难怪孙悟空无法碰到同窗好友,你看他们都往了哪?生死簿上有答案
你的童年下饭剧是什么?
《西游记》信赖对大部分人来说都是不陌生的,甚至是很多人的童年记忆,小时候那种捧个碗一大家人坐在一起看西游记的画面是美好又深刻的。
《西游记》之所以能受到家喻户晓的喜爱,除了丰盛新奇的剧情之外,主要还是因为每一个角色演绎得深进人心。
像剧里唐僧的儒雅,孙悟空的灵敏古怪,猪八戒的懒散和沙和尚的老实忠诚都演绎得淋漓尽致。
特殊是神通广大的孙悟空更是成为了许多小孩子羡慕的对象。悟空之所以能神通广大并不是出生就会的,它是在方寸山跟随菩提祖师学艺才学得了一身能耐。
菩提祖师座下弟子有十二辈,孙悟空正是第十辈,其他师兄弟有三四十人,但是在后来孙悟空离开了方寸山之后却再也没有碰到过一个师兄弟,昔日的同窗好友都往哪里了呢?
石猴学能耐
展开全文
都说孙悟空无父无母,是从石头里蹦出来的,所以都称他为石猴子。事实上,孙悟空是吸取了天地之间的灵气幻化的一只灵猴。
孙悟空一开始是在花果山发现了水帘洞之后成为了猴子猴孙的大王,享受猴子猴孙的崇敬,也被称作美猴王。
在花果山的日子是悠闲又快乐的,真正让孙悟空想要走出花果山,往学习能耐和长生不老之术,是因为猴群中老猴子的过世,让他意识到生死是无法掌握的。
身为石猴出生的他自然也无法理解自然界中的生老病死,只想所有的猴子猴孙都能够永远地陪着自己。于是,孙悟空开始走出花果山,往追觅长生不老之术。
孙悟空走出花果山之后第一次见到了人群,开始有了人类的概念,于是也学着用人类的方式食饭。
影视剧中经典的一幕,孙悟空第一次像人一样拿着筷子食面条,因为面条太长,以至于站到了饭桌上往食。虽然惹来了人们的嘲笑,但是却是他第一次的尝试。
经过多年的找觅之后,终于得到有缘人的指点,来到了方寸山斜月三星洞找到了菩提祖师。经过多次的坚持,终于顺利拜进菩提祖师门下成为他的第十辈弟子,也就是“悟”字辈,以此得名“悟空”。
除了孙悟空之外,菩提祖师座下还有三四十名弟子,孙悟空在拜进方寸山之后和同门师兄弟们一起挑水砍柴,修炼法术,学习能耐。
虽然孙悟空是一只猴子,但是他的师兄弟们却并没有对他区别对待,师兄弟们毫无芥蒂地与他同食同住,共同练习。
因为天生慧根清奇,孙悟空在方寸山成为了菩提祖师的爱徒,并学会了七十二变,筋斗云等上天进地的法术,但是却并没有学到长生不老之术。
当菩提祖师想要多传一些其他法术给孙悟空时,孙悟空拒绝了菩提祖师,表达不想再学其他的法术,只想学长生不老之术。为此,师兄弟们责怪孙悟空不识好歹,竟然顶撞菩提祖师。
随后,孙悟空又利用学到的法术变出了一颗松树向师兄弟们显摆,惹得菩提祖师勃然大怒,菩提祖师深知孙悟空不是一个能轻易收复的性子,并无心思想真正地修炼得道,只是一心想觅长生不老之术,于是趁此机会将孙悟空赶出了方寸山。
孙猴子学成下山
因为并未习得长生不老之术,孙悟空离开方寸山之后做的第一件事就是凭借自己学到的能耐往到阴曹地府逼着阴差修改生死簿,把自己的名字和猴子猴孙所有人的名字都划掉。
要知道,生死簿记载着所有人的寿命情状,在没有找到长生不老之术之前,通过划掉生死簿上的名字,这也是延长寿命的一种方式。生死簿上同样是有同窗好友的名字的。
划掉生死薄后,孙悟空又上天进地,上到大闹天宫,下到往东海龙宫捣乱,搅得四方神灵都不安,玉皇大帝差遣天兵天将和四方诸神都没方法收复他,直到被如来佛祖压在五指山下。
孙悟空被压在五指山下五百年之久,昔日的同窗好友都是肉体凡胎,寿命自然有限,他们的名字在生死簿上没有被划掉。时间长达几百年之后,答案不言而喻,自然是经过了生命的轮回转世。因此,孙悟空在取经路上难以碰到昔日的同窗好友也并不希奇。
一切皆是幻化
还有一种说法就是孙悟空学法术的地方,一切都是幻化。
孙悟空是在方寸山的斜月三星洞习得的法术,书中描写的斜月三星洞本来就是一个似真似幻的地方,彩霞流光,胜似天堂。
菩提祖师又是法术精湛的得道神仙。在悟空求学之时倾囊相授传授上天进地的能耐。
待孙悟空学有所成后,菩提祖师便以他在师兄弟面前变出了一颗松树进行卖弄炫耀为托词,把他赶下山往。
临走前,菩提祖师还嘱咐悟空说道:无论以后做出什么事,都不要说悟空的师父是菩提祖师。自悟空离开斜月三星洞后,菩提祖师与其他师兄弟们便没有了踪迹。
甚至在悟空取经路上路过方寸山时遇难也并未见到菩提祖师,菩提祖师像是从未出现过一样。所以有人推测,斜月三星洞的一切都是幻化而来,为的是扶助悟空习得能耐。
结语:
《西游记》中的孙悟空虽然让人又爱又恨,但是也是人们最喜欢的角色。他想要求得长生不老的之术听起来是难以实现的,却并未舍弃,有了想要的东西就按照自己的想法往追求结果。
跟随唐僧取经的路上历经了九九八十一难,中途有过埋怨不满,有心生退意,但也从未真正的舍弃,最后历经艰辛和唐僧师徒们到西天取得真经,也算是实现了最初想要长生不老的目的。
虽然孙悟空只是影视剧中虚幻的人物,但孙悟空这样敢想敢做不畏艰险的性格是值得人们颂扬和学习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