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上掉下个苏维埃:权力已经送上来了,你就接着
小炒注:赢得了时间就是赢得了一切。——列宁
在研究十月革命时,有以下三点令我印象深刻:
1、1917年3月2日,末代沙皇尼古拉二世公布退位,此时列宁还在瑞士泡图书馆,布尔什维克还只是无名小卒。
2、7月,苏维埃代表切尔诺夫前往安抚起义群众,结果被人骂了一通并迎面给他一拳,对方恶狠狠地说道:“夺权,你们这些狗娘养的,权力已经给你们送上来了。”
3、沙皇倒台后,一名士兵对英国驻俄大使布坎南说:“的确我们需要一个共和国,但领导我们的得是一个好沙皇。”
1、与苏维埃无关的二月革命
1914年7月,欧洲开会,新来的德国要成立“同盟国”,威廉二世高傲地说道:
“假如有人想加进,必须经过我的选拔,因为我们只接受精英,绝对不会接受垃圾。”
说完看向俄国沙皇尼古拉二世。尼古拉二世愤怒了:
“看我干嘛?你把我当垃圾!”
威廉二世赶紧阐明:“不要误会,我不是针对你,我是说在座的各位都是垃圾。”
英国、法国、俄国立马掀翻桌子,要干德国,英法还能过几招,尼古拉二世直接被一招打残。
美国总统威尔逊在会议室外偷看到这一场景,吓呆了,赶紧回往练习“无敌风火轮”。
一战的俄国确实拉胯严重。面对两线作战的德国,地大物博的俄国居然是兵败如山倒,德国像杀猪一样将沙俄士兵砍瓜切菜。到1917年,整个俄国有1200万人被动员进伍,但500万人伤亡,300万人俘虏,仅每月的逃兵就多达3.4万人,费拉得不要不要的。
这种一边倒,上帝看了会沉默,魔王看了会流泪。
不服输的尼古拉二世为了鼓舞士气,前往莫吉廖夫大本营视察军队,哪知道前脚刚走后院就着火,首都彼得格勒(圣彼得堡)爆发罢工,背刺了。
罢工原因很简单:要食的。跟英法德相比,俄国本来是最落后的一个,是农业国与工业国的段位差距,但不知天高地厚的俄国,打脸充胖子,满血开干,动员全国力量奔赴战场,结果造成后方的资源短缺。
参战国都面临前线与后方的资源矛盾,但家底薄、支出多的俄国,最严重。
到了1917年,由于食品给予一直不充足,导致首都盛行各种物资短缺的谣言,当时也没人出面来喊一喊“不信谣,不传谣”,于是很快出现了恐慌性的夺购,排队买面包的队伍越来越长,排队人群经常发生斗殴。
首都骚乱频发。
展开全文
沙俄保安局早就注重到了这个问题,担心这类饥饿群众走向自发性的暴动,但沙俄政府并没有往心里往,一方面前线打仗需要大量物资,国内本就需要勒紧裤腰带过紧日子,百姓要有这样觉悟;另一方面他们习惯性漠视民众的利益,镇压是家常便饭。
所以,尼古拉二世把这些骚乱看成是很普通的群众活动,并不存在威逼,大不了来一次镇压。要知道,尼古拉二世虽然无能无能,却是镇压革命的老手,人民称他为“血腥的沙皇”。
他依然在2月22日(俄历)赶往莫吉廖夫的俄军大本营。只是他想不到,这一别,会是永远。
首都百姓很不给面子,沙皇离开的第二天,首都的罢工人数突然增加,12.8万名工人(占全市工人总数的1/3)走上市中心的涅瓦大街,喊着“给我面包”“结束战争”的口号。
看来,俄国人还是很怕沙皇的威严。
“狼来了”的次数多了,结果真的狼来了。
罢工的第二天,2月24日,形势开始失控,不仅罢工规模陆续增加,而且行为开始猛烈。面包店遭到夺劫,工人与警察发生冲突。25日,彼得格勒的所有企业都停工了,游行罢工的工人超过30万人,相当于全市工人的3/4。
沙俄政府依然没有表达出担心,沙皇本人没有返回首都的计划,只是给首都的军区司令哈巴罗夫发了一个很简短的电报,要求立刻禁止骚动。哈巴罗夫也只是当成很普通的骚动,维稳队伍只带着30支步枪和100发子弹来到涅瓦大街。
开枪示警,打死了几个人,筑起路障,挠了19个罢工主谋,然后给沙皇报告“秩序恢复”,交差了事。尼古拉二世轻视地说道,“你看,哪里有什么革命,只要给他们面包,一切都会平息。”
