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游戏攻略中国木结构文物建筑保护的原则与实践(上)

中国木结构文物建筑保护的原则与实践(上)

misa2 03-27 3次浏览 0条评论

中国木结构文物建筑保护的原则与实践:学习《北京文件》的初步体会(上)

晋宏逵

2007年5月24日至28日,中国国家文物局、国际文化财产保护与修复研究中心、国际古迹遗址理事会和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中心联合主办的“东亚地区文物建筑保护理念与实践国际研讨会”在北京成功召开,起草通过了《北京文件:关于东亚地区文物建筑保护与修复》。(以下简称《北京文件》,《中国文物报》于6月15日发布了文件的中文版)不久前,国家文物局提给予故宫博物院《北京文件》的附件《关于北京世界遗产地保护与修复的评判与意见》(英文版)。(以下简称《评判与意见》)故宫博物院作为世界遗产地故宫的直接治理者,学习和实践《北京文件》将是我们的一项长期任务。我参与了这次会议和《北京文件》的起草工作,受到教诲和启发。我以《北京文件》的理论论述和《评判与意见》对北京三处遗产地保护工程的推断作为准则,检验和评估正在进行中的故宫维修工程,取得一些新的熟悉。现在把自己的探求写出来,请会员们指责指正。

太和殿

1. 从世界文化多样性的角度熟悉故宫古建筑的特征

《北京文件》重申并发展了《奈良真实性文件》和《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文化多样性世界宣言》的主要看点,阐明“文化多样性是人类精神和思想丰盛性的体现,也是人类遗产特殊性的组成部分。因此,摘取审慎的态度至关重要。在修复过程中必须足够熟悉到遗产资源的特性,并确保在保护和修复过程中保留其历史的和有形与无形的特征。”显然,熟悉故宫古建筑的特征,是保护它们的前提。

1.1. 中国木结构古建筑的素材与构造特征

在全球的视野上观察中国木结构古建筑的突出特征,建筑学家有多种概括。最有影响的,当属20世纪30年代林徽因先生著《论中国建筑之几个特征》、《清式营造则例.第一章》和20世纪50年代梁思成先生著《中国建筑的特征》。 (注1)

梁思成先生认为:“中国的建筑体系是在世界各民族数千年文化史中一个特殊的建筑体系。它是中华民族数千年来世代体会的累积所发明的。这个体系分布到很广大的地区:西起葱岭,东至日本、朝鲜,南至越南、缅甸,北至黑龙江,包括蒙古人民共和国的区域在内。这些地区的建筑和中国中心地区的建筑,或是同属于一个体系,或是大同小异,如弟兄之同属于一家的关系。” (注2)

展开全文

他们指出,中国主要建筑素材为木,次加砖石瓦之混用。中国的木造建筑结构原则是“架构制”,这种素材与结构的自然特征再加以艺术的发明,就形成了中国建筑的“超等特色,使中国建筑占极高的美术位置的,而同时也是中国建筑之精神所在。这些特色最主要的便是屋顶、台基、斗栱、色彩和均称的平面布置。” (注3)

林先生逐项阐明,中国建筑屋顶所具有的尽善尽美的曲线风尚是结构法所促成的。屋脊上各种装饰构件的配置和位置显露基本结构上的节段,自然合理。斗栱是柱与檐之间最妥当的关节,同时也是檐下的一种点缀。“因为木料不能经久的原始缘故,中国建筑又发生了色彩的特征。涂漆在木料的结构上为的是:1.保存木质抵制风日雨水,2.可牢结各处接合关节,3.加增色彩的特征。这又是兼收美看实际上的好处,不能单以色彩作奇异繁华之表现”。 (注4)

可见,中国古建筑体系的核心特征是由素材特性衍生的。成造台基的石材,成造架构的木材都是自然素材,砌筑墙体以及展墁地面的砖和展盖屋顶的瓦及其粘接素材石灰是人工烧造的。油漆彩画素材使用了多种有机物。由于中国古建筑使用的素材种类特殊丰盛,而不同素材的生命周期有很大的差异,总有一些素材随着生命周期的客看法则需要被维修直至更换,一个建筑群经常有新旧建筑并存,一座建筑的不同部位也经常存在一个新旧并存的过程,这就是建筑保养和维修的结果,只要台基和木构架尚良好的建筑都可以进行保养和维修,这是木结构建筑和其他非永久素材建造的建筑得以长期保存的传统手段。

