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游戏攻略战绩堪比岳飞的李定国为什么声名不显?他与孙可看的恩怨对错!

战绩堪比岳飞的李定国为什么声名不显?他与孙可看的恩怨对错!

misa2 03-26 3次浏览 0条评论

李定国,陕西延安人,出身贫冷,年仅十岁就参与了张献忠的起义军,被收为养子,赐姓张,是张献忠四个养子中的老二,老大是孙可看,老三老四是刘文秀和艾能奇 。

张献忠建立大西政权后,才二十四岁的李定国以战功被封为安西将军,这时的李定国在军中已颇有声看,他待人宽容,能与士卒同甜共苦,作战时也勇猛无比,有“小尉迟”"之称。

李定国在明末抗清史上是个被刻意漠视的人物,他的抗清战绩堪比岳飞:

仅仅是由他主导的战争:

重庆突围战:消亡明军曾英部近20万。

云南收复战:消亡云南沙定洲部20万。

竹菌坪战争:消亡四川总兵秦良玉部白杆军三万多。当时李定国上阵诱副总兵张令出战,张令见他年幼,便没做任何防备骑马往见,结果被李定国一箭射中咽喉毙命。张令当时是蜀中仅次于秦良玉的名将,箭法如神,威震川陕,有“神弩将”之称。张令死后,白杆军军心浮动,随后前来救援的秦良玉也因被伏击而溃败,白杆军被团灭。

襄阳之战:李定国乔装成明军差官,率二十轻骑奇袭破襄阳,撕烂明军围剿网,间接逼死明督师大学士杨嗣昌,获襄阳“军资十余万”。

展开全文

当然,这些都是与明军的“内战”并不值得炫耀,下面再来看与清军的作战:

桂林之战:

公元1652年3月,李定国率军反攻湖广,击败张国柱部五千余人,收复湖南大部分州县。然后又转略广西,相继攻克绎湖、严关、全州,拔往桂林之屏障,随后急趋桂林,觅机消亡定南王孔有德部。

六月,孔有德亲率桂林城中精锐迎击大西军。为了激励士气,孔有德对部下大肆炫耀自己的生平,“王顾盼叱咤自豪,言出皆诺。”其骄横之状,溢于言表。

然而开战后,李定国用五十头大象结成象阵,冲乱孔军阵脚,“兵未交而象阵前列,劲卒山拥,尘沙蔽日,马闻象喊皆颠厥,有德众遂奔,掩杀大败”,孔军精锐一战尽丧,“浮尸蔽江下”。孔有德肝胆俱裂,狼狈奔回桂林。

七月,明军内外夹攻,攻破武胜门,杀进桂林城内,孔有德在失看中狂性大发,手刃爱妾,将自己多年收集来的珍宝聚在一室,而后自焚。其子孔庭训也被李定国擒斩。

同时,李定国又命令部将马宝率军东取阳山、连州,占据广东西北部,派马进忠北取长沙,攻占常德、岳州,命高文贵东进江西,连下永新、安福、永宁、龙泉,围攻赣西重镇吉安。

李定国自3月出兵以来收复两个州,十六个郡,拓地三千里,取得了史称“湘桂大捷”的胜利。

衡阳之战:

明军的接连胜利,极大地震动了清廷,顺治任命努尔哈赤之孙、和硕敬谨亲王尼堪为定远大将军,统率满汉精兵十万南下。

清军来势汹汹,李定国却情状不妙,由于分兵攻略湘桂,此时他手头只有四、五万兵力,然而李定国并没有恐惧,他见清军远道而来,趁其尚未结好阵形,便下令突击。不过双方实力差距太大,就算有大名鼎鼎的象兵加进,明军还是被击退。清廷方面的捷报为:“得象四、马八百二十有奇,击败贼兵约四万余。”

然而李定国并没有灰心,他在认真分析完当天的战况后,随即便制定了诱敌深进、分割包围的战术。

第二天开战不久,明军便佯装败退。尼堪不疑有诈,他命屯齐指挥主力,自己则亲率5千精锐一马当先,追击“残敌”。眼见他与主力相隔越来越远,明军突然伏兵四起,将尼堪所部截为数段。尼堪本人十分悍勇,大喊“击贼无退者,吾为宗室,退,何面目回乎?”他在明军阵中左冲右突,试图突破重围,却被明军逐渐压缩,逼进一滩泥沼之中。明军知道围住了一个大人物,无不奋勇向前,尼堪身边的亲卫一一战死,他本人也被明军围杀。