26日晚上的彼得格勒确实清静下来了,连支持罢工的克伦斯基也认为,“起义被消亡了”,布尔什维克认为,“没有也不会有任何革命”。
23-26日的活动,基本上是完全自发的运动,并不是按照某个组织的既定计划有组织地进行,也没有哪个组织直接发动了它。无论是后来解密的历史档案,还是一些学者的推断,比如沈志华的《一个大国的崛起与崩溃》,都在表明, 自发性是这次罢工的主要特征 。
而且,布尔什维克此时处于地下状态,是苏维埃的边缘组织,根本无力影响运动。
毫无疑问,沙皇的自信犹在,人们对沙皇的惧怕犹在。这是几百年沙皇专制制度熏陶下来的必然结果。
真正导致局势逆转的,是27日的 士兵哗变 。
彼得格勒的保护部队共20万人,这是前往一战前线作战的后备军,主要由前线负伤的士兵和刚征召进伍的农民组成。最要害的是,他们不情愿上战场当炮灰,将彼得格勒当成是“温热的营房”。布尔什维克后来正是利用这一点,将这些保护部队收编为自己人,成为自己的支柱。
27日,起义士兵达到6.7万人,占首都保护部队的1/3。28日,超过12万人。
士兵与工人合在一起,大量人群欢欣鼓舞地走上街头,高喊“打倒压迫者”“自由万岁”。这就是羊群效应,人多壮胆,看热闹不嫌事大。心中积压已久的不满,一旦没有了惧怕,就不再称心填饱肚子,而是喊出了政治诉求。
就跟高压锅一样,强捂着不释放压力,压力总会有冲破锅盖的时候。
当他在3月1日到达北方司令部的所在地普斯科夫的旧鲁萨车站时,站台聚集了很多想见沙皇的百姓。沙皇将头探出窗外时,所有的人都向他脱帽致敬,很多人还双膝跪地,画十字表达祝福。
这就是俄国革命十分诡异的地方: 除了首都骚乱之外,其他地方清静如初 。
尼古拉二世认为首都的“叛乱分子”都是乌合之众,将会像以往那样镇压下往,没有想到的是,沙俄的将军们正在离他而往。
首先是调往彼得格勒镇压叛乱的军队参谋长阿列克谢耶夫将军,在28日晚上就决定支持首都的杜马议会,舍弃早就确定的军事行动。
从军队战力上讲,这些从前线抽调回来的一线部队,往镇压首都的士兵哗变,绰绰有余。
其次是北方战线总司令鲁兹斯基将军,他登上沙皇专列,要求沙皇赞同首都杜马议会提出的“君主在位,政府治国”的君主立宪方案。尼古拉二世不得不赞同,并给已经达到首都郊外的镇压部队发送电报:没有我的命令不要摘取任何行动。
此时他还不知道,有没有这条电报,部队也不会往军事镇压了。
最后是西南战线总司令勃鲁西洛夫、西方战线总司令艾维尔特、高加索战线总司令尼古拉耶维奇,当形势突变的首都暴乱要求沙皇退位时,这些司令员“落井下石”,纷纷支持退位,公开唤吁沙皇为祖国做出牺牲。
只有罗马尼亚战线总司令萨哈罗夫将之视为“背叛行为”。
尼古拉二世瞬间无话可说,心都凉透了。他满眼泪水,在3月2日的日记中愤怒地写道:“ 四周都是背叛、惧怕和哄骗。 ”
俄国的将军们就是这么有个性,看起来乖乖女,实则是“绿茶婊”,说放弃的时候眼睛都不带眨的。1917年如此,1991年也是如此,苏联解体时,苏联军队屁都没放一个。
3月2日,尼古拉二世就签署了退位文件。毫无疑问, 军队主要将领在沙俄专制制度垮台的过程中起了决定性作用 。作为沙俄专制的主要支柱,要害时刻不仅没有保护君主制,反而纷纷抉择了“跳船”。
事实上,在沙皇退位前,首都的革命力量并无信心,十分恐惧政府的镇压。每次一听到某支部队快要到达首都的消息(谣言)时,开会的苏维埃代表们就会挠起衣物,仓皇夺门而出。沙皇的镇压始终是笼罩在革命者头上的惧怕阴影。
沙俄既然是枪杆子出政权,也必然是枪杆子保政权,军队建设要挠好啊。
这就是2月23日(俄历)至3月2日的“二月革命”,仅仅8天,沙皇制度就土崩瓦解。
而这一切,是首都民众的自发性行动和沙俄军事将领的主动“逼宫”导致的,根本就不是哪一个政党组织预先计划的。
2、三次变更政权形式
推翻沙皇专制后,俄国要建立怎样的政权呢?
