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所有的大片新片里,最好玩的
今年所有的大片新片里,最好玩的
DamienConfucius是当今世界上最有前途的1980年代出生的导演之一,甚至没有一个。
他的小说处女作以《爆裂鼓手》的惊艳开场,后来以《爱乐之城》而闻名于世。不到四十岁,查泽雷就已经获得了奥斯卡最佳导演奖,并两次进围威尼斯电影节主竞赛单元。
至于之前的作品《登月第一人》,虽然他更多的个人表达让影片的影响力有限,口碑饱受争议,但谁也不能否认他无限的才华。
新片《巴比伦》从立项之初就备受期待。
展开全文
布拉特·皮特和玛格特·罗比的名字出现在演员名单中,对于很多影迷来说,意味着不得不看。
导演才华横溢,演员阵容强大,无论怎么看,都是奥运种子选手。
然而,《巴比伦》上映后,口碑争议浩大。进围了奥斯卡提名,不过是两个小奖项,与最佳影片、最佳导演等奖项无关。
查泽雷错过了吗?
看完电影,我只想说,这是一部要求很高的电影,非常有特色,演的非常high,甚至可以说是过火了。
喜欢的人会喜欢,厌恶的人会厌恶。
先说正题吧。
《巴比伦》的剧情梗概,估量会让很多影迷不深的普通看众看而却步。
“影片聚焦于1920年代早期的好莱坞,电影业从无声电影向有声电影时代的转变……”
不是每个人都有“迷影”,或者直率地说,迷影是一种利基狂欢。
但本质上,对于大多数看众来说,电影只是一种消遣、调剂、娱乐,只不过“圈粉”在大多数情状下对应的是探索、致敬、无聊,难怪看众对此类不感兴致电影。
比如大卫·芬奇两年前的黑白片,致敬了好莱坞黄金时代的《曼克》。影评人喜欢它的比例为83%,但在大众看来,这个数字只有60%。
《巴比伦》属于电影类型,但它的显现方式非常有趣。
看似枯燥的剧情背后隐躲的是一部故事情节清楚、布满禁忌元素、表面疯狂、内心悲伤的电影,188分钟的时长同样让人心旷神怡。
电影开场不到三分钟,《巴比伦》就展现了它“与众不同”的气质。
一个工人被要求运送一匹马,到了目的地要对方签字时,笑话就来了。
一匹马?不,是大象。
工人胖哥认为“象”是马很强壮的意思。
对方再次确认,不是,我的意思是运一头大象,然后镜头一转,真的是一头大象。
胖哥急了,我的车是用来拉马的!但最终他让步于金钱的力量。全片第一场高能戏刚过,车绳就断了,几个人在推车的路上。大象怕他们热,好心地为他们下了一场“雨”。
只能说画面美得不敢看。
这头大象将被运送到好莱坞名人的派对上表演。宴会厅内,一幕幕名场面。由于规模,这里不方便放图片。
不仅限制级的场景不适合孩子,里面的很多场景简直让大人起鸡皮疙瘩。
不管是有意的还是噱头,不得不承认的是,短短几分钟的《巴比伦》彻底吊足了看众的胃口。
也正是这场宴会,让男女主角完成了他们的出现与相遇,而在接下来的时间里,通过他们的故事,为看众显现了好莱坞黄金时代的梦幻、虚假与迷恋。
前半部分,男主从杂工变成执行制片人,女主从默默无闻的素人变成默片时代的大明星。
纵看上半年,我们看到的是,这群人对电影的崇拜和热爱,处处展现出旺盛的生命力。
更重要的是,从业者将电影与百老汇歌剧区分开来,力求让电影成为一种大众化的艺术。
特殊是前半段有两场戏让我难以忘怀。一部是女主角玛格特·罗比饰演的内莉的首部测试片,奉献了女演员级别的演技。
另一个场景是大场面,用机位调度的全景图来展现好莱坞电影布景如火如荼时的惊艳程度。
以此为基础,看众才能理解并信赖,正是因为这些人的存在,才迎来了后来好莱坞的黄金时代。
电影冲突的出现和故事的转换起源于有声电影的出现。
由于她的声音,内莉很难从无声电影转向有声电影,她的名誉一落千丈。
与她命运相同的,还有布拉德皮特饰演的杰克。
杰克曾是好莱坞无声电影时代的大明星,但随着有声电影的出现,不堪剧变的他逐渐沦为看众的“笑柄”。
与两人的情状相似,看众更熟悉的是导演米歇尔·阿扎纳维修斯2011年电影《艺术家》中的男主角乔治。
(电影《艺术家》剧照)
在旁人看来,这种事情是非常轻易理解的。时代在变,新人换旧人,他们已经落伍了。
但就他们自己而言,很难接受这种转变。
影片后半段,基调由之前的疯狂转为悲伤,每个角色都表露出被时代放弃的无奈。
人物的无助,对于银幕外的看众来说,可能会引起他们情感上的乡愁。
还在时代洪流中前行的我们,总喜欢想念过往,更何况是被时代甩在后面的人,自然都想念过往。
曾经自信张扬的内莉,如今被酒精、毒品和赌债掏空了。看着舞动的人群,她怎能不想念以前的自己。
杰克的老朋友再次被爱情侵害后自杀了。杰克一生有无数女性伴侣,但这却是他最好的朋友。自从老朋友走后,他就一直很想念他。当年站在好莱坞金字塔顶端的他,如今已日渐式微。他想念的是他的老朋友,更想念的是他们过往的日子。
至于主人公曼努埃尔,他更像是一扇窗,带领着看众领略这一幕的盛衰。
曼纽尔是影片中唯一以爱情戏为核心的角色。他爱的是Nellie,他可以为Nellie付出一切。
内莉陷进赌债和流氓后,当她跪地哭抽泣求曼努埃尔时,影片中出现了倒叙,脑海中浮现的是他第一次见到内莉的样子。
看众们看到这里也明白了。他一直钟爱的,是那个元气满满,快要溢出来的原来的妮莉。
还有离开欧洲的华人演员玛菲,以及抉择回到小餐馆表演的黑人演员西德尼……
时代巨变来临,有的人抉择了做坏事,有的人还在坚持,有的人另辟蹊径。
个人终究无法阻挡时代的脚步,我们还是要往前走。
那些把目光移开的人,比如曼纽尔、玛菲和西德尼,都有了新的生活。
对于那些看不见的人,比如内莉和杰克,迎接他们的是无尽的黑暗。
杰克特殊让我激动。
看不出来的杰克曾因为在专栏里写到气喘吁吁而愤怒地质问作家。女作家对杰克的抚慰也不无道理。
“没有人情愿落后,但一百年后,当你我死往,当有人把你的镜头放映在电影里时,你会再次活着。未来五十年出生的孩子会不小心在网上找到你。”屏幕在他脸上闪耀,感觉像朋友一样熟悉你,即使你在他出生之前就死了。你的时间已经过往,但你将与天使精神共度永恒。”
本以为作家的阐明会让杰克松口气,却没想到他最终还是走上了死胡同。
最后一晚,他有幸见到了老友玛菲,并向她诉说了自己对过往的眷恋和今生的无憾。
言语中布满了感伤。
他们在片中被好莱坞有声电影所放弃,未来某一天我们生活中会被放弃什么呢?
追不上奔走时代的脚步,我们总要学会接受在某个时刻被甩在后面的命运。
这种悲伤其实是通过《巴比伦》传递给看众的。
电影结束了,但我们的生活还要陆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