午门

1.2. 故宫建筑的特征与文化内涵

与中国其他类型古建筑相比较,宫殿建筑除了上述普及特征之外,还具有其他特征,这些特征表现为突出的建筑历史和艺术价值。正如林徽因先生评判的那样:“以整个故宫来说,那样庄重雄伟的气势;那样富于组织性,又富于图画美的体形风尚;那样处理空间的艺术;那样的工程技术,外表轮廓,和平面布局之间的统一的整体,无可否认的,它是全世界建筑艺术的绝品,它是一组伟大的建筑杰作,它也是人类劳动发明史中放出异彩的奇迹之一。” (注5)

而这些特征的生成源于其内涵的文化因素。试择其要者列举如下:

以封建礼制为理论指挥:紫禁城建筑的主题是通过无比的雄伟壮丽来表现皇帝至高无上的地位。这个主题由2200年前西汉丞相萧何说出来,后来逐渐形成一整套理论。紫禁城按照这些理论、礼仪制度的规定进行规划建设,建筑艺术从属于礼制规定。首先,在规划上体现“择中而立”、“敬天法祖”的思想,把紫禁城规划在北京城市中心,与首都城市形成统一的构图。经过明清两个王朝的建设,北京城以宫城为中心,西侧和北侧安顿皇家园林、南侧之东设置太庙来祭奠祖先,南侧之西设置社稷坛,祭奠作为农业国家象征的社稷,官署和皇家服务机构都集中在皇城里。在紫禁城内,则要容纳封建礼法制度所确定的所有功能,包括皇帝作为国家最高领导履行政务职能的需要和作为第一家庭的生活需求,以及皇家文化活动、供奉佛教、道教、娱乐、休息等各方面需求,为天下作则。

午门

以继续“祖制”和传统为原则:中国宫城建设有2000多年的历史,通过文献记载和后代向前人的模拟,形成稳定的传统建筑模式。院落是传统建筑的基本布局单元,紫禁城建筑也是以院落为单元,按照使用功能分为防备体系、外朝和内廷三大部分。防备体系占地约31公顷,包括城墙和护城河。外朝在城南半部,占地约28公顷,是皇帝举行重大礼仪活动的场所。按三条纵轴线布置三组院落:中心轴线的前朝、东侧轴线的文华殿和西侧的武英殿。内廷在故宫的北半部,占地约41公顷,是皇帝处理日常政务的办公区和家庭所在。建筑群用长街大致分成5列纵长的长方形,中心轴线上是乾清宫和御花园。它的左右如众星拱卫北辰一样安顿嫔妃和孩子们的居所。在这些主要建筑的左右和后部安置着为皇家服务的众多机构。紫禁城建筑部署是用纵深的轴线来安顿多组院落,每个院落依据建筑功能安顿多座建筑,这些建筑有主有从,有正有配。清楚地表达了封建社会制度所规定的等级和秩序。大约从曹魏邺城开始,宫城建设突出了中轴线的布局。紫禁城将中轴线突出至极致,它是贯穿北京全城7.8公里中轴线的中心部分。所有院落整体上沿中轴线对称布置,而且紫禁城中体量最大、等级最高的建筑都放在中轴线上。中轴线前段是一系列的礼仪性质的门,表现五门三朝的制度。午门的凹字形高台建筑则至少延续了唐代大明宫含元殿以来宫城正门的型制。