在说这个问题之前,要先说一说俄国的杜马议会和苏维埃。
1905年,沙俄就爆发了爆发史上最大规模的罢工,涉及人数200多万,苏维埃就在此时成立的。当时政府活动基本瘫痪,尼古拉二世迫于压力,签订《十月诏书》,成立君主立宪,召开国家杜马议会。
党派
代表利益
目的
立宪民主党
资产阶级
和平的君主立宪制
社会革命党
小资产阶级(民粹主义)
平均地权的民主共和国
社会民主工党
无产阶级
苏共的前身
十月党
大资产阶级和地主
拥护沙皇
然而,议会很快成为摆设,所谓的“君主立宪”只是虚有其表,沙皇依然牢牢掌控着行政、军事、宗教的独裁权,杜马议会就是“橡皮图章”的象征而已。
与杜马议会同时成立的苏维埃是个什么组织呢?苏维埃的俄语意思是“代表会议”或“委员会”,它不是一个政党组织,而是至少包括了社会革命党和社会民主工党(孟什维克、布尔什维克),它更像是一个政府之外的“工会”,由民众选举的代表组成,向政府争取自身权益。
它有政治影响力,但并不是官方的政治组织。
在二月革命阶段,代表首都革命力量与沙皇进行谈判的,是杜马议会成立的“暂时政府”。
一开始,只是要求限制沙皇权力,还政于杜马,并不要求尼古拉二世退位,当尼古拉二世刚刚答应这个条件时,收到电报的杜马主席罗将柯就“反悔”了,要求沙皇直接退位。因为首都的形势更加乱了,群众开始夺夺军火,杜马议会认为必须要沙皇作出更大的让步来缓和革命形势。
在将军们的压力下,沙皇公布退位,传位于兄弟亚历山大洛维奇大公。
尼古拉二世还没来得及庆幸罗曼洛夫王朝还在,随着首都群众情绪的激昂,出现了结束王朝、实现共和的意见,并很快占据上风。
就在尼古拉二世公布退位的第二天,3月3日,俄国君主制结束,要实行共和了。
对于尼古拉二世而言,真是一天一个晴天大霹雳,8天前,自己还是手握大权的沙皇,现在不仅权力没有了,连祖宗基业也没了,突然就成了亡国之君。这种过山车,他没有抑郁就已经很不错了。
只能说,出来混迟早要还的。
新政权形式的快速变更, 也阐明了二月革命的自发性和无组织性 。实际上,君主制被推翻,俄国并没有做好思想预备,他们本是为了打倒战争,争取面包,而不是打倒沙皇。当时,首都之外的俄国十分清静,首都的游行群众,虽然大骂沙皇,但听到沙皇退位时,顿时跪倒在地,满脸惊诧。
杜马暂时政府忙着与沙皇谈判的时候,苏维埃在忙着发展自身力量:深进士兵。他们印刷了900万份“一号命令”,公布士兵与其他公民平等,选举成立士兵委员会。这一下子,苏维埃在士兵的影响力剧增。
因此,当杜马暂时政府在稳定首都局势和国家谈判上费尽心思时,一忙完,发现苏维埃已经成长为有了军事力量加持的巨物了。
但是,好就好在,这个时候的苏维埃,在政治理念上是站在杜马暂时政府这一边的,那就是建立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
此时把握苏维埃领导权的,是 孟什维克和社会革命党 。他们都认为,俄国的首要任务是发展资本主义,为资本主义的足够发展扫清道路,社会主义政党将成为政府的合法反对党,对资产阶级政府施加压力,为社会主义过渡发明条件。
孟什维克和社会革命党的这种看法并不是突然产生的,而是遵循1905年苏维埃代表大会的决议精神:首先需要用民主革命来加强而不是削弱资产阶级的统治,清除了立刻夺取政权来实现社会主义革命的荒唐想法。
布尔什维克作为苏维埃的左派激进组织,一直以建立无产阶专政为己任,但此时的他们是比较弱小的,总共只有2.3万名党员,在首都只有2000名党员,而且党的主要领导人要么留在国外避险(比如列宁),要么流放在西伯利亚(比如斯大林)。
