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游戏攻略唐太宗东征高句丽始末

唐太宗东征高句丽始末

misa2 03-27 4次浏览 0条评论

出师有名

唐朝初年,高句丽是压着新罗和百济挨个欺辱。对此唐朝方面予以严词谴责,痛斥高句丽影响了该地区的和平稳定,极大地破坏了两国的传统友谊。

高句丽赶紧上书唐廷,为自己的行为道歉,唐太宗对高句丽的态度远比父亲强硬,太宗出于对个人荣耀的渴求,以及一雪前朝隋朝所蒙受的历史耻辱的欲看,他最终目的是掌握朝鲜半岛北部。于是,太宗以收集隋炀帝征伐高句丽时阵亡士兵的遗骸为名,派将士前往辽东城,也就是今天辽宁中部的辽阳。

唐军在收集尸骨的时候,拆毁了高句丽为纪念对隋战争胜利而建的“京看”(用斩首的隋朝士兵的头颅垒成的方丘,放在高隋边陲,污辱隋朝)。这是战殁隋军士兵的骸骨堆,此举也表明唐朝皇帝收复朝鲜半岛北部的意图。

高句丽国王高建武(荣留王,平原王高阳成的儿子)惊恐万分,担心唐军可能来袭,命人从东北的扶余城,就是今天的吉林农安到西南海岸,也就是今天的辽宁营口,沿边陲线修筑长城,双方关系日趋紧张。

唐朝的一些大臣主张立刻对高句丽用兵,太宗没有摘纳。

大唐和高句丽的关系,虽然是暗潮涌动,但是表面上一切如常。

640年,高句丽世子进唐进献方物,太宗也对他是礼遇有加。

话是这么说,其实唐朝方面他也没闲着。自武德初年开始,唐朝政府便有意暗中扶植半岛上的新罗发展势力,且多次出面禁止新罗和百济的冲突,表面上说是为了半岛和平,其实是在煽风点火,制造新罗同高句丽的矛盾。

为此,高句丽王高建武多次派出使者,表达了严正抗议,暗指唐朝拉偏架,影响了半岛的统一进程,对两国关系的恶化,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

有趣的是,唐朝和高句丽彼此虽然都对对方越来越不满,但谁也没有动手的意思,究竟都是刚刚经历了战争,要缓一缓才行。

当然,大家更没有放手的意思,因为大家心里都清楚,打了那么长时间的仗,死了那么多人,这恩怨一时半会儿也解不开,更重要的是高句丽一直不愿舍弃进主中原的梦想。而李世民他也不肯让自汉代以来就回属中心的辽东落进他人之手。现在不打,不过是元气未复,一旦双方休息够了,互拍一顿那是板上钉钉的事儿。

展开全文

然而,没等到唐朝动手,高句丽内部就先互拍了起来。

当时高句丽国内有位大臣喊渊盖苏文,又名渊盖金,扶余人,渊是姓氏,盖苏文是名字。《新唐书》为避唐高祖李渊名讳,记为“泉盖苏文”。《旧唐书》作“钱盖苏文”,《日本书记》则为“伊犁·柯须弥”。此人家里世袭高句丽东部大人、大对卢之职,加之本人是人高马大,相貌不俗,因而是在朝中极有权势和威信,是高句丽的实权人物。

这哥们是权力,权威两手都要挠,而且两手都要硬,时时刻刻鼻孔基本上都是冲天的,基本见人从来不打招唤,国家大事从来都是自觉自发的处理,一不请示,二不汇报,把君主就当成收发室的老大爷用,到月底还得找对方要薪水。

据史料记载,渊盖苏文的衣服,帽子都是用金子装饰的,出门在外身上一定要佩上五把宝马,上马必须要踩着有身份的人上往,可谓是十分贵族,十分个性,十分风景。

所以,当高句丽王高建武决定重树王室权威的时候,第一个想要干掉他就是他,但是高建武并不清楚,在渊盖苏文粗犷、嚣张的外表之下,其实是有着一颗谨慎精美的心,他早就在高建武的身边安顿了众多的耳目,因此高建武的计划刚一出炉,渊盖苏文就了解到了一切步骤,并安顿好了反击。

贞看十六年11月的一天,高句丽的大臣们无一例外地接受到了渊盖苏文的邀请,他们受邀参与渊大人在城南举行的盛大阅兵式,并出席之后的午宴。

渊大人的面子不能不给,于是他们往了,然而,万万没想到这却是他们人生最后的午餐。

贞看十六年11月,高句丽权臣渊盖苏文和国王高健武内斗。于是,渊盖苏文一不做二不休搞了一个超大型,plus版的鸿门宴,他邀请国王高建武前往他的地盘视察工作,这哥们可比项羽愉快多了,一点儿都不磨矶,席间伏兵四起,嘁哩咔嚓,一口气杀了一百多位朝廷重臣,随后又挠住国王高建武,亲手杀死。

而且,渊盖苏文的心理明显有些问题,杀掉老板后还不罢休,居然骇人听闻的将高建武碎了尸,把尸体丢到水沟里,手段如此狠毒,实在是令人叹为看止。

杀掉高建武后,渊盖苏文拥立了高建武的侄子高躲为新国王,自封为“莫离支”,身兼国家人事和国防大权,成为高句丽不折不扣的无冕之王。

消息传来之后,李世民很兴奋,因为渊盖苏文一直以来属于主张对唐友好的一派,由此人主持高句丽国政,无论如何要比高建武好得多,于是他派出使者前往高句丽,加封高躲为上柱国、辽东郡王、高丽王,以示对渊盖苏文政变的支持。他信赖这位更加成熟的政治家会揭开双边关系的一个新篇章。

事情后续发展表明,李世民的预料还算正确,渊盖苏文确实为两国关系揭开了一个新篇章,只不过不是他想象中的那一篇。

贞看十九年9月,新罗使者来到长安告急,报称百济在高句丽的支持下突然向其发动进攻。

此时新罗已经丢失池城40余座,危在旦夕。新罗使者哭得上气不接下气,把李世民弄得也挺生气。

这一年,对他来说太不顺,刚刚经历了太子李承乾谋反,并挥泪斩了侯君集。李世民正一肚子邪火呢。再一看,这些欧巴也真够同情的,我是他们大哥,小弟出了事情,大哥不出面摆平,到时候,谁还情愿服你?

