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游戏攻略世界遗产皇冠上的钻石,凭什么是天坛?

世界遗产皇冠上的钻石,凭什么是天坛?

misa2 03-27 3次浏览 0条评论

世界遗产皇冠上的钻石,凭什么是天坛?

假如用一句话来概括天坛的意义,它是 北京的 文化象征,是与故宫、天安门一道, 最能代表中国的建筑之一。

明清两代皇帝在这里 祭奠上天、 祈求五谷丰登,它代表了中华民族传承了5000年的 自然与天地看念。也正因为如此,在刚刚闭幕的 COP15(联合国《生物多样性公约》第十五次缔约方大会)宣扬片中,古老的天坛焕发出了新时代的生命力,成为 整个中国的文化符号。

祈年殿前的祈年门,是一个绝佳的取景框。

摄影/高江峰

1986年, 英国女王来到天坛,当时的 天坛总工程师徐志长先生随同讲解。他向女王介绍, 祈年殿是皇帝向上天祈求风调雨顺的地方。

女王说 欧洲人以前也 求过雨, 为何中国还求风?徐先生回答说人们的主食都是 禾本科植物, 要靠风媒传粉,假如它们抽穗开花时没有风,就不能长得充足坚固,就会减产。女王连连表达,说东方的文化了不起,在欧洲只求雨,而 中国追求更加综合和完美的环境气候系统。

展开全文

女王参看完祈年殿,走到祈年门快要离开这里的时候,突然表达还没看够这个“ 漂亮的大圆殿”,又折返回来看了一遍。

天坛的部分建筑细节。

摄影/吴学文,制图/九阳

1998年春节, 国际古迹遗址理事会主席兰德·席尔瓦来到北京天坛观察,他形容天坛是“ 世界遗产皇冠上被遗忘的钻石”。11个月后,在日本召开的世界遗产保护委员会全委会上, 天坛以全票通过,被采纳列进“ 世界遗产名录”。

为什么是天坛?

它是中国历史上拥有 最高艺术性和 最强思想性的建筑群之一,是孕育着中国人古老哲学中 天地看念的载体,也是古人“ 天人合一”、极尽科学 营造理念的集中体现。

其实“天坛”里没有天坛

说起天坛,我们的 第一反应可能是它—— 祈年殿。它是天坛中当之无愧的“明星”,也由此成为了整个天坛的代表符号。但是, 祈年殿并不是皇帝祭天的所在。清代北京 皇家祭奠建筑合称为“ 九坛八庙”, 天坛包括了其中的 两个: 行祈谷礼的祈年殿与 祭天的圜丘。

与北京城的规划类似,天坛也有自己的中轴线。

摄影/马文晓

天坛,是一个建筑群落的聚集。按照功用划分,包括了 互不相属的 圜丘坛、 祈谷坛,以及配套的的 斋宫、 牺牲所等附属建筑, 我们找不到单独一座名为“天坛”的建筑。

天坛平面图。

制图/鱼一条九阳

其实祈年殿的出现,完全来自明太祖朱元璋的一次“奇思妙想”。

作为农民出身的“ 草根皇帝”, 明太祖朱元璋非常纯朴地认为, 天地就像是人的父母。 天坛与地坛分开祭奠,就如同是 父母分居,这怎么看也不是什么家庭和睦的迹象。于是 他下令将天坛与地坛合并,在都城 南京的 钟山之南兴建 大祀坛。

后来 明成祖朱棣迁都北京,他按照南京城的规划直接“复制粘贴”,在 正阳门外建造 天地坛。直到一百年后的 嘉靖九年(1530年),随着皇帝又一次“异想天开”的诸多 礼制改革, 天坛与地坛又被重新分开。

制图/鱼一条九阳

嘉靖皇帝重新恢复了自古以来祭天的准则模式,在天坛中兴建圜丘。而至于原本合祀地的 大祀殿,则按照皇帝的意思推倒重建,成为了今天 祈年殿的前身。

在历史上,祈年殿曾经历过四次“版本更新”,我们如今见到的祈年殿重建于清光绪十五年(1889年),是保存至今明清天坛建筑中最新的一座。

历史上的祈年殿。

制图/鱼一条九阳

每年 农历正月的 孟春时节,万物复苏,清朝皇帝将会来到 祈谷坛上的 祈年殿行 祈谷礼,祈求一年风调雨顺、五谷丰登。

祈年殿,是把时间体现得最好的建筑。圆形,是开始,也是结束。它巧妙地将指挥农业生产的 节气、 月令等元素融进设计之中,象征着 周而复始的时间流动。

一层一层剥开祈年殿,我们能看到哪些细节?

