宝钗的金锁从何而来?红楼梦的演技派,绝对堪当奥斯卡大奖
木石前缘和金玉良缘的冲突,是红楼梦全书的主线。既然如此,这里就涉及一个极为重要的物件——金锁。
宝钗的金锁,到底是怎么来的呢?
自古以来,凡是读懂红楼梦的,都明白黛钗是一真一假的对应关系。宝黛间的缘分既然是真,金玉良缘当然是假。
SO,金锁当然也是假的。
不过,如此简单地下结论,天下众多钗粉自然不服。即便是黛粉,也有很多理不清的构思,看不懂的情节。究竟,曹雪芹太善于隐晦,也太善于假笔书写。
所以本文专门解析下金锁的诞生过程。
01 真假癞头和尚
薛姨妈是这样说的【是个和尚给的,等日后有玉的方可结为婚姻】
莺儿则说【是个癞头和尚送的,他说必须錾在金器上…】
一个说和尚,一个说癞头和尚,好吧,我们不纠结细节,就算是一个人吧。
癞头和尚确实曾多次出现,每次出现,都带着某种可怕的先兆性。于是,听莺儿这话,天下读者无不心头猛然一振。哇,神异的天意耶!
真是如此吗?原谅我要捂嘴偷笑一会儿。
癞头和尚可不是一般人物,人家是得道高僧,也就是佛菩萨应化世间,救苦救难而来的。
请注重这个词哦,救苦救难!
是的,但凡这种人,都不参与红尘间的富贵喜乐事,他们只觅声救苦。可以雪中送炭,绝不会锦上添花。
展开全文
我们来看看癞僧真正出现之时,不管是提点香菱、黛玉,还是给贾瑞送镜子、给宝玉摩石,都是要指引迷津,解其灾厄的。简单说,都是来救命的。
薛宝钗需要救命吗?若要救,应该怎么救?
万能的读者都知道,恰恰是这桩婚姻困死了宝钗。就连钗粉,你们也无法否认这点。
但凡有人爆料宝钗的真面目,钗粉必然移出【千红一哭】:我钗也是同情人哦。好吧,既然如此,那宝钗应该哭什么,她同情在哪里?不就是这桩婚姻吗?
OK,癞僧这次不但不救人,反而有意害人,这是什么鬼逻辑?
其实,薛家说的什么送金锁、定姻缘,都是典型的红尘俗事。出家人能干这事?当然,我们不否认现实中是有,但那是假和尚为了骗供养。
任何遵守戒律的真和尚,都不会干这事,何况是癞僧?自古得道之人,无一例外都是劝人看破放下,劝人远离尘世欲看。
度化黛玉、香菱出家,合情合理。怎么到薛家,成了度化她出嫁了?
呵呵,你看,劝你们多学文化太有用了,否则一不小心就成段子手。薛家人就坚信,癞僧会屁颠颠跑来奉送婚姻大礼。
这种谎言,也就骗骗傻子吧。稍微有点宗教信仰的,一眼就能看穿。
况且,癞僧真正出现时,作者都是以上帝视角直接描写的。唯有金锁,全凭薛家口述,王婆卖瓜的感觉,不要太明显!
如此荒谬的谎言,却轻松骗过很多人。这就是红楼梦的高明,高明在,各个层次的文化都囊括在里面。
知识深广之人,可以往感受这个家族里的复杂性,你若看不懂的话,也能像看庙会似的图个热闹。
这些还只是浮表层面的分析。假如更深一层,就牵扯到开篇第一回了。
宝玉既然是神瑛侍者投胎,怎么会与普通人有天定之缘?搞清楚啊,天定之缘一定是同阶层、同修为的。这喊做仙与类聚。
他只能跟绛珠仙子有情有缘。甚至,绛珠下凡在仙界是笔录在案的,承担着上天的任务。
癞僧明知这些,却来胡乱拉郎配,他是要逆天,还是要造反?疯了吗?
相关阅读:
金玉良缘有多可笑:宝钗托付终生的不是宝玉,竟然是石头
宝钗前世之迷:藤精草怪全靠石头滋养,人没修好就妄图做神
看过卓语以上文章的,都知道宝钗的前世今生。其实就是个孽鬼而已,还想跟神瑛有缘呢!
02 箴言从何而来
金锁上的箴言既然是假的,那么,薛家为何能拉出癞头和尚?
