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游戏攻略2023考研|西南民族大学724中外美术史及经典作品再现试卷分析与答题解析

2023考研|西南民族大学724中外美术史及经典作品再现试卷分析与答题解析

misa2 03-26 3次浏览 0条评论

2023真题解析(参考版)

填空题1:清明上河图(2分)

解析:这个填空题没有任何难度 ,难度指数 ⭐

参考答案:《清明上河图》的作者是张择端。

展开全文

填空题2:《劫夺留西帕斯的女儿》(2分)

解析:这个填空题没有任何难度 ,难度指数 ⭐

参考答案:

名 称:《劫夺留西帕斯的女儿》

作 者:鲁本斯

创作时间:1616~1618 年

这幅画描绘的是古罗马神话中的一个情节:宙斯与丽达的两个孪生儿子——卡斯托和普鲁克斯正在夺劫迈锡尼王的两个女儿。作品中的四个人物与两匹高头大马扭结在一起,组成一幅特殊的构图,突出了“夺劫”与“挣扎”两种强烈的动作,画面布满了热情的生命力,在雄壮的造型中颂扬了人的生命力之美。

◎ 17 世纪巴洛克绘画风尚的典型代表。

◎“画家之王”鲁本斯的代表作。

◎夸饰的形体,鲜明的色彩,强烈的动感以及紧张氛围的营造。

画家简介:鲁本斯(1577~1640),17 世纪巴洛克绘画风尚的代表者。生于德国锡根一个律师家庭,曾到意大利学画,广泛吸取提香、韦罗内塞等人的绘画风尚,也受到了同时代卡拉瓦乔艺术风尚的影响。他的画色彩鲜明,线条多变,形体夸饰,很受当时上层和充裕市民的喜爱。他熟悉七国语言,还是一位出色的外交官。代表作品还有《基督下十字架》、《苏珊娜·芙尔曼》、《瞻仰圣母》、《圣家族》等。

名词阐明1:荷尔拜因(5分)

解析:该知识点出现在《外国美术史》第三章节欧洲文艺复兴时期美术。

这个填空题没有任何难度 ,难度指数 ⭐

参考答案:荷尔拜因是德国文艺复兴时期的代表画家之一,以肖像画最为闻名,手法写实形象逼真,注重对人物眼睛神态的刻画,画面细节处理的细致进微。代表作品有《亨利八世像》、《在伦敦的法国大使像》(又名《两个使节》)等。其中《两个使节》是荷尔拜因的肖像作品中最具宫廷特征的一幅。

名词阐明2:荷兰小画派(5分)

解析:该知识点出现在《外国美术史》第四章17、18世纪美术。

①荷兰小画派起源于17世纪的荷兰,摆脱了宫廷贵族的束缚,作品多迎合大众审美,用于市民阶层装饰居室墙面之用,画幅较小;

②不表现重大题材,注重对生活细节的描绘;

③代表人物:维米尔,德鲍赫、霍赫等;

④代表作品:《戴珍珠耳环的少女》、《倒牛奶的女仆》、《画室》、《饮柠檬水》、《主妇和女仆》等。

这个名词阐明难度较小 ,难度指数 ⭐⭐

参考答案:

荷兰小画派是指17世纪荷兰绘画的黄金时代涌现的一批出色的画家及作品,画幅较小,适宜于市民阶层悬挂室内以装饰居室之用,不表现重大的社会题材,特殊注重对生活细节的描绘,迎合市民阶层的审美趣味,因此被称为“荷兰小画派”。画面多表现妇女梳妆妆扮、弹琴唱歌、读书写信或作稍微的家务劳动,表现荷兰艺术中蓬勃发展过程中的局限性。荷兰小画派的典型代表画家及代表作有:格拉尔德·特鲍赫《年轻姑娘给一位夫人读信》、皮特·德·霍赫《餐具室》、加布里尔·梅蒂绥(sui)《一位绅士惊扰了晨妆时的年轻妇女》。

约翰内斯·维米尔是一位优异的风俗画家,作品中表露着一种清新、舒适的诗意,虽然常被看作荷兰小画派的代表画家,但其代表作风尚与小画派其他画家的作品相比有所区别:不以情节引人进胜、不描绘过多的生活细节,而是以抒情的情调给人美的享受。代表作《到牛奶的女仆》、《花边女工》等。

名词阐明3:版画四大种类(5分)

解析:需要阐明版画的定义、起源及分类。

这个名词阐明,难度指数 ⭐⭐⭐

参考答案:

版画指用刀子或化学药品等在木板、石板、麻胶版、铜版等版画上雕刻或蚀刻后印刷出来的图画。可复制多份原作。

中国复制木刻版画约有1000年以上的历史,最早可能发生于隋唐之际。现在看到的晚唐咸通九年《金刚经》木刻卷首面,阐明在9世纪中叶,中国的木刻复制版画已经达到相当娴熟的水平。中国的创作版画自20世纪30年代经鲁迅倡议,在短短70年间取得了浩大的发展。