因此,苏维埃与杜马暂时政府很快就结成了协作关系,暂时政府借助苏维埃获取民众支持,苏维埃借助暂时政府发展资本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并监督暂时政府防止它走向反动。暂时政府的13位部长,有6位是苏维埃代表。
因此,在苏维埃居于领导地位的孟什维克在3月份就发表公开声明,支持资产阶级性质的暂时政府。
按照此时的情状发展,俄国将向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发展,大力发展资本主义,而孟什维克和布尔什维克将成为合法反对党。
但是,那个男人的回国,改变了一切。
3、布尔什维克的列宁化
列宁是3月27日登上回国的列车的,在这之前,布尔什维克与孟什维克走到了一起,支持暂时政府。
布尔什维克在具体问题上存在分歧,但对暂时政府的支持占据主导地位:对于落后的俄国而言,资本主义是一个不可避免的阶段,当前目的是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而不是社会主义革命。
中心委员加米涅夫在3月18日彼得堡委员会的发言最具代表性,“我们是否已经做好了无产阶级专政的预备?没有,这个时期将会到来,推迟它对我们有利,现在我们的力量还不够。”
3月27-29日的全俄党工作者会议,有一个事情彰显了支持暂时政府的主流看法。老党员克拉西科夫提出“我们已经有足够的力量来夺取政权”,结果被会议主席剥夺了发言权。
可以说,在3月份,布尔什维克的多数人支持1905年就形成的策略路线,支持苏维埃的决定和暂时政府。
但是,“老愤青”列宁不支持。
1905年,列宁出版了著作《社会民主党在民主革命中的两种策略》,看点就是:先进行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再进行社会主义革命,通过民主共和制走向社会主义。但是,从1905年开始,列宁一直流亡欧洲,十几年的时间足以改变一个人。
在这期间,他的思想发生了很大的改变。
4月3日,加米涅夫到圣彼得堡的火车站往迎接列宁,此时他还不知道,列宁已经变成了另外一个人。第二天,列宁就在苏维埃会议作报告 《四月提纲》 ,核心就是, 用苏维埃取代暂时政府,用社会主义共和国取代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 。
几乎所有人听了都是目瞪口呆,没有谁会料到还有这样的讲话。因为人们本来是期看他的回来能够调和布尔什维克内部的分歧,结果他打了人们一记闷棍,大家突然有点不知所措。
就连斯大林也觉得匪夷所思,太疯狂了。
在会上公开表态支持列宁的,只有一位女性代表柯伦泰,但只是引来了嘲笑和喧闹。
4月8日,《四月提纲》提交彼得堡委员会表决,结果是13票反对、2票赞同、1票弃权。
大部分人认为他在放卫星,但他认为这是可以实现的。
今天你对我爱理不理,明天我让你高攀不起。为了这个梦想,顽强的列宁没有舍弃,就像创业者一样,开始营销宣扬,频繁与委员们交流协商,锲而不舍地阐明自己的看点,并展开并购重组,用自己的魅力扩展组织。
作为一名魅力领导者,他的策略是吸引屌丝,做大做强。他先从 基层 做起,普通党员比较轻易接受这种迅速革命的新思想,再打通地方党组织。到了4月下旬,在布尔什维克的第七次全国会议上,《四月提纲》以71票赞同、47票反对或弃权通过。
通过时,一些人离开了布尔什维克。