也就是说,薛家从哪里熟悉了这位神僧?
这问题很简单。黛玉进府那日,当众讲述了幼年时癞僧欲度她出家,王夫人当时也支棱着耳朵呢。
这个插曲对整部书的故事发展,毫无用处。特别是,作为第一天进府,刚见到外婆,怎么会聊这样的话题,聊一个毫不相干之人,且涉及自己的深度隐私?
卓语曾解析过,这是非常不合情理的一节,非常突兀的桥段。
按照曹雪芹的情商,根本不会有如此低级错误。只能说,他是有意的。
他就是要让黛玉讲得突兀,让全家人郑重其事地听。如此,才能阐明薛家为何拉出癞头和尚。穿针引线的人,当然是王夫人。
既然黛玉讲过癞头和尚,既然你们都夸黛玉是神仙似的人物。好啊,我们也可以碰到癞僧!
借用癞僧的名头,既能令黛玉哑巴食黄连无话可说,又能暗戳戳地向大众宣示:我外甥女宝钗,也是神仙级的人物哦,一点不比黛玉差。
一箭双雕,何乐而不为?
有了神僧,再编一句跟玉石配对的吉祥话,那还不轻易。对宝姑娘而言手到擒来。
03 脂砚斋的讽刺
第8回梨香院金玉相见,是红楼梦里最好看的戏码,没有之一。
为什么呢?几个女人围着个傻男人全程演戏,演出了奥斯卡的水准,搞出了大片效果!
从宝玉进梨香院,每一步、每句话都大有很头,里面都是薛家的“巧妙”心思。卓语很多文章里都有涉及,这里不重复了。
对于薛家造假,其实脂砚斋是有所透露的。
莺儿嘻嘻笑道:“我听这两句话,倒象和姑娘的项圈上的两句话是一对儿。”【甲夹:又引出一个金项圈来,莺儿口中说出方妙。甲眉:恨颦儿不早来听此数语,若使彼闻之,不知又有何等妙论趣语以悦我等心臆。】
为什么由莺儿说出方妙?宝钗自己说就不行吗?不是演戏是什么。
为什么又恨颦儿不早来?
可以想见,黛玉若见到这场景,不知要如何讽刺讥笑呢。那脂砚斋不等于说:越讽刺,越合我之心意吗!
后来,金玉良缘的箴言果然在贾府传扬开来,宝黛钗三人就发生了很多故事。黛玉开始百般表现她的“小性儿”,对浑浑不知所以然的宝玉说:
蠢才蠢才,你有玉,人家就有金来配你;人家有冷香,你就没有热香往配她?
请细细品味上面这句话,一上来先骂“蠢材蠢材”,为什么蠢呢?
对方会想方法配你,你怎么不会配人家呢?请再往细品:配来配往,这哪里是天意,分明是指人力啊!
揶揄宝玉的同时,藐视不屑之情已经溢于言表,就是讽刺那些费尽心机的人,太无聊、太低级了!
实力不够,心机来凑。赠予你们两个字:恶心!
黛玉是何等冰雪聪明,薛家的技俩,她看得一清二楚。
黛玉看的这么透是有原因的。她从进府第一天,就遭到了王夫人的排挤羞辱,薛家进府后,她能够感受到更强烈的排挤感。就算是个傻子,也知道怎么回事了。
只不过,黛玉所受的委屈都是暗写,她的反抗却都是明写的。
于是,读者只看到黛玉动则生怒,或言语带刺,或哭哭啼啼........小心眼,就这样成了黛玉的代名词。
不管她心眼大也好,小也好,以她前世来历、今世文化修养,绝不会无事生非。
她只是不愿做迎春那样的二木头、惜春那样的冷漠孤介,也不想像李纨那样的枯木死灰。她是探春类的人物,要用刺来保护自己。
03 宫花和落选
金锁的荒谬,只能骗读者。贾府的人不必分析什么癞僧,也没几个人信。
为什么?因为第8回金锁现身时,距离薛家进府最少1年半,这是以书中明确时间节点来计算的。假如以宝玉胡诌药方的时间反推的话,已经3年以上了。(宝钗的年龄也有不同算法)
都这么长时间了,宝钗才想起来看玉,多可笑啊!
宝玉的玉本是个稀罕物,任何人都是初见时,就好奇得不行。唯有薛家人,怀揣着【金玉良缘】如此重要的箴言,反而淡定这么久,好神异啊!