于是,李世民派出了一个喊做相里玄奖(唐魏州冠氏人,官至棣州刺史)的使臣,是个文官,给高句丽带往了国书,这是李世民的最后通牒。

新罗回附我大唐已久,连年进贡,尔与百济宜各自罢兵,如若不然,明年朕将发兵击尔国。

面对大唐的质问,五把刀渊盖苏文小脖一梗就杠上了:前几年隋军打我们的时候,新罗趁机夺走我们五百多里地,那必须还回来,不还,那就一直打,没啥条件好讲。找大哥?找谁也不管用。

这意思就是,你大唐少在我五把刀面前装大哥,你有面子?你那面子就是鞋垫子。

这家伙把相里玄奖差点没噎背过气往。

贞看十七年,高句丽和百济把新罗一顿揍,唐太宗安顿使臣相里玄奖代表自己往摆事,不料渊盖苏文一点儿面子也不给,还把使者一顿怼。

古往今来,盛世的外交官说话一般都很有水平,相里玄奖说话也是相当硬实,说:

辽东诸城本皆中国郡县,中国尚且不言,高句丽岂得必救故地。

话说得很明白,你少跟我扯没用的,按你这么说,自古以来,连你们高句丽都是中国的。莫非你这是想让我们大唐把你们的地盘也拿回来吗?

一句“自古以来”可谓是无敌大招。渊盖苏文傻眼了,只能变换话题,总之就是一个意思,别人怕你大唐,我高句丽不怕,别人说你是天可汗,我渊盖苏文可从来没说过。

相里玄奖点点头,“好,不必跟我扯犊子,我这次来就是要你这态度,不是我要欺辱你,是你要跟我们“约架”,这可是你自己找的,要记住啊,大唐是礼仪之邦,最是讲究礼尚往来的”。

然后乐颠地跑回往向唐太宗汇报。

“哎呀,老大,高句丽不服你呀,他跟咱家“约架”了,敢不敢干,就看你的了。

剑指辽东

贞看十八年2月1日,李世民决定发兵讨伐高句丽,收复辽东。

那么,谁当主帅?掰着手指头这么一算,正当盛年的新一代主帅侯君集因为谋反,被自己干掉了;屈突通、张公谨、柴绍、李孝恭这些开国名将都死了;李靖、李勣、尉迟恭、程知节、薛万彻,这些不是岁数大就是身体不好,要么别的原因,反正就是不适宜。选来选往,他终于选到一个最适宜的主帅——他自己。

经过长时间的预备,645年贞看十八年11月,李世民亲率大军出发了,历史上闻名的李世民征辽东之战开始了。

李世民一共是兵分两路。

第一路是由刑部尚书张亮为平壤道行军大总管,率战船500艘,兵力约四万,从山东莱州出发,直扑卑沙城,就是今天的大连,抄近道,直逼平壤。

第二路由大唐战神李勣为辽东道行军大总管,名将李道宗为副手,出辽西走廊渡辽水,直接进攻辽东城,总兵力约六万。

此外,由契丹,奚族等小弟组成偏师,承担疑兵和侵扰的作用。

一听说要打仗,在出发前尉迟恭竟然从“修仙”状态下“醒过来了”。找到李世民跳着脚就喊:老大,你让太子坐镇静州,房玄龄看家,那你让我老黑干啥?再说也用不着您老大亲自往,交给我尉迟老黑吧,保证给你干翻小小的高句丽。

李世民立刻把这个否决了,但最终也答应:

敬德以左一马军总管,使从行。

李世民征讨辽东之战,猛将尉迟恭也跟着来了,只不过李世民爱惜他,究竟岁数大了,始终没给他表现机会。

在征高句丽这件事上,李世民也是经常以表叔杨广为鉴,慎之又慎,生怕重蹈覆辙。

据史料记载:李世民非常重视这一次的御驾亲征,他认真分析了表叔征伐高句丽的失败原因。他认为隋炀帝不是败在隋朝的军力上,而是在后勤保障方面。

征辽东,山高路远,天气冷冷,道路泥泞不堪,出动百万大军,啥家底都得给你干废了,因此,这次大军配备的武器和物资一切从简,从轻,尽量减少大后方的压力。

由于李世民征伐高句丽的军队编制有限,许多人没有资格进选军队,只好带着自家的私人武装跟随军队北上,还宣称:打仗不是为了求得皇帝的封爵赏赐,只愿为皇帝效忠,宁可战死在辽东战场。

贞看十九年2月12日,李世民终于带领大军从洛阳出发了。当军队经过邺城时,李世民亲笔写下了一篇祭文,祭奠魏太祖曹操,要知道当年的曹孟德就是从这里出发,出卢龙塞,直取乌桓,最终在柳城(辽宁朝阳)大获全胜。征服了盘踞在辽东的三郡乌桓,彻底消亡了袁家的势力。

同年3月,大军抵达定州,在这里,李世民对身边的大臣说道:

辽东原本就是中国的土地。隋朝四次出师,却未收复故土。朕如今东征,就是想替死难的中国复子弟报仇,替高句丽人洗刷君父被弑的耻辱。

趁着还能指挥得动,再打上一仗,搞定这最后一个角落,留给李治一个安稳的江山。这正是李世民执意出征高句丽的一大主要原因。

不过他并没有预料到自己的这一任务,到死也没能完成。而这件大事,最后,竟然是由他那个看似柔弱不堪的儿子搞定的。

因为高句丽实在是太难打了,其中原因在于高句丽的作业抄得好。

作为中国东北地方政权的高句丽,受中原王朝的影响极深,在南北朝时期,他吸取了南朝依托山河组织防备的体会,有样学样,依据自己的特征,打造了一套依山阻水的纵深防备体系,他们以辽河为第一道防线,而且为了防备唐军,高句丽还沿辽河修筑了长城。又利用绵延的千山山脉为第二道防线,最后利用鸭绿江为第三道防线。

这三道防线,哪一道都不好打,都需要时间,更要命的是,辽东的气候让大唐也是很棘手。

辽东地区,9、10月到来年2、3月天冷地冻,草枯水冻;6、7月为雨季,辽河泛滥,土地泥泞,“人马不得通”。有利于大规模进攻的时间,可能只有3月下旬到6月上旬,这短短三个月,3个多月时间要突破三道防线,特别是攻取一串依托山地的坚城,那确实很困难。

盖牟城之战

贞看十九年3月,大唐辽东道行军大总管李勣,副率李道宗率先头部队一万人兵发柳城,直抵辽东。

由于先头部队人少,辽河沿线还有高句丽重兵防守,强渡辽河那是不可能了。于是,他大造声势,假装要从怀远镇渡辽水,高句丽将重兵放在怀远防备。李勣却出其不意,到达柳城后,迅速北进,经小道,向通定(辽宁新民)进发。

