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游戏攻略金陵读书 | 兵者,诡道也——《孙子兵法》讲读

金陵读书 | 兵者,诡道也——《孙子兵法》讲读

misa2 03-27 2次浏览 0条评论

【金陵读书】《孙子兵法》讲读 1时间:3月29日 周三 18:45-21:00地点:南京 梅园新村34号小红梅 一楼 践行梅园

费用: 免费

类型: 讲座-沙龙

主办方: 金陵读书

主讲:金陵客

(下周三, 《春秋·左传》讲读 4,陆续……)

《孙子兵法》又称《吴孙子兵法》《孙子》《孙武兵法》,由孙武撰。孙武,字长卿,春秋末期齐国人,从齐国流亡到吴国,辅助吴王经国治军,显名诸侯,被尊为“兵圣”。《孙子兵法》被誉为“兵学圣典”和“古代第一兵书”。它在我国古代军事学术和战争实践中,都起过极其重要的指挥作用。

《孙子兵法》是现存最早的兵书,历来备受推崇,研习者辈出。凡十三篇,每篇皆以“孙子曰”开头,按专题论说,有中心,有层次,逻辑严谨,语言精练,文风质朴,善用排比展陈叙说,比喻生动具体,如写军队的行动:“其疾如风,其徐如林,侵掠如火,不动如山,难知如阴,动如雷震”(《军争篇》),既贴切又形象,且音韵铿锵,气势不凡,故刘勰称“孙武兵经,辞如珠玉”(《文心雕龙·程器》)。想来以作战的缜密思维为文章谋篇布局,对孙武而言如烹小鲜矣。

“兵者,国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孙子兵法》继续和发展了前人的军事理论 ,把政治作为决定战争胜败的首要因素,回纳出战争的原理原则,举凡战前之预备,策略之运用,作战之布署,敌情之研判等,无不详加阐明,巨细靡遗,周严齐备,具有纯朴的唯物辩证思想,二千多年来一直被视为兵家之经典,至今仍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毛泽东对《孙子兵法》推崇备至,而孙子所主张的智、信、仁、勇、严则成为中国军人的“武德”。

展开全文

该书迄今最早的传世本为1972年山东银雀山出土的汉墓竹书《孙子兵法》,惜为残简,不能窥其全貌,经汉简专家整理小组整理,于1975年由文物出版社出版。现存最早的刻本为南宋孝宗、光宗年间的《十一家注孙子》本;又有《武经七书》本《孙子》,1935年中华学艺社影印。其注本以曹操注最早,《平津馆丛书》所收影宋本《孙吴司马法》中有《魏武帝孙子》。此后注家颇多,如清孙星衍的《孙子十家注》、朱墉的《武经七书·汇解》、夏振翼的《武经体注大全会解·孙子》,近人杨炳安的《孙子会笺》,今人吴九龙的《孙子校释》、吴如嵩的《孙子兵法新论》等。

《孙子兵法》,又称《孙武兵法》或《吴孙子兵法》,是中国现存最早的兵书,也是世界上最早的军事著作,早于克劳塞维茨《战争论》约2300年,被誉为“兵学圣典”。现存共有六千字左右,一共十三篇。作者为春秋时祖籍齐国乐安的吴国将军孙武。

《孙子兵法》是中国古代军事文化遗产中的璀璨珍宝,优异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内容博大精深,思想精邃富赡,逻辑缜密严谨,是古代军事思想精华的集中体现。

《孙子兵法》被奉为兵家经典。诞生已有2500年历史,历代都有研究。李世民说“看诸兵书,无出孙武”。兵法是谋略,谋略不是小花招,而是大战术、大聪明。如今,《孙子兵法》已经走向世界。它也被翻译成多种语言,在世界军事史上也具有重要的地位。汉代版《孙子兵法》竹简1972年出土于临沂银雀山汉墓中。

