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经存在600年的神异“射阳城”在哪?专家说,它就在……
现代快报讯(记者 胡玉梅 裴诗语)鸿门宴上为刘邦解围的项伯、“建安七子”之一的陈琳,他们都来自于射阳,这是一座怎样的古城?
△射阳古城核心区域
近日,由中国考古学会、南京大学历史学院主办的第二届中国古代都城及城市考古新发现交流研讨会以线上形式举行。研讨会上,来自全国各地的数十位考古工作者介绍了古代都城及城市考古的新发现,南京大学历史学院教授贺云翱分享了2022年大运河城市考古的初步收成。
大咖云集,聚焦古代都城和城市考古
城市是人类文明的摇篮和标志。在中国5000多年的文明长河中,产生过数以千计不同类型的城市。其中,都城是一个政权最重要的政治中心,古代都城和城市考古是中国考古学重要的组成部分之一。
△徐家桥遗址考古挖掘现场
本次研讨会通过32场学术报告,探讨多元一体的中华文明考古学研究。足够发扬都城考古工作在中华文明起源研究、中国都城发展史研究、古代都城规划与布局研究等领域的作用。
展开全文
中国考古学会秘书长、中国考古学会古代城市考古专委会主任朱岩石在致辞中表达,各个朝代的都城和城市遗址都是那个时代最重要的物质文化载体,出土的遗迹和遗物则代表了那个时代文明发展的水平。经过几代考古人的不懈努力,中国古代都城与城市考古逐渐形成了有计划、长周期、多学科协作、现代科技不断使用的特色方法,为建设中国特色、中国风尚、中国气派的考古学作出了特殊的奉献。
南京市文旅局副局长颜一平在致辞中说,通过几代考古学者的努力,南京的都城考古及研究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南京作为都城的发展史也因此而逐渐明晰起来。近年来,南京城市考古工作新成果层出不穷。近年考古发现的西街遗址、六朝建康城诸多遗存,以及石头城遗址、明故宫皇城遗址、明代外郭城遗址等,对于探讨南京的城市发展都具有重大的学术意义。
具体领域已确定,“射阳城”遗址不再只有文献记载
古射阳城,在很多文献里都有笔录,西晋人杜预在《春秋左传集解》中说,邗沟“东北通射阳湖”;北魏郦道元《水经·淮水注》:“昔吴将伐齐,北霸中国,自广陵城东南筑邗沟,城下掘深沟,谓之韩江,亦曰韩溟沟,自江东北通射阳湖,地理志所谓筑水也,西北至末口进淮”。
然而遗憾的是,射阳城遗址在当地地方志里面并没有笔录,这座古城究竟在哪里?经过一年的考古调查,贺云翱团队对今天在扬州宝应县境内的古射阳城遗址进行了勘探。贺云翱说:“长期以来,人们都不知道射阳城遗址是个什么情状,所以我们今年就觉得,这样一个古邗沟上的一个核心城市,不应该让它老是被埋没,我们想把它找到。”
射阳城的起源时间不详,本次考古调查勘探过程中发现,当地居民过往曾经摘集有楚国“郢爰”金币、战国铜剑等,可见其起源时间当不晚于战国。西汉初年,项伯被封为“射阳侯”,这里成为他的“侯国”政治中心。公元前192年,项伯往世,改立射阳县,这里成为射阳县治。自此,射阳县历西汉、东汉两代,“建安七子”之一的陈琳也是射阳人。
三国时,射阳县一度被废,西晋时又复立,历东晋、南朝刘宋,于南朝萧齐时期才再次被废,此间先后立县时间长达600多年,这段时间也正是古邗沟的重要使用时间。
贺云翱介绍,射阳城遗址的考古刚刚结束田野调查阶段,目前正在整理勘探资料。可以公布的数据是,古射阳城城址南北长约800米,东西宽约700米;四面未发现城墙,但四面有护城河围护,护城河遗迹大多埋进于地下;城址核心区约呈方形,东西、南北各长约200米,四面原先同样有河道围护,河道遗迹现多掩埋于地下。
运河城市考古,探觅沿河文明命脉
十几年来,贺云翱团队一直坚持在做大运河城市考古工作。对此,他表达,这有几个比较大的考古目的。
△大运河沿线考古项目示意图
第一个是探讨大运河城市和文化的特征,到目前为止,他们团队已经开展了对4个大运河城市城址的考古工作,分别为唐宋泗州城、唐宋宝应县城、唐宋如皋城、汉晋六朝射阳城。在这4个遗址的勘探中,他们发现,在明朝中晚期之前,这些城市都没有建造城墙。所以,他们怀疑早期的运河城市很可能是不造城墙的,这就构成了一种运河城市的特征。
第二个目的是想探讨大运河城市的形成过程,贺云翱说,“大运河是中国的文明命脉,政治、经济、文化都要靠它构建,所以探讨大运河的形成以及大运河城市的形成,我觉得是考古应该要做的工作之一。”
第三个目的是探讨江淮运河交通体系的发育和江淮城市群形成的关系,贺云翱认为,这对于熟悉今天这些城市群的分布依然有着浩大意义。
(图片来源:线上会议截图 编辑 周冬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