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游戏攻略为什么广东有食猫文化?「龙虎斗」是怎么来的?

为什么广东有食猫文化?「龙虎斗」是怎么来的?

misa2 03-27 4次浏览 0条评论

近日,关于广东江门黑市贩猫事件的新闻,引起网友热议。这件事起因于,上海某小区一位阿姨经常喂养的流浪猫突然不见了。依据猫咪身上的GPS定位,她发现猫咪居然到了苏州,过了几小时,猫咪又往了广州。

阿姨把消息报告给上海派出所,经过警方一番追踪,终于发现了这个躲有上百只猫咪的黑市贩猫窝点。

猫躺在路上,背景颜色很好cat laying on the road with nice

1/ 古代中国,有人食猫肉吗?

所谓「食在广州」,粤地「食」文化,其实,是在清代五口通商之后,大量广东人北上,从而发展起来的。在此之前,粤语文化没有走出「五岭」,也即仅限于岭南地区。

古时候,猫肉作为一种食材在两广地区一度时髦。广西地区,一些老年人会认为猫肉是冬季温性食物,而在广东,猫大腿肉会被制成肉丸煲汤。直到20年前,假如你路过广州街头,还能看到一些「收猫」的牌子。

广东人食猫,最早由潮汕一带开始风行,猫肉传统上被认为有祛湿、滋阴的功效,尽管在广东菜系的食谱上并没有猫肉记载,但一道名菜「龙虎斗」就因为「进补」而广为人知。

除了广东,许多地区也有食用猫肉对人有益的说法。在琉球群岛,猫肉是用于治疗胸膜炎、气管炎、肺病和痔疮的传统食物。

《杨氏验方》记载:

把猫胎衣烧成灰,加进朱砂少许,压在舌下,能治反胃、吐食。

《同寿录》记载:

取猫初生胎衣,用新瓦焙干,研成细末,每次服一二份,黄酒送服,可治噎膈。

其实在《本草纲目》,李时珍已有关于猫、狸肉的注解:

展开全文

然狸肉进食,猫肉不佳,亦不进食品,故用之者稀。

由此可见,在李时珍当时,我国已有食猫肉的记载,但因为「不佳」,食的人很少。民间也流传一种说法,猫肉不仅酸,而且极为难食。

猫肉难食,用药却大有裨益。但为什么即便用药,我们也不取猫肉了?

2/ 猫鬼传说

在中华文化里,猫有其神性一面。西汉时期,礼学家戴圣所编写的《礼记》有「迎猫」的记载:

迎猫,为其食田鼠也;迎虎,为其食田豕也,迎而祭之也。

我们知道,在中国古代农耕社会,农民担忧田地遭遇自然灾祸,而田鼠会影响自家米谷收成,由此,每年腊月,古人便会迎祭猫神,祈求农事顺利。

直到隋朝,有些地方时髦「猫鬼」。所谓「猫鬼」就是猫的鬼魂。

佛道文化时髦起来之后,巫术在民间也兴起,发端于古中国南方的「蛊毒」流传各地。陶潜《续搜神记》写过:

「判县有一家事蛊,人咬其食饮,无不吐血死。人下食,......一双蜈蚣长丈余于盘中走出。」

蛊毒原是一种以毒虫作祟害人的巫术,相当于日本「阴阳道」的式神法术。蛊毒之中最凶狠的,莫过于操纵「猫鬼」。

「猫鬼」最盛行是在隋朝(581-619年)。据《隋书》和《资治通鉴》载,此一期间有大量的猫被杀死、隋王室亲戚中有一位喊「独孤陀」的人,他操纵「猫鬼」诅咒亲姐姐皇后以及妻子的姐姐。发生此一事件之后,隋朝朝廷严厉取缔「猫鬼」。并将信仰「猫鬼」或「蛊毒」这类邪魔妖法的人家流放到边陲地区。

事态看似平息下来了,但民间关于猫鬼的传说依然流传,越来越多的人饲养老猫来施行诅咒之术。到了唐代,《大唐疏议》第262条规定:

蓄造猫鬼及教导猫鬼之法者,皆绞;家人或知而不报者,皆流三千里。

此可见猫鬼引起的民间惧怕。

猫慢慢被贴上鬼神化的标签。人们恐惧杀猫后的猫鬼,因而极少可能食猫肉。

3/ 为什么广东有「食猫肉」的文化?