贾府人人都看到宝钗的转变,金锁面世前她那么清静,跟贾府没交集、没故事,那才是正常闺阁女儿的样子。
过了一二年却突然间活跃起来,对贾府任何事都高度上心、热心参与。天天来荣国府打卡,风雨无阻,随时空降到宝玉面前,就算洗涮、睡觉各种忌讳场合也挡不住她。
这是为什么?
要知道第7回出现了宫花,宝钗还狠狠病了一场,这是全书里宝钗唯一一次生病。紧接着,金锁有了,金玉玉良缘也满世界飘了。
清朝三年一选秀,年龄要求在13岁到17岁之间。待选哪有待一辈子的,青春易逝啊!宝钗来京城一两年了,还不往参选吗?
所以这时候出现的宫花,就是她落选的标志。
你不要以为一支花,哪儿都能弄到。在阶级森严的时代,很多物品都有特殊含义。宫花为宫廷专用,历来只能由皇帝或皇后赏赐给臣子命妇。
当然,还有一种例外情状,那就是失败的选秀者,会得到赐花补偿。
有人说这花是薛家摘办之物,大错特错!宫花是由特殊机构制造给予的,不是由某人往大街上摘买来的。
薛家原本只是低等级的原料给予商,宫中的成品他家沾不上。纵看全书,贾府有大量的皇家用品,但薛家却没有一件,这是唯一一次出现宫中物品。
还有更绝的背景呢!薛蟠惹出命案之后,按照大清律例,给予商的资格绝绝对对要吊销,永不录用。
那就是说,此时薛家不仅跟皇家沾不上边,甚至薛蟠要隐名埋姓的活动,他在法律上已经死了,还敢搞什么官方活动?
如此来说,象征着地位和荣耀的宫花,如何进进薛家的?
这朵来路奇异的花儿,连贾家这皇亲国戚都不曾有过的花儿,只有一个作用:告诉世人薛姑娘选秀失败了!
元妃通过赏赐想撮合宝钗和宝玉,这也是她落选的明证!因为按清朝法制,待选秀女(包括宫女)未经选看,都不得婚配,订婚都有罪。宝钗若还处于待选阶段,元春何必如此?
如此重要的情节,被作者轻轻掩盖过往。不过请放心,绝对瞒不了贾府人!
就凭薛姑娘前后表现浩大的差异,还有那落选后及时出现的金锁,谁还不明白咋回事啊?
04 逼婚宝玉
金玉良缘只是舆论造势,元妃撮合是进一步挑明,这还没完呢,接着还有张道士提亲。
张道士是这样说的:
“前日在一个人家看见一位小姐,今年十五岁了,生的倒也好个模样儿。我想着哥儿也该觅亲事了。若论这个小姐模样儿,聪明聪明,根基家当,倒也配的过。但不知老太太怎么样,小道也不敢造次,等请了老太太的示下,才敢向人往说。”
瞧瞧这亲提的呦,连谁家的姑娘都不说,天下还有这样提亲的?
古人提亲,先报家族、籍贯,次报父母,再报姓名。有了这些前提,对方有意攀谈,才介绍年龄、相貌等个人情状。
张道士这哪里是提亲啊,分明是试探嘛!
此时,只有宝钗刚刚大张旗鼓地过了15岁生日,人尽皆知。曹雪芹就这么爱逗读者,你能不能看明白,全凭智商。
张道士说的小姐,条件跟宝钗全部吻合。结果就是,黛玉和宝玉都为此反常焦躁,两人闹了一场最大的风波,甚至要惊动贾母来调和才行。
直到第32回宝玉对黛玉说出那句:“你放心”,两人以心传心,互见衷肠后,才慢慢回回风平浪静。
有关张道士提亲,如今很多人说是贾母指使,自己再有意回绝,用来演戏给薛家看。
这脑洞开得着实太大,更要害是,太、太、太无聊了!
贾母和黛玉作为正面人物,不可能没事找事,她们历来只是被动迎战。
特别贾母,是何等人物啊!一个资深贵族,历尽千帆、洞穿世事之人,怎么可能像薛家那样上窜下跳,干如此低级之事。
豁达的人生就是顺其自然,兵来将挡水来土掩。绝不妄生是非,也不会妄自揣测。薛家尚未逼婚,贾母自己先来逼婚,引得宝黛大闹,差点搞得你死我活......有这么蠢的老祖宗吗?
