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游戏攻略传统文化书单丨让世界感受中国哲学的特殊魅力

传统文化书单丨让世界感受中国哲学的特殊魅力

misa2 03-27 2次浏览 0条评论

专业文史哲

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形成的一种特殊的文化体系,包括语言、文学、哲学、宗教、艺术、建筑、习俗、礼仪等多个方面,涵盖了中华民族的传统思想、价值看、道德看、审美看和行为准则等。

今天,小编就从哲学的角度解读中国传统文化,为各位读者奉上6本相关好书。

《老子今解》

点击书影,即可购书

陈高傭 著

ISBN:978-7-100-12262-7

开本:32开

出版社:商务印书馆

出版时间:2016年6月

定价:46.00元

向上滑动阅览

本书目录

凡例…………1

上篇…………3

下篇…………137

老子音韵…………294

关于《老子》札记…………318

整理后记…………319

内容简介

本书依据陈高傭二十世纪六十年代的研究手稿整理而成。陈先生从辩证唯物主义基本看点出发,逐章阐释了《老子》全书,具有当时那个时代鲜明的理论特色,文中也不乏出色和给人启发的看法、论述。全书设有《凡例》,后附《老子音韵》,正文分七十七章,约十六万字。每章有《老子》原文、歧义考异(章句异同)、字句解说(注解)、综合解说、评论。

作者简介

陈高傭(1902—1976),闻名历史学者。1927年毕业于北京师范大学,1928年赴日本留学,1930年回国,任教于上海劳动大学,1933年任上海国立暨南大学(现华东师范大学)文学院史地系教授,并兼任复旦大学、大夏大学、上海政法学院、沪江大学等校教授,1951年任西北大学教授,1954年调西安师范学院历史系任教授,1960年任陕西师范大学教授。

展开全文

《老子新说》

点击书影,即可购书

牟钟鉴 著

ISBN:978-7-100-20186-5

开本:32开

出版社:商务印书馆

出版时间:2021年11月

定价:69.00元

向上滑动阅览

本书目录

Ⅰ 道——通往协调之路(代序)

正篇 老子新说

003 一章

008 二章

012 三章

016 四章

019 五章

024 六章

026 七章

028 八章

031 九章

034 十章

037 十一章

040 十二章

043 十三章

046 十四章

049 十五章

052 十六章

056 十七章

059 十八章

062 十九章

065 二十章

068 二十一章

071 二十二章

074 二十三章

076 二十四章

079 二十五章

082 二十六章

085 二十七章

088 二十八章

091 二十九章

094 三十章

096 三十一章

099 三十二章

101 三十三章

106 三十四章

108 三十五章

110 三十六章

114 三十七章

117 三十八章

121 三十九章

124 四十章

127 四十一章

132 四十二章

136 四十三章

138 四十四章

141 四十五章

145 四十六章

149 四十七章

151 四十八章

155 四十九章

157 五十章

160 五十一章

162 五十二章

164 五十三章

167 五十四章

171 五十五章

175 五十六章

178 五十七章

184 五十八章

189 五十九章

192 六十章

195 六十一章

198 六十二章

201 六十三章

205 六十四章

209 六十五章

212 六十六章

215 六十七章

218 六十八章

220 六十九章

224 七十章

227 七十一章

230 七十二章

232 七十三章

235 七十四章

238 七十五章

240 七十六章

243 七十七章

246 七十八章

250 七十九章

253 八十章

256 八十一章

辅篇 老子评说

263 主阴贵柔的生命哲学

311 论 道

334 道是不息的生命活力

343 老子学说的魅力

363 老子其人其书

399 跋

内容简介

本书是对《道德经》及老子思想的解读。本书分两部分,第一部分“正篇”是对《道德经》八十一章的分章解读,作者的解读既有对文本的分析,又结合现实生活中的例子来阐明老子的聪明,深进浅出,通俗易懂。第二部分“辅篇”是对老子及其思想的评说,收录了作者的五篇文章。作者认为老子的哲学是主阴贵柔的生命哲学:一方面老子哲学具有阴柔之性,贵柔守雌,“致虚极,守静笃”;另一方面老子哲学是对生命的颂歌,老子不仅把人的生命看成一个自然的运动过程,而且也看成生命主体按照天道的法则不断完美自身的过程,道就是不息的生命活力。

