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水的英雄,铁打的神话!一文看懂英雄史诗类型片的套路和原型
古典英雄配上史诗背景,这曾经是好莱坞最喜欢的一种A级大片类型。
大场景,高投进,丰厚的票房回报,当然也伴随着较高的风险。
最近几年,超级英雄电影席卷全球,史诗类型片的英雄们销声匿迹,古装史诗电影被打进冷宫。
流水的英雄,铁打的模式。
其实古装史诗英雄片建构的成熟剧情结构、英雄形象,为现在的各种英雄类型片都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一个可以参考,并且行之有效的剧本“模板”给后世的电影提供了源源不断的灵感。
心理学家约瑟夫坎贝尔在其著作《千面英雄》中对古典神话公式进行了心理学分析,把神话分解成一个基本结构,由此我们发现了一个通行的“英雄旅程”。
在大多数影片中,我们能看到这样一个通行的剧本结构。
英雄勇猛地出发,进进另一个世界,并且遭遇各种各样的人物和角色,虽然他开始了一段外在的旅程,但神话象征了他的内在旅程:
这是一趟英雄必须遭遇和整合他自我里不同部分的旅程。
不伦英雄走到何处,不论他的冒险涉及何事,他的旅程总是一种自我发现的内在旅程,而他的目的也总是集中于角色发展的内在旅程,
当我们熟悉了影片的内在结构,人物原型后,千面的英雄在我们眼里都有了基本的模板,故事期待与类型期待的了解让我们能对烂片和好片有了可能推断的准则。
这篇解析结构的文章,以奥斯卡经典影片《角斗士》和《蝙蝠侠:侠影之谜》为文本,参照坎贝尔的神话原型理论,带我们进进经典剧本的“套路”中。
成为一个懂电影的粉丝,真的不算那么难!
展开全文
坎贝尔在其理论中,将一部英雄电影分为了三大部分,十八个阶段,几乎涵盖了电影剧本所需要的所有情节要素。
任何一部电影,都会建立牢固的三幕剧结构,英雄电影通常也会安顿三幕完成这段冒险旅程。
当然,并不是每一部影片都需要涉及着十八个阶段,但能成功捕捉看众想象力的电影,通常会以一些基本的方法,再现大多数的元素。
无论剧本和情节如何设置都是为了在角色的内心引发波澜,其内心转变的过程,那些具有想象力的象征意义才使英雄旅程变得具有普及的影响力,并且足够吸引人。
壹
出发
主角在成为英雄之前会从家里离开,被迫走上冒险旅程,然后逐渐长大变成一位成熟的英雄,而最终他会回家,成为一位能启发别人、看众的智者。
在《角斗士》的第一幕中,男主角,罗马将军马克西·蒙斯打胜了最后一场战斗,预备衣锦还乡,和妻子儿子安度晚年,他极为不情愿的接受罗马皇帝的权力邀请,他的心里只有家。
《蝙蝠侠:侠影之谜》虽然摘用了倒叙和插叙,但其第一幕同样表现的是孩子的出走,年幼目睹父母被枪杀,布鲁斯继续亿万家产,游历世界,体验犯罪,预备用以暴制暴的方式抵御内心的恶魔。
家,在两部影片中都具有象征意义,他是英雄日常世界的隐喻,
英雄必须勇猛的出发,然后在后面的阶段回回家园。从出发到回回的认同发展过程是英雄电影共通性的象征。
在出发的一幕中,主角往往会拒绝冒险的召唤,比如马克西·蒙斯拒绝皇帝的传位,布鲁斯远遁他国。
电影的效劳主要发生在情感层面,有影响力的电影可以操控看众的情感,使他们感受到英雄的情感层面,并使他们对他的动机产生认同。
在影片中不断上升的冲突,人物遭遇的危机都是把愤怒引向反面人物,使看众认同于英雄打击对手的动机。
《角斗士》和《蝙蝠侠:侠影之谜》的成就,就是因为这些神话主题能够在看众心中构筑强大的情感,而且能为英雄发明有力的,看众能够认同的动机。
没有什么比亲人的死亡更具有张力的情绪积淀了,
妻子儿子惨死,
父亲,母亲意外身亡,
都使得英雄变成了一个义无反顾的人,危急的仇恨之力推动了剧情的发展。
经典的影片一定会在第一幕,英雄的出发阶段建立起清楚的角色动机。
娴熟的导演会埋下多个剧情伏笔作为角色内心旅程的要害象征物,比如超自然的辅助。
马克西·蒙斯和布鲁斯韦恩都拥有象征性的客体,以使他们也具有精神上的力量。
比如马克西·蒙斯收躲着的一对泥人,那是他纪念亡妻和儿子的纪念品,雕像是他与推动他精神向前的力量之间的链接物,每当我们看见这个象征物,我们就意识到自己正在注视着英雄的认同和灵魂的象征。
这些象征物能表达细微的情感和心理主题。
泥人从主角拿到,不断雕刻成型,最终随着英雄被埋葬土下,主题意味烘染遍了整个荧幕。
而在《蝙蝠侠:侠影之谜》里,这个内心旅程的象征物无疑是给布鲁斯韦恩制造了童年阴影的蝙蝠和蝙蝠洞穴,那是困扰束缚他精神力量的阻碍物,他需要征服它,甚至最终与它合为一体,他以暴制暴的方式,让自己成为了暴力裁决的象征,他进进了深潭,同时被深潭所注视和改变。