贾母若能上这么大劲,早一万年就撵走薛家了,甚至早一万年就废了王夫人的管家权。这部书就不必写了。
其实贾母过于善良,也过于乐看。她从未把王薛姐妹当做敌人对待,当然也不会提前布兵排阵。
05 薛蟠反诘
金锁造假并非新奇话题,从红楼梦一问世,清朝就没几个人信。当时的红评,将薛家、将宝钗批驳得体无全肤,比我厉害多了。
钗粉每到理曲词穷时,就拉出薛蟠这段:
“好妹妹,你不用和我闹,我早知道你的心了。从先妈和我说,你这金要拣有玉的才可正配,你留了心,见宝玉有那劳什骨子,你自然如今行动护着他。”
这段话真能证实金锁吗?呵呵,事实正相反!
因为,大家争论的焦点不在金锁,而是上面的字。按莺儿说的,癞头和尚给的是箴言,不是金锁。
然而薛蟠说了半天,提到癞头和尚了吗?没有啊!他说【从先妈和我说】。
真是世外高人赠予的高级护身符(箴言),你会不会这样描述它【咱妈可是说了哈......】
以薛蟠那二傻子的作风,我若是薛姨妈,造金锁时就不会让他参与,也不会让他知道。
所以他所知道的一切,不会比读者多。他妹妹某日多了个金饰品,这不是很正常吗,至于从哪里请的,还需要他操心?
至于为什么要配有玉的,就更不用他操心了。古人有以物觅缘的说法,黛玉不就担心过金麒麟吗?
早在薛家投奔贾府时,薛蟠就不乐意。王薛两家的密谋,哪里会让他参与?他就是个行走的游戏机,正经事就免了吧。
这段不但证实不了金玉良缘,反而证实一切都是薛姨妈搞的。薛蟠根本就不知道有什么癞头和尚!
06 造金锁的深意
薛家想联姻,直接推销闺女就好了,为什么先要造个金锁,搞得神神异秘呢?
此中大有深意!
熟读史书的人应该知道,古代但凡野心勃勃想搞事情,自己又名不正言不顺的,基本都会用一招必杀技:借助天意!
真正凭自己实力取胜,或者理所当然该属于自己的,就不走这程序了。
宝钗跟王家集团深度绑定,卓语此前解读过王子腾的一系列篡权之举:
元春挺钗有太多不合理,背后躲着红楼梦最大的政治秘密
凭一己之力干翻全部主角,史上最毒最奸的主妇长啥样?
薛家想钓金龟婿,这点小心思小技俩,比起朝堂上的波诡云谲,实在是毛毛雨而已。
事虽小,却映照出王氏集团老奸巨猾的政治手腕。
整个这部书的角角落落,都渗透着王子腾的势力,在他的庇护下,王夫人薛姨妈一伙猖狂扩大,残害忠良。
你若不会看,就以为王子腾是个打酱油的。会看的,才知道他是乱臣贼子的典型,是四大家族的掘墓人。
套用一句电视剧的台词:前朝后宫,从来都瓜葛着。
贾府就相当于那个后宫。薛家如此煞费心机,只是朝堂政治博弈的小角度反映。
元春在宫中,用的心思绝不会比这少。
宝钗落选之时,元春尚未封妃,王夫人的腰杆远没有后来那么硬。贾母自宝玉七八岁时就为他选定了媳妇。宝钗想翘掉黛玉,谈何轻易啊?面前横着十万座大山呢!
想想,她占哪一条呢?出身、血缘、地位、靠山、感情、相貌、才情......没有任何可与黛玉抗衡之处。
放在正常人来说,期看为零的事,为什么还要往干?自取其辱吗?
呵呵,这就阐明,薛宝钗绝不是正常人!
这世上有一种人,他们的字典里不存在实力取胜这个词,只有阴谋取胜。只要我有足够多的阴谋,就没什么不可能。神挡杀神,佛挡杀佛。
事实证实宝钗确实成功了,你服不服啊?
早在刚落选,跟宝玉没有丝毫可能性,一片茫然的阶段,宝钗似乎就已经稳操胜券了。最大的标志,就是金锁的出现!
金锁本身什么用都没,既没哄住宝玉,也没骗住贾母。它的作用,是反映出王氏集团的手段,反映出宝钗的道行。
更深刻的是,让你看到那个时代的“天意”,是多么可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