在高句丽意想不到的地方渡过了辽水,使得高句丽依仗的辽河屏障失往了作用。

李勣这招声东击西也是逼不得已。因为高句丽在边陲上大修长城,正面行军唯一可走的道路是辽东闻名的沼泽区。高句丽对此地区周密设防,李勣先头部队人数不多,正面硬碰并非上策,只能是用计绕道。

唐军渡过辽水的消息传到高句丽,举国震动,所有大小城邑全部闭门自守,不敢出击。

4月5日,辽东道副大总管江夏王李道宗率数千兵马抵达新城(抚顺北关山城)。帐下先锋折冲都尉曹三良,那是真猛,一马当先带领十余名骑兵直击新城城下。

但城中的高句丽军队很低调,既没人出来应战也没人在城头射箭喊话,搞得曹先锋很是郁闷,在城下耀武扬威地转了几圈之后,见实在没人搭理他,这才慢慢退走。

然而,就在玄莬、新城的高句丽人紧张守城备战之际,他们突然惊喜地发现,一夜之间,城外的唐军,竟然又都消失无踪了。

咋回事,答案是:这还是疑兵之计。

李勣和李道宗真正的进攻目的并非是玄菟或新城,而是盖牟城。这个盖牟城不是现在的盖州城,而是抚顺的浑河南岸,故址在今天辽宁抚顺南千台山下的古城子。

此城是高句丽在辽东的军事重镇之一,与辽东城远相唤应,更为紧要的是这里拥有唐军最需要的战术资源——粮食。

4月15日,李勣,李道宗合兵一处,共计一万兵马开始对盖牟城发起了猛攻。

贞看十九年4月15日,李勣与李道宗率唐军主力从西、北两面进攻盖牟城,经过激战之后,李勣部率先攻进城中,俘虏两万余口,缴获粮饷十余万石。

此次的攻城得手,让唐军缴获了巨量的后勤粮草,唐军几乎不必再从国内陆续运送多少粮食,让本就往不繁忙的唐军后勤负担进一步减轻,也让唐军在辽东拥有了一个可以立足的据点。

从盖牟城中缴获可以看出高句丽人依托要塞,长期据守的策略,执行得多么彻底。

当年一个成年男子一年能够消耗的粮食平均为七石,十万石的粮食几乎够城中军民整整一年的消耗,中原军队想在辽东的环境下做到长期围城,那显然是极为艰巨的。

面对这样一个个难拔的钉子,唐军未来的任务显然是艰险莫测。

轻松拿下盖牟城后,李勣,李道宗麾军北上,向辽东城进发。

与此同时,大唐的平壤道行军大总管张亮所率水军从东莱(山东莱州)渡海,袭击卑沙城(辽宁大连),该城是依山而建,四面险峻,唯西门可以攀登。

唐军前锋程名振引兵,深夜抵达城下。

程名振也是初唐名将,他原本是窦建德的手下,窦建德死后回唐。刘黑闼起兵后,杀其全家,后来程名振亲手杀死了刘黑闼。他儿子程务挺参与击破西突厥,迁左骁卫大将军,检校左羽林军,更是武则天时期的军方重要人物。

副总管王文度也是个狠人,身先士卒,率兵冒死登城。这个王文度就是后来和程咬金、苏定方征西突厥,使坏的监军王文度。看苏定方立下赫赫战功,忌恨了,在主将程咬金耳边煽风点火,后来王文度因为矫诏,被判死刑,后除名特赦为平民;程知节因为逗留不前,追击不力,在减免死刑后被罢往官职。

5月2日,唐军攻拔其城,俘城内男女八千余口。大总管张亮又分遣总管丘孝忠等耀兵于鸭绿江骚扰高句丽都城,平壤以北的最后一道防线。

大战辽东城

赢得开门红的李勣陆续挥兵推进,下一个目的那就是辽东城了,那里才是第一阶段作战的要点和重点。

当年的辽东城就是今天的辽阳市四周,此城是高句丽在辽东统治的中心,城墙修的贼厚不说,护城河、碉楼、重兵等配套设施和人员那更是一个都不少,而且都是高句丽“之最”的水平,因而,接连两次顶住了杨广数十万大军的围攻,并荣获了辽东第一坚城的名号,那抗击打能力不是盖的。

所以,李勣领兵抵达辽东城之后,他并未贸然发起进攻,而是先安营扎寨,继而派兵把辽东城围了起来,却只围不攻。因为李勣知道,以他手中的这万把兵力是拿不下此城的。

唐朝此次征辽东所动用的军队是远不及隋朝,两路大军一共十来万人,出动十余万的军队不会动摇国家根基,同时还能适当给予前线将士们压力,促使他们全力作战。

不过有人不这么看,具体说来是李勣和李道宗,因为他们碰到了一个很现实的问题——缺兵。在派出一部分军队驻防攻下来的城市,一部分保障粮道安全,再有一部分包围辽东城之后,李勣手中可以动用的人马也就五六千人,在这种情状下,只能是静候皇帝带领的大军前来会合,方可陆续开战。

然而,就在此时,又一个坏消息传来,高句丽援军四万,已经星夜兼程直奔辽东城而来。

估量一般人,那还打啥?赶紧跑吧。

跑?我大唐男儿打的就是以少胜多。

645年5月,大唐辽东道行军大总管李勣兵发辽东城,渊盖苏文急忙派出了四万精锐骑兵,支援辽东城而来。当年隋炀帝杨广在这里惨败。

盖苏文还在妄想着历史重演,让李世民当第二个隋炀帝。哪料,这一头撞上了李世民的先锋大将李勣和李道宗,惋惜经过连续作战,唐军早已人困马乏,面对这四万精锐骑兵,有人开始心里打鼓,假如就此被高句丽军内外夹攻,战局将会非常糟糕。军中将领也很着急,赶紧找到两位领导请求计策,很多将领意见等李世民率主力到达之后再开战。

然而副率李道宗不干了。

“敌人仗着人多,必然轻敌,他们远道而来,我们以逸代劳,一定能赢,何况我们是先锋,应该为皇上扫清道路,要是皇上来了一看这儿还有敌军,我们的脸往哪儿搁?给我四千铁骑,我教他们如何做人?”

