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6版西游记剧组有多穷?六小龄童客串女性,另一人分饰200个角色
1
来,先请大家往返答一个问题:
请问中国哪部电视剧重播次数最多?
1
2
3
时间到!
错错错,不是《新白娘子传奇》。
不是《还珠格格》。
正确答案是86版《西游记》。
它重播次数超过3000次,创下吉尼斯世界纪录。
看众百看不厌。
各界盛赞不绝。
但这样的绝对经典,创作过程有多难,却少有人知。
首先是上天进地腾云驾雾的特效技术不算先进。
展开全文
接着是拍摄环境非常严苛。
五星级酒店?保姆车?国外拍摄?搭好的影棚?影视基地?
搞笑呢!
全没有。
大多是原生态的山林、河沿、破屋,破破烂烂,非常“自然风味”。
最重要的是:
穷。
大家可能以为,一部电影或电视,耗资一般都要几千万或过亿。
在《西游记》剧组,这种投资就是天方夜谭。
不可能的。
剧组从没见过大钱。
太穷了。
穷到拍着拍着,没钱了,只有告停。
弄到了一点钱,陆续拍,又没钱了,又停。
数次停拍。
数次“难产”。
说起来,都是一把辛酸泪。
但这样的艰苦困境,竟催生出了一群百炼成钢的创作者,和一段再难复刻的佳话。
2
《西游记》里,师徒四人历经九九八十一难,上西天取经。
《西游记》外,剧组也历经九九八十一难,拍下西天取经的史诗级大剧。
1982年2月25日。
《西游记》建组。
摆在导演杨洁面前的,是一盘烂摊子。
没钱。
没人。
没体会。
也没人可以求助。
所有的压力,自己抗。
所有的困难,都靠自己解决。
项目是央视的项目。
但因题材原因,央视不敢冒险,只批了一笔小款,让杨洁试水。
好在,杨洁用这一小笔款,拍下第一集《除妖乌鸡国》,就获得开门红。
播出之后,大家紧张地看反响。
结果好评如潮,收视率直接飙升到89.4%。
它打开了国人审美的一道大门。
80年代时,人们在小小的电视机里,看见传说里的孙悟空,变成了活的人。
一身是毛,蹦来跳往;
看见唐僧袈裟加身,儒雅无比;
看见神仙、妖怪能飞天遁地......
觉得新奇得不得了。
它刷新了当时影视的风尚,非常浪漫,荡气回肠。
而题材又是中国人熟知的《西游记》,受众基础非常深厚,于是,一唤百应。
央视也看到了号召力,知道项目必成。
大笔一挥,给了300万,让杨洁陆续拍。
可他们仍然低估了拍摄成本。
对于《西游记》这样的奇幻题材来说,300万眨眼就用光了。
杨洁只能自己想方法。
她自己筹钱买了拍摄器材。
但九牛一毛。
浩大的剧组开销,仍是个严酷的问题。
后来,资金链断裂,拍摄工作屡屡停滞不前。
杨洁不得已,多次找央视领导交涉。
最终得到了答复:
“可以陆续拍,但要自己找资金,并且不可以贷款。”
为此,剧中黑熊精的扮演者李鸿昌仗义相救。拉来了铁道部300万资金,以解燃眉之急。
这300万,是最后的期看。
杨洁绞尽脑汁,恨不得把一块钱掰成两半用。
由此,开始了长达数年的穷拍之旅。
3
杨洁曾说:“我们是在拍一件艺术品。”
尽管预算食紧,她依然坚持不降低创作质量。
实景拍摄,是她的原则。
全剧25集,拍摄周期6年之久,途经26个省份。
在贵州黄果树拍水帘洞。
在新疆吐鲁番拍火焰山。
在长白山拍大战红孩儿。
在内蒙大草原拍弼马温牧马。
上高山,走沙漠,进森林,穿瀑布……
也因此,86版《西游记》又被称为低配版《中国地理》。
大部分的经费,都用在了实地取景。
其他方面能省则省。
器材成本,省到全剧组只有一台摄像机。
片酬成本,压缩到每人每集80块。
伙食费更是少到离谱。
剧组给每个演员每餐配置的份额,只有5毛钱。
而在当时,在广州,食一碗饺子就要2块钱。
男演员没有一天能食得饱饭。
就在这种情状下,还要跋山涉水,上窜下跳,干体力活。
特效又是另一个头疼的问题。
没钱做特效,大家就集思广益,发明条件。
脑袋大的蟠桃,是用纸做的。
人生果是用豆薯雕成的。
孙悟空的腾云驾雾,实际是脚踩滑板。
猪八戒被蝎子精蜇肿的头,是用安全套吹鼓的。
水底龙宫的戏份,是在镜头前放个鱼缸,冒充泡泡特效。
孙悟空被红孩儿吐火,那是真火。六小龄童忍着被烧了好久。
蟠桃大会的仙雾缭绕,实则是人工摇干冰。
据说有个工作人员,因为过量吸进干冰而当场晕倒。
孙悟空口吐仙气,是先抽了一大口烟。
白龙马的来历,也是一波三折。
在海南拍摄时,因为找不到一匹纯白的骏马,只能把棕马刷成白色。
但这不是长久之计。
剧中白龙马有许多下水戏份。
一进水就掉色,棕马瞬间原形毕露。
剧组每拍一个镜头,就要给马补色。到后来,棕马心生警觉,见人靠近就撅蹄子踹人。
转战张家界时,当地连马都没有。副导演连夜从湖南长沙运来一匹。
杨洁一看,那匹马瘦弱不堪,根本拍不了。
她决心,一定要找到一匹真正的白龙马。
