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皇帝早餐都食啥?朱元璋竟是这4道菜,后人惊唤:太腻了
俗话常说“一日之计在于晨”,享用一顿兼具美味与营养的早餐,对于健康是有正面扶助的,而有别于现代社会饮食种类多元,古代社会能抉择的食物,就相对单薄,那身为一国之君,天天能品味御膳皇帝又是食些什么东西呢?日前,中国就有历史学者揭密了朱元璋的“早餐菜单”。
▲朱元璋在历史剧中的形象。(示意图/翻摄自百科词条)
一般对于皇帝伙食的印象,都是由御膳坊制造,不过那是清朝才有的名称,明朝前期,皇帝的伙食单位,喊做“光禄寺”。
据史书记载,洪武元年(1368年)改宣徽院为光禄寺,永乐年间光禄寺位于北京皇城东安门内,明代光禄寺负责的是御膳食材的摘买,凡祭飨、宴劳、酒醴、膳羞之事,都由光禄寺“辨其名数,会其出进,量其丰约,以听于礼部。”,食材的来源是上林苑,岁取孳生鹅一万八千只、鸭八千只、鸡五千只。
光禄寺的司牧局设有乳牛厂,给予皇室牛乳及乳制品,另外顺天府宛平县每年须上贡核桃百斤,红枣百斤,另外上林苑四署给予不足时,光禄寺需要向京城展行买办,洪武朝即规定按市价加十文购买,而行头、报头压榨挈欠展行坐贾行商之事时有所闻。
展开全文
弘治四年(1491年)明孝宗下令:“买办给予,即宜给价,不许行头用强赊买。今后但有指称报头等名目,强赊害人,所司严以法治之。”。但弘治十四年(1501)四月,鞑靼小王子,火筛诸部连兵大举扰边,太仓库、内帑用银优先挪用于军费,仍出现光禄寺挈欠行户猪羊银三万多两的情形,光禄寺为用钱的单位,特殊年分此类情事亦在所难免。
明朝后期,则是少了御厨,直接接给特定太监们来做,相关单位被称为“内庖”。到了清朝光禄寺成为外廷职司,为治理祭奠食品的官署。
朱元璋相传的早餐菜单,主要就是这4道菜:
炒羊肉、猪肉炒黄菜、蒸猪蹄肚、两熟煎鲜鱼。
当然,华人食饭一定会配米饭,还有一些汤跟茶做搭配。有趣的是,这样的菜色看似丰盛,却曾经被朱元璋嫌弃过,原因不外乎是太油腻、太枯燥,有说法指出,早期调味种类没有这么多,能转变的方式有限,也担心假如转变太大,万一让皇帝食了不喜欢、拉肚子,就倒大楣了,因此不敢做调理上太多的转变。
后人考证,明清皇室并不常食青菜,直到道光皇帝与慈禧太后时期,才比较有青菜料理的加进,多数时期清一色以肉类食物为主,不仅乏味也对营养均衡不太好,因此有些时候的御膳,并没有后人想的如此奢华或美味。
当然了,上述的朱元璋早餐菜单不过是依据《明朝小史》等野史记载而来,据正史记载,朱元璋当上皇帝后,他天天早饭,“只用蔬菜,外加一道豆腐”。他所用的床,并无金龙在上,“与中人之家卧榻无异”。他命工人给他造车子造轿子时,按规定应该用金子的地方,都用铜代替。朱元璋还在宫中命人开了一片荒来种菜食。
由此可见,朱元璋的俭省,在历代皇帝中也堪称登峰造极。历史是很出色的,但是大部分史书都只关注帝王将相。
所以大多数情状下是(现在的)少数人在读(过往的)少数人的历史,比如上文提到的朱元璋早餐这个故事,在正史中则很少会记载,但其实明朝还发生了许许多多有趣的小故事,比如婺源龙脉保护战、彭县小吏舞弊案、还有我之前写过的《明朝天才做1道数学题,竟引爆6县大乱斗》也是明朝真实发生的一件小事,但是通过这些小事,我们能够体察到明朝的生活民情以及真实的历史。
而这些明朝发生的小事件,大家不妨读一下“文字鬼才”马伯庸写的《显微镜下的大明》。
▲《显微镜下的大明》。(图/翻摄自百科词条)
《显微镜下的大明》这本书,“替那些生于尘埃、死于无闻的蝼蚁之辈作传”,让多数人能读多数人的历史,在这本书中,你能感受到:
囿于琐事的县令笑着:很兴奋后人能理解我的无奈与不甜。
冤死的汉子哭着:不,我当年没有做错什么!我等着沉冤得雪的一天已经等了太久!
风尘仆仆的读书人探求着:不应该是这样,不应该的。
蝇营狗苟的胥吏大喊着:老子管你们这群人是真穷还是假穷,今天必须给钱!
《显微镜下的大明》这本书最大限度地摘用克制的文笔,从明代的一系列罕见民间档案文书里挖掘出许多尘封已久的故事,本书来自历史,忠于历史,还原历史,把万般思绪与丘壑融于文字本身,把更多的探求空间留给读者。
在书中,我们能看到纯朴的百姓诉求,狡黠的民间聪明、微妙的官场均衡之术,作者对历史的解析非常独到,情节也比较吸引人,读起来意犹未尽,总之,本书写得很有意思,从一种不同的视角往解读明朝历史,感兴致的读者可以往看一下!
参考资料:《明史》《明孝宗实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