布满斗争精神的列宁几乎以一己之力,改变了布尔什维克的路线方针,也改变了俄国命运。
4、一日三变的布尔什维克
此时的布尔什维克是弱小的,它必须发动群众,才有成功的可能。
布尔什维克的方法是鼓动群众上街游行示威。7月3日,彼得格勒爆发50万人的游行示威,工人和士兵反对暂时政府,要求“ 一切权力回苏维埃 ”。不过,4日晚上,支持苏维埃和暂时政府的军队平息了运动。
人们普及认为,这是布尔什维克一次不成功的夺权运动。全俄中心执行委员会和彼得格勒苏维埃机关报《消息报》、无党派报纸《交易所通报》都毫不避讳地指出,布尔什维克试图利用工人和士兵的不满来达到自己的夺权目的。
布尔什维克断然否认,强调自己只是在不能阻止事态发展的情状下领导了运动,使之显现和平性质。
更有代表意义的是,在7月3日这一天,布尔什维克对待游行示威的态度, 一日三变 ,暴露了自身的机会主义特征。
3日早上,游行示威开始失控,出现无政府主义的暴动,下午两点,布尔什维克中心委员会通过决议,要求代表们往做工作,劝阻群众上街。
但无力阻止,街上群众的情绪激昂,难以清静下来,他们聚集在暂时政府所在地,高喊“打倒10个资本家部长”“全部政权回苏维埃”,这正中布尔什维克的下怀。
到了晚上八点,布尔什维克决定顺势而为,通过一个决议:不再试图阻止群众,而是要领导运动。一些激进代表,如涅夫斯基、斯米尔加,认为群情激昂,可以直接发动武装起义,推翻暂时政府。
在群众与苏维埃的相持中,老天降了一场大雨,人群逐渐散往,彼得格勒恢复清静。布尔什维克随机应变,取缔了领导运动的命令,将事先预备的《真理报》头版头条撤掉,结果4日早上的《真理报》的头版头条是空白的。
从试图阻止,到领导运动,再到取缔支持,布尔什维克的态度,令人捉摸不透。这就表明, 他们无力阻止和掌握群众活动,只得相机行事 。
到了4日,游行示威又重新发展起来,又很快失往掌握。吸取昨天的体会后,布尔什维克对运动的态度出现了较大的分歧,不知如何是好。
这一次,他们躲在了身后,静看其变。
苏维埃决定出面平息群众情绪。下午5点,苏维埃中心执行委员会委任社会革命党领导切尔诺夫往见群众。结果出现了匪夷所思的一幕,切尔诺夫被人骂了一通并迎面给他一拳,对方恶狠狠地说道:
夺权,你们这些狗娘养的,权力已经给你们送上来了
更过分的是,切尔诺夫直接被群众塞进汽车里当作人质,以此要求苏维埃掌权。此情此情,多么像武昌起义,黎元洪被革命党人逼迫推举为“带头大哥”。
但孟什维克和社会革命党主导下的苏维埃,不想走上激进的冒险之路,依然坚持支持暂时政府。
5、苏维埃的布尔什维克化
七月运动平息后,苏维埃和暂时政府开始打压布尔什维克,《真理报》编辑部被捣毁,一些主要领导被指控通敌遭到逮捕,列宁因受通缉被迫转进地下。
但是,历史就这么诡异,布尔什维克就像野草一样,不仅没有低落,反而很快上演了王者回来。最主要的原因,在于俄国政局的左倾化,更加紊乱了。
6月底,暂时政府在一战的西南战线发动了一次大攻势,试图击退外外敌,扭转战局,但俄军再度崩溃了,然后就是国内50万人的七月运动。随着紊乱局面的加剧,暂时政府出现了实行军事专政的极右势力,他们期看用这种短平快的强力手段恢复国内秩序。
这里就要多说几句,为什么暂时政府要漠视民众要求而坚持抗战呢?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此时退出战争,必然是丧权辱国的割地赔款,到时候能不能顶住国内的民愤还犹未可知。事实也确实如此,1918年3月苏俄签订《布列斯特—立托夫斯克和约》,不仅使俄国丧失了将近一百万平方公里的土地和近五千万人口,而且丧失了全国煤炭开摘量的90%、铁矿石的73%、54%的工业以及33%的铁路,还有60亿马克的赔款。