1始计篇

孙子曰:兵者,国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

孙子说:战争,是国家的大事,它关系到军民的生死,国家的存亡,不能不郑重观察研究。

故经之以五事,校之以计,而索其情:一曰道,二曰天,三曰地,四曰将、五曰法。道者,令民与上赞同也,故可与之死,可与之生,而不畏危也。天者,阴阳、冷暑、时制也。地者,远近、险易、广狭、死生也。将者,智、信、仁、勇、严也。法者,曲制、官道、主用也。凡此五者,将莫不闻,知之者胜,不知者不胜。故校之以计,而索其情,曰:主孰有道?将孰有能?天地孰得?法令孰行?兵众孰强?士卒孰练?赏罚孰明?吾以此知胜败矣。

因此要从五个方面进行认真的比较分析,从而了解敌我双方的真实情状,来推测战争胜败的可能性:一是道,二是天时,三是战场的地利,四是将领,五是严谨的军法。所谓“道”,就是从政治上使民众与君主的思想一致,这样,民众就能与君主同生死共患难,不会惧怕危急。所谓“天”,就是气候的阴晴、冷暑、四季节令的更替法则等。所谓“地”,就是指行程的远近、地势的险峻或平易,战地的广狭,是死地还是生地等。所谓“将”,就是看将领们是否具备智、信、仁、勇、严五种水平。所谓“法”,就是指部队的组织编制制度,军官的职责领域规定,军需物资的给予治理制度等。对这五个方面,将领都不能不做深刻了解。了解就能胜利,否则就不能取胜。因而,还要通过比较双方的具体条件来探究战争胜败的情形。这些条件是:双方哪一方的君主是有道明君,能得民心?哪一方的将领更有才能?哪一方天时、地利占得多?哪一方军中法令执行得好?哪一方兵力更强大?哪一方士兵更练习有素?哪一方奖赏与惩罚更严明?我凭着对这些情状的分析比较,就可知道战争胜败的情形了。

将听吾计,用之必胜,留之;将不听吾计,用之必败,往之。计利以听,乃为之势,以佐其外。势者,因利而制权也。

假如君上服从我的计策,用计作战定能胜利,我就留下;假如君上不听我的计策行事,用计必然失败,我就离开。好的计策被摘纳,还要营造有利的态势,以辅助对外的行动。所谓态势,就是依据如何有利于自己的原则,灵巧机动运用兵力,把握作战的主动权。

兵者,诡道也。故能而示之不能,用而示之不用,近而示之远,远而示之近;利而诱之,乱而取之,实而备之,强而避之,怒而挠之,卑而骄之,逸而劳之,亲而离之。攻其无备,出其不意。此兵家之胜,不可先传也。

用兵之道在于千变万化、出其不意。所以,明明能征善战,却向敌人装作柔弱无能;本来预备用兵,却伪装不预备打仗;要攻打近处的目的,却给敌人造成进攻远处的假象;要攻打远处的目的,相反却伪装作要在近处进攻;敌人贪心就用小利来诱惑他上当;敌人紊乱就乘机攻取他;敌人实力雄厚就要谨慎防备;敌人强大就暂时避开其锋芒;敌人轻易冲动发怒,就设法挑逗他,使其失往理智;对于小心谨慎的敌人,要千方百计骄纵他,使其丧失警觉;敌人舒适就设法骚扰他,搞得他筋疲力尽;内部团结的敌人,要设法离间他,让他分裂。在敌人没有预备时,突然发起进攻,在敌人意料不到的情状下摘取行动。这些都是军事家克敌制胜的诀窍,对于作战计划,阴谋阴谋不能还没做就到处传。

夫未战而庙算胜者,得算多也;未战而庙算不胜者,得算少也。多算胜,少算不胜,而况于无算乎?吾以此看之,胜败见矣。

在战争未发动以前在决策上就估量能取胜的,是因为具备的致胜条件多;战争未发生前在决策上就估量不能取胜的,是具备的致胜条件少。具备致胜条件多就胜,少就不能取胜,何况一个致胜条件也不具备的呢?我们依据这些来分析战争双方,那么胜败结果就可预见了。

2作战篇

孙子曰:凡用兵之法,驰车千驷,革车千乘,带甲十万,千里馈粮,则内外之费,宾客之用,胶漆之材,车甲之奉,日费千金,然后十万之师举矣。

孙子说:用兵作战,一般要出动战车千乘,运输车千辆,集结士兵十万,沿途千里转运粮草。这样国内外的各种费用开支,招待使节、策士的用度,维修作战器械的胶、漆等素材费用,保养战车、甲胄的支出等,天天都要消耗数额浩大的资金。作好了这些预备后,十万大军才能出动啊!