创作版画作为一种独立的艺术创作,在西方也早就存在。在欧洲,16世纪的丢勒以铜版画和木刻版画复制钢笔画。到17世纪的伦勃朗,铜版画已从镂刻发展到腐蚀,进进创作版画阶段。木刻版画则有19世纪的比维克发明以白线为主的阴刻法,而摆脱了复制的羁绊,进进创作版画的领域。

类型:从类型上分:版画有凸版、凹版、平版和孔板。

①凸版版画从素材上分:有木刻、麻胶刻、石刻、砖刻、纸刻、石膏刻等。

② 凹版版画从素材上分:有金属(主要是铜和锌),版画、纸版画等。

③平板版画从素材上分:有石版画、独幅版画等。

④ 孔版版画从素材上分:有丝网版画、纸孔版画等。

名词阐明4:大地艺术(5分)

解析:该知识点出现在《外国美术史》第六章20世纪美术,20世纪70年代以来的美术思潮,后现代主义美术的内容。

难度指数 ⭐⭐⭐

参考答案:

大地艺术亦称"地景艺术"。大地艺术家主张返回自然,以大地作为艺术创作的对象。大地艺术的艺术家们一般以宽广的天地、田野等作为艺术的素材和创作的对象,进行施工、挖掘、包装、筑构等,发明出的一种环境艺术。

20世纪60年代末出现于欧美的美术思潮,由最少派艺术的简单、无细节形式发展而来。大地艺术家普及厌倦现代都市生活和高度准则化的工业文明,主张返回自然,对曾经热恋过的最少派艺术表达强烈的不满,以之为现代文明堕落的标志,并认为埃及的金字塔、史前的巨石建筑、美洲的古墓、禅宗石寺塔才是人类文明的精华,才具有人与自然亲昵无间的联系。大地艺术家们以大地作为艺术创作的对象,如在沙漠上挖坑造型,或移山湮海、垒筑堤岸,或泼溅颜料遍染荒山,故又有土方工程、地景艺术之称。早期大地艺术多现场施工、现场完成,其作品无意给看者欣赏。1968年,德万画廊将大地艺术的一些图片及部分实物展览,故后期的大地艺术家很少大规模挖掘工程,更多借助摄影完成。

在大地艺术家中,以克里斯托(J·Christo)和罗伯特·史密森(R·Smithson)等最为闻名。克里斯托于1971年~1972年,在美国科罗拉多州的一个大河谷之间,搭起了长达381米、高80米~130米的桔红色帘幕,蔚为壮看,被称为“山谷帷幕”。罗伯特·史密森也曾在美国的犹他州的大盐湖上用砂石筑起了直径为160英尺、长1500英尺的“螺旋状防波堤”,场面浩大,令人震动。另外,还有艺术家钟情地或把大地的某一处,用打洞机打足够深的洞;或在某一草坪中挖掘若干个大沙坑;或在一块空地上,制造一个具有海陆景看的“公园”……等等、形式多样。

简答题1论述荆关董巨的山水画发明(10分)

解析:该知识点出现在《中国美术史》第四章五代宋元美术。

难度指数 ⭐⭐⭐

参考答案:

中国历史上的五代十国期间历时五十三年,期间虽经战乱纷争并峙,但南唐和西蜀相继建立了画院,以“荆关董巨”四大家的出现,成为中国山水画发展史上的里程碑。荆关董巨是指董源、巨然、荆浩、关仝,四位五代时期山水画家。其中,董源和巨然代表江南山水画派,也称南宗。荆浩和关仝代表北方山水画派,也称北宗。

荆浩擅画北方的崇山峻岭、层峦叠峰,延续唐代的水墨山水创作风尚而又有新的发明,传为荆浩的画作《匡庐图》系据画上宋人题字而命名,谓画江西店山,实为北方山林景色。画面全景式的大山大水代表五代北方山水画的面貌。《匡庐图》以全景式构图画出危峰叠蜂,飞瀑流泉,其上峰峦各异,其下冈岭相连,其中点缀山路、桥梁及幽居屋舍。布局高远平远结合,掩映林泉,依稀远近,描绘北方山川之壮阔雄伟气象。皴染笔墨兼备,毫无雕琢痕迹,具有较强的写实面貌,技法比之唐人有著大幅度的进取。荆浩《笔法记》是重要的理论著作。他的山水画创作成就和理论的奉献对后代山水画有直接和重要的影响。

荆浩的追随者长安人关仝技艺更加成熟,山水形象也更为生动感人。他善画秋山冷林村居野渡之景,笔下所画黄河两岸的山川,雄奇中带有萧条的情调,使人看之“如在灞桥风雪中,三峡闻猿时”。关全的绘画艺术已臻“笔愈少而气愈壮,景愈少而意愈长”的妙境,作品引人进胜而耐人觅味不尽,世称"关家山水"。现存作品《关山行旅图》生动画出北方深山和荒村野店,穿插了往来的旅客,又点缀飞鸟、鸡犬,颇富生活气息。画中山势雄奇,石如刮铁,树木有枝无干,云烟吞吐其间,是关全绘画创作比较典型的风貌。北方山水画派的作风影响了北宋山水画的发展。五代南唐时江南涌现出一批言有才华的山水画家,建立了江南山水画派,最具影响的画家当推董源与巨然。