李道宗就是十几年前,在李世民举办的宴会上,因座次高于尉迟恭,而遭到尉迟老黑痛打的那位。唐高祖李渊堂侄,为大唐的统一开疆拓土,立下赫赫战功。许多人认为他弱爆了,然而,世上有几个尉迟恭?李道宗那也是妥妥的大唐名将。李世民曾言:

“当今将帅,惟李勣、道宗、薛万彻。勣、道宗用兵不大胜亦不大败;万彻若不大胜即须大败。”(《旧唐书·薛万彻列传》)

如今李勣和李道宗这两名大将,一正一副是先锋,面对四万铁骑,李道宗要率四千人出战。

初唐名将身上几乎都有一种不问敌人有多少,只问敌人在哪里的气质。

李勣当即点头,“走您,我随后”。

李道宗猛,手下人更猛,果毅都尉马文举率先锋营打头阵,与高句丽大军狭路相逢,马文举大饮一声:不遇敌,何以显壮士。

一马当先冲锋而往,一下子把敌人给打懵了 。

但究竟是盖苏文的精锐,很快稳住了阵脚。发现唐军人数非常少,顿时就像打了鸡血一样,开始反扑。在这最要害的时刻,行军总管张君义竟然逃跑了。

这下唐军乱了,李道宗急眼了,吓住败退下来的几十位唐兵,带着他们上了高坡,很快发现,敌军虽然是占优了,却也出现了破绽,阵型乱了,指挥系统也不太好使了,只要以骑兵往返冲锋几次,彻底搅乱对方的指挥系统,还有挽回局面的可能,这可是千载难逢的好机会。

干了。

李道宗二话没说,带领20几个人,旋风一样就扑了过往,堂堂大唐名将,就这样当了敢死队长。

与此同时,李勣早已经发现了李道宗的意图,明白这口气松不得。

51岁的李勣再也不顾主将身份,带着剩余人马也玩命扑了过往,主帅副帅都当起了敢死队长,唐军士气大振。

四万高句丽士兵从没见过这么不要命的兵将,顿时被杀的四散溃逃,斩杀一千多人,辽东城守军刚刚点燃的期看之火又灭了。

5月10日,唐太宗亲率六军,经北平(河北卢龙)、辽泽(辽宁北镇与辽中之间)渡过辽水,他碰到的难题与当年隋军一模一样。辽泽泥淖二百余里,人马不可通,最后将作大匠阎立德夯土作桥,大军才牵强得过。

此时的辽泽上面还浮有很多当年隋军将士的遗骨。唐太宗当即命人将之收敛埋葬。

渡过辽水后,他下令毁往桥梁,向士卒表达了背水一战的决心。

两天后,李世民率大军抵达辽东城四周的马首山,就在那里安下了大营。

随即,李世民下达了第一串命令,江夏王李道宗破敌有功,赏奴婢40人;果毅都尉马文举身先士卒,破格提升为中郎将;行军总管张君义临阵脱逃,斩立决。

人事处理完了,就要处理战事了。辽东城对唐军而言,有着特殊的意义。隋炀帝杨广三征,均止步于辽东城。

对唐军来说,辽东城是必须越过的一道坎,遵循长年的军事战斗习惯,李世民随后带百名士兵溜达到了城下。年轻时的李世民,就经常这样,王世充曾欺辱他人少,数千兵马追杀,却被打残。

这年李世民47岁,明显是想重温一把旧梦,只惋惜敌军不配合,任凭李世民溜达来,溜达往,搞得李世民是很没面子,后来发现唐军正在扛麻袋填护城河呢,李世民就当了一把民工,跟着扛麻袋往了。

皇帝都开始填坑,其他人还等啥,有了大领导率先垂范,全军上下立刻干劲大涨,争相背土往城下运,就这样深堑变通途,攻城战争随即正式打响。

高句丽这个国家比较异类,对此,大唐宰相房玄龄有着精确的评判:

彼高丽者,边夷贱类,不足待以仁义,不可责以常礼。古来以鱼鳖畜之,宜从阔略,若必欲绝其种类,恐兽穷则搏..……

意思就是说:那些货都是边远地区,未教化的种类,不能用仁义来对待他们,也不能用日常的礼节来苛求他们,自古以来,都是像养鱼或养王八那样,蓄养他们,因此适宜散养。

高句丽与突厥、吐谷浑等游牧民族不同,他依托险阻,构建了完美的纵深防备体系。有一连串的牢固城池,即使被唐军击败,仍可依托城池,逐次反抗,不至于“一战而溃”。

假如唐军兵力不足,不能留下足够兵力监视这些后方的城池,那么,唐军,在越城追击的时候,补给线将受到极大的威逼,如此,唐军已经不可能靠出其不意的奇袭,加上果敢迅速的追击,一举灭人之国了,这也是后来作战时,太宗四平八稳,不敢大胆追击的重要原因。

围攻辽东城,唐军的前线总指挥是李勣,在他的安顿下,抛石机,撞车等大型攻城器械,纷纷闪亮登场。

打高句丽出动了两个将作大匠。一个姜行本,炮兵军军长,打辽东城时他用三百斤弹投石车狂轰滥炸三天三夜砸开辽东,还有修土山工事也是他负责;另一个阎立德,行军总工程师,造船造武器造桥展路他负责。

大石头就跟雨点一样,砸向城墙。为了防备巨石袭击,守军用巨木在城上建筑遮挡的战楼,并用粗大的绳索结网,企图拦截飞石,但仍被抛车所发的巨石击败。

随后,唐军又用撞车摧毁了辽东主城四周的所有副楼。唐军利用先进的攻城器械,接连攻城,昼夜不息。

与此同时,李勣又安顿张俭率军与契丹兵一起攻辽东城南,李道宗与张士贵攻辽东城西,唐太宗亲临督战。

然而,唐军几乎用尽了所有的方法,但始终未能打开一个缺口。

当年隋军受挫的历史,似乎正在重新上演。然而,历史终究没有重演。

因为,起风了。

贞看十九年5月17日,大风起,李勣下令:以火弩齐射,点燃了西南城楼,大火燃及城中住宅,火光冲天。同时,一支唐军小分队偷偷爬到了冲竿(一种攻城梯)的顶端,点火,引燃了位于辽东城西南角城楼,火借风势,风助火威,熊熊大火很快在城内蔓延开来。

辽东城顿时陷进一片火海,在一片耀眼的红色之中,城中则乱成一团,城外的李世民则乘机命令军队发起总攻。

一番惨烈的搏斗,唐军顺势从城墙爬上往,终于击败了顽抗的高句丽军,斩杀一万多人,占据了辽东全城。

当李世民步进这辽东第一坚城的时候,他见到了满仓的粮草,成群的俘虏和没精打摘的高句丽军官。然后,他看到了他的士兵们,士兵们也看到了他。震耳欲聋的欢唤声随之响起。

胜利了,我们胜利了!

