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声界新人辈出但是作品同质化严重,前途在哪里?
相声界的新人在哪里?
现在的相声界看起来一片繁华,但是已经有郭德纲、郭麒麟等人多次讲过,这是虚假繁华,实际上不是相声界一片繁华,繁华的只有德云社。假如把德云社清除在外,整个相声界还有几对演员能拥有全国性的知名度呢?
我探求良久,仅想到苗阜和王声、卢鑫和玉浩、金霏和陈曦、高晓攀和尤宪超、曹云金和刘云天这么几对吧,这几对都具有很明显的弱点,比如:
苗阜和王声的心已经不在相声艺术本身了,仕途是他们现在的主要追求,粉丝们也明白这一点,脱粉现象非常严重,导致整个青曲社的业务都在走下坡路。
卢鑫和玉浩一直走相声创新之路,但是明显已后劲不足,想把传统相声的短板补起来,但是积存不够,沉淀不够,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金霏和陈曦是青年一代相声演员中的佼佼者,但是没有一个好的平台,所以一直半火不火的,看着都令人捉急,嘻哈包袱展的运营能力差的太远了。
高晓攀和尤宪超的能力不及金霏和陈曦,虽然贵为嘻哈包袱展班主,但是相声说成那个样子真的是除了卖人设和情怀也没什么前途了。
展开全文
曹云金和刘云天有能力,但是有德云社死死压着,能好好在小剧场活着就不错了,别指看翻起大浪来。
相声同质化是相声界的共同问题
现在的相声界没有几个演员能够坚持创作和表演新作品,大都是以翻新传统作品为主,而传统相声的数量就那么多,每一个人都演,看起来大同小异,对于资深的相声看众来说,早就没有新奇感了,同质化是每一个相声团体都难以解决的问题。
卢鑫、玉浩一向是以相声的创新闻名于世的,但是这两年出新的速度越来越慢,质量越来越差,已经到了一个瓶颈期,接下来怎么陆续保护“创新”这个标签呢?够他们伤脑筋的了!
青曲社在这方面做的不错,在两年前就招募专业的创作人才,成立了自己的创作团队,专门为苗阜和王声创作每一年冲击春晚的相声,效果不错。每一年的各地方台春晚都有苗阜、王声的新作品,这就是成效。
德云社也有能力不错的创作型人才,比如岳云鹏、烧饼、张鹤伦、张九龄等等,但是还远远不够,僧多肉少;大部分的演员都短缺创作创新能力,这已成为德云社最大的短板。
出路在哪里?
我认为要解决相声作品同质化的问题,就只有两条路:
一方面,相声演员要提升自己的文化素养。大逗相声是北京一个以演员学历高为卖点的相声团体,在他们这就不存在相声同质化严重的问题;虽然他们也表演传统相声,但是新作品的数量在所有团体中名列前茅,这就是文化的作用。
另一方面,引进专业的创作人才。既然大部分相声演员没有文化,就必须大大方方的承认自己的不足,引进有能力的人,各司其职,互相成就,才是正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