1917年8月20日,立宪民主党通过了建立 军事专政 的决定。俄军总司令科尔尼洛夫进军彼得格勒,但叛乱很快被平息。
在恢复秩序成为人们热烈期看的情状下,既然极右翼的军事专政失败,那么极左翼的权威统治就会成为抉择。紊乱局势得不到改良,使得工人、农民和士兵的不满情绪加剧,恢复秩序的期看越来越强烈,社会钟摆急剧转向左边。
当全俄中心执行委员会拒绝布尔什维克提出的政权回苏维埃的主张并公布依然支持暂时政府后,列宁决定故技重施:从基层倒逼中心。
一直以来, 布尔什维克对是否结束战争是模凌两可的,此时就明确提出“结束战争”;他们在6月份强烈指责社会革命党的“平分土地”,此时便接过来变成自己的口号;“把工厂还给工人”也成为时髦口号 。布尔什维克敏锐地把握了俄国平民的痛点,顺势提出一系列称心他们诉求的口号,及时调整自身策略,迅速俘获了基层党员的支持。
只不过,后来的事实表明,这些口号无一实现。国际战争变成了国内斗争,集体农村,工厂是国家机关的而不是工人集体的。
但就当时而言,这些口号实在太吸引人了。除了布尔什维克,没人提出。
8月底,彼得格勒苏维埃和莫斯科苏维埃通过了列宁的主张,9月,彼得格勒苏维埃和莫斯科苏维埃的主席都由布尔什维克的中心委员担任。
苏维埃的布尔什维克化,正式开启,并把握了首都彼得格勒的绝大部分武装力量。
到这个时候,布尔什维克在彼得格勒发动武装起义已是公开的事实,只是时间未定而已。之后就是大家熟知的“十月革命”,整个起义过程几乎没有碰到反抗,“阿芙乐尔号”巡洋舰发射的炮弹是空弹头。
起义当晚,彼得格勒军事革命委员会发布《关于暂时政府被推翻的通告》称:起义“未流一滴血就取得了胜利。”后来经过统计,一共死了6人,伤50人。不流血的胜利,一点不为过。
大会最终决议,成立苏维埃政府,由人民委员会来治理国家,委员会由清一色的布尔什维克组成。
作为一种抗议,51名代表退出喧嚣的大会。托洛茨基则轻视地表达:
“让这些废物统统走开吧,他们就要把扫进历史的垃圾推里往了。”
俄历10月25日是11月7日,这就是“十月革命”: 武力推翻暂时政府,布尔什维克主导苏维埃 。
“一切权力回苏维埃”的新时代立刻就要到来。
6、俄国的苏维埃化
苏维埃政权成立后要做的第一件事,就是召开立宪会议。只有如此,才能政权合法化。
2-10月的政府之所以喊“暂时政府”,就是立宪会议还没有召开,布尔什维克也一再抨击暂时政府挈延召开立宪会议的时间。在十月革命的苏维埃第二次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中,苏维埃也公布,保证按时召开立宪会议。
列宁在“二大”上甚至宣告,假如布尔什维克在立宪会议中的选举失败,他们将服从人民的决定。
10月27日,苏维埃政府将立宪会议选举定在11月12日,立宪会议召开时间为11月28日。选举结果为:
一共715名代表,社会革命党370名,布尔什维克175名,左派社会革命党40名,孟什维克15名,立宪民主党17名,还有其他一些民主党派。
这个结果明显对布尔什维克“不利”,只是第二大党,即使算上左派社会革命党,也离半数差很远。
于是,为了避免“票死”的结局,布尔什维克立刻翻脸不认人,列宁在得知选举结果后,当场表达:“立宪会议假如同苏维埃政权背道而驰,那就必然要在政治上死亡。”“依靠民意,但也不能忘记步枪。”
当大多数代表表达,应该把全部权力移交给立宪会议,列宁则表达,“一切权力回立宪会议”是反革命口号。