制图/鱼一条九阳

古人在祈年殿上使用了大量 蓝色琉璃瓦,最大限度地描摹他们心中至高无上的天。

它高高在上,令人仰而视之

但它又恬淡自然地融进到了碧蓝的天空之中。

特别顶部的金色宝顶

如同镶嵌在蓝天之中的一块金色宝珠

这里就是天国的一角。

象征着天的祈年殿,与蓝色的天空融为一体。

摄影/高江峰

我们为什么要祭天

在 我国古代所处的 农业社会, 农业生产是一切的根源。受 东亚季风气候的影响, 作物的收成几乎全部取决于气候的好坏,也就是古人眼中“ 上天的意志”—— 一个在哲学层面上指挥世间一切事物运行的最高秩序, 仿佛全知全能的造物主。

1998年,国际古迹遗址理事会主席兰德·席尔瓦来到天坛,

他觉得皇穹宇内的屋顶完全没有大梁结构,像一把张开的巨伞,

相比横梁斗拱交错支撑的祈年殿更接近自然界中的天空。

图/视觉中国

中国皇帝自称天子,以“天”的名义来统治国家与人民。 祭天的仪式,既是 历代帝王证实自己 统治神圣性与合法性所必不可少的仪式,也代表了 百姓们祈求风调雨顺、 五谷丰登的最纯朴愿看。

圜丘东面,通往神厨与宰牲亭的走牲道。

摄影/吴学文,制图/九阳

对于天的崇拜跨越了世界各民族与文化间的隔阂: 古巴比伦神话中 天神安努为 众神之父, 希腊神话中的 神王宙斯是 天空与闪电之神, 欧亚草原上的 游牧民族也信仰着 长生天。 与中国人类似,他们修建了许多神殿来祭奠心中的神明。 但又与中国人不同,他们将天视为真正的神明,而非是一个人格化的万物主宰。

天坛的英文名称(Temple of Heaven)借鉴了 所罗门王的“天国圣殿”(Heavenly Temple of Solomon ),它是一座 类似西方教堂般神圣的宗教与祭奠建筑。只是天坛所供奉的对象 并非是虚无缥缈的神灵,而是我们心中 具象化的“天”, 以及这普天之下,包括你我在内的芸芸众生。

相比华贵堂皇的祈年殿,空荡荡的 圜丘看起来仿佛是一个未完工的半成品。但在返璞回真的解构之后,这种极简主义的造型才是 天坛的最初形态。

空旷的圜丘之上,承载的是古人为天搭建的至高圣殿,

是只有聪明人才能看到的“皇帝的新殿”。

摄影/龙脉航拍

“ 天似穹庐 笼盖四野”,在我国古人的宇宙看念中,天空就像一块圆形的穹庐,笼罩住了方形的大地,这便是我们所熟知的“ 天圆地方”。

早在洪荒初开的 新石器时代,我国古人通过看测天象,把握了以地球和月亮公转为周期的 天文历法,并将一年平均分成二十四份,制定了 二十四节气指挥农业生产。

这些源自上古的祭坛与看象台,与后世的圜丘形制几乎如出一辙。

距今5000年的红山文化祭坛。

图/《牛河梁:红山文化遗址挖掘报告(1983-2003年度)》,制图/九阳

高敞、 通旷、 开远,作为天的象征,这是 圜丘在古人心目中的 空间意向。

我国历朝历代政权几乎都建有圜丘,而 清朝人仿佛强迫症般追求极致细节的雕琢,赋予了它更多的 象征意义。

“崇崇圜丘,隆隐天兮”,

这是圜丘在古人心目中的象征意义。

制图/鱼一条九阳

古人以 阳为天, 为白昼;以 阴为地, 为黑夜。每年的 冬至日,是一年中 白昼最短的一天 。随着冬至日太阳的初升,枯竭到极点的“阳气”亦随之萌发,这是专属于“天”的瞬间。因此, 祭天的时间就是在每年冬至的日出前七刻,由皇帝亲自迎接冬至日出的第一缕曙光。

从1644年 顺治进关,到1912年 溥仪退位。 在清朝统治中国的268年时间中,每年举行的祭天大典从未断绝。就算是皇帝因故不能亲自前往,也要差遣王公大臣代行祭奠。