三百年后,我们最终收回了先民的土地,一雪昔日落败之耻。

白岩城大捷

在短暂的休整之后,李世民再次率军踏上了征途,大军的前方是白岩城,白岩城的守将孙伐音是个比较自觉的人,自觉到唐军还没来打他,他即遣使向唐天子请降。

李世民得知此事非常兴奋,立刻派人往接管防务,不过被派往的官员很快就被赶回来了,因为孙伐音在商量降唐事宜时,遭到了绝大部分将领的反对,所以,又单方面撕毁了合同。

面对这种人,应该怎么对待?

唐太宗给出了答案:揍他。

5月28日,唐军向白岩城(辽阳东北)猛扑过来,但估量是扑得过猛的缘故,右武卫大将军李思摩中了一箭,不幸当场重伤。好在左右反应快,把他及时从火线上挈走,从鬼门关给救了回来。

这个李思摩就是曾经的东突厥首领阿史那思摩。四年前,刚刚复国不久的东突厥让薛延陀给揍了,李勣领着薛万彻诺真水一战,六千破八万,直接把薛延坨给干灭了。阿史那思摩那是感恩涕零,大首领也不当了,非要回长安,给李世民当保镖,牵马坠蹬也行。于是,赐姓李,进朝留宿卫,改任右武卫大将军。

李思摩被夺救回来后,就直接送医治疗了,不久,皇帝闻讯,亲自过来探看,然后就发生了历史上闻名的一幕,李世民趁李思摩不备,将其推倒,紧接着,不等李思摩做出反应,嘴巴就凑上来了,左右大将大惊失色,哎呀,我往,皇上你不可以这样,太辣眼睛了。

大唐王朝为什么敢于重用少数民族将领?出名的都有谁?

阿史那社尔,突厥王族,处罗可汗之子,颉利可汗之侄;契必何力,铁勒部大可汗;执失思力,东突厥执失部酋长;阿史那思摩,东突厥可汗,更有后来高宗时期的高句丽的高仙芝;百济人的黑齿常之……

唐朝在面对胡人的时候,是非常开放的,唐太宗甚至任命了许多胡人担任军中的将领,为大唐开疆拓土,成就一代盛世。

虽然大唐“藩将”之中,也有安禄山和史思明这路把大唐祸害的不轻的“贼子”,但大多数都是李唐的忠臣良将,为保护唐朝的统一,促进唐朝文化的繁华,做出了浩大的奉献。

这一点是中国所有封建王朝当中都绝无仅有的,唐太宗对少数民族将领真心实意,少数民族将领对他也是死心塌地。后来李世民往世的时候,阿史那社尔和契必何力竟然痛哭着要为他殉葬。

为啥这么忠心?

你看看人家李世民,看见李思摩箭伤淤血,他毫不犹豫,直接帮李思摩把伤口中的脓血亲口吸了出来。

皇帝的这一举动,很快传遍了全军,将士闻之,莫不激动。仅有情感上的鼓励也不行,物质上的支持也要跟上。

面对出尔反尔的孙伐音,李世民使出了激励士气的最高奥义,许诺,

城破之后,将城中人、物分赐战士。

听到这句话的那一刹那,大兵们本是含泪的双眼,都迸射出万丈金光。

同学们,发家致富做地主的机会到了。

唐军无须再做总动员,纷纷自发地抄起家伙拆封往也。

在唐军施工队热火朝天地挖人墙角之时,契必何力带领其属下的八百标兵直奔北坡,在静静地等候着自己敌人的到来。

契必何力的敌人是来自乌骨城的一万余敌兵。八百对一万多,听上往很令人担心,但契必何力本人却一点都不担心,他的自信正是来自于麾下的这八百骑兵。

作为马背上的民族,铁勒部骑兵的战斗力极强,据说发起狠来连突厥人都不是对手。

而契必何力手下的这批正是铁勒骑兵中的精华。据相关资料展示:这些人除了敢于拼命,善于拼命,其骑射技术均通过多年实践检验,基本上远射,近砍加猛冲,三板斧下来,逢敌必破,那是相当靠谱。

所以,高句丽的这一万人在契必何力眼中根本就不是个事儿。

可战场上的事有时候也说不准。最开始,一切确实如契必何力所料,大致是一堂生动的骑兵演练课,冲进敌军队列后的铁勒骑兵,基本上怎么砍,怎么有,那架势就是夺人头往的。

但古人曾经不止一次的告诫我们,战场有风险,夺头需谨慎。显然,契必何力一时大意,忘却了这一点,因为高句丽军主要是以步兵长矛,密集方阵相拒,一时之间,战阵中长矛乱扎,契必何力深进敌阵太深了,当一个高句丽士兵,一矛刺过来,契必何力竟然未能躲过,被戳中了腰部,立时落马,血流如注。

生死关头,薛万均、薛万彻的五弟薛万备,单枪匹马,杀进阵中,救出契必何力,回回本阵。只见被摔得灰头土脸的契必何力简单包扎了下伤口,就又飞身上马,统率部下再度杀回战场。

首领如此生猛,小兵焉能不拼?唐军由此士气大涨,以雷霆之势直插高句丽军。

妥,八百破一万,破了还不行,契必何力大槊一举,乘胜追击,直至将敌人追到数十里外,天色全黑方才收兵回营。

回营后,主将契必何力因“疮重疾甚”,当即昏迷。李世民则再度施展军医技能,亲自为勇猛的契必何力上药。

这次契必何力虽然没有生命危急,但也伤的不轻,以致于相关史料在后续的战斗中都没能再次出现契必何力上战场的身影。

白岩城的战事结束后,唐军挠到了那位将契必何力刺成重伤的小兵高突勃,随即将其交给契必何力处置,大家的本意是让契必何力将此人亲手干掉,谁知,差点被捅死的契必何力竟然为这位高突勃求情,“我与他素无仇怨,此人无疑是为其主公而冒死刺我的,这阐明他是个忠勇的人”。

李世民被激动了,特地下令饶过高突勃,放此人回家。

契必何力歇了,可白岩城的战斗一刻也没有停止。

6月1日,唐军再度发起总攻。唐军前军主帅李勣负责发起城西南的攻势,城西北则由李世民亲自组织指挥,战斗就这样开始了。

并且顺利进行了下往。

虽然白岩城背山靠水,地势险要,一时撑住了唐军潮水般的围攻,但守城的孙伐音真的是撑不住了,于是他第二次派人来到唐营,向李世民请求投降。

李世民让人将唐军的旗帜交给了孙伐音的使者,并说:假如你们真心要投降,就把这军旗插在城上。

这样一来,唐军将士不干了,本来还盼着打下城池能有浩大的收成。可是他们一投降,之前的拼杀都功亏一篑了。

作为大唐好长官,李勣带头率甲士数十人进谏就说了:“士卒所以争冒矢石、不畏生死,就是贪图破城之后的缴获,如今,眼看敌城要支持不住,为什么还要受降,让战士们失看呢?

