奋力开创长沙高质量发展和现代化建设新局面
长沙晚报12月28日讯(全媒体记者 吴鑫矾)在12月28日开幕的市第十六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二次会议上,受市人民政府托付,市发展改革委向大会书面报告长沙市2022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状与2023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草案。
一、2022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状(摘要)
全球影响力继续提升。世界级产业集群、世界工程机械之都地位进一步巩固,长沙成为全球第2个拥有5家以上世界工程机械50强企业的城市。世界计算大会、中国人工智能大会、2022“一带一路”青年创意与遗产论坛暨长沙媒体艺术节等盛会相继举行,世界媒体艺术之都、东亚文化之都、世界旅游目的地等品牌继续擦亮。马拉维领事馆落户长沙获外交部批准,落户世界500强企业180家,与全球54个国家(地区)开展常态联络,国际“朋友圈”进一步扩容。
全国竞争力明显增强。“三个高地”建设实现新的突破,中国智能制造50强企业、国家首批智能制造示范工厂数量均居全国省会城市第1,先进制造业百强市榜单长沙位居全国第8、中西部第1。连续三年居国家创新型城市第8位,获批首批国家知识产权强市建设示范城市。“人才吸引力指数”跃居全国第10、中部第1。“万家民营企业评营商环境”排名跃居全国第6、中西部第1,比往年提升3位。A股上市公司达84家,数量稳居中部地区首位。全市实际使用外资额、对外实际投资额增幅均居中部省会城市第1,获评中国投资热点城市。湖南湘江新区经济总量稳居国家级新区第6位,自贸区长沙片区进选全国高质量发展改革创新十佳园区。位居全国热门宜居城市榜首。成功获评国家食品安全示范城市。进选全国法治政府建设示范市。连续15年获评中国最具幸福感城市。
全省辐射力更加彰显。长株潭都市圈上升为国家战术,成为全国第4个、中部首个国家正式批复规划的都市圈。“强省会”十二大专项行动扎实推进,七大平台支撑继续发力,长沙经济首位度接近29%,对全省经济奉献率不断提高。与岳阳、郴州携手共推自贸区三大片区发展,积极对接融进怀化西部陆海新通道,虞公“飞地港”顺利实施,在推动全省区域协调联动发展中发扬重要作用。
二、2023年经济社会发展总体目的(摘要)
2023年地区生产总值增长7%左右;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8%以上,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7%,固定资产投资增长7%以上,服务业增加值增长7.5%,进出口总额增长12%以上,地方一般公共预算收进增长7%,研发经费投进增长13%,居民消费价格指数上涨3%左右,城镇调查失业率5.5%左右,居民人均可支配收进增长与经济增长同步,减排完成省定指标。
三、2023年经济社会发展主要任务(摘要)
(一)突出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强化高质量发展支撑
坚守实体经济根本,突出制造业当家,挠好重点产业“强链”、龙头企业“成势”、产业生态“建圈”,大力支持新增长引擎发展,提升长沙产业核心竞争力。推进制造业高端化、智能化发展。集中力量做强做特优势产业集群,着力推进22条产业链优化整合,继续巩固工程机械、电子信息、新能源汽车、先进储能素材等优势产业,强化以龙头企业为引领的链条式培植,继续壮大“1+2+N”先进制造业产业集群。构建优质高效的服务业新体系。大力推进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合成发展,突出发展生产性服务业、高技术服务业,新增“四上”服务业单位800家左右。推动新兴产业合成集群发展。把数字经济作为转型发展的要害增量,推动数字产业化和产业数字化,加快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物联网等信息技术创新使用,推进北斗产业园、天心数谷、智能网联产业城、国家工业互联网大数据湖南分中心等项目建设,争创国家数字经济创新发展示范区。健全金融体系服务实体经济。畅通金融与实体经济循环,加快推进给予链金融、科创金融、绿色金融等发展,做大做强金融总部及分支机构,加快金融租赁公司牌照收购及理财子公司筹建,完美金融牌照和新兴金融业态,打造多层次资本要素生态体系,为实体经济发展提供强有力金融支撑。