于是,布尔什维克开始讨论 驱散立宪会议 的可能性,也就是,停止召开立宪会议。
为了俄国前途和俄人幸福,节操不重要。
11月28日是原定的立宪会议召开时间,立宪民主党在这一天组织了“一切权力回立宪会议”的游行示威。苏维埃政府立刻以反革命为由,公布立宪民主党为人民的敌人,必须逮捕其领导人。并将立宪会议召开时间推迟到明年的1月5日。
鉴于布尔什维克进行了一系列破坏立宪会议召开时间的举动,1918年1月5日,是立宪会议召开的日子,彼得格勒和莫斯科都爆发了支持立宪会议的游行示威。很快遭到武力镇压。
到会的立宪会议代表共410名,其中社会革命党237名,布尔什维克120名,左派社会革命党30名,孟什维克5名,还有其他一些民主党派。
立宪会议在紧张对立的氛围中开幕,布尔什维克要求的“一切权力回苏维埃”得不到通过,一气之下,布尔什维克和左派社会革命党退出了会议。其他代表坚持留在会议现场,一直待到6日凌晨四点,被警卫队命令离开。
当天, 全俄中心执行委员会公布解散立宪会议 。10日,苏维埃第三次全国代表大会召开,公布正式取代立宪会议的职能。
布尔什维克在十月革命前后对立宪会议摘取了截然相反的态度,立宪会议就这么没了。
布尔什维克掌握全俄。
7、沉默的人民
布尔什维克驱散立宪会议,并没有在俄国社会引起普及的反应。被驱赶的立宪会议代表,也在感叹俄国人民的沉默和冷漠。
实际上,俄国立宪会议的命运,与俄国的社会发展水平息息相关,俄国还短缺支持立宪会议的牢固基础。
当时的俄国是一个农民国家,资本主义处于初始发展阶段,80%都是农民,资产阶级不强大,工人阶级数量较少。因此,国民的整体水平偏低,体现在政治思想上,就是空想和极端成分较多。
比如农民对立宪会议的看法,还停留在很传统的权威政治阶段。他们认为,立宪会议有足够的民意和威信,就能够以强权形式成为全俄罗斯土地的主人,从而能够给农民带来土地和自由。
比如,一名士兵对英国驻俄大使布坎南说:“的确我们需要一个共和国,但领导我们的得是一个好沙皇。”美国人格兰德在3月7日的日记中写道,一名士兵期看选举总统,当问他选谁时,他的回答是:沙皇。
在俄国,经常碰到这样的情形,演讲者努力地向台下的人们阐明共和制取代君主制的好处,当演讲和欢唤都停息后,会有人高唤,“我们要您来做我们的沙皇”。令人啼笑皆非。
让人不禁感叹:这是多么单纯而无知的人,又是多么轻易被掌握的人。
社会革命党的《自由言论报》就承认,“立宪会议,它对于俄国人来说只是一个外国玩具,可以玩一玩,千万别当真”。
因此,俄国二月革命到十月革命的历程,非常清楚地表明,要想建立公民社会和民主体制,仅有政治自由而没有相应社会经济基础和国民水平支撑是远远不够的,轻易带来目的与结果的南辕北辙。
小结
1918年1月5日,是俄国立宪会议召开的日子,也是布尔什维克驱散立宪会议的日子。
布尔什维克代表米尔诺夫来到波罗的海舰队的水兵会议,号召道:“同志们,我们必须、也能够驱散立宪会议。”
工人施马可夫反驳说:
“不对,你们不能这样做。要知道你们是在破坏全体人民的持有权力。假如你们这样行事,俄国人民和俄国无产阶级将永远不会原谅你们的这种暴力。”
2000年,普京签署法案,俄罗斯将国旗恢复为1917年暂时政府的“白蓝红”三色旗,国徽为沙俄和暂时政府都摘用的双头鹰。
2008年,俄罗斯最高法院正式为尼古拉二世平反,公布他的家族是苏联镇压下的受害者,俄罗斯政府正式推翻有关罗曼诺夫家族罪有应得的看念。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