其用战也胜,久则钝兵挫锐,攻城则力屈,久暴师则国用不足。夫钝兵挫锐,屈力殚货,则诸侯乘其弊而起,虽有智者,不能善其后矣。故兵闻拙速,未睹巧之久也。夫兵久而国利者,未之有也。故不尽知用兵之害者,则不能尽知用兵之利也。

所以,军队作战就要力争快速胜利,假如长久僵持,兵锋折损、锐气被挫,攻城就力竭,长期在外作战还必然导致国家财用不足。假如军队因久战筋疲力尽,锐气受挫,军事实力耗尽,国内物资枯竭,那么,其他诸侯国就会趁这个困窘局面举兵进攻,即使睿智高明的人也难以收拾好这个局面。用兵打仗,只听说计策不足但靠神速取胜的,没有见过有计策却要长久作战的。战争旷日持久而对国家有利这种事,从来就没有过。因此,不能完全了解战弊处的人,也就不能真正懂得战争的有利之处。

善用兵者,役不再籍,粮不三载,取用于国,因粮于敌,故军食可足也。国之贫于师者远输,远输则百姓贫;近师者贵卖,贵卖则百姓财竭,财竭则急于丘役。力屈财殚,中原内虚于家,百姓之费,十往其七;公家之费,破军罢马,甲胄矢弩,戟楯蔽橹,丘牛大车,十往其六。

善于用兵打仗的人,兵员不再次征调,粮饷也不用多次转运。各项军用从国内征取后,粮草补给在敌国就地解决,这样兵员粮草都可得到称心了。国家之所以因为打仗而贫困,是由于军队远征,物资不得不进行长途运输。长途转运百姓就会贫困。军队经过的地方物价必然飞涨,物价上涨就会使百姓财物枯竭,财物枯竭就更加难以应付赋役。民力耗尽,财物枯竭,国内财政空虚,百姓的资财耗往了十分之七。国家的资财,由于战车破损了,战马疲病了,盔甲、矢弩、矛盾、牛、车之类的缺失,耗往了十分之六。

故智将务食于敌,食敌一钟,当吾二十钟;萁秆一石,当吾二十石。

因而,明智的将领总是力求从敌方夺取粮草,从敌方夺取一钟的粮食,就相当于从本国启运时的二十钟;就地夺取敌人饲草一石,相当于从本国启运时的二十石。

故杀敌者,怒也;取敌之利者,货也。车战得车十乘以上,赏其先得者,而更其旌旗,车杂而乘之,卒善而养之,是谓胜敌而益强。

要让战士勇猛杀敌,就要激发他们对敌人的愤怒,激励他们;要让战士夺取敌人资财,就要善于奖赏他们。因此在车战中,凡缴获战车十辆以上的,就奖赏最先夺得战车的士卒,并且更换敌战车上的旌旗,将其混合编进自己的车阵之中;对于俘虏,要优待他们,使他们有回顺之心,这就是所谓战胜敌人而使自己日益强大的方法。

故兵贵胜,不贵久。故知兵之将,生民之司命,国家安危之主也。

所以,作战最重要、最有利的是速胜,最不宜的是旷日持久。真正懂得用兵之道、深知用兵利害的将帅,把握着民众的生死,主宰着国家的安危。

3谋攻篇

孙子曰:夫用兵之法,全国为上,破国次之,全军为上,破军次之;全旅为上,破旅次之;全卒为上,破卒次之;全伍为上,破伍次之。是故百战百胜,非善之善者也;不战而屈人之兵,善之善者也。

孙子说:大凡用兵的原则,使敌举国不战而降是上策,经过交战击破敌国使之降服就次一等;使敌国全军不战而降是上策,武力击破而取胜就次一等;使敌人全旅不战而降是上策,击破敌旅而取胜就次一等;使敌全卒不战而降是上策,击破敌卒使之降服就次一等;使敌全伍不战而降是上策,击破敌伍而取胜就次一等。因此,百战百胜,不算是最好的用兵策略,只有在攻城之前,先让敌人的军事能力(包括指挥能力和作战能力)严重短缺,根本无力反抗,才算是高明中最高明的。