东南角楼

以官修的建筑术书为依据:中国从商代就产生了“工官”制度,宫殿建筑在数量、体量、质量方面始终远远优于民间建筑。而且对斗栱制度的研究表明,唐代建筑已经具备了高度准则化。虽然目前只发现两部完全的官修建筑术书,但是有理由信赖宫殿建筑是按照官方发布的建筑准则进行营造的。也因此使紫禁城建筑具有了整体统一协调与个体丰盛多彩的审美效果。紫禁城内木结构建筑的等级、样式、体量等差距浩大,但是他们却拥有共同的外看,白色的汉白玉石台基、红色为主的房屋本身、黄瓦覆盖的大屋顶以及屋檐下青绿色的彩画,构成了紫禁城建筑群雄伟统一的色彩基调。同时各个院落随功能的区别和时代的演进表现出各自的特色。这种特色的形成主要依靠富于转变的院落空间系列和传统工艺营造的漂亮。构成建筑本体美的传统工艺主要有三类,即遍布全城的石雕艺术、琉璃烧造的建筑构件和室内外的建筑彩画。营造建筑内部空间艺术的手段是内檐装修。紫禁城古建筑的内装修高贵典雅、多彩多姿、精致绝伦,发明了不同的室内空间氛围,称心了使用功能,表达了建筑之美。如乾隆花园的内装修使用最宝贵的紫檀,镶嵌了玉雕、双面丝绣、“竹黄”浮雕、竹丝底纹,等等江南手工艺,艺术效果丰盛、儒雅与富贵。还使用了诞生在欧洲的艺术“通景画”、“线法画”,移植为室内天顶画、壁画,倦勤斋通景画的藤萝造就了永远的春天。这样皇帝和他的家庭实际居住的房屋面积很小,但通过装修、书画和收躲品却构成了古代中国最高等级的文化品味,耐人觅味。

西北角楼

以官营为基本组织治理制度:工官制度的内容之一,是把封建社会的赋役制度与官方营造活动结合在一起。这个制度不仅解决劳动力,也把把握建筑工艺技术的专业人才作为一种身份确定下来,甚至世袭。这种制度清代逐渐松动,但是宫殿建筑却始终是由皇家进行组织治理,有些皇帝甚至亲自参与建筑设计。这就保证了宫殿建筑可以进行大规模的建设,可以使用最优质的素材、最优良的技术、进行最精美的施工,形成有别于民间的“内工”手法与技术要求。

故宫古建筑的外在特征是有形的,需要认真体验与总结。这些有形的特征源于历史的积淀,源于文化的培植,通过一套完全的组织制度,最后经过工匠的手艺结晶成为建筑。在保护维修过程中必须特殊注重保存这些有形的特征,因为有形特征的改变和消失也意味着无形特征的永远流失,给人类多样性的文化资源造成无可弥补的缺失。

2. 文物建筑的理论体系与保护原则的统一

会议回忆了《威尼斯宪章》和1972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通过《保护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公约》(以下简称《公约》)以来国际社会一系列关于文化遗产保护的意见、宪章、宣言、决议,还有澳大利亚的《巴拉宪章》和中国的《中国文物古迹保护准则》(2000年版,下文称《中国准则》)。指出:“各国遗产保护机构自现代保护运动发起以来从各自保护实践中以及从世代相传的文物建筑保护的传统做法中总结的原则和体会,也在此次会议上受到了关注。”

箭亭

2.1. 国际社会对中国文物保护原则的肯定

1931年的《雅典宪章》发表标志现代保护运动开始,现在已经发展成为国际社会的共同运动。1972年发起的《公约》到第30届世界遗产大会时,共有185个国家缔约,138个国家的830项遗产列进《世界遗产名录》。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及国际古迹遗址理事会等有关组织通过制定宪章和组织国际会议的形式,指挥和规范各国的保护活动,使之日益专业化、科学化。并积极倡导国际古迹遗址理事会的各个国家委员会在《威尼斯宪章》的基本原则下制定发布适用于本国家的原则。从1979年起,澳大利亚、加拿大、巴西、新西兰、美国和日本先后发布了本国的宪章或准则。中国早在20世纪30年代,就由政府发布了《古物保存法》。1982年,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发布《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2000年,经国家文物局推举,中国文物古迹保护协会发布了《中国文物古迹保护准则》。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法律和理论体系。《评判与意见》说:“与会者认可了由〈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和〈中国文物古迹保护准则〉所确定的国家级框架,这个框架为保护中国文化遗产的真实性提供了应有的重视、正确的定义和严厉的规定。”这是国际文化遗产保护界第一次发表对中国文物保护法律和理论体系的评判,阐明中外有着共同的熟悉基础,以及在这个基础上对《公约》各缔约国的文化传统和保护实践、体会总结的理解与尊重。