此战,明军共消亡清军三品以上高级将领十五名,尼堪的亲军更是遭到全灭,清廷闻讯,“号天大恸”,“朝野震荡,人心浮动”,哀叹“自国家开创以来,未有如今日之挫辱者也”。顺治帝称:“我朝用兵,从无此失。”

李定国旬月之内,先败定南王孔有德,后败敬谨亲王尼堪,史称“李定国两蹶名王”。

更难能可贵的是,李定国的部队不仅战斗力强,而且纪律严明。据明遗老李寄在他写的《天香阁随笔》中描述说:“定国兵律极严,驻师半载,居民不知有兵,进市输买。定国所将半为罗倮傜佬,虽其士官极难钤束,何定国御之有法也。”

桂林、衡州两次大捷,使得清廷朝野一听到李定国的名字就颤栗不已,甚至还有舍弃西南七省与南明平分天下讲和的企图,“清君臣闻警,上下震动,闻定国名,股栗战惧,有弃湘、粤、桂、赣、川、滇、黔七省与帝媾和之议”(出自《晋王李定国列传》)

磨盘山之战:

1659年2月,李定国率军六千余,设伏于怒江之西的磨盘山。是役,南明军队顽强作战,予清兵以重创,清军死伤一万余,清将蒙古镶白旗旗主沙里布等被击毙。

但是,由于南明政权的光禄寺少卿卢桂生突然叛变投敌,把潜伏的秘密卖给吴三桂,吴三桂紧急下令已经进进伏击圈的清军火速撤离,随后又命所部向设伏的山路两旁射击,搜杀潜伏中的明军。因此磨盘山之战李定国还是战败了,究竟吴三桂的军队有上万,还有大批八旗兵助战。吴三桂算是死里逃生,但是祖大寿的儿子祖泽润却在磨盘山之战一命呜唤!

据统计,李定国在联明抗清后所指挥的战争里共拿下66个八旗将佐,其中满八旗38个,蒙八旗5个,汉八旗18个。三品以上高官38名,其中满洲19名,蒙古5名,汉军旗14名。历经五场大型战争:广东之战、桂林之战、衡阳之战、遮炎河之战、磨盘山之战。击杀和硕亲王1名,礼郡王1名,伯爵1名,子爵1名,男爵7名,轻车都尉14名。

最后再来看一看德勒战争,这次李定国打的是缅甸军队。

1660年三月,吴三桂用南明广国公贺九仪妻儿劝降,贺九仪刚要往投降就被李定国杀了,从此无人敢言降字。四月,李定国连续上疏三十余封给永历帝都石沉大海。直到七月,白文选强攻缅都阿瓦失利回来,李定国才知道缅甸扣住了永历帝,于是决定攻缅夺出永历帝。十一月,李定国向缅方提出,送还永历帝,作为退兵的条件。缅方则回答:“你们要攻城,我也不怕,你们大军来这里,水土不服,将士会得病死往!”

于是,1661年二月,李定国率大西兵进缅,缅集众十五万,巨象千头来战。

当时,缅军自恃人多势众,对大西兵看不上眼,主事大臣变牙简甚至说:“汉人无状,然亦不多,须俟其尽渡,然后扼而尽歼诸江中可也。”李定国命白文选兵坐在木筏上鱼贯而渡,刚渡过一百多骑兵,文选在对岸下令吹起号角,百骑一鼓而前,缅军抵敌不住,阵势大乱。明军占据滩头阵地后,主力陆续渡河,士兵劈砍象鼻,全面进攻,缅军大败,被杀伤者在万人以上。

这次战争被称为德勒之战,一举打破了阿那毕隆王以来缅甸国力上升的势头,也间接扶助了处于劣势的大城王朝。暹罗人对李定国那是感恩涕零!

看看这战绩,明末将领哪个能比?