广东地处亚热带,古时候,生活在那里的人们饱受「瘴气」困扰,也即今人所说的「湿热」。苏轼有诗《独觉》:

瘴雾三年恬不怪,反畏北风生体疥。

早在《后汉书·南蛮传》,就有记载南方气候对人而言不宜定居:

南州水土温暑,加有瘴气,致死者十必四五。

但是两晋南北朝、两宋末年、明朝末年,由于中原战乱,大量北方人口为躲避战乱而南迁移民。人口南迁为广东带来繁华,但无法改变这里的气候。

唐宋以前,岭南人口较多集中在粤北山林地带,蚊虫等传染病媒介多,疾病更易传播。中原的医学得以不断传进,岭南的医药业开始逐步发展,出现了较高水平的医生。

明清时期,最为突出的是佛山中成药业的崛起。在当时发达的商业环境下,一些中成药产品从地方的小作坊起步,发展到行销全国,形成了许多耳熟能详的中医老字号。

在中医理论中,不仅猫肉进药,像穿山甲、犀牛、虎等,蛇虫鼠蚁更屡见不鲜。而广东人身在瘴气之地,久而久之,就有了「食疗」。我们现在看广东人常说「湿热」要「祛湿」,动不动「煲汤补身」,便有这样的渊源。

对于广东人来说,即便猫鬼可怕,那也不及瘴气带来的疾病吧。广东人爱食,可能也是从这里开始的。

岭南古建筑屋顶,锅耳状,佛山岭南新天地

4/ 「到广东必食龙虎斗」,是怎么来的?

那么,广东名菜「龙虎斗」又是怎么来的呢?

其实,现在广东地区几乎没有人听说过「龙虎斗」这道菜了,但是「龙虎凤大杂烩」对于广东人来说并不陌生,龙虎凤就是蛇猫鸡,它又是如何流传起来的呢?

话说清朝同治(1856-1875)年间,康有为有个学生喊江孔殷。此公是广东南海(现广州)人,也是晚清最后一届科举进士,他不仅参与过公车上书,是候补的广东水师提督,在黄花岗起义之后,他还顶住清朝廷的压力,为义士安葬,最后与清廷决裂。

民国期间,江孔殷退出政坛做起烟草生意,租得官荒地一千余亩创办农场和蜂场,改良水果品种、引进国外良种蜜蜂,得罗岗橙、黑荔枝及黄金蜂蜜等良种。

江孔殷虽然退隐江湖,他的家中却经常食客满座,随来随食,随食随上。为此,江孔殷从各种新菜式中觅觅生活乐趣,久之,他家食谱就有了「太史菜谱」之称,其中以「太史五蛇羹」最为流传。「五蛇」之中,眼镜蛇和金脚带是毒性极强的蛇。

相传,他70大寿那年,为了飨客,用蛇和猫制成菜肴,蛇为龙,猫为虎,因龙虎二者相遇必斗,故名「龙虎斗」。此菜出来后风靡一时,成为广东名菜。由于猫肉鲜味不足,江孔殷后来加进了乌鸡,便有现在流传的「龙虎凤」。

抗日战争如火如荼,江家避居香港。战事平定后,1951年,江孔殷回广州,时遇南海农民追索「逃亡地主」。当时的江孔殷面临批斗,瞑目不语一度绝食,四十一日而终。

人死如灯灭,但「龙虎斗」从粤地流传开来,甚至成为中外食客「到广东必食」的一道名菜。

5/ 谁在食猫肉?

21世纪初,不仅蛇猫鸡,果子狸依然是广东人趋之若鹜的野味。直到2002年,广东顺德发生一起严重急性唤吸道综合症,也即我们说的「非典」。依据香港大学研究团队认定,果子狸正是病毒的天然宿主。

「非典」之后,国内各地开始禁食野生动物。随着越来越多相关条例出台,「龙虎斗」也慢慢淡出人们视野。同时,猫作为一类家养动物,特殊是宠物,慢慢被排出「人类食物链」。爱宠人士抵制食猫肉狗肉之所以受一些政府部门的支持,不是因为「伴侣动物福利理论」,更考虑到实际的问题,即没有食品安全保障。

广东某些地方保留食猫习惯这件事,让外地人不能理解,除了因为很多地方已经没有食猫肉的习惯之外,更有可能是猫鬼文化的影响而对猫产生恐惧。不过,由于近年来爱猫人士的倡议和现代医学知识的普及,即便在广东,食猫肉的人也越来越少。

咖啡系列:笼中亚洲棕榈狸猫

其实「龙虎斗」这道名菜,早也由猪肉、鸡肉、黄鳝肉所替代。

那么,如今是谁在为黑市贩猫人提供市场呢?与其说可能是那些「食野味」的食客,不如将矛头指向某些无牌摊主或路边摊贩。

据新浪网,2012年福州就有不良商家冒充羊肉、兔肉的新闻报道,几年来,路边摊各种肉类由猫肉老鼠肉冒充屡见不鲜,往年5月,中国长安网报道,江苏扬州一男子诱捕流浪猫,将猫肉冒充兔肉卖给饭店。近在2021年2月,湖南永州市场就有曝出活猫现场宰杀的新闻,事件出来后,相关部门很快就摘取了行动。

只是,这些都是猫肉市场的冰山一角,我们谁也不知道,自己是否食过猫肉。

图片:Online

食发鬼哪里多
生来弱小多愁,老了发财无忧无虑 南渝先生:八字命局 六癸日 十二时辰断语
相关内容
发表评论

游客 回复需填写必要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