作者简介

牟钟鉴,闻名学者。1957-1965年底,在北大哲学系攻读哲学专业本科和中国哲学史专业研究生,师从冯友兰、任继愈、朱伯崑诸教授。毕业后进进中国社科院世界宗教研究所,后调进中心民族大学。现为中心民族大学哲学与宗教学系教授、博士生导师,宗教学学科学术带头人,荣誉资深教授。

《荀学新论》

点击书影,即可购书

牟钟鉴 著

ISBN:978-7-100-20089-9

开本:32开

出版社:商务印书馆

出版时间:2021年11月

定价:48.00元

向上滑动阅览

本书目录

一、荀学的历史 001

(一)荀学在历史上几起几落 001

(二)孔、孟、荀比较 014

(三)荀子与诸子百家 021

(四)荀子与中华礼义之邦 035

二、荀子群学(即今之社会学)要义 045

(一)明分使群论 046

(二)隆礼重法论 048

(三)天人之分论 055

(四)人性趋恶论 060

(五)君船民水论 068

(六)尚贤使能论 074

(七)爱民富民论 084

(八)君子守德论 096

(九)劝学修身论 105

(十)神道化俗论 122

三、新荀学探讨 137

(一)从群学到社会治理学 141

(二)职业分工与社会协调 167

(三)共同充裕与合理等差并行 170

(四)礼义与当代法治的有机结合 173

(五)孔孟荀互补促教诲改革 178

(六)荀子群学与当代宗教事务治理 188

(七)新荀学与新经学 201

主要参考文献 241

内容简介

荀子思想具有重要的现实价值,但荀子一直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荀子不仅系统发展了孔子礼教学说,而且首创了中国社会学;其社会治理学可以为今天社会建设提供颇多的大聪明,对于我们处理好社会阶层、民族、宗教、行业之间的关系有直接启发作用。闻名学者牟钟鉴先生在本书中对荀学进行分析、评述,回忆了荀学的历史,提炼出荀子的群学十项要义,并进而探讨新荀学的新结构,在“新荀学与新经学”一节中还大胆提出中华新的核心经典“六典五经”说和“九典五经”说以及新经学若干构想。