唐太宗是个立刻皇帝,深知军心,当然不会用书生的那套仁义道德来劝解手下的将士,于是就说:朕实在不忍心纵兵杀戮平民,掠夺他们的妻子儿女,将军你麾下有功之人,朕以之前缴获的所有财物进行奖赏,期看能用这些来赎这座城。

他以重金奖赏的方法,平息了手下将士的不满。

不久,孙伐音果然把唐军旗帜插在了白岩城上,城中军民误以为唐军已经登城,完全没了斗志,只得回降。

此役,唐军俘获城中男女数万,唐太宗也信守承诺,临水设置大帐受降,给城中百姓赏赐食物,年80以上还赐以锦帛。

在白岩城的其他城池援兵,全部加以慰谕,分给粮饷器仗,予以释放。

唐太宗将白岩设为岩州,以孙伐音为刺史。

6月3日,唐太宗又将盖牟城改为盖州,也就是今天辽宁抚顺市劳动公园古城,而现在辽宁盖县的盖州城,当时喊建安城。

被渊盖苏文差遣过来援助盖牟城,但是却被唐军俘获的七百多名加尸城(今平壤西南)高句丽兵,被唐太宗优待战俘的政策所激动,纷纷要求从军效劳,唐太宗却说:你们帮我战斗,盖苏文必然会杀害你们在高句丽的妻子儿女,因此赏赐他们粮饷,全部予以遣放。

自出兵以来,唐军在白山黑水之间纵横驰骋,所向无敌,按照这个节奏,广袤的辽东大地再次收回中原王朝的版图,也就分分钟的事,那么问题来了,下一步打哪里?

这时,李道宗给出一条非常激进的意见:高句丽倾巢而出,此时平壤必定空虚,给臣五千精兵,直捣平壤城,大事可成。

李勣认为辽东城,白岩城攻破之后,翻越千山山脉的口子已经打开了,但是安市城(大石桥市),建安城(辽宁盖县)仍有十万之众,假如不能先行解决,则唐军后方有危,不敢放心前进,因此,必须先行攻破安市城,建安城。

李世民觉得自己兵力不多,假如分出往一部分,风险太大,他完全有把握拿下安市城,没必要冒险,就把李道宗的意见否决了。

探求再三,最终赞同了李勣的方案,两位军事天才之所以不肯“城有所不攻”,非要一路平推,先解决辽东半岛的后顾之忧,只不过是因为万乘之尊,冒不起险。

很快,李世民将目光投向了在辽东的最后一座军事重镇安市城。

安市城是现在是哪里呢?说法不一,目前普及认为是辽宁大石桥市汤池镇。在当时,安市城应该可以说是一个比较特殊的存在,因为此城实际上正处于半独立状态。

当年渊盖苏文政变成功,高句丽各地闻风回附,相继续认渊盖苏文的领导地位。可就是这位安市城的城主不给面子,拒不服从指挥,渊盖苏文很愤怒,于是数次发兵来打,却均被勇猛善战的城主打了回往,搞到最后,渊盖苏文本人也没辙了,干脆眼不见为净,自动屏蔽了有关安市城的所有消息,让安市城高度自治。

然而,这一次渊盖苏文却不能再对安市城不闻不问了,因为辽东境内的其他重要据点已经全陷。假如安市城也保不住的话,唐朝大军就要雄赳赳气昂昂,跨过鸭绿江了,所以渊盖苏文被迫拿出了老本——15万大进军,前往支援安市城。

此时唐军兵力多少?

出征时陆军总兵力六万,不过一路攻下很多城池,要分出一部分兵力来守城,所以,此时李世民带领的野战部队只有三万。

得知这一情状,李世民一点都不紧张,反倒是站在高句丽统帅高延寿(高句丽北部都督,高句丽援军总指挥)的角度探求计策。

在李世民看来,高句丽军有三种方法可选:上策是率军径直赶到安市城下构筑营垒,然后依托险要地形和城内的存粮,严防死守,并派靺鞨人劫掠唐军牛马,打持久消耗战;中策是15万大军掩护安市城中的军民全部转移,然后坚壁清野,撤退;下策是不自量力跑来,同唐军死磕。

做完这一系列推断,李世民做出了一个极为大胆的断言,高延寿一定会抉择下策。

高句丽军营里面有一位参军,岁数很大,足智多谋,说:唐朝皇帝天降猛男,中原那么多英雄豪杰都不是个儿,一路拼杀出来,现在带着精锐之师来打我们,我们肯定打不过,我有条计策,就是安营扎寨,不和唐军交战,同时派出精锐切断唐军粮道,等他粮草食光,想和我们打也打不了,想退也走不成,这样我军才能取胜。

这其实和太宗的上策是一回事。

高延寿实在没让李世民失看,他果敢的否决了属下顿兵不战,劫粮道的意见,他觉得自己有人多的优势,应该一鼓作气干掉唐军,于是带着大军直接就开到了安市城40里外的地方。

在那里撞上了唐军阿史那社尔带领的千余人的骑兵诱敌部队,刚一交战就佯装败退,诱惑高句丽军队,并轻而易举地打跑了对手。

“哎呦,唐军果然不堪一击”。高句丽士兵一脸兴奋地追随高延寿,赶到了安市城外,在山下摆好阵势。

高延寿也是不得不打,进城坚守虽然可以保证安市城无虞,但如此浩大的军队这么耗下往,粮草跟不上,况且五倍于敌的兵力,假如不敢打,那将会影响士气呀,唐军这可是打到家里了,怎么能眼睁睁看着呢?