贰
进会
在踏上了英雄旅程后,主角完全投进了英雄主义的领域。
进会如同一场成人仪式,一场典礼,角色在其中经历磨难,通过一个个测试,借此证实他存在的价值。
完成考验的进会仪式后,他正式成为成人社团的一员。
在这一阶段,给主角设置各种阻碍,升级冲突,让神异的力量推着角色走向欲看的终点。
将军马克西·蒙斯被卖为奴隶,开始接受竞技场上的挑战,重新找回自己的身份;
布鲁斯韦恩加进了刺杀团,接受导师的练习,征服内心惧怕,为蜕变成蝙蝠侠提供了精神和肉体的可能性。
在这一阶段,主角会碰到心中的女神。
在坎贝尔的模型里,女神原型分别是母亲和妻子。
与女神的相遇是一种精神上的遭遇,在英雄最柔弱的时刻,提给予他情感上的力量和复苏的能力。
马克西·蒙斯的亡妻,布鲁斯韦恩的亡母都是提供力量和勇气的源泉。
同时,女神相伴的还有作为诱惑的女性角色出现。
女诱惑者作为英雄对性和爱的兴致,是英雄欲看的一部分。英雄将面对是否信赖女诱惑者的冲突,携手同她们一起抵达自己欲看的终点。
马克西·蒙斯对手的姐姐,一直在权力中犹豫不决,最终依然成为了反抗暴政的英雄助手;
瑞秋独立果敢,但生活和爱情的需要撕裂了布鲁斯韦恩化身蝙蝠侠的夙愿,报仇还是回家,一直困扰着半人半神的主角。
不光是女性角色,向父亲赎罪是第二幕最常用的内心认同方式。
英雄凭借跟随父亲的脚步和成为父亲那样的角色来“向父亲赎罪”,他们正处于旅程最危急的阶段,到了他们父亲曾经跌倒的地方。
赎罪就是英雄凭借与父亲成为一体并继续他的遗产来完成自己的使命。
第二幕的高潮无疑是最考验剧本和人物的“神化”与“顿悟”阶段。
在高潮时刻,英雄面对最大的挑战,往往也是剧情的触底时刻,经历磨难后,英雄在实际或者象征中死亡,但是他却带着神圣的力量和精神重生了。
在磨难中被带到死亡的边缘,英雄与神的世界相遇。
心理和精神上的顿悟时刻到来,英雄不把自己当做普通人看待,而是看成人的象征,他将在最后时刻把顿悟后得到的“圣火”下放到人间,成为普罗米修斯般的悲剧性角色。
蝙蝠侠被影子团围攻,被导师“杀”死,原来他信仰的暴力无法解决内心的迷惘,同样没有方法为他复仇。
接下来,他需要驾驶火车,撞击由他父亲建立的大楼,救赎整个城市,用善意化解仇恨之力,用牺牲挽救自己被黑暗吞噬的灵魂。
他需要变成一道阴影,成为其一部分。
马克西·蒙斯在与角斗士的较量中获胜,得到了人民的爱戴,已经成为了英雄人物,他更大的目的是推翻暴政,他需要与自己的军队汇合却惨遭出卖。
他明白了自己的使命,恢复共和,成为罗马的解放者,但现在他只身一人,孤立无援。
接下来,他需要牺牲自己,用生命成员共和,完成国家和自我的双重解放。
叁
回回
所以英雄的最后目的地,是一开始逃离或叛离的家。
在成为英雄之后,他们都会经历一个拒绝回回的阶段,他们接受了自己的使命。
马克西·蒙斯成为解放者;蝙蝠侠对抗自己的导师。
第三幕最高潮无疑是“净化”阶段。
在净化作用下,英雄所积存的情感得到了释放。
无疑,净化是剧情冲突的最顶点,是张力和冲突必须被决绝的时刻。
随后,耐烦的导演往往会安顿一个英雄被“扛”回家的阶段,让他们从短缺中被挽救。
军人抬起了马克西·蒙斯的尸体,
家人和大众的注视,蝙蝠灯,
是两位英雄最终成为神的仪式性象征。
片尾,英雄完全舍弃了自我,舍弃了物质世界说拥有的一切,他们成为了两个世界的主人(日常世界和冒险世界)。
在《角斗士》中,马克西·蒙斯真正的死往,他让共和的看念深进人心。
而在《蝙蝠侠:侠影之谜》里,布鲁斯韦恩重建了蝙蝠洞,牺牲了个人,完全接受了蝙蝠侠的身份,化身打击邪恶的孤胆英雄。
其实,所有英雄类型片都有着对自由母题的表达。
《角斗士》的最后一个场景,马克西·蒙斯同伴为他埋下了象征物泥人,然后说“现在我们自由了”;
英雄最终的象征都是自由的象征。
当英雄“死”往,他那象征性的再生是透过讲述他的故事而达成的,而他传奇般的启迪也将陆续活在看众的心中。
对抗暴政,自由的活着!
这是英雄旅程故事给世人永恒不变的启发。
无论是从古代故事还是到现在的超级英雄故事,背景的转移不影响英雄旅程的结构性建构。
值得一提的是,《蝙蝠侠:侠影之谜》作为三部曲的开篇即是一个英雄旅程的全过程,也是作为三部曲英雄旅程的第一幕。
在第三部《蝙蝠侠:黑暗骑士崛起》中,第三幕的回回阶段被放大。
三幕结构无论对于单部电影,还是对于三部曲这样的系列作来说都具有伟大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