《中国哲学史》

点击书影,即可购书

郭齐勇 编著

ISBN:978-7-100-19875-2

开本:16开

出版社:商务印书馆

出版时间:2021年9月

定价:160.00元

向上滑动阅览

本书目录

第一编 先秦哲学 017

第一章 中国古代哲学的诞生 019

第一节 原初文明的宗教、政治与道德 019

第二节 《易经》、阴阳、五行、和同 024

第二章 孔子 031

第一节 天命论 032

第二节 “仁”学意涵 035

第三节 方法论 041

第三章 老子 045

第一节 “道”之体 046

第二节 “道”之用 051

第三节 体“道”的工夫与境域 055

第四章 孙子 062

第一节 经之以五 较之以计 063

第二节 避实就虚 奇正相生 068

第五章 墨子及后期墨家 073

第一节 兼相爱与交相利 074

第二节 “天志”“明鬼”与“非命”“节葬” 076

第三节 “三表法”与“心之察辨” 079

第四节 名、辞、说、辩 081

第六章 子思子 086

第一节 道德的五行 086

第二节 中庸 092

第七章 孟子 098

第一节 性善论 099

第二节 仁政学说 103

第三节 人格修养论 105

第八章 庄子 108

第一节 道论 109

第二节 理想人格论 113

第三节 知论 118

第九章 惠子与公孙龙子 124

第一节 惠施的十大命题 125

第二节 公孙龙的白马论与坚白论 127

第三节 公孙龙的指物论与名实论 129

第十章 《易传》 134

第一节 生生之德 变易之道 134

第二节 继善成性 崇德广业 138

第十一章 荀子 141

第一节 性恶论 142

第二节 礼论 144

第三节 天论 149

第四节 正名学说 151

第十二章 韩非子 154

第一节以法为教 以吏为师 154

第二节 人皆自利 君国之利在耕战 157

第三节 世异则事异 事异则备变 160

结 语 164

第二编 汉至唐代的哲学 167

第一章 汉初的哲学思想 169

第一节 汉初的黄老思想 169

第二节 陆贾、贾谊的思想 173

第三节 《淮南子》的哲学思想 179

第二章 董仲舒 186

第一节 “人副天数”说 186

第二节 天人感应论 191

第三节 人性论与伦理学说 195

第三章 谶纬的盛行及其指责者 200

第一节 谶纬之学与《白虎通》 200

第二节 扬雄的思想 204

第三节 桓谭的思想 209

第四章 王充 214

第一节 疾虚妄 214

第二节 指责谶纬感应之说 218

第三节 王充哲学的历史奉献及其局限性 223

第五章 魏晋玄学 228

第一节 何晏、王弼的哲学思想 228

第二节 阮籍与嵇康的哲学思想 233

第三节 裴、向秀和郭象的哲学思想 237

第六章 佛教的传进与早期中国佛教哲学 242

第一节 佛教与儒道的碰撞与合成 242

第二节 六家七宗与道安的佛教哲学 245

第三节 慧远的佛教哲学 248

第四节 僧肇的佛教哲学 251

第五节 竺道生的佛教哲学 254

第七章 汉魏南北朝时期的道教 258

第一节 早期道教的哲学 259

第二节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道教哲学 263

第八章 隋唐时期的道教哲学 268

第一节 成玄英的道教哲学 268

第二节 王玄览的道教哲学 271

第三节 司马承祯的道教哲学 273

第四节 杜光庭的道教哲学 275

第九章 隋唐时期的佛教哲学 279

第一节 唯识宗的佛教哲学 279

第二节 天台宗的佛教哲学 286

第三节 华严宗 291

第四节 禅宗 299

第十章 隋唐经学与儒家哲学 308

第一节 隋唐经学 308

第二节 韩愈、李翱的思想 311

第三节 柳宗元、刘禹锡的思想 317

结 语 323

第三编 宋至清代的哲学 327

第一章 宋明理学的问题与发展 329

第二章 张载 337

第一节 “太虚即气”与“一物两体” 337

第二节 “天地之性”与“大其心” 339

第三节 “知礼成性”“转变气质” 342

第三章 二程 347

第一节 “天理”与“性” 347

第二节 “识仁”与“以天地万物为一体” 350