董源是供职宫廷的画家。他画山水人物皆甚精妙,最得后人欣赏的是以水墨淡彩发明性地图绘出的江南山川江河纵横、草木丰茂、山峦明秀的风景。他的作品“多写江南真山,不为奇峭之笔",笔下的"山水江湖,风雨溪谷,峰峦晦明,林靠烟云,与夫千岩万壑,重汀绝岸"等景物,能使人看之有"寓目于其处"身临其境的实际感觉。他改变了唐代山水画风,将笔与墨、皴与染自然协调地结合在一起。画家依据江南草木华滋、湖光山色的自然环境,使用披麻皴、点子皴的画法,以表现江南山水的整体感觉。作品表现出季节、气候及阳光空气的效果,在中国古代绘画创作中不多见。现存董源作品《潇湘图》、《龙袖骄民图》、《夏山图》、《夏景山口待渡图》冈峦起伏,洲诸芦汀,草木葱郁,辽阔的景色隐现于云烟之中,山坡草木以墨点兼披麻皴画成,干湿、浓淡、虚实、皴染均把握恰到好处。

继续董源画法的巨然和尚,善画江南野逸之景,笔墨秀润,较董源山水更具田园风致和诗意。传世作品有《层峦丛树图》、《万壑松风图》及《秋山问道图》。元明清时代在文人士大夫绘画潮流创作的推动下,董源、巨然的绘画得到了极高评判,水墨点染带有抒情意趣的董巨画法在山水画中占据主流地位。

简答题2:蒙克的艺术特色。(10分)

解析:该知识点出现《外国美术史》第六章20世纪美术,德国表现主义的内容。

难度指数 ⭐⭐⭐

参考答案:

蒙克是挪威表现主义画家和版画复制匠。伟大的挪威画家,现代表现主义绘画的先驱蒙克是具有世界声誉的挪威艺术家,他的绘画带有强烈的主看性和悲伤压抑的情调。毕加索、马蒂斯就曾吸取他的艺术养料,德国和法国的一些艺术家也从他的作品中得到启发。他对心里苦闷的强烈的、唤唤式的处理手法对20世纪初德国表现主义的成长起了主要的作用。

其艺术特征表现在:

(1)蒙克多以生命、死亡、恋爱、恐惧和寂寞等为题材,用对比强烈的线条、色块以及简洁、概括、夸饰的造型,抒发自己的感受和情绪,他的画风是德国和中欧的表现主义形成的前奏。

(2)风尚多变是在蒙克绘画另一特征。在其画家生涯中,他多次曾改变艺术风尚。在1880年,蒙克是自然派和半印象派。1892年,蒙克树立了具有个人特色的综合派原始画风,在此色彩成为一种象征,亦是一种具有承载功能的元素。1890年,蒙克倾向抉择景色较浅的作画空间,他经常把画中的人物安置在前台。

(3)蒙克一直想表现人物内心的心理状态,出现在他画中的人物显现了最能表现这种状态的姿势,这种安顿让蒙克的画带来一种似乎人物、空气、记忆、动作和时间在一刹那凝聚的感觉,那也许正是人物内心活动达到顶峰的一瞬间。

(4)蒙克所画的人物,如同舞台剧的各个角色,很可能每种特定的姿势就代表一种特定情绪。类似于某种身体语言。由于蒙克所画的人物都承担着表现一种特定心理状态的使命(以《呐喊》为最有名),所以他发明的男人和女人不是现实的。蒙克坚称,印象派并不适合自己的艺术。他对描写现实的任意一个断面也不感兴致,他要描写的是那种布满了情绪内涵的,且具有浩大的传神力的状态。为了达到这个目的,蒙克殚精竭虑地构思,他的作品发明了紧张氛围。

(5)人画面上看,蒙克的作品布满“精神气息”,这对后来的艺术家产生了深远影响。表主义绘画的主要特征在于“借夸饰与扭曲的色彩、线条,丰盛画面的表现力;在印象主义到足够表现的自然主义被舍弃,而取其简化的手法,并注进更多的情感因素加以发扬表现主义艺术家反对以理性方式作画,认为这是违反精神的一种罪责。

(6)蒙克完成于1893年的代表作《呐喊》举世闻名,艺术家以极度夸饰的笔法,描绘了个变了形的尖喊的人物形象,把人类极端的孤独和苦闷,以及那种在无垠宇宙面前的惧怕之情表现得淋漓尽致。作品构图在旋转的动感中,布满粗犷、强烈的节奏。色彩被夸饰得富于表现性,但仍与自然保持着一定程度的关联。画面形象扭曲变形。该作品摘用象征、隐喻夸饰的表现手法将情感表现推向了极致,显示了人类“世纪末”的忧愁与惧怕。