展开全文
(二)突出创新第一动力,继续推进科技自立自强
坚持把教诲、科技、人才作为现代化新长沙建设的基础性战术性支撑,全力开动创新引擎,开垦新领域新赛道,不断塑造发展新动能新优势。提升产创合成效能。聚焦“科技研发、成果转化、产业培植”三个要害环节,系统重塑创新平台,强化战术科技力量。促进教诲优质均衡。支持在长高校新一轮“双一流”和市属高职院校“双高”建设。围绕需求链完美教诲链,积极推进新理科、新工科、新医科建设。吸引人才近悦远来。深进实施芙蓉英才星城圆梦计划、人才政策“升级版”45条,营造高质量人才生态,力争全年引进培植高端人才、产业帅才、青年俊才等各类人才25万名左右。打造一流创新生态。着力构建“基础研究+技术攻关+成果转化+科技金融+人才支撑”全过程创新生态链,推动“科技-产业-金融”良性循环。
(三)突出更深层次改革开放,加快融进新发展格局
坚持以高水平开放促进深层次改革,加快打造开放层次更高、营商环境更优、辐射效应更强的改革开放新高地。在开放制度上探索创新。稳步扩展规则、规制、治理、准则等制度型开放。建立更开放透明的市场准进治理模式,落实外商投资准进前国民待遇加负面清单治理制度。在开放平台上深度拓展。加快湖南湘江新区“三区合一”体制机制全面落地,实施自贸区提升行动,加快发展临空经济,建好中非经贸深度协作先行区,推进中国(长沙)跨境电子商务综合试验区建设,办好长江中游城市群省会城市第九次协调会和第十届会商会。在开放环境上继续优化。聚焦市场环境、政务环境、法治环境、人文环境等优化升级,深进实施2023年优化营商环境专项行动,争创国家营商环境创新试点城市、全国民营经济联系点城市。在开放通道上联动提升。加快实施长沙机场改扩建工程,新开通3条以上国际客货运航线。提升铁路能级,加快推进长赣高铁建设。
(四)突出城市品行提升,引领城乡合成深度拓展
增强中心城市承载功能,推动城乡深度合成,全力示范引领长株潭都市圈一体化发展,打造高品行生产生活空间,展现国际化大都市风范和现代化城乡形态。着力提高城市现代化国际化水平。优化“一江一河”城市风貌规划管控,精心打造湘江-浏阳河百里画廊、湘江风景带、中心公园带,塑造具有湖湘韵味、山水风情、时尚元素的城市风貌。高准则推进重大城市片区建设。突出内涵、集约、绿色发展理念,秉持“人城产”营城逻辑,加快将十大片区打造成为宜居宜业、灵敏聪明、职住平衡的高品行城市空间,彰显“未来之城”发展特质,建设现代化城市示范窗口。全面建设乡村振兴示范市。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大力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强化农业给予保障能力,新建18万亩以上高准则农田,建设4个万亩粮食生产“四高”试验示范区,粮食产量完成省定任务。带动长株潭都市圈一体化发展。加快推进“六大重点领域”50项任务达质达效,推动三市规划同编同图、产业科技同创同兴、基础设施互通互联、民生服务共建共享、生态环境共保共治、改革开放联合联动。
(五)突出有效需求牵引,全力扩展投资激活消费
发扬消费对经济发展的基础性作用和投资对优化给予结构的要害作用,精准施策,加力提效,增强经济发展内生动力。实施“项目建设提升行动”。将2023年定为“项目建设提升年”,强化项目建设全周期治理,加大项目谋划、项目招引、项目建设“组合拳”力度,营造大挠项目、大挠招商的深厚氛围。全市拟展排重点建设项目520个左右,年度预估投资2000亿元;市本级拟展排政府投资项目324个,年度预估投资367亿元。适度超前谋划基础设施建设。继续强化电力、算力、动力“三力”支撑,深进开展聪明电网“630攻坚”行动,全力推进国际先进型城市配电网建设,加快推进浏阳风洞口抽水蓄能电站、韶山路电力隧道等能源项目建设;加快中国联通长沙云数据中心等新型数据中心建设,高水平推进国家级互联网骨干直联点运行保护,累计建成5G基站7万个,实现重点场所5G全覆盖;加快超算中心、大飞机地面动力学、极端环境电能变换等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建设。深进创建国际消费中心城市。顺应消费提质升级新趋势和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新期待,激发老字号新活力,继续发扬新消费品牌带动效应。