第三节 “格物致知”与“持敬” 353

第四章 朱熹 359

第一节 理气论 359

第二节 心性论 366

第三节 居敬穷理论 372

第四节 朱熹在中国哲学与文化史上的地位 375

第五章 陈亮、叶适 378

第一节 陈亮的事功思想 378

第二节 叶适的功利之学 384

第六章 陆九渊 388

第一节 “本心”与“心即理” 388

第二节 “发明本心”的修养论 391

第七章 陈献章、湛若水 399

第一节 元代的朱陆之学 399

第二节 陈献章的自得之学 402

第三节 湛若水与“心体物而不遗” 406

第八章 王守仁 411

第一节 “心即理”说 411

第二节 “知行合一”说 415

第三节 致良知说 418

第九章 黄宗羲 423

第一节 指责专制主义政治 423

第二节 “盈天地皆心”与“盈天地间皆气” 427

第三节 “一本而万殊”的学术史看 429

第十章 方以智 434

第一节 质测即躲通几 434

第二节 “气— 火”一元,“盈天地者皆物” 439

第三节 “相反相因”“合二而一” 441

第十一章 王夫之 445

第一节 明有 尽器 446

第二节 尊生 主动 452

第三节 率性 正情 457

第十二章 颜元、 戴震 463

第一节 颜元重“习行”,倡“实学” 463

第二节 戴震重“血气心知”,察“理”明“道” 468

结 语 477

第四编 近现代哲学 481

第一章 康有为、谭嗣同与严复 483

第一节 康有为 483

第二节 谭嗣同 490

第三节 严复 496

第二章 章太炎 505

第一节 以太阿屯说和真如说 506

第二节 体会论、唯理论和直觉论 510

第三节 科学进化论和俱分进化论 513

第三章 孙中山 517

第一节 以太说和生元说 518

第二节 知难行易说 521

第三节 民生史看 524

第四章 陈独秀与李大钊 528

第一节 陈独秀 528

第二节 李大钊 537

第五章 胡适、梁漱溟与张君劢 549

第一节 胡适 549

第二节 梁漱溟 555

第三节 张君劢 561

第六章 熊十力 573

第一节 体用不二的本体论 573

第二节 翕辟成变的变易看 575

第三节 尽人合天的心性论 577

第四节 崇尚性智的熟悉论 578

第七章 冯友兰 582

第一节 “新理学”本体论体系 582

第二节 人生境域论 585

第三节 “正的方法”与“负的方法” 587

第八章 金岳霖与贺麟 591

第一节 金岳霖 591

第二节 贺麟 602

第九章 李达与艾思奇 610

第一节 李达 610

第二节 艾思奇 616

第十章 牟宗三与唐君毅 624

第一节 牟宗三 624

第二节 唐君毅 628

结 语 636

参考书目 639

后 记 648

内容简介

本书凝聚了郭齐勇教授三十多年教学与研究的心得,反映了中国哲学学科创设百多年来数代学者的共业与积存。

全书系统地介绍了中国哲学的发展历史,特别注重阐释具有代表性的哲学经典和哲学家的思想,足够显示了中国哲学聪明之不同于西方哲学的特征及其现代价值。

本书对中国哲学史提出了四阶段的分期说;删往了繁琐考证与时代背景的部分,直奔哲学性的主题,以此来抉择思潮与代表人物,突出其哲学思想的要点与重点,挠大放小,正确把握有关范畴与命题,客看地评述各家各派的奉献与局限,讲一个问题就力求讲透,不东挠一个问题西挠一个问题,以致都谈不清楚;集中加强了对最有代表性的原著经典与人物思想的平情的理解与相应的诠释,努力分析中国哲学自身的内涵与特征,特殊是与西方哲字的区别,避免了穿靴戴帽、削足适履。

作者简介

郭齐勇(1947— ),武汉大学哲学学院与国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传统文化研究中心荣誉主任,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院驻院研究员。2006年被评为国家级教学名师,2017年被评为世界儒学研究杰出人物,2019年被评为儒学大家。曾任武汉大学人文学院院长、哲学学院院长,国际中国哲学会(ISCP)会长,中国哲学史学会副会长,中华孔子学会副会长等;现任山东嘉祥曾子研究院名誉院长,贵阳孔学堂学术委员会主席,湖北省文史馆馆员。