简答题3:古代埃及浮雕。(10分)

解析:该知识点出现在《外国美术史》第一章原始、古代美术,古埃及美术的内容。

难度指数 ⭐⭐⭐

参考答案:

古埃及历史文化悠久,是世界四大文明发祥地之一。古埃及位于非洲大陆东北部,它北面连接地中海,东面濒临红海,南面临接努比亚,西面相接利比亚,尼罗河贯穿它的全境,其依靠天然的地理优势,形成人类历史上最早的文明之一。古埃及相对闭塞的外部环境导致其早期形成一个相对孤立的历史文化艺术体系。

一、古埃及文化发展背景

奴隶制是古埃及原始社会典型的社会体制,是政治与教权合一的政治制度。为保护法老的尊严与地位,其借助宗教势力统治人的精神世界,形成等级森严的金字塔式社会结构。这也导致了法老不惜一切代价来为自己修建陵墓、庙宇、雕刻石像,以展示自己至高无上的地位。

古埃及在全球历史文化的演进过程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原始社会时期的古埃及人民缔造了令世人震动的文明,但其却极端地追求死后世界的协调稳定,这与古埃及人民对宗教果敢信仰有莫大的关系。

古埃及对人死后的世界有着很大的好奇心,究竟人类在现实世界中寿命是有限的。因此,在他们眼里,一个人对生命的认知是在死后形成的,而生活在世上的时间是为死后长存做筹备的。古埃及人保有强烈的永生思想,所以会将死往的人制造成木乃伊,以期待死者复生。为了表现人物完全的面部五官、肢体和器官,创作者需摘用正面和侧面相结合的方法,由于拘泥于这个限制,古埃及形成了特有的、固定的艺术程式——正面律。

二、正面律在浮雕中程式化的体现

古埃及的浮雕和壁画有着共同的程式:1.正面律,表现人物头部时,为正侧面,眼为正面,肩为正面,腰部以下为正侧面;2.横带状排列结构,用水平线划分画面;3.依据人物尊卑安顿比例大小和构图位置;4.填充法,画面充实,不留空白;5.固定的色彩程式,男子皮肤多为褐色,女子多为浅褐色和淡黄色,头发为蓝黑色,眼圈为黑色。

《纳米尔浮雕石板》是双面盾形浮雕石板,也是最古老的历史纪实性石刻,记载了第一王朝创始人纳米尔统一埃及的历史。纳米尔王头戴王冠,手挥权杖,挠住屈膝投降的敌人。他的右上角是一组象形文字,一只鹰站在六根纸草上,象征着上埃及俘虏了下埃及6000人。纳米尔身后有一个随从在为他提鞋,他的脚下是两个落水的敌人。

浮雕《猎河马》同样体现正面律特有的装饰性,构图也具有平衡的美感,动物形象概括精练、生动有趣,是世界动物画中的精品。

彩绘壁画残片《群雁图》构图新颖,刻画写实生动,设色协调动人,整个画面富有诗意,具有极高的历史价值和艺术价值,为后来古埃及壁画的发展打下了坚实基础。

三、古埃及正面律沿用不衰的缘故

正面律既与古埃及追求永恒的思想相吻合,也与法老的权利有着极其亲昵的联系。一方面,古埃及人们认为现实短暂,来世永恒,人如四季一样,生死轮回,人死后重生是基于魂灵与本体的再次组合,所以必须为灵魂的进进找到门路,以实现千年后的轮回转生,另一方面,在古埃及的传统思想中,法老作为不可侵犯的人世之神,是神定统治秩序的一部分,用等级森严的金字塔型来统治整个国家。正面律中规定法老须佩戴象征性的头巾、假须和王冠,要庄重、神圣,不能夹杂着人世间的感情;皇亲贵族要充裕、称心,官职人员则要认真负责、服从上级。这些不仅称心了古埃及人民的信仰,同时也稳固了法老的王权,使得正面律在古埃及沿用不衰。正面律作为古埃及艺术的典型程式法则,即使经历千年,依旧以其特殊的程式形成极富装饰性的艺术特色,在给古埃及的艺术赋予了神异感的同时,自身也拥有重要的史料价值。但由于受程式的约束,古埃及雕刻有时看起来比较奇异和费解,这是因为古埃及的艺术创作所体现的并不是表象,而是人民所信仰的宗教和统治阶级的意识表达,这也是古埃及艺术作品所展现的特殊魅力。

论述题1:郭熙的山水画发明及理论对中国山水画的影响(35分)

解析:该知识点出现在《中国美术史》第四章五代宋元美术。

难度指数 ⭐⭐⭐

【参考要点】

郭熙是北宋画家、绘画理论家。

1、在山水画创作上,首先,郭熙的山水画能真实而微妙地表现不同地区、季节、气候的特征,画出远近深浅、四时朝暮、风雨明晦之不同,发明出极其美丽动人的意境。他技术全面,构思灵敏,其作品在当时深受宫廷和文人士大夫的器重与欣赏。其《早春图》表现冬往春来、大地复苏之微妙的自然转变和雄浑的山水景色。