雨花阁

2.2. 现代保护理论是一种方法论

《北京文件》提出:“现代保护理论可以被视为涵盖决策过程的方法论,这一决策过程从认知遗产资源的重要性和价值开始,并构成摘取相应保护处理的依据。”这是一个非常重要的论断,它提给予我们如何理解和熟悉国际文物保护理念的钥匙。这里所说的方法论,是在对世界文化多样性熟悉的基础上,把对遗产资源进行深刻的认知作为保护前提和依据,可以理解为是必须遵循的程序。由于遗产资源是多样的,保护与修复工作也是多样的,不存在固定方式或准则化的解决方法。不能把国际文物保护界发布的宪章、文件理解为具体的方法,任何一种方法都有针对性,因此也都有局限性,不能作为模式照移。因此《北京文件》告诫:“考虑到各个遗产地的文化和历史特性,修复工作不能不经过适当的论证和认知,就按照固定的使用方式或准则化的解决方法进行”。

2.3. 对文化多样性的理解是贯彻保护原则的基础

世界遗产委员会发布的《实施保护世界文化与自然遗产公约的业务指南》(以下简称《公约业务指南》)规定:“世界遗产的保护与治理须确保其在列进名录时所具有的突出的普及价值以及完全性和/或原真性在之后得到保持或增强。” (注6)

为实现这个目的,我国的文化遗产保护应该贯彻哪些原则呢?《中国准则》回纳了10个方面,即:1.必须原址保护,2.尽可能减少干预,3.定期实施日常保养,4.保护现存实物原状与历史信息,5.按照保护要求使用保护技术,6.正确把握审美准则,7.必须保护文物环境,8.已不存在的建筑不应重建,9.考古挖掘应注重保护实物遗存,10.预防灾祸侵袭。这些原则是对国际宪章的中国化,是对中国《文物保护法》的具体化。中国是一个地域辽阔、民族众多、文化遗产门类丰盛的国家,各类文化遗产面临的保护任务也有很大差异。也同样要区别特定地区、时代、民族的文化背景,正确熟悉文化遗产的特征,才能把这些原则真正贯彻下往。

慈宁门麒麟

3. 故宫维修工程对保护故宫真实性的追求

《北京文件》对真实性、特殊针对东亚地区文物古迹的真实性做了具体的定义和阐明。“真实性可以理解为信息来源的可靠性和真实性。文物建筑与遗址本身作为信息的来源具有根本的重要性;体现在诸如形式与设计、原料与素材、用途与功能、位置与环境,以及传统知识体系、口头传统与技艺、精神与情感等因素中。任何维修与修复的目的应是保持这些信息来源的真实性完好无损。在可行的条件下,应对延续不断的传统做法予以应有的尊重,比如在有必要对建筑物表面重新进行油饰彩画时。”这段话延续了《公约业务指南》的阐明,并且增加了对延续不断的传统做法予以尊重的内容,是针对东亚地区木结构文物建筑的特征而提出的。 (注7)

故宫维修工程的根本目的,正是为了保存故宫的真实信息来源并把它们传之永久。信息来源主要有三个方面:历史资料、文物建筑本身、非物质文化-传统手工艺技术。

3.1. 为故宫维修工程收集整理历史资料

有关故宫的历史档案是故宫历史信息的重要来源。故宫维修任务确定之初我们即安顿了收集整理工作。因为故宫档案目前分散在境内外多个机构,收集整理工作是一项长期任务。已经进行的有:1.与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协作,整理《奏案》和《奏销档》,并把它们全部数字化。这项工作已经完成,现我院文档信息系统收录《奏案》1074卷,54136件档案;《奏销档》741册,33774件档案。2.请中国紫禁城学会编辑整理《中国宫廷建筑大事编年》,在学会各同仁的努力下,明年可见成果。3.整理故宫博物院历年档案,建立数字化古建信息系统。截至2006年底,已经收录1623座建筑信息,其中图纸11272张,影像11422张,以及相关文字资料。4.整理、数字化院躲20世纪30年代中轴线建筑实测图,计划出版。5.整理《乾隆京城全图》及其副本,重新出版。

寿康门

3.2. 利用传统的和现代科技手段摘集蕴含于建筑本身的信息

文物建筑本身是最主要和最重要的信息来源,应该进行勘察测绘提取、笔录和研究这些信息,这是我国进行文物建筑研究和保护的基础工作,过往称为保护工程的“前期研究工作”,《准则》规定为程序内容。以前我院按照“四有”档案的要求,对紫禁城建筑普及进行过一次法式测绘。这一次我们进行的工作有:1.按照维修工程的要求,重新测绘了故宫总平面图,并按照工程计划,对故宫的每一座建筑进行传统的徒手测绘和勘察。2.与北京建筑工程学院协作,结合古建筑测绘,进行三维激光扫描的试验研究,发扬该技术对中国古建筑的认知和分析功能,笔录并监测古建筑的转变。3.研究用数码摄影的方法,真实笔录故宫内外檐彩画,存进古建筑数据库。4.与中国林业科学院木材研究所协作,进行古建筑大木结构木材树种及其物理力学性能变异性研究。最终将建立故宫古建筑木材树种数据库。5.对琉璃瓦进行成份检测。6.结合保护工程,对彩画颜料和新发现的素材进行成份检测。

