梦想需要与之匹配的行动力,贫民窟学神的励志故事《风雨哈佛路》
这部影片可以算是“根正苗红”的励志片,要在垃圾箱里翻找食物果腹的少女通过教诲的力量为自己的人生打了一个漂亮的翻身仗。
高三时,我所在的学校出现一位传说中的人物,那个女孩儿容貌无能,谈吐有些木讷,但她瘦瘦小小的身躯里仿佛蕴躲着强大的能量,她从名不见经传的年级一千多名到全年级前五十的故事成为了许多老师们激励学生的教材。
身处最阴暗之地该如何触碰光明
女主的原生家庭可以用“糟糕透顶”四个字来形容,她出生于美国贫民窟,父母都是瘾君子,母亲患艾滋往世,穷人的孩子早当家,她人生的前半段路程几乎没有得到过父母的庇护,反而是她在照顾他们
她说:“母亲就像是我的孩子”
利兹父亲虽然柔弱胆小、不负责任,整日浑浑噩噩不愿面对现实,但他习惯于通过书本进行独立的探求,拥有远超常人水平的智商,他也将自己基因里这仅有的优点传承给了女儿,成为利兹反败为胜的要害。
展开全文
利兹的确不同于那些普通的孩子,就算没有时间日夜专注于学习,她也能轻轻松松在常规测试中取得一个好分数;她比同龄人更加通透成熟,善于用自己的方式解决问题,不依靠权威。
到底是什么让她养成了这样的性格呢?可以心怀宽广地与原生家庭和解,拥有不懈努力改变命运的勇气和能力。
外部力量
弗洛伊德认为:自我与他人的关系型态一旦建立,就会影响其日后的人际关系。进而言之,人们会往觅觅符合过往已建立过关系型态的关系。
在利兹六岁以前,她的母亲还未沾染毒品,身体康健,性情温存,给予她陪伴和母爱。幼年利兹与母亲滑雪的回忆也在影片中被反复提及。利兹一直都试图使母亲“恢复原样”。
在母亲的请求下,她将家里仅有的100美元递给了她,那时的母亲露出和煦温热的笑脸,一如从前。
利兹说,她喜欢看到这样的笑脸,那会让她看到妈妈曾经的影子。正是童年体会过的母爱,让利兹对母亲极度宽容,由此发展出她对家庭的依恋。
利兹申请高中进学时,父亲身患恶疾,蜷缩在收容所一角,但他还是勇猛站了出来,为她撒谎,在申请表上签字,分别时,他给了女儿一个深情的拥抱,告诉她“我爱你”。
利兹的父母生活在美国社会最底层,有着各种各样的缺陷,但他们的确是爱自己儿女的,他们使利兹能在童年期建立稳定良好的客体关系,进而完美自己的人格。
朋友往往在一个人童年、青少年时期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与朋友的相伴能让我们在宽广的世界里找到回属感和认同感,每人建立友情羁绊的过程也就是他社会化的过程。
利兹的家杂乱不堪,失往成人的照顾使得童年时的她浑身都是脏兮兮、臭烘烘的,因此她成了小朋友们眼中的异类,不被他们采纳。但是15岁时,她熟悉了同病相怜的克里斯。
他们迅速热络起来,成为最好的朋友,互诉心事,结伴流浪,一起度过了漂泊如浮萍般的青春时光,几位男同学在她们俩无家可回时收留他们,给予扶助和温热。
高中时,利兹碰到了一位好老师,老师风趣幽默,能摸清孩子们的心理,他尽管十分欣赏利兹但并不格外关注她,正是由于他的周全考虑,利兹得以与同学们友好相处,利兹虽一路颠沛流离,但她不短缺朋友关怀,也并不孤独。
美国相对健全的社保制度也为利兹的翻身仗提供了物质上的保障,当利兹妈妈精神病发作时,有机构逼迫将她送往医院,失学后老师也会报告相关机构督促她接受教诲
内心的力量
就在那一刻,我明白了,我得作出抉择。我可以为自己觅觅各种托词对生活低头,也可以迫使自己发明更好的生活。
利兹的母亲因病往世,装着她遗体的不过是一口旁人捐赠的小木箱,下葬时没有吊唁,没有鲜花,甚至连牧师的祈求都没有,她的存在就这样被默默抹往,似乎根本未曾来过。
我们不能抉择自己的出身环境,但可以抉择是否尽量往冲破生活施加的种种囹圄。一个人倘若空有聪明才智而无梦想无目的,那他不可能成功,而只有梦想和目的,没有足以匹配的努力,那梦想就会变成空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