刚刚扎营,唐军就来人了,来的不是大兵,而是大使,大使是来捎信的:我此来是因为你们国家有权臣弑主,特来问罪,至于交战什么的,那不是我的本意,进进你们的国境以来,粮草不济,这才攻下了你们几座城池,保护军需,等到你们国家复修臣礼,这些都会给还给你们的。

高延寿依旧没有辜负李世民的期看,他信了。有这么个很傻很天真的人做主帅,军队不食败仗,真是没天理了。

高句丽大军宿营于城外的当夜,李世民召集文武要员公布了他的作战计划:目前可用兵力一共3万人,要对阵对方15万,1:5,这太刺激了。

那怎么安顿呢?好办,首先,他指示李勣将兵15000,列阵于西岭,作为正兵,在正面吸引敌人的注重。其次,他命令长孙无忌与牛进达领精兵11000人为骑兵,出山北峡谷包抄敌后做伏兵。最后,他本人带着4000人马驻扎在北山,作为全军的指挥中枢。此次出战,各军听到鼓角之声时,务必一齐出击,全力攻敌,闻名的驻跸山之战即将打响。

驻跸山之战

贞看十九年6月22日,安市城外高句丽军援军总司令高延寿一大早起来,他就发现了李勣在营外布阵。在仔细看察了唐军的队列之后,高延寿已经有了必胜的把握。

依据他的看察,他只看到李勣的15000人,以为这是唐军的全部人马,所以,高延寿果敢下达了总攻的命令,不占这个便宜,实在对不起自己。

于是,15万大军就此梯次推进,向着势单力薄的李勣大军冲了过往,就在高句丽军发起冲锋后不久,李世民远远看见山北峡谷之中尘土飞扬,知道长孙无忌已经完成了布阵,但高句丽人却完全没有看到。

由此,我们就能知道李世民此前看山川形势,可以伏兵及出进之所的意义。

唐军的潜伏活动显然都在高句丽军的视野死角中进行,庙算,成为此战胜利的要害。

确定长孙无忌进进预定的进攻位置后,李世民下令擂起战鼓,吹响号角,高举军旗,就这样隐躲在各处的唐军从不同的地方闪现,几乎在同一时间朝着同一个目的发动了最为凶猛的攻势。

群山之中,高句丽军陷进了被动挨打的局势,而唐军则可以利用地形以少围多。

李勣的正面部队以长矛和盾牌组成防备阵型,移步推进;长孙无忌的精锐从高句丽背后突袭;唐太宗的4000大军从北山下来插进高句丽的侧翼。高句丽军猝不及防,想要分数道迎敌,然而,阵势已乱,这下高延寿彻底傻眼了,他做梦也没能想到战局会出现这样的发展转变,而他的士兵们更是被突然杀出的唐军搅的惶恐不安,六神无主。

但是接下来发生的事更加匪夷所思。

原本晴空万里的天突然变色,雷声滚滚,电闪频频,在一片低压的黑云之下,一个白色身影出现在高句丽兵的视野之中,白影所到之处是鲜血飞溅,人仰马翻。

高句丽的士兵们几乎都吓呆了,反应快的撒腿就跑,唐军随后掩杀,所谓兵败如山倒,15万高句丽军队由此彻底崩溃。

此战,唐军大胜。斩首2万余级,基本上粉碎了渊盖苏文的救援计划,史称“驻跸山之战”。

然而,李世民更为关注的倒是那位电闪雷喊中,所向无敌的白袍人的身份。

李世民也不知道在自己的部队中,居然有人可以这么能打,给我问问这个白衣少年是谁?

要说初唐第二代名将,最富有传奇色彩的是谁?毫无疑问——薛仁贵。

李靖,李勣可谓军神,薛仁贵可以堪称战神。

李世民的曾经感叹说:

朕不喜得辽东,喜得卿也。

从薛仁贵之后的表现来看,他丝毫没有辜负李世民的期看,之后的数十年里,他曾大败九姓铁勒,降服高句丽,击破突厥,功勋卓著,留下了“良策息干戈”、“三箭定天山”、“神勇收辽东”、“仁政高丽国”、“爱民象州城”、“脱帽退万敌”等赫赫战功,终成一代传奇战神。

贞看十九年,辞别妻子从军,随征高句丽。

薛仁贵驻跸山一战成名,得到了李世民的赏识,立刻从张士贵手下的小兵提拔为游击将军,云泉府果毅。

驻跸山之战之后,高延寿率的残余部队逃进深山,预备据险固守,同唐军打消耗。可等他进山了才发现,这消耗战是打不起的,因为李世民早就派长孙无忌把连通这里的所有桥梁毁了,切断了高延寿同外部的联系。高延寿们由此变成了不折不扣的瓮中之鳖。

此时的高延寿只有三条路可走:1.活活饿死;2.强行突围,但突围的结果肯定是战死;3.投降。

事到如今,高延寿估摸了一下自己的兵力,回忆了一下之前的战事,心里立刻就有了答案。

6月23日,高延寿,高惠贞率高句丽、靺鞨残兵,总计36800人,投降唐军。

这哥俩是彻底吓破胆了,一到大营门口,扑通就跪在了地上,头都没敢抬,一直爬到李世民脚下,不停地磕头。李世民语气严厉的教训道:

东夷少年,跳梁海曲,自今,复敢与天子战乎。皆伏地不能对。

接收俘虏之后,李世民先挑选出来3500个酋长,将他们迁居到内地。随后,又释放了大部分的高句丽军战俘,最后,则常见罕见的活埋了3000多个靺鞨士兵。

如此特殊对待,意欲何为?