然而,战绩堪比岳飞的李定国却被刻意遗忘,有多少人知道李定国?为什么会如此?

这就要从他与孙可看之间的恩怨说起。

孙可看是四大义子中最早追随张献忠的,他年龄最长,威信也最高,张献忠建立五军都督府时,他与李定国、刘文秀、艾能奇同为四方将军。

1646年,张献忠率大西军五十万北上抗清,不幸在凤凰山中流矢而亡,军中大乱,危难之际,四将军收集残部数千,急速南下,一昼夜驰数百里,至重庆江北,南明总兵曾英率兵阻击,李定国率已断粮十余日的农民军为先锋夺渡长江,杀曾英,使20万明军顷刻瓦解,随后又乘胜进抵綦江,杀久为军中积恨的左丞相汪兆麟,并传谕各营:“宜同心协力,共扶幼主,克成大事”,传谕之后,“欢声满营……各营帖然”。

1647年,修整一年有余的大西军向贵州进军。不久,连克贵阳、定番、永宁,贵州西部诸郡看风而降。

在贵州遵义府,四将军对大西军今后的出路和策略进行了商讨。当时刘文秀、艾能奇二人都拥戴孙可看,但他的意见却与李定国相左,孙可看主张到广东南岭一代,若有危机可以进南海远走高飞,李定国则主张联明抗清,二人争执不下时,恰好又接到明黔国公沐天波副将龙在田的求援,请求大西军出兵云南,共击沙定洲,加上李定国声泪俱下的说辞得到大部分将领赞同,孙可看只得赞同协作,但对李定国产生了疑虑。

1647年大西军开进昆明,沙定洲闻讯,惊恐万状,弃昆明南逃。随即大西军分路平定云南,公布:“共襄勤王,恢复大明天下”。

八月,四将军在昆明共同称王,孙可看称平东王,李定国称安西王,刘文秀称抚南王,艾能奇称定北王,仍然保持着农民军的传统,每次碰到大事开会,四人并坐一起商量,但军中赏罚事宜都有孙可看说了算。

随着地位的提高,孙可看个人野心开始逐渐膨胀。明御史任僎,投其所好说:“将军不如自己做一国之主,设置百官,发印钱币,发布新年号”,孙可看听后大喜,然而李定国却十分抵触。

于是,孙可看与亲信王尚礼策划,欲压服李定国。1648年,大西军各部同赴演武场聚集,李定国部率先进场。孙可看以李定国藐视主帅为名,命左右杖责一百军棍。李定国大怒说:“我与你是兄弟,只是大军暂时没有统帅,尊你为主罢了,何必指看你。”说完转身欲离往,前军府都督白文选从身后抱住他说:“请将军暂时忍让,假如你离开了,大军必会分裂,我们将会陷进万劫不复的境地。”

为顾全大局,李定国牵强受责,诸将求情才被杖责五十军棍。打完以后,李定国请令前往平定沙定洲。

五月,定北王艾能奇在征讨东川的战斗中,中毒箭牺牲,成为大西军无法压抑内讧的重要转折点。

四王中艾奇能和孙可看交好,刘文秀当和事佬随大流,艾奇能战死后,其部将冯双礼虽然陆续效忠孙可看,但级别太低无法参与四王议事,四王议政中孙可看失往压倒优势。为此孙可看借故南征把李定国调离云南,往征讨小西天,故长江战争前李定国没能参与大西与南明的高层会面,致使孙可看的为人行事变得更加独断专行。

由于孙可看本身不愿联明,所以一直挈着不与永历朝廷谈判,直到1649年,在幕僚的意见下,欲仿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之法,来压服李定国、刘文秀等人,才派人赴广西觐见永历帝商讨联盟事宜。

孙可看接受联盟的条件之一就是能够受封秦王,秦王原是张献忠的封号,按照云南副使杨长知的说法,若能讨得朝廷“秦王”之封,既可威震西南,又能压服李、刘两王,何等威风!