其次,郭熙绘画的技法特征表现为:线条浑柔,皴笔多变,用墨淋漓,湿勾淡染,其山石被称为“乱云皴”“鬼脸皴”,画树轮廓线条灵巧多变。在《早春图》中,他用新奇的笔致描绘出早春的感觉,树木伸展,溪涧解冻,春风和煦,从造境进手,使春意蕴躲在岩壑林泉之中,体现出郭熙的精湛艺术技艺。

2、在山水画理论上,郭熙著有《林泉高致集》。《林泉高致集》是由其子郭思整理而成,全书共分山水训、画意、画诀、画题、画格拾遗记六篇。其中以“山水训”影响较大。

1认为山水画是君子游心游目之消遣,山水画要表现林泉之意使位居朝堂的士大夫通过山水画欣赏能“不下塘筵,坐穷泉壑”,称心他们“泉石啸傲”的精神追求。

2强调对真山水进行深进的看察体验,要“身即山川而取之”,要“山行步步移”“山行面面看”。

3提出了一系列山水画传统的看察和创作方法,如“高远”“深远”“平远”的“三远”透视法,强调“诗是无形画,画是有形诗”。

4画山水者要“神于好精于勤,饱游玧看,能胸有丘壑,使所画“磊磊落落”。山水画家应“所养扩充”,“所经众多”,“所览娴熟”,“所取精粹”,在文化、生活、传统、技艺各方面有全面的修养。

5在具体技艺上,主张凡画山水,须远近浅深、风雨明晦、四时朝暮有所不同,要注重不同角度、季节、气候等条件所形成的转变,对山水远看近觑,四时之景、朝暮之变可使一山而兼数十百山之意态只有这样才能达到山水画意境:山水有可行者,有可看者,有可游者,有可居者。画凡至此,皆妙品.

《林泉高致集》是宋代画论中最能体现山水画理论成就的著作。它的出现标志着山水画理论已经进进成熟阶段。

论述题2:试论述近现代(1930~2000)版画艺术的发展(35分)

解析:该知识点出现《中国美术史》和《美术概论》。

难度指数 ⭐⭐⭐⭐

参考答案:

中国版画已有千年的悠久历史,然而就艺术创作形式而言,古代的版画基本上都是复制性版画。创作性版画则是由1931年鲁迅先生倡导新兴木刻才逐步开始,至今发展已有数十年了。版画作为一种印痕艺术,已突破印刷和书籍装帧的壁垒而演变为一个独立的艺术形式。新时期的版画和古代复制性版画在制造技术上有着极大的差异,在作为艺术的功能与现实意义上也有着质的区别。纵看中国创作性版画的发展可以分以下几个阶段:

一、20世纪30年代至40年代

20世纪30年代新兴的版画运动作为新美术运动的一个组成部分,也可以说是“五四”新美术运动的延续和发展。新美术运动是在接受了许多外来思潮和看念特殊是科学和民主看念之后开展起来的。一些富有使命感的先驱者开始将美术家们组织起来,办学校、组社团、普及美术知识,倡议以美育为核心,倡导以写生为主的写实绘画。这一时期鲁迅和柔石等人合组“朝华社”,开始输进外国的版画。随着社会形式的发展鲁迅在1931年举办了木刻讲习班。鲁迅先生为新兴版画的健康发展可谓鞠躬尽瘁——编画集、找范本、和木刻青年通信、出版《木刻记程》;还选木刻作品往法国巴黎参与展览,而其中最重要的正是他全力以赴地纠正木刻青年在当时政局形式影响下出现的左倾错误。鲁迅为当时新兴版画的发展奠定的这些坚实的基础,无疑成为之后木刻艺术蓬勃发展的重要的前提。

虽然当时的木刻创作还处于稚嫩阶段,但在内容上它却开创了中国艺术史上前所未有的新篇章——关注劳动群众的生活,并通过表现他们的生活苦难对旧社会提出控诉,以号召和鼓舞人民投身于反抗侵略强暴的洪流中往。如胡一川的《到前线往》(1932),江丰的《要求抗战着》(1931),许天开的《囚徒》(1933)等。这些作品都是作者用自己的真情实感刻画出来的,所以在画面上洋溢着不可抑制的激情,这是艺术创作的生命,也是使版画能在广大群众中产生强大的感染力的原因。

在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继续的12年内,木刻画艺术得广泛的普及和蓬勃的发展。由于当时物质条件比较艰苦,油画和国画的制造素材比较难觅,而版画中木刻的工具和素材相对来说得之较易——“虽极匆忙顷刻能办”,且版画特有的复制性更符合抗敌宣扬和组织群众等的需要,再加上西方现代派艺术的影响(特别是德国的表现主义,苏联版画的现实主义)都为中国新兴版画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条件。这段时期的客看环境和社会条件给新兴版画的长足发展提供了必要的前提,特殊是解放区的木刻艺术家更有相对稳定的生存条件来进行艺术创作。如古元的《开荒》(1943),彦涵的《保护家乡》(1940),张映雪的《欢庆解放》(1948)等。