《中国哲学的特色》

点击书影,即可购书

郭齐勇 著

ISBN:978-7-100-18905-7

开本:32开

出版社:商务印书馆

出版时间:2020年11月

定价:50.00元

向上滑动阅览

本书目录

传统形上学的基本特征 1

内在— 超越 1

整体— 动态 5

价值中心 7

生命本体 8

5.“仁之本体论”与“仁之宇宙看” 9

从场有哲学的视域看中国哲学的特性 15

创化日新 生生不已 17

相依相待 整体协调 24

事实与价值的联结 语言与超语言的贯通 30

中国哲学:保持世界性与本土化之间的必要的张力 39

“中国哲学”及其自主性 45

建构中国哲学的方法论反思 51

理解的历史性与诠释的相应性 51

2.“中国哲学”学科的主体性与中西哲学的对话性 54

3.“中国哲学”的特殊性与丰盛性 56

内在式的指责 继续性的创新——兼谈思维练习与思想力的培植 61

哲学史方法论学习札记 69

延续性与非延续性 69

必然性与偶然性 76

中国哲学研究30 年的反思 83

三个阶段与主要成就 85

研究范式的转移 94

问题与前景 98

诸子学的历史命运 102

诸子之发展脉络与综合统一 103

诸子学的历史命运 112

《尸子·广泽》《庄子·天下》《荀子·非十二子》

与《吕氏春秋·不二》中的真理史看之异同 120

1.“无相非也”的求同取向 120

2.“天下多得一际焉以自好”的存异取向 123

3.“务息十二子之说”的排他取向 128

4.“齐万不同”的超越取向 133

老庄之道论及其异同 137

老子之道论 137

庄子之道论 145

老庄道论之联系与区别 151

郭店儒家简与孟子心性论 157

楚简之人性天命说 157

楚简与《孟子》的思想联系与区别 163

余论:“情”与道德形上学 167

《周礼·地官司徒》《礼记·王制》中有关社会公平的论述 169

荒政 170

养老恤孤扶弱 173

颁职事及居处、土地、赋税、商业之制度与政策 175

选贤与能 179

德教及刑罚的郑重、程序化与私人领域的保护 181

墨儒两家之“孝”“三年之丧”与“爱”的区别与争论 185

墨儒论“孝”的差异 185

墨家对儒家“三年之丧”的指责及两家之歧见 192

墨家论“爱无差等”及其与儒家“爱有差等”的辨析 200

苏格拉底、柏拉图与孔子的“亲亲互隐”及家庭伦常看 206

1.“亲亲互隐”源于宗教伦理,意在保护私领域 206

苏格拉底和柏拉图也强调孝敬父母 210

孔子、苏格拉底之家庭伦常看 217

论道德心性的普及性——兼评儒家伦理是所谓“血亲情理” 222

道德“心性”还是“血亲情理”?223

2.“仁”与“孝弟” 241

3.“仁”与“公德”“私德” 262

不只是为了辩护 269

孔子、孟子、荀子以及宋明理学,一个阐明传统的问题 269

2.“发端”—关于推扩的问题 276

权力与腐朽——关于一些现实性的问题 279

中国与西方——关于两种阐明传统 282

先秦儒学关于社会正义的诉求——2008 年12 月4 日在复旦大学哲学学院的演讲 285

先秦儒家弃绝私利吗?—涉及生存权、财产权的“制民恒产”论及土地、赋税、商业政策之平等看 285

不利者应受到关怀—养老、周济弱者、荒政与社会保障的制度设计及其落实 287

的公平是机会的公平——开放教诲、平民参政的制度安顿及作为村社公共生活的庠序乡校 290

儒家是专制主义的护身符吗?——尊重民意、察举与官员自律,防止公权力滥用的思想及革命论 291

孔子“亲亲互隐”是鼓励腐朽吗?——德教及刑罚的郑重、程序化与私人领域的保护 293

儒家是唯道德理想主义吗?——先秦儒学所内蕴的公平正义资源 294

附录 治学问答 296 再理解叙事探究的过程 ... 202

第五章  SEL 现状与反思

SEL 引发的争议 ...220

SEL 知识的迁移 ... 226

教诲叙事中的多重现实 ... 234

参考文献 ... 251

附录:体验式活动方案 ... 262

后 记 ... 278

内容简介

本书论及传统形上学的基本特征、从场有论的视域看中国哲学的特征、中国哲学及其自主性、建构中国哲学的方法论反思、哲学史方法论、中国哲学研究30年的反思、诸子学的历史命运、先秦诸子的真理史看、孔子与苏格拉底的家庭伦理、老庄道论及其异同、儒墨的区别与争论、郭店简与孟子、先秦儒学关于社会公平的诉求、道德心性的普及性、孙中山的心性文明看、文化守成主义是五四新文化运动中的一个传统、现代新儒家的易学思想等。