当时的永历帝刚刚逃至南宁,随驾的官员已作鸟兽散,有的避进深山,有的削发为僧,还有的干脆投降满清,本来就没有多少筹码可与孙可看谈判,在孙可看派出精兵赴南宁杀死五大臣后,无奈答应了他的要求。

孙可看一开始情愿与沐天波协作其实就是为了趁机占据云贵,然后积聚力量收复四川,纯粹一种功利心态。大西军进进云南就压抑沐天波,云南完全成为大西军的地盘,受封为秦王后,孙可看更是俨然以皇帝自居,规定一切衙署的称谓前都要加“秦”字,并擅自改云南为“云兴省”,铸铜币兴朝通宝,甚至对永历帝也极尽欺侮之能事,他见几番大事都顺利通过,干脆就把朱由榔从南宁接到安龙,答应每年提供“银八千两,米百石”,名为安置,实则幽禁。

永历帝实在忍受不下往了,便派人持密诏让李定国前来护驾,不料谋泄,孙可看遣将至安龙问罪,以“欺君误国,盗宝矫诏”的罪名将南明内阁大学士吴贞毓等十八名朝臣处死,史称“十八先生之狱”。

同年,为了粉碎孔有德和吴三桂两路清军的围剿,孙可看在李定国的意见下,赞同出兵湖广,大西军兵分两路出击,北路军以刘文秀为主将进攻四川;东路军以李定国为主将进攻湖南。孙可看则统率“驾前军”留守滇黔。

随后就是李定国的两蹶名王,然而北路军由于刘文秀的轻敌,在四川阆中被吴三桂击败,副将王复臣牺牲。战后孙可看不仅削往刘文秀的爵号,又吞并其部队,引起其他将领的不满。而对于立下赫赫战功的李定国,他不仅扣发犒银和阻止永历帝封其为西宁王,而且想千方百计加以谋害。

1653年,孙可看怕李定国拥兵自重,便率“驾前军”东进沅州,此时李定国屯兵宝庆,预备在湘江东岸设伏袭击清军,孙可看三天来信七封,催李定国前来议事。李定国只好舍弃奇袭前往。行至紫阳渡口,刘文秀之子派人来告,孙可看要对其“收而杀之”。

李定国听了流泪不已:“盗贼终不可与共事也,然我仍以君子长者之心待之”,李定国还是写信以大局和大义试图说服孙可看同船共济。但是孙可看接信后大怒,亲统大军进至宝庆,企图与李定国开战,最终为顾全大局,避免自相残杀,李定国离开湖南赴广西全州。诸营中跟随其南下的部队约有五万,大西军人心更加涣散。

不久孙可看就为逼走李定国自食恶果。当时孙可看大军驻扎于宝庆府,不想遭遇清定远大将军屯齐带领的满汉主力,最终在岔路口被清军所败,缺失惨重。

1654年,李定国在新会与清军作战,当时军中瘟疫时髦,清军又大举支援,于是派人向孙可看求援。孙可看不发一兵一卒,坐视李定国兵败。当李定国败退回南宁府时,孙可看下令凡其经过之地,都要烧毁粮草,以绝回路,同时派出四万多人阻拦李定国向贵州靠拢。

1656年,李定国趁孙可看大举出击湖广之际,往安龙接走朱由榔返回昆明。

1657年八月,驻扎在贵阳的孙可看亲率十万大军向驻于云南的李定国发动进攻。当时李定国、刘文秀合兵仅三万多人,双方力量对比悬殊,李定国遂摘用诱敌深进之计,在云南曲靖四周的交水河畔设伏,交战不久,孙可看部将马唯兴率部临阵倒戈,与白文选联兵抄孙可看阵后,连破数营,孙军大乱。孙可看见大势已往,不敢恋战,拔马便逃,最后十万大军仅剩50余骑随其逃走。

孙可看兵败交水后,压不下失利的怒火,十月,仅率二十几员将领及数百名兵卒赴长沙降清。他尽吐永历朝虚实,“以雪看深仇”,并奏请发兵进取西南,愿“偕诸将进讨”,由于孙可看的叛卖,西南军情全部暴露,使李定国和西南抗清武装最后失利。清廷封他为义王。

1660年,孙可看死了。官方的说法是病死,另一种说法是兔死狗烹,“随出猎被射死”,到底如何颇有疑义。

1661年,吴三桂等领兵进进缅甸,永历帝被俘回昆明缢杀。次年李定国也病殁于云南边陲。

不考虑民族感情,孙李二人谁对谁错?