故上兵伐谋,其次伐交,其次伐兵,其下攻城。攻城之法为不得已。修橹轒辒,具器械,三月而后成,距堙,又三月而后已。将不胜其忿而蚁附之,杀士卒三分之一而城不拔者,此攻之灾也。

所以上等的用兵策略是以谋略胜敌,其次是以外交手段胜敌,再其次是出动军队交兵胜敌,最下等的是攻城。攻城是在不得已的情状下才摘取的策略。为了攻城,修造蔽橹、轒辒,预备各种攻城器械,需要花费三个月时间;堆积攻城的土山,又需要三个月的时间。这时,将帅们已经非常焦躁忿怒,驱赶着士兵像蚂蚁一样往爬梯攻城,士卒伤亡三分之一而城还不能攻下,这便是攻城带来的灾祸啊!

故善用兵者,屈人之兵而非战也,拔人之城而非攻也,毁人之国而非久也,必以全争于天下。故兵不顿而利可全,此谋攻之法也。

所以,善于用兵的人,使敌军让步而不依靠交战;攻占敌城不用依附强攻;消亡敌国而不依靠和敌人打持久战。一定要用全胜的战术争横于天下,做到军队不受挫而取得全面的胜利,这便是以谋略战胜敌人的方法。

故用兵之法,十则围之,五则攻之,倍则分之,敌则能战之,少则能逃之,不若则能避之。故小敌之坚,大敌之擒也。

因此,用兵的原则是,有十倍于敌人的兵力就包围消亡敌人,有五倍于敌人的兵力就猛烈进攻敌人,有多一倍于敌人的兵力就分割消亡敌人,有与敌相等的兵力就要努力抗击敌人。比敌人兵力少时就撤退,比敌人兵力弱就避免正面于敌交战。兵力弱小假如顽固硬拼,就势必会被强大的敌人俘获。

夫将者,国之辅也。辅周,则国必强;辅隙,则国必弱。

将帅,是国君的辅佐。假如辅佐得周密,国家就强大;辅佐有疏漏,国家就一定衰弱。

故君之所以患于军者三:不知军之不可以进而谓之进,不知军之不可以退而谓之退,是谓“縻军”;不知三军之事,而同三军之政者,则军士惑矣;不知三军之权,而同三军之任,则军士疑矣。三军既惑且疑,则诸侯之难至矣,是谓“乱军引胜”。

君主对军事行动造成危害的情状有三个方面:不懂得军队不能前进而命令他们前进,不懂得军队不能后退而命令他们后退,这喊束缚军队;不懂军中事务却干涉军中行政治理,就会使军中将士产生迷惘;不懂军中权谋之变而往干涉军队的指挥,就会使军中将士产生疑虑。假如三军将士既迷惘又疑虑,那么,诸侯乘机起而攻之的灾难就到来了。这就喊自乱其军而丧失了胜利。

故知胜有五:知可以战与不可以战者胜,识众寡之用者胜,上下同欲者胜,以虞待不虞者胜,将能而君不御者胜。此五者,知胜之道也。

所以,预知胜利的情状有五种:懂得什么条件下可以打或者不打的,能够胜利;懂得众与寡的灵巧运用的,能够胜利;全军上下一心,同仇敌忾的,能够胜利;以有预备之师击无预备之敌的,能够胜利;将领富于才能而国君又不从中干预牵制的,能够胜利。这五种就是预知胜利的方法。

故曰:知彼知己者,百战不殆;不知彼而知己,一胜一负,不知彼,不知己,每战必殆。

所以说:对敌人的情状和自己的情状都有深刻的了解,作战就不会失败;不了解敌人但了解自己的情状,胜败的机率各一半;既不了解敌人又不了解自己的,每战必败。

海洋之灾出装
躲不住了!杭城爆火野奢疗愈酒店,私享避世山野森林,全villa独栋别墅,自驾1h直达~ 五村十年话变迁——循着习近平总书记山西乡村观察足迹看乡村振兴
相关内容
发表评论

游客 回复需填写必要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