乾隆皇帝在85岁的高龄时,依旧顶着冬日的冷风亲自来到圜丘,足见皇帝对于上天的敬畏与真诚。

清朝皇帝祭天流程。

制图/鱼一条九阳

天人合一,是古人极致的理性与聪明

在 营造理念的维度,天坛的高度已然超脱了颐和园、圆明园这些 园林式建筑。因为 天坛所服务的对象并非是生活在世间的人,而是被神化过的天。就算是位居九五之尊的皇帝,在天坛中也只能屈居第二。

为了塑造上天至高无上的神圣与威严,天坛的营造无不体现着极致的尺度与秩序。

点击查看天坛营造尺度示意图

祈年殿正俯视图。

摄影/龙脉航拍,制图/鱼一条九阳

5丈,这是明清两代规划大型建筑时常用的准则模数。 天坛中的各处建筑群落,都可以被划进一个个以5丈为单元的平面网格之中。

这种精确的尺度规划给了工匠留有设计上的更余外地,由建筑自身延伸至四周的环境。

在清王朝灭亡之后,天坛被开垦为公园,面向全体人民开放。这使得我们可以通过作为游客的 普通人视角, 重新审阅这拥有这宗教般神圣的皇权禁地。

我国古人认为,建筑并非是一座冰冷的单一构造,它应当与四周环境、以及它所服务的对象一起,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 古人的匠心营造,是天坛绵延600年旺盛生命力的源泉。

丹陛桥中路是专属于上天的“神路”,就连皇帝祭天时也只能走在右手侧的路上。

摄影/吴学文,制图/九阳

行走在长达300余米的 丹陛桥上,随着人位置的爬升与视角的拉近,原本高悬于空中的 祈年殿逐步被前景覆盖着绿色琉璃瓦的 南砖门所遮挡。复行穿过南砖门, 祈年门訇然中开的门洞形成一道绝佳的 取景框,在狭隘的视界中将祈年殿院落整个收进其中。

这是与苏州园林类似的“ 抑景”手段,在段段20余米的一抑一扬之间,祈年殿“ 失而复得”的惊喜将令每一位看到它的人将目光聚焦于这座完美的建筑之上:曲线轮廓布满韵律感的三层 祈谷坛台基,在阳光下反射出夺目金光的龙凤 和玺彩画,以及覆盖着蓝色琉璃瓦、与蓝天白云接壤高耸 殿身。

从圜丘丹陛桥远眺祈年殿。

摄影/吴学文

在整座北京城中,天坛是占地面积最大的一处建筑单元,整体面积达到 273万平方米, 约是紫禁城的4倍。

但在如此大的领域之内,天坛却仅仅布置了5处建筑群,将大量的“留白”面积都交给了柏树往填补。

天坛与紫禁城面积对比。

制图/鱼一条九阳

就算在万物肃杀的 冬日, 柏树依旧保持 青翠而不凋落,由此营造出一种 清幽而 肃静的庄重氛围。在我国古代坛庙祭奠建筑之中,柏树也被称为“ 仪树”,是与建筑本身同样不可缺少的标配。

古时的北京城还没有现在这么多高楼大厦,站在 圜丘上举目四看,只能见到 头顶的蓝天与脚下 苍翠的森林, 仿佛是被这片绿色的海洋托举在天地之间。在这祭天的瞬间,皇帝就被神化为了人世间唯一的“天子”。

这便是古人孜孜追求的“天人合一”,也是现代人眼中“美”的根源。

冬至清晨的圜丘,一如古时皇帝祭天后所见的景色。

摄影/吴学文,制图/九阳

德国哲学家谢林曾说: 建筑是凝聚的音乐。这本是对于建筑艺术形式的抽象回纳,而 天坛却在建筑营造上具备实实在在的声学特征。

当皇帝站在 圜丘中心的天心石上朗读祭文, 声波经过光滑的 坛面与 栏杆多次反射,源源不绝地 传回他自己的耳中, 仿佛天下万民都在回应着他的祈求,即为“ 亿兆景(yǐng,同影) 从”。

圜丘回声原理。

制图/鱼一条九阳

天坛建筑中的另一项 声学杰作,是位于皇穹宇院落中的 回音壁。

天坛回音壁航拍。

摄影/马文晓,制图/九阳

乾隆十七年(1752年),在对天坛的大修之中,工匠们使用了产自山东临清的 澄泥砖,将本是泥塑的皇穹宇院落改为砖砌。这种澄泥砖与故宫大殿中展地的“金砖”同源, 表面极其光滑细腻。

当两人分别站在院墙的东西两端,说话时产生的声波沿着光滑的圆形围墙不断反射传播,以曲线的方式跨越了东西两座配殿的阻碍,听起来就像打电话一般清楚可辨。

天坛回音壁声学原理。

制图/鱼一条九阳

不过,与精心设计的圜丘天心石不同, 回音壁的产生很可能只是源自一次完美的巧合。因为天坛建筑的核心理念只有一个,就是服务于人间九五之尊的皇帝,侍奉神圣而至高无上的“天”。试问,在祭天仪式的庄重场合下,又有谁胆敢往窥听皇帝的喃喃私语呢?