《传统文化的精华》

点击书影,即可购书

郭齐勇 著

ISBN:978-7-100-18906-4

开本:32开

出版社:商务印书馆

出版时间:2020年12月

定价:48.00元

向上滑动阅览

本书目录

中华人文精神及其当代意义 1

中华人文精神的产生及其内核 2

中华人文精神的特征 5

中华人文精神的当代意义 11

中国古代的“协调”思想与核心价值 16

和平、协调是中华民族长期合成过程中形成的民族性格 17

中国文化关于“协调”的几个向度 22

发明性地转化传统,建构以“仁爱”为核心的价值系统 32

关于“国学”与“国学热”的反思 39

何谓国学?国学的四层面及国学与儒学、汉学 39

试说国学的草根性 45

体制内的教诲是西化的,所谓国学热只能是假热 47

国学的再发现 53

论中国哲学资源的当代价值 57

达用篇:中国聪明与现代企业治理 58

立体篇:中国哲学与现代人安身立命 65

儒学:进世的人文的又具有宗教性品行的精神形态 76

儒释道的人生聪明与心理调剂 82

儒家的人文关怀与价值信心 82

道家的理想人格与超越精神 89

佛家的菩提聪明与人生解脱 100

儒学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及中国现代化 108

儒家文化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土壤 108

儒家文化与中国现代化 113

儒学资源在当代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过程中的可能的奉献 120

论文化变迁中的涵化与整合 129

文化的时空属性与文化的累积和变异 129

文化的调适与冲突 131

文化的涵化或潜移 133

文化的整合机制 135

文化的沟通与合成 138

文化的比较类型学研究 141

文化类型学及西方学者的研究 141

我国学者研究文明的比较类型学的意义 146

马克思主义的文化类型学及其方法论 150

文化传统新解 156

扬弃关于“传统”的传统看念 156

传统的“活”与“死”,认同与创新 159

传统的解构与重构,离异与回回 163

文化遗产继续的不同形式 165

论中国文化的评判尺度与诠释维度 169

观察东方文化现代化的焦点 169

各种视域、方法、评判理应共存互尊 173

现实指责有不同的方式 175

中国文化研究的勃兴

—对近年来我国一个文化新潮的评述 177

方兴未艾的“中国文化”研究热潮之背景 177

中国传统文化再估价的价值尺度 178

3.“中国文化”研究的方法论问题 184

现代化与中国传统文化刍议 187

评析三说 188

2.新的综合 194

现代化与传统文化 195

王船山思想的内在紧张与价值冲突 200

孙中山论心性文明与人格建国 204

物质文明、制度文明与道德文明 204

国粹的重光与民族精神的恢复 215

改良人格,立国立人 222

孙中山文化看的启迪 232

“五四”的另一个被人漠视的传统:文化守成主义的形成、发展及其意义 235

文化反省的多维性与五四传统的另一面 236

文化守成主义的发展线索及其基本内容 242

中国现代文化保守主义的利弊得失 251

现代新儒家的易学思想论纲 259

熊十力:以“乾元”为中心的本体— 宇宙论 259

马一浮:以“性理”为中心的本体— 工夫论 262

方东美:以“生生”为中心的形上学 265

牟宗三:从自然哲学到道德形上学 270

唐君毅:天人内外相生相涵的圆教 274

现代新儒家的易学看的意义 279

内容简介

本书是郭齐勇先生对传统文化的探求,是其多年来对于传统文化探求的精髓所在。主要内容为中华人文精神及其当代意义、中国古代的“协调”思想与核心价值、对“国学”与“国学热”的反思、中国哲学资源的当代价值、儒释道的人生聪明与心理调剂、儒学与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及中国现代化、文化变迁中的涵化与整合、文化的比较类型学研究、文化传统新解、中国文化的评判尺度与诠释维度、现代化与传统文化的关系等。

延伸阅读

严群丨不应被遗忘的希腊哲学史家

我知道你在看哟

狂暴战属性
相比优爱腾,抖音更像电视台 大话西游手游:普通女仙一个技能,打出七千万侵害,怎么做到的?
相关内容
发表评论

游客 回复需填写必要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