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的新兴版画运动,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在我国版画史写下了光芒的一页,也是我国创作版画的第一次高峰。

二、20世纪50年代至60年代

全国解放后,客看形势发生了浩大的转变,全国的各版画团体也相继解散,版画家开始进进统一的全国性美术家组织,版画创作也在党的文艺方针政策指挥下开展艺术活动。为工农兵服务成为创作的目的和方向,社会主义现实主义成为唯一赖以遵循的创作方法,苏联和东欧各国的版画成为主要的借鉴对象。50年代初期,表现社会主义工农兵建设和新社会的新人新事以及带有鼓动宣扬性的作品构成了版画创作的基本内容,如李焕民的《初踏黄金路》(1953)。

50、60年代的版画最大的特征就是对社会现实的关注,对生活基础的重视以及对群众欣赏点的适应,因而这个时期的版画创作大多具有明确的思想主题、浓郁的生活气息、通俗易解的表现形式,使版画能拥有更多的看众。1956年在北京举办的第二届全国版画展更是好评如潮,并且中心还以木刻版画作为对外交流的重要项目,选送数百件作品至世界各地展出,迎来了我国创作版画的第二个高峰。十年动乱时期,中国版画的艺术创作基本上处于停滞状态,“文革”时期的版画过多地体现了对政治的亲和,几乎全是统一的“高、大、全”、“红又专”的模式,以至于成了特定历史时期的怪胎。

三、20世纪70年代末至80年代初

这段历史时期是中国创作版画发展史上的第三次高峰。改革开放不仅在政治经济上发生浩大的转变,文艺事业也引起了前所未有的变革,民主政治的实施和经济体制的改革也促进了艺术民主和创作自由的实现。拨乱反正和思想解放促使人们突破禁区,西方现代文艺思潮的大量涌进,开启并唤醒了画家们的主体意识,极大的激发了作者的创作热情。就画家的队伍而言可谓三世同堂:20世纪30年代至40年代起步的老画家步进第二次创作热潮,他们仍放着夕阳的余辉,不断地推出新作;20世纪50年代至60年代起步的一些中年画家正进进创作盛期,其作品的艺术风尚正日益成熟;新时期成长起来的版坛新秀也崭露头角,甚至起步更高,既体现着学院练习的扎实功底,又蕴含着新看念及新的知识结构,给版画界带来了勃勃生气。同时全国各地版画群体的崛起不仅壮大了版画的声势,也使版画得到了空前的普及,他们往往一起搞创作、集体办展览,以群体结构轰动画坛。但是这种群体现象也会因追风互仿有趋同的弊端,而且在这之后因难以适应市场经济而渐次走向解体。

这一时期版画创作的超越主要体现在专业画家和高等艺术专业院校师生的作品上,在题材内蕴的层面,摆脱了历史重负而走向轻松愉悦的现实风情,这是一个重要的历史转折,它标志着版画再次由附属状态转向自主。一些作品或表现普通人的繁重以至欢愉,或在历史题材中追求切进点,更有的则较早的走出风情,进进看念理性的表现。过往以黑白木刻占主导地位的格局在这一时期也被打破,丝网版、铜板、石版及综合版的普及和妥善,更因其版种素材和媒介的复杂性及不确定性而拓宽了版画的本体语言,丰盛了版画的表现形式。对制造工艺的注重使版画由粗糙趋于精良,印制的考究、技艺的提高甚至包括签字的规范,不仅提高了版画的质量,而且为版画进进国际的循环网络提供了前提条件。

四、20世纪80年代中期至90年代初

随着思想的解放,创作看念的更新唤唤着对艺术本质的探求,同时在精神内涵上较单一的价值取向逐步开始向多元化发展,版画品种以及造型语汇的拓宽,与传统样式相互交融共同展现出传统艺术表现形式与新语汇交融的空前活跃的创作状态。“85新潮”的冲击推动了版画向现代的转型,这种转化首先体现在创作主体看念的裂变与艺术取向的分流,以及表现在对传统看念的消解与否定和现代意识的增强与确立上。年轻版画家大多已无意于新兴版画传统的宏扬,而着力于精神层面的突破。如自我表现意识的增强,重个体生命的体验,漠视大众的审美趣味,表现现实生活意识的淡化,从而又逐步转向主看内心世界的表达。假如从版画的视觉形态上看,首先是对传统图式结构的破坏与重组,再就是从传统的造型语言和色彩语系中脱出,借助西方现代语言资源,或开发本土的民间语言资源,着力于形的变换和色彩的出新,打破完形而追求一种残缺与扭曲感,形象处理在随意性与偶发性中趋于符号化,色彩也打破常规追求单纯强烈或稚拙的意象效果。