拍摄的第二年,她相中了一匹白驹。
这匹马大有来头。
是内蒙古军区某骑兵团团长的爱骑。
团长不愿割爱。
梁洁便软磨硬泡,百般游说。最终以800元的价格,买下了白龙马。
从此天南地北,人马一路,历经九九八十一难。
4
道具的问题解决了,接下来是人。
《西游记》剧组,几乎人人都同时分饰多角。
假如不仔细看,根本看不出,这些角色都是同一人所演。
他们的扮演者喊李建成。
1982年。
《西游记》在扬州开机时,他在《除妖乌鸡国》中饰演一个阴险奸诈的太监。
因演得太传神,被导演杨洁钦点跟组。
从此,一跟就是4年。
在剧中,他出演过20多个角色。
奔走儿灞、九灵元圣、二郎神庙祝、黄狮精、鲤鱼精……哪里缺角顶哪里。
演好人时,可爱和亲。演反派时,乖张奸诈。
杨洁称他为“万能演员”。
不只是他。
师徒四人团,也人人都是“万金油”。
六小龄童扮演过安茶客、车迟国老道、三清看山寨元始天尊、镇海寺小喇嘛、莲花洞变身小妖。
还女装客串过姨婆和九尾狐狸。
猪八戒马德华扮演过山神、大唐武将、陷空山喇嘛、看音院僧人、通背猿猴、御马监马夫。
唐僧迟重瑞客串中井龙王和天庭文臣。还在《传艺玉华州》一集中扮演沙僧。
而沙僧闫怀礼,和牛魔王、太上老君、卷帘大将、西海龙王长着同一张脸。
真可谓是全员大乱炖。
5
一人多角,不算什么。
你无法想象,这群人为了拍好《西游记》,付出了怎样的心血。
剧中的孙悟空,一双火眼金睛,识真伪,辨善恶,令妖魔无处遁形。
剧外的六小龄童,却是400度的近视+200度的散光。
眼神空洞。
黯然无光。
这样的原生条件,连普通人的视力都达不到。
偏偏他要迎难而上。
没方法,他说:“一身之戏在于脸,一脸之戏在于眼。”
孙悟空这个人物,精髓就在于眼神。
他的天真,好奇,顽劣,愤怒,皆源于此。只有挠住了眼神,这个人物才能出彩。
为此,六小龄童试过诸多方法。
天天看日出,看日落。
有时别人在打兵乒球,他也会凑过往看。小小一颗球,在球桌上往返打转,他盯得进神,不知倦意。
最笨的方法,在开拍前盯着光束猛看。
“眼睛里有一些泪花,比较湿润的时候,拍出来就比较有光亮了。”
1999年。
拍到后16集时,他终于凑够钱,往医院做了手术,真正成为了“火眼金睛”。
放到现在,你很难想象,一个演员,为了一部戏,一个角色,甜愿付出这么多。
可在当时,大家习以为常。
别说是做手术,就算搭上性命,也在所难免。
“拿命拍戏”,说的就是《西游记》剧组。
在当时,吊威亚还是一个新名词。
内地班底没人知道如何操作,只能跑往香港取经。
但学回来的也是半吊子水平。
风险系数,无人担保。
安全提防,没有保障。
更夸饰的是,当时全剧组,几乎没人给自己买保险。
香港导演闻之都愕然。
“要是摔死了怎么办?”
“摔死了就摔死了。”
也因此,演员每次吊威亚,都是一次赌博。
每次钢丝一松,脚一落回地面,都要互相击掌庆贺:
“太好了,咱这回又没摔死!”
与死神擦肩而过的次数,数不胜数。
在黄果树瀑布拍戏时,孙悟空一路往森林里跑。
按照原计划,六小龄童只需往前跑几步即可。
但地形复杂,丛草密布。
谁也没看清,那再往前几步,就是斜坡。斜坡之下,就是万丈深潭。
等到正式开拍时,六小龄童一头栽下往。
幸亏,悬崖边一根藤条缠住了他的裤腿,才得以保命。
(图来源:《西游之路》)
在北京戒台寺吊钢丝时,就没那么幸运了。
钢丝突然断裂,他从半空中砸下来,当场休克。
被送往医院诊断,粉碎性骨折。
六小龄童躺在病床上,大气不敢喘,却还暗自庆幸:
“幸亏开拍前,把身下一块突兀的大石头拿掉,否则能否保住性命都不知道。”
(图来源:《西游之路》)
在那个没有特效的年代,一切都是来真的。
拍“三昧真火”时,六小龄童真的被关进了炼丹炉。
而那个密不透风的炉子里,涂满了固体汽油。
点燃的一瞬间,火苗四蹿,脸上的猴毛被烤焦变形。
再后来,被红孩儿喷火的那一集,导演觉得不够逼真,加大火力。
结果他全身被烧着,被大家从大火中拉出来。
有人说:“这哪是拍戏啊,分明是烤猴肉串!”
戏里,他们法力无边。翻手为云覆手为雨,一个跟斗十万八千里。
可其实哪有什么神仙呢。
不过是以凡胎肉体,行常人不敢为之事,肩负文化输出之使命。
不过是,再穷,再苦,也不舍心中的艺术追求罢了。
毋庸置疑。
这是一群疯子。
也是一群赌徒。
而“疯”和“赌”的背后,是对创作百分之两百的诚心。
事实证实,足够的创作诚心,确实能经得起岁月和技术的种种考验。
放到37年后的今天看,《西游记》依然不过时。
它的穷,丝毫不影响品行。
它的冷酸,不阻碍它赢得满堂饮彩。
它同时也向所有的艺术创作,证实了一个道理——
真正的热爱,才能发明奇迹。
真正的坚守,才能留下艺术精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