从孙李二人反目的过程来看,几乎完全是孙可看的责任,但俗话说,一个巴掌拍不响,两者的恩怨并非三言两语可以说清。

首先,二人的分歧始于对待明廷的态度,是独立自主抗清?还是联明抗清?

从阻挡清军的角度来说,大西军从义军成为代表明方的官军,对凝聚各方力量是有利的;但从提振义军的士气,从大西军的初衷而言,实在又是不利的,究竟义军出身于被明廷压迫的下层民众,且与明军作战多年,双方手上不知沾染了对方多少鲜血。

今天多数人站在同情明朝的角度,愤怒于孙可看的降清,但实际失败的原因并非单纯大西军的内讧,清军的强大,大西军改变身份导致明方剩下的郑成功、张煌言与其不协作也是非常重要的原因。

所以,孙可看抉择独立抗清并没有太大的过错。至于史书中说孙可看想往广西,不行就逃跑云云,早有专家指出这纯粹是一种戏剧小说手法,并非实际情状,这应该与明清之际史料暧昧复杂有关,甚至是为了凸显李定国的感人劝导而有意抹黑孙可看之举。

其次,从奉献而言,孙可看也不弱于李定国。

大西军南下云贵以后,长期由孙可看主持大局,征战则以李定国、刘文秀为主,李定国确实有勇有谋,战绩也无人出其右,但大西军从数千人发展壮大至20多万,则离不开孙可看的治政能力。

大西军进主云南后,“浚海口,省耕省敛,凡有利于民者无不备举”,滇池地区因而连年丰收。顺治七年,孙可看又修建了可以“浇灌澄郡田畴千万亩计”的西宕泉水利工程,当年就获得丰收,而且还有余力“开仓赈济冷生,每人谷一斗”,“一年土产财赋,足供养兵之需”。云南军民“挥汗如雨,民富庶兵精强”,耕者有其田、战者有其食,使云南成为了当时全国经济状况最好的地方之一。

除了大力发展农业,孙可看还在云南实行营庄制,重新划分土地田产。云南主要是黔国公府的地盘,沐家占云南质量好的田产达四成左右。其余较好的中等土地回土司和部分寺庙瓜分,大约三成。各族百姓只能依靠剩下的三成劣质土地,可想而知百姓的生计处境。

孙可看保持义军本色,大胆改变传统,以官四民六为准则,从沐家和土司等权贵手中集中土地重新分配,得到各族百姓的欢迎,但这也造成沐天波和丽江木氏土司等权贵怨恨孙可看。

孙可看在云南的成功治理,还对清统区造成了浩大影响和吸引力。顺治十年清军偏沅巡抚丁大任就说“滇中人民乐业,云南百姓恬熙,若不知有交兵者”。连远离云南且富甲天下的江南也流传“滇南,天下饶乐土也,其人隔绝山海,今犹袭冠带以居。”

由于孙可看在云南实行了恢复生产有利于民的政策,彝、白、壮、傣等族人民纷纷参军,大西军扩展到二十余万人,还增加了新武装--象队。大西军政权进进了全盛期。

孙可看虽然领兵作战不如李定国,但治政能力却远胜,以云南、贵州这等偏远省份,供养二十万左右兵力,简直是奇迹。吴三桂进云南前夕,大西军还“钱粮如山”。没有孙可看,大西军不会在短短几年内攒起这么大的家底,这也是最令人惋惜的地方,假如双方能够精诚协作,大西军在云南割据并非不可想象。

第三,论性格李定国并非辅政之才。

诚然,孙可看的品性有点自私自利,但相比李定国却是更适宜的领导。

李定国为人强悍,与孙可看有不赞同见,总是极力争辩。当年在贵阳会议上,刘文秀、艾能奇都倾向于孙可看,但李定国居然说:“你要是有本事就自己往,不要拉上我垫背”,随后又拔出战刀自刺,孙可看见状只得收回己见。要知道他究竟只是二把手,如此对待大哥兼主帅,难怪孙可看有意见。