这一时期的代表作品如王华洋的黑白木刻,就突破了传统木刻的造型方式,刻版时的直接与随意征服了“版”对画家的情感转写与艺术表达的限制,极大的发扬了黑白木刻的刀法魅力。他的套色木刻将传统木刻的造型语言以精湛的印制技术推向极至。再如王连敏的《梦之恋》,作者用现代工业符号组成两个躺在一起的人,表述异化的生存状态。还有部分从事抽象创作的版画家,他们更关注版画的“印痕”,如谭平的铜板作品可以看作是工具与媒介在版面上无数偶然性反应的结果,而这个结果也恰恰是作者开始时无法预料到的。偶然性的抽象版画因其不限定性,在视觉上给人极大的想象空间及称心感。另外还有不多的看念性版画的作品,典型的如徐冰的《祈世鉴》,版画只是艺术家创作看念作品表达的手段之一,且作品往往没有多少“复数”,无论是作品本身还是其引发的指责都已超出版画的领域。由于此类艺术家看念先行,版画在他们手中的使用并不广泛,大多仅是其中存在的印痕,是作为符合版画的理论的概念,是因为角色的需要才把版画使用到他们的手中。

五、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至今

这一时期统看我国的版画艺术发展,逐步由转型的躁动而趋于平和并进进常态的多向发展期。然而那种疏离生活、淡化主题思想以及历史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的丧失,使得版画在这一时期难得有更激动人心的作品产生,再加上市场经济的介进和影响,版画的销售和市场效应都不及其他画种等等,诸多因素使我们的版画创作队伍日益缩小,群众基础也日渐薄弱。

当前的版画既然已不仅是视觉愉悦的艺术手段而是致力于转变为精神的载体,那么,当代艺术向传统的回回就要求版画家必须实现并拥有对现实的再度关怀,并用镇静的眼光关怀人类自身的生存状态。艺术究竟来源于生活,对社会现实的关注则更易激发创作者的热情,也更能引起群众的共喊。新兴木刻运动时期的作品之所以直到现在仍然让我们为之激动,原因就在于我们能够体会这些作品中对现实的关注以及作者在创作中投进的极大的热情。因此版画家们应该征服熟悉上的片面性和行动上的急躁性,以更镇静、更求实的态度关注现实,深进生活,培植敏锐的看察力以及提高画家自身的文化修养,使版画作品具有更高的艺术表现力。“画的质量取决于人的质量”,只有加强版画家自身的建设,才能在新世纪我国更良好的发展形式下迎来版画艺术创作与发展的新的高峰。

经典作品再现《掷铁饼者》(70分)

解析:该知识点出现在《外国美术史》。

难度指数 ⭐⭐⭐

【作品背景】古典时期是古希腊艺术发展的黄金时期,《掷铁饼者》是古希腊古典时期闻名雕刻家米隆的重要代表作品。

【作品内容】雕塑刻画的是一名强壮的男子在掷铁饼过程中最具有表现力的瞬间,作品取材于希腊现实生活中的体育竞技活动。人物形象是雕刻家从实际生活中看察得来的真实形象,将人体的协调、健美和青春的力量表达得淋漓尽致。

【艺术特色】《掷铁饼者》原作为青铜,现存为大理石复制品,米隆摘用S型构图出色地雕刻出了掷铁饼这一运动的整个连续的过程,弯腰屈臂重心移至右足,让左足尖点地以支撑辅助;以头为中心两臂伸展,上下对称,从而使不稳定的躯体获得稳定感,传递了运动的意念,突破了艺术上时间和空间的局限性。

【整体评判】《掷铁饼者》是体育运动雕塑的优异典范,被誉为"凝聚在瞬间的永恒"。同时,此作品也是古希腊雕塑艺术的里程碑,显现出古希腊雕刻艺术已经完全成熟。

参考答案:

古典时期是古希腊艺术发展的黄金时期,《掷铁饼者》是古希腊古典时期闻名雕刻家米隆的重要代表作品。米隆是古希腊雕塑家,古典时期的开创者。他的生平事迹不详。据素材和传说,他生于希腊伊铆塞拉,长期在雅典活动。据说他受过良好的体育练习,力量非常大,能扛起公牛。他的作品题材和对象大多是传说中的神、运动家、英雄和动物等,但他大部分作品业已失传,现保留下来的是罗马时期的复制品。

《掷铁饼者》取材于希腊现实生活中的体育竞技活动,刻画的是一名强壮的男子在掷铁饼过程中具有表现力的瞬间。

掷铁饼的强烈动感与雕像的稳定感结合得非常好。雕像的重心落在右腿上,因此右腿成了使整个雕像身体自由屈伸和旋转的轴心,同时又保持了雕像的稳定性。掷铁饼者张开的双臂象一张拉满弦的弓,带动了身体的弯曲,显现出不稳定状态,但高举的铁饼又把人体全部的运动统一了起来,使人们又体会到了暂时的平衡。整尊雕像布满了连贯的运动感和节奏感,突破了艺术上时间和空间的局限性,在一个固定的姿态的空间上表现着时间性,传递了运动的意念,把人体的协调、健美和青春的力量表达得淋漓尽致。体现了古希腊的艺术家们不仅在艺术技艺上,同时也在艺术思想和表现力上有了一个质的飞跃。这尊雕像被认为是“空间中凝聚的永恒”。