(六)突出全面绿色转型,打造人与自然协调共生的漂亮长沙
像保护眼睛一样保护自然和生态环境,守护好“山水洲城”自然禀赋,协同推进降碳、减污、扩绿,让“长沙蓝”“星城绿”“湘江清”成为长沙高质量发展的鲜明印记。积极稳妥推进碳达峰碳中和。加快编制能源、住建、交通、农业、工业等领域碳达峰方案。扎实开展湖南湘江新区、自贸区长沙片区、马栏山视频文创产业园等双碳试点示范建设。深进实施环境污染治理。打好蓝天保护战。建立健全污染天气环境监测、预警和应急响应体系,全面实施长沙空气质量提升保障服务项目,建成基本覆盖全市街道(乡镇)的环境空气质量准则站,力争空气质量优良天数达到305天,全年PM2.5年均浓度不超过38μg/m3,重度及以上污染天数不超过2天。挠好生态系统保护修复。统筹推进自然资源保护和合理利用,完成历史遗留矿山年度生态修复任务,深化全域土地综合整治试点。
(七)突出民生兜底保障,不断提升人民生活品行
积极探索共同充裕实现路径,打造全龄友好温度城市,办好人民群众牵肠挂肚的民生大事,做好人民群众天天有感的要害小事。坚持就业增收并举。出台稳就业促创业政策2.0版,构建引导创新、鼓励创业、促进高质量足够就业的政策服务体系。称心市民精神需求。深进实施新时代文明实践工程和公民道德建设工程,深进打造“好人之城”“志愿者之城”,争创全国文明典范城市。全面建设“健康长沙”。深进开展爱国卫生运动,积极创建国家卫生城市。加快创建国家区域医疗中心。推进医联体和分级诊疗建设,完美三级医疗服务体系。扎实开展新一轮基层医疗卫生服务能力提质增效三年行动计划。强化“一老一小”服务保障。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进一步完美市、县、乡镇(街道)、村(社区)、小区养老服务网络,夯实“15分钟养老服务圈”。严厉落实新建住宅配建居家养老用房政策,继续推进老旧小区“适老化”改造,建设社区养老服务设施100家。继续改良城市人居环境。坚持“房住不炒”定位,扎实推进“保交楼、保民生、保稳定”工作,筹集建设保障性租赁住房27038套,建设各类公租房733套,切实解决新市民、低收进群体住房问题。提速城市更新步伐,有序推进看沙岭片区、湖橡小区周边、蔡锷中路两厢-西龙片区等重点城市更新片区(单元)提质改造,新开工改造城镇老旧小区493个、省棚改任务1567户(保障性安居工程和旧城改造类项目按属地原则纳进对应区县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新增停车位15万个。
(八)突出治理能力现代化,确保发展更具韧性更加安全
更好统筹城市秩序与活力、发展与安全,在治理科学化、精美化、智能化上下功夫,打造宜居、韧性、聪明城市。切实挠牢安全生产。始终坚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安全第一”,严厉落实“三管三必须”要求,压紧压实安全生产责任措施,继续排查整治各类风险隐患,突出挠好建筑施工、交通运输、城镇燃气、消防和人员密集场所、矿山、烟花爆竹、危急化学品、工商贸行业、特种设备、森林防灭火等重点领域的安全监管,建设城区学校人行天桥6座,果敢提防和抑制重特大事故发生。守住各类风险底线。精准把握新阶段疫情防控特征,加强统筹衔接,有序组织实施,保障群众就医用药,重点挠好老年人和患基础性疾病群体的防控和救治,确保顺利渡过时髦期,实现平稳转段。完美社会治理体系。推动数字技术与城市治理深度合成,深化“一脑赋能、数惠全城”的聪明城市运行格局,实现特大城市灵敏治理、科学治理。提升防灾减灾能力,加快推进应急避难场所建设,规划建设9个消防站,加快形成市、县、乡镇(街道)三级应急物资储备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