进滇以后,每每与孙可看有不赞同见,李定国也总是把皇帝抬出来,饮止孙可看不要胡来,“肇庆已有君,永历其年号也,不度德量力,妄自尊大,其欲自取灭亡乎?”根本没有一点尊敬的意思。

李定国接走朱由榔返回昆明后,受封为晋王,所有大事都回他处理。但是李定国用人不当,金维新被授予吏部侍郎兼都察院,导致内讧四起 ,进选“奸佞传”的马吉翔则大力拍李定国的马屁,被任命为锦衣卫指挥使。永历朝的腐朽之气更胜从前。

孙可看降清后,李定国主事,刘文秀等人趁机进言让朱由榔北上贵阳,这本来是效仿当年楚义帝抗秦不利时主动迁都彭城,鼓舞人心士气之举,把皇帝向前推,对收复四川,大有积极意义。这一番规划,连窝囊多年的朱由榔都十分兴奋,情愿摘纳这一方案。

然而李定国果敢否定这一意见:“请尽撤川楚守边各镇将回云南。遂罢幸黔之议”。后人基本认为是李定国知晓朱由榔性格柔弱,期看他远离战事。可实际有没有想把朱由榔把握在自己手中,不愿以此机会使皇帝成为刘文秀附庸的意思很难说。

不过李定国确实对刘文秀产生了不一样的想法。

刘文秀这个人豁达大度,临死前,还大公无私把自己的窖躲捐出,意见疏通夔东十三家众义军和招募军士,为收复四川而费心谋划,激励李定国北上陕西,辅助朱由榔成就大事。(见《西南纪事》

为了大局,刘文秀很注重团结孙可看留下的兵将,情愿回附他的秦王旧部多达三万余人。包括大将冯双礼,甚至艾能奇之子艾承业,后来都亲近刘文秀,而疏远李定国。可李定国对孙氏旧部心存芥蒂,“以收成孙可看之兵名曰秦兵,滇省旧兵名日晋兵”,“由是孙可看之兵心懒矣”。

见此,刘文秀又意见把所谓“秦兵”三万多人收编,然后差遣往巩固边疆,将士们都欣然效命,愿往四川作战。李定国居然对刘文秀团结将士,试图巧妙化解分歧而感不满,强行召回刘文秀,中止收复四川行动,令这位仅存的兄弟十分悲痛心冷,次年就含恨而终。

孙可看降清后,更加忠勇正直的李定国主政,但是南明朝廷的局面反而远不如孙可看在时,不能不说,李定国难辞其咎。

结语:

站在明朝的角度,孙可看的确没有表现出协作的样子,但他保持大西军本色的执政方式并没有什么过错,只不过他站稳脚跟后,确实受人影响,野心膨胀,想走老大张献忠的旧路,成为真正的万人之上。这是孙可看既与明方旧臣格格不进,后来又与李刘两兄弟产生矛盾的根源。

客看来说,孙可看此人,才是真正让明朝西南事业能够支撑十年以上的支柱,没有孙可看,单靠李定国、刘文秀,未必还可以如此顺利,他们几兄弟各有专长,另外二人偏重军事能力,并不是真正主持大局的类型。

李定国无疑是个非常令人尊敬的英雄,但是后来他越来越过于忠顺明方,这样的作为既是对大西军出身的舍弃,也背叛了自己反抗明廷的初衷,当然这里也有“民族矛盾超过阶级矛盾”因素,但他就不能既抗清又反明吗?

李定国联明抗清当然不能说有错,他的个人品行也没的说,非常值得敬重。但他后来的所做作为同样发生了显著转变,比如他如何对待孙可看的部下,包括怎么团结另一兄弟刘文秀方面,的的确确在大西军产生了不团结的恶果。

所以,不考虑民族感情,孙李二人谁对谁错其实很难说得清,这可能也是李定国名誉不显的主要原因。

富甲天下攻略
鏖战岂止在沙场-浅析西汉名将绛侯周勃与周亚夫父子(最终版) 【红色记忆】蒲李氏:一位普通农妇积极支援红军的英雄事迹‖王发祯
相关内容
发表评论

游客 回复需填写必要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