯·海耶克的外孙

假如你想了解石英危机发生前后的来龙往脉,假如你想知道瑞士机械表究竟是如何逆袭,那么一定不能错过范主的这本《时间的战争》。

这本书讲历史,探究战争与钟表跨越500年的爱恨纠葛,讲述制表业内部的“战争”如何塑造今天的行业。

法国宗教战争如何把瑞士变成钟表之国?曾是女性专属的腕表,如何因为战争变成男人的必需?石英表与机械表曾经发生过怎样的“生死对决”?宝珀怎样吹响复杂机械表复兴的号角?这些问题,都可以在书里找到答案。

讲人物,那些钟表史上赫赫有名的人物,如何应对时代汹涌大潮,打赢属于自己的“时间的战争”。

在这本书里,你可以看到:成就震铄古今的宝玑大师,如何在法国大革命中惊险求生?安东尼·百达如何从一个普通士兵变成“表王“的创始人?爱彼皇家橡树、宝珀五十噚等名表诞生的背后,究竟有着怎样的秘密?

讲品牌,今天我们熟悉的腕表品牌,每一个都有出色的起源故事。

“江诗丹顿”的名字后面,隐躲着怎样的创业传奇?爱彼两个家族四达人,为何能协作近150年?芝柏的诞生竟然是“因为爱情”?朗格与格拉苏蒂小镇如何在被战火夷平后浴火重生?信赖看过这本书,爱表的你一定可以更懂表。

这本书里还收录大量图片,其中很多都是范主前往日内瓦、汝山谷等制表圣地探访时拍下的,这次一起独家显现,也感谢各大品牌提供的丰盛的资料图片。

除此之外,出版社还精心设计了超长全彩拉页,全景再现钟表500年发展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人物、事件与代表作品。

从一个想法到一本507页的书,一路走来有种梦想落地的感觉。在写作的过程中,也得到了商务范小伙伴、品牌好友和中信出版社编辑们的很多扶助,以及吴晓波、馒头大师、六神磊磊、孙赛赛、大能等好友的推举,心中有很多感谢。

也期看在新的一年里,这本书能为爱表的你带来更多生活中的乐趣。

新服表
中国农资·临沂服务中心开启种田新模式·演绎农服新故事 新时代新征程新伟业|“放管服”改革促高质量发展
相关内容
发表评论

游客 回复需填写必要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