天坛,属于你和我——属于全人类

“童话大王” 郑渊洁曾经畅享过一段 鲁西西在 天坛回音壁发生的奇遇,那是鲁西西在回音壁听到了 两位明朝工匠的对话。他们认为自己的名字会随着天坛而流芳百世,然而并没有,天坛公园的简介上只写着“明朝××皇帝修建天坛”的字样。

如今的祈年殿,早已不再是高不可攀的皇家禁地。

摄影/闻家麟

鲁西西替这两位民工伤心。她又来到回音壁,把嘴贴近回音壁,大声说:“我是你们五百年以后的后代,我往返音壁听到你们的声音了。 我知道回音壁是你们民工修建的,不是皇帝修建的。你们闻声了吗?”

你所不知道的天坛趣事。

制图/鱼一条九阳

随着 清王朝的灭亡,天坛失往了 专属于封建帝王的礼教意义,祭奠的场面也与我们现代人的生活渐行渐远,甚至显得有些不合时宜的“封建迷信”。也许古人信仰神灵并不存在,也许我们已经把握了改造自然的手段与能力,但他们 敬畏自然、 与自然协调相处的思想,在气候与环境转变愈演愈烈的当代,对我们依旧有着许多借鉴意义。

古老的天坛与新时代的国贸天际线。

摄影/龙脉航拍

曾经的 封建帝王假借虚无的“天”来 保护自身统治的合法性,他们所崇尚的天也许确实存在, 但它绝非是皇帝这孤家寡人才有权置喙的禁脔。

如今,天坛已经成为了北京最受人欢迎的市属公园,这座 永恒的圣殿,是全 人类的共同遗产,它平等地 回属于我们—— 这天下的一切黎民百姓。

天下者,非一人之天下,乃天下之天下也。

祈年殿的日落。

摄影/张旭鸿

参考资料

赵克生著. 明朝嘉靖时期国家祭礼改制. 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06.06.

王贵祥著. 北京天坛. 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 2009.05.

梅立峰. 尺度与秩序:天坛建筑艺术研究[D].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 2011.

曹鹏. 北京天坛建筑研究[D]. 天津大学, 2002.

王坤. 天坛回音建筑演进轨迹及其文化意蕴[D]. 黑龙江大学, 2008.

谷健辉. 明清北京天坛型制渊源及象征意义研究[D]. 山东大学, 2004.

丁一. 明嘉靖时期天坛圜丘建筑与回音现象研究[D]. 黑龙江大学, 2011.

汤定元.天壇中几个建筑物的声学问题[J].物理,1953,(第2期).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山西队,山西省考古研究所,临汾市文物局.山西襄汾县陶寺中期城址大型建筑ⅡFJT1基址2004-2005年挖掘简报[J].考古,2007,(第4期).

参考资料

赵克生著. 明朝嘉靖时期国家祭礼改制. 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06.06.

王贵祥著. 北京天坛. 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 2009.05.

梅立峰. 尺度与秩序:天坛建筑艺术研究[D].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 2011.

曹鹏. 北京天坛建筑研究[D]. 天津大学, 2002.

王坤. 天坛回音建筑演进轨迹及其文化意蕴[D]. 黑龙江大学, 2008.

谷健辉. 明清北京天坛型制渊源及象征意义研究[D]. 山东大学, 2004.

丁一. 明嘉靖时期天坛圜丘建筑与回音现象研究[D]. 黑龙江大学, 2011.

汤定元.天壇中几个建筑物的声学问题[J].物理,1953,(第2期).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山西队,山西省考古研究所,临汾市文物局.山西襄汾县陶寺中期城址大型建筑ⅡFJT1基址2004-2005年挖掘简报[J].考古,2007,(第4期).

来源:微信公众号“地道风物”

编辑:邓汝濛

【声明:本号为“全民阅读妥善”官方公益账号,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涉嫌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dnf物理暴击宝珠有哪些
穿越600年,为什么这里最中国? 中国木结构文物建筑保护的原则与实践(上)
相关内容
发表评论

游客 回复需填写必要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