3500个酋长都是各个部落、村庄的领头人,这些人迁到中原等于各个部落、村庄都有了人质,在唐军手里,以后再起纷争,他们也要掂量一下轻重,这就有了分化瓦解的可能。

释放高句丽俘虏除了军需粮草不够之外,也传递了大唐优待俘虏的意思,可以顺带瓦解高句丽军心。

至于杀掉那个3000多个靺鞨士兵,那是对靺鞨兵背叛的惩罚,因为他们曾经是大唐的盟友 ,最后却抉择扶助高句丽,这样的事不可容忍。

安市城大决战

处理完俘虏之后,兴奋的李世民为了彰显军功,将自己驻扎的山头改名喊驻跸山,志自得满后的李世民回过神才发现,这坚城安市城还没打下来呢,随后,带领唐军陆续进攻。

谁曾想,这安市城那是真的难攻,连续打了快一个月,愣是没破,不仅没破,城中的守将居然还敢主动挑衅唐军。

但凡见过李世民旗帜路过,就大声喊嚣,弄得李世民很不爽。

久攻不下,这个安市城守的更顽强了,不仅更顽强了,还在唐军攻城疲乏之后,预备策划突袭,只是这个突袭是用一种很搞笑的方式被李世民给识破了。

有一天晚上,李世民正巡视唐军大营,突然他就闻声城内的鸡,猪,纷纷惨喊。一听惨喊,李世民顿觉不妙,立马下令李勣严防死守。

果不其然,当天深夜,数百高句丽军就在食饱饮足之后,用吊索溜出城外,偷袭,随后就陷进了早有预备的,李世民的包围圈中。

听鸡和猪惨喊,就能想到高句丽军犒劳敢死队,组织偷袭,李世民的战场直觉太可怕了。

随后,唐军和高句丽军在坚城安市拉锯了许久,唐军用冲车进攻,安市守军就用木栅栏堵口,唐军用地道进攻,安市守军就在城内挖沟,那是花样迭出的防守战法。

让李世民郁闷了,这仗打得太不愉快了。无奈的他差遣江夏王李道宗在城东南角修筑土山,决定用构筑土山,步步为营的方式,一步步接近城池,然后借助土山地利,杀进城内。

高句丽军一看,也见招拆招,将士们是手拿双刀,一手砍刀,一手瓦刀,边打边修城墙,弄得唐军推进速度非常慢。

但实力更强的唐军依旧用继续两个月的土方作业,将土山修到安市城四周。

所有人都明白,胜利就在眼前,谁曾想要害时刻出问题了,主持土方攻势的李道宗受伤,就让手下果毅都尉傅伏爱驻守山顶,自己回往养伤。

一看李道宗受伤,李世民又一次亲往探看,就在此时,前线出现了变故,修好的土山居然塌了,直接压垮了安市城墙。

破城,就在此刻!

唐军修好的土山居然塌了,直接压垮了安市城墙。山上的唐军一见,急火火地预备攻城,却遍觅不见主持战斗的果毅都尉傅伏爱。

一时间陷进了无人指挥的紊乱之中,唐军的紊乱,高句丽军看在眼里,缺口处立马冲出了数百人,一鼓作气将没有指挥的唐军从土山之上赶了下来,战场态势,陡然生变。让李世民愤怒不已。

十万人打了大半年了,临阵不在前线的果毅都尉傅伏爱被李世民斩首示众。

一个庸将毁了全局,后续唐军组织力量预备夺回土山,却遭遇了高句丽军顽强反抗,连续三天三夜攻城,依旧没有击破敌军最后的防线。

一场迁延日久的攻坚战之后,时间也从出征时候的春季来到了深秋十月,天降大冷,让战场局势向有利于高句丽军方向转变,迅速变冷的天气让唐军受不住了。

眼见天气越来越冷了,无奈的李世民召开了前敌会议,商量下一步咋办?

在会上,刚刚投降的高延寿和高惠真意见说:陛下可以绕过安市城,直攻乌骨城(今凤城),然后一鼓作气拿下平壤。

计策一出,还有人附和说:可让张亮的五万水军来支援,聚集十万突袭乌骨,直取平壤,战事可定。

对啊,张亮的水军呢?别提了,这张亮可真是绝对的“水军”。他们从莱州启航,渡过渤海之后,夺取了辽南的卑沙城(辽宁大连),然后挥师建安城(辽宁盖县),在城外安营扎寨。

张亮曾多次上书太宗,反对用兵辽东,现在对执行太宗的计划也并不热心,他没等士兵布置好兵营守备,便急着派他们往觅觅木柴。

就在此时,敌人突然来袭,唐军陷进了恐慌,急忙向主帅张亮汇报,张亮吓得目瞪口呆,呆坐在床上,一言不发。

可笑的是,他的部下竟然以为主帅临危不惧。唐军士兵在张亮副将的指挥之下,才将敌人击退。

正在李世民犹豫不决的时候,长孙无忌提醒他,说:打不下安市和建安,这两座城中十万敌军要是偷袭粮道,咋办?

听完这句话,李世民顿时冷汗直冒。当年,隋炀帝亲征高句丽时,就是因为跳过辽东城,直接往打平壤,最后大败而回。自己咋能犯下同样的错误呢?

目前,凛冬已至,穿着单薄夏装的唐军此刻面临着残暴的二选一。要么硬扛,等着被冻死;要么撤军,舍弃安市城。

就在安市城战事胶着的时候,漠北又传来了战报,河套地区被薛延坨不断骚扰,大战一触即发。

镇静下来之后的李世民,在9月18日明智的抉择了班师回朝。班师前一刻,他还送了一百匹绸缎,奖励给坚守安市城的守将。

班师回朝

安市城守将是谁?

正史中没有留下安市城主的名字,一直到明代,福建人熊大木写了一部章回小说,喊《唐书志传通俗演义》简称《唐书演义》。

小说里熊大木给他起了一个很汉化的名字喊梁万春,梁万春,杨万春在韩语里面都是一个写法。于是,安市城主杨万春,这个事情到今天就几乎成了定论。

这就是李世民人生最后一次大战。统计下战果:唐军阵亡2000余人,其中水军700人,因为渡河阵亡,另有1300人则是在陆战中阵亡的,战马缺失惨重。

换来的战果则是:连克高句丽的通定、玄菟、建安、横山、盖牟等十多座城池,杀敌四万多人,俘获马匹五万,牛五万,迁徙辽、盖、岩三州百姓约七万人前往中原,因为在农耕社会,人口是最重要的战利品。

这成果单,让习惯了几百几千人就能大胜,一出手即灭国的李世民郁闷无比。

战后,李世民懊恼地说:假如魏征还活着,绝不会让我此番出兵。为此,他连夜派人赶到长安,安顿祭奠魏征,将不久前自己亲手损坏的魏征墓碑修葺一新,用言行告慰了这位贞看朝第一谏臣。

回到长安,他找到了李靖探讨此战未能获胜的原因。李靖就说:哎呀,您往问李道宗吧。李道宗说:你还记得当时在山上的对话吗?这指的是不攻安市,直攻平壤这事儿。

李世民非常惆怅,“哎呀,记不清了”。其实哪里是记不清了呢?长驱直进是李世民的拿手好戏,此战中,数次舍弃长驱直进之法,绝非李世民知识不足,只不过身为万乘至尊,有许多顾虑罢了。

此战中,李世民、李勣、李道宗都展现出一如既往的高水准,特别是驻跸山之战,更是不亚于当年虎牢关之战的又一次经典操作。

战神还是那个战神,只不过心境已不同,不过,没关系,李世民所铸造的大唐男儿的铁血精神必将一代代传承,16年后,平壤城头的薛仁贵,白江口战船上的刘仁轨将再一次向高句丽和倭国人证实,什么是大唐军人的战狼精神。

倩女幽魂甲士技能
谁说做硬件的做不好云? LOL职业比赛队伍不能出现2名以上外援,拳头这一规定竟和神超有关
相关内容
发表评论

游客 回复需填写必要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