3.3. 尽最大努力保存原型制、原结构、原素材,使用原工艺,恢复原格局

既然文物建筑本身是最根本的信息来源,而且文物本体具有唯一性,因此尽一切可能保存文物本体就非常重要。我们主要按照老一辈文物保护专家回纳的“四原”原则来操作,处理好两类问题,一是保存与更换的关系,二是必要的复原要有充足的依据。 (注8)

建福宫惠风亭

尽可能保存原素材。在做法上把握:1.属于原状的地面、墙体、石质构件,最大限度地保存。2.大木结构最大限度地少扰动,五年来,除了武英殿前殿和体仁阁等少数建筑进行了局部落架以外,大部分建筑只是检修。3.大木构件努力保存。普及发生的木柱糟朽一般用墩接方式部分保存原素材,少数完全丧失承载力的柱、梁进行了抽换和更换。4.屋面的琉璃瓦在拆卸时全面编号。只更换断裂破碎的,一些坯料完全而琉璃釉严重剥落污染的,进行清洗或回炉挂釉之后回原位。吻兽等装饰构件经清洗加固后全部回原位。5.内檐彩画没有夺救问题,全部原状保存。外檐彩画中保存现状还较好的在原位置保存,一部分进行了清洗加固试验。不能再陆续保存的老彩画残片进行揭取,保存到库房,原位置进行了复制或复原。

必要的复原主要针对后人对文物原状的改变,五年来的主要项目有:1.三大殿院落的东西庑房恢复外廊格局。2.太和门前东西朝房恢复被拆除的后檐柱、檩、枋;恢复传统灰背。3.一部分后人改变做法的砌体恢复为干摆做法。4.午门外檐彩画从19世纪60年代所做的宝珠吉祥草复原为和玺彩画。这些复原项目都经过认真研究,有确切依据。

御花园万春亭

3.4. 传承传统工艺技术的努力

《北京文件》对于传统工艺技术除了在“保护原则”、“文化多样性与保护过程”、“真实性”等三章中加以阐述以外(见上文),在“木结构油饰彩画的表面处理”一章中,还指出:“适当的传统技术和工艺应在任何可行的条件下加以使用。传统素材和相关知识也应得到不断研究,以增进对技术工艺的熟悉,并改良对其使用。”在“培训”一章,要求“要特殊重视倡议传统技能以及有关建筑工艺和其他传统技能的传承与夺救。这可能涉及在国家或地区层面建立协作伙伴关系,以便对上述知识进行鉴别与笔录,并将其纳进相关学校和培训中心的教诲和培训计划中。”《北京文件》对传统知识的足够的重视基于这样的熟悉,即传统知识体系、口头传统与技艺是文物建筑信息真实性的来源。对于以木结构为主要特征、需要经常维修来保持良好状态的中国古建筑,这一熟悉极其重要。因为他认可经过妥当维修的文物建筑仍然具有真实性。

故宫博物院在建国之初,聚集了北京当时最优异的古建筑各工种的匠师组建了自己的维修工程队伍。近六十年来,保障了故宫古建筑的安全,积存和传承了中国古建筑和宫殿建筑特有的技艺。为夺救濒临失传的技术,我们推行“师承制”,恢复诸如“裱糊”等工种,力图使各工种手艺保存和流传。如何在市场经济的大环境下使这支队伍存在、并陆续在保护故宫古建筑中发扬作用,我们还需要深进研究。

未完待续

注释和参考文献:略

作者:晋宏逵

微信来源:美术遗产

图片来源:姚忻

图文版权回原作者或机构所有,仅供学习参考,如有出进,请以原刊原文为准

dnf物理暴击宝珠有哪些
世界遗产皇冠上的钻石,凭什么是天坛? 格温对线细节和技能的详尽剖解
相关内容
发表评论

游客 回复需填写必要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