这座雕像的构图,把复杂矛盾的动作回结成为数不多的鲜明生动的富有说服力的姿态,这些姿态给予人以一种集中、全神贯注的感觉,尤见作者匠心的是,他出色地概括了掷铁饼这一运动的整个连续过程,表现了一种协调理想的动态美。同时,此作品也是古希腊雕塑艺术的里程碑,显现出古希腊雕刻艺术已经完全成熟。

经典作品再现2:《簪花仕女图》

解析:该知识点出现在《中国美术史》。

难度指数 ⭐⭐⭐

【作品背景】唐代仕女画得到了重大发展,随着女性地位的提高,仕女画侧重于描绘宫廷妇女的生活情趣。《簪花仕女图》是周昉的代表作品。

【作品内容】此画描绘春夏之交时节6个服饰艳丽的贵族妇女在庭园里嬉戏、赏花的闲逸生活片断。画面中人物体态丰硕,簪花看鹤。并以此消磨岁月,显得百无聊赖,真实地反映了贵族妇女骄奢闲逸生活中的苦闷心境。

【艺术特色】该作品是一幅绢本设色工笔重彩人物画。构图摘取散点透视、平展列绘的方式。人物的描法以高古游丝描为主,行笔轻细柔媚,特殊是在色彩的映衬下成功地展示出罗纱和肌肤的质感。色彩中紫色与花青的结合更好的将画面的幽怨氛围烘托出来,传达出柔和、舒适的美感,特别对手的描绘格外突出,姿态纤巧温婉。

【整体评判】作品极大的影响了此后各朝代的仕女画坛和佛教艺术,该作展现了极为浓郁的时代特色,是中国传统绘画史上非常重要的一部作品,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

参考答案:

《簪花仕女图》是唐朝闻名画家周昉的仕女画作品。作品从当时社会的现实生活出发,将现实生活中的贵族妇女闲适无聊的生活本质表现得淋漓尽致。通过娇、奢、雅、逸的气息和女性柔软、温腻、动人的姿态,赋予了作品鲜明的时代特色。

画中描绘了六位衣着艳丽的妇女于春夏之交赏花游园的情景。画作不设背景,以工笔重彩绘画仕女五人,女侍一人,另有小狗、白鹤及木兰花点缀其间。全图六个人物的主次、远近安顿巧妙,景物衬托少而精。两只小狗、一只白鹤、一株木兰花使原本显得孤立的人物产生了左右唤应、前后联系的关系。半罩半露的透明织衫,使人物形象显得丰腴而华贵。

画家在全幅构图中以相等的间隔安顿了几位贵族妇女,一段地看往,仿佛每个妇女形象从眼前一幕一幕地移动,这种构图的法则,看完了整个场景,仿佛同画面人物一起游完了底园。人物之间似有联系,又似独自悠闲。所以《簪花仕女图》的完全性并不是依靠空间、时间上的一致性诉诸看者的,它是依靠人与人之间的唤应和所营造的整个闲适协调的氛围,这样一个特殊的形式传达给看者的。

《簪花仕女图》在人物比例的处理上也出现了一种有趣的现象,看者可以发现画面左起第二个妇女的比例是按照近大远小的原则安顿的。从她的服饰和仪态来看,她是画家为了扩展看者的视野、开拓空间,而刻意安顿在较远的地方,并不是因为身份的关系,“近大远小”与按身份安顿人物比例两种构图方法同时出现在一张画面上的。

在赋彩的技艺上,妥当地运用了复杂的色调,重复中不觉得单调。紫色纱衫的一再出现,即是一个突出的例子。紫色与花青一并涂施,历有“青间紫,不如死”之说,而此图作者对其运用,似乎不受限制和约束。在紫色桩上有两处用花青勾画纹样,反而觉得十分典雅,正是作者在充服色彩运用矛盾的独到之处。

《簪花仕女图》是全世界领域内唯一认定的唐代仕女画传世孤本。除了唯一性之外,其作品的艺术价值也很高,是典型的唐代仕女画标本型作品,是能代表唐代现实主义风尚的绘画作品。这种仕女画风尚在当时画坛上颇为时髦,极大地影响了唐末乃至以后各朝代的仕女画坛和佛教艺术。

使命召唤少女前线人形制造公式
一场刺杀引发的世界大战,它如何将整个欧洲挈进悲剧的命运深潭? 「火星」各路大神已亮相!3月24-26日,我们在「火星」等你哦!
相关内容
发表评论

游客 回复需填写必要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