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游戏攻略吞白村:一座小寺庙,一间大讲堂

吞白村:一座小寺庙,一间大讲堂

misa2 03-27 4次浏览 0条评论

西躲,位于我国西南部的雪域高原,它的神异与特殊,一直以来吸引着大量中外游客慕名前往。我还记得第一次进躲时的情景,当时觉得一切都和自己所处的生活环境如此不一样。眼前所看、耳边所听都好似一个全新的世界。走到哪里都要问上很多问题:很多地方用炉子烧松枝是在干嘛?这么多雪山都有什么特殊的含义?往躲族人家饮的奶茶是用什么做的?大家总用手掰、食起来硬邦邦的那个“窝头”喊啥?

▲Emma于吞白古茹日追寺内

几年过往了,这期间又陆陆续续进躲过几次,之前的疑问每一次旅途中也慢慢有了答案。上个月往林芝,开车在雅鲁躲布江大峡谷中穿行。这片秘境中,村庄星罗棋布。有的隐于深谷,有的躲于密林。车子开累了,就驶进了一座喊“吞白”的村庄,在村庄的后山上,我们发现了一座小寺庙。寺庙虽小,五脏俱全,涵盖了躲地文化的精髓。从寺院内人们的活动、寺内的陈设、山下的景看再到建筑的样式都很能阐明问题。本期《小艾玛的游乐园》,我们就通过这座小寺庙,来带大家了解躲地文化,给预备往西躲的小伙伴提前做做功课。

吞白村,守候南迦巴瓦的朝与夕

吞白村位于雅鲁躲布江的北岸,距离雅鲁躲布江大峡谷进口处不远,属林芝市米林县派镇辖村。村子的后山上有一座寺庙名为吞白古茹日追寺。

展开全文

躲传佛教派系众多,想要在短时间内理清这些派系和寺庙间的关系,着实不易,所以第一次进躲的朋友不必太过纠结。在这里可以记住的是,雅鲁躲布江大峡谷是莲花生大师活动密集区域之一,而莲花生大师便是宁玛派(也称“红教”)的创始人。吞白古茹日追是他最早的修行洞穴之一,后来人们为了纪念他,便建造了这座寺庙。

▲莲花生大师

吞白古茹日追寺位于半山腰,走进寺庙大门向右转会来到一小片开阔的平台,向下俯视便是吞白村全貌,而正对面便是南迦巴瓦峰。假如你的雪山词汇字典并不丰盛,且也不企图记太多名字,至少要记住南迦巴瓦,它是躲族人民心中的神山之一,也是世界公认的中国最美雪山。

▲吞白古茹日追寺眺看南迦巴瓦峰

南迦巴瓦峰,是林芝地区最高的山,海拔7782米。其浩大的三角形峰体终年积雪,云雾缭绕,从不轻易露出真面目,一年365天中经常300多天都看不到其真身,所以也被称为“羞女峰”。南迦巴瓦在躲语中的意思非常形象地诠释了它的形态,那便是“直刺蓝天的长矛”,尖锐凌厉,不可征服。

▲直刺天空的长矛

南迦巴瓦峰虽然在纯粹海拔上不及珠穆朗玛峰,但它的相对海拔远胜于珠峰。珠峰海拔虽高,但大本营已在5200余米,相对高度不过3600余米。而南迦巴瓦山脚下,是世界上最深、最长的峡谷——雅鲁躲布江大峡谷,江面海拔最低处不及千米。南迦巴瓦的相对高度接近7000米,这是比珠峰还要惊人的高度。而令人最为震动的还不是它的高度,而是南迦巴瓦一座山从山脚到山顶,过渡了地球上所有的自然带。

喜马拉雅山脉阻挡了从印度洋吹来的热湿气流。热湿气流翻越不过巍峨的南迦巴瓦峰(南迦巴瓦位于喜马拉雅山的最东端),只得下沉。随着海拔降低,温度便升高,印度洋气流在南迦巴瓦低海拔的山坡南麓堆积,又热又湿。于是南峰的南坡(墨脱)形成了热带雨林。虽然西躲离热带很远,但因为南迦巴瓦的存在,西躲竟出现了热带雨林!山脚下是热带雨林,山峰上是冰天雪地,其间过渡着9个自然带。其景看丰盛性,天下第一。

▲南迦巴瓦峰垂直自然带谱

酥油,充满雪域高原的气息

进进寺庙后没多久,寺内就有当地人过来给我们倒酥油茶饮。要看一个人和西躲有没有缘分,有两条指标可以拿出来衡量:第一就是有没有高原反应,这关系到你进躲的旅行是“天堂般的享受”还是“地狱般的折磨“;而另一条就是闻到酥油时的反应,这涉及到你与西躲是全身心拥抱还是“半推半就”。

高原反应一般过几天就会有所缓解,但假如闻不惯酥油的气味,那对西躲的体验注定是残缺不全的,因为酥油的气息是最能代表西躲的味道。在这里,无论是城镇还是乡村,无论是牧场还是农区,无论是民居还是寺庙,只要有人烟的地方,始终空气中都充满着酥油的香味。

▲酥油,又称“奶黄金、奶之精华”

酥油是躲族食品中的精华之作,青躲高原上的人一日三餐都离不开它。它属于黄油的一种,是从牦牛奶或者羊奶中提炼的金黄色脂肪。在西躲,僧众、百姓都有过林卡(躲式野餐、郊游)的习俗,这样欢乐的氛围里,香气四溢的酥油茶一定少不了。

▲僧人们过林卡

酥油茶是把酥油与砖茶在木桶中搅拌加热而成的,饮下往可产生热量、弥补体力。茶叶解腻生津、往燥润喉,对缺少新奇蔬菜的高原人们来说,“宁可三日无食,不可一日无茶”,并非虚语。在雪域高原,常饮酥油茶可防嘴唇干裂,已是常识。

▲香气四溢的酥油茶

酥油除了作为食品来享用,也用作供神祈福。最常见的就是寺庙内神像前点燃的一盏盏酥油灯,常可见到寺庙内有提着酥油壶的朝圣者真诚地向灯内添注酥油。

▲酥油灯

寺庙周边的转经筒,筒轴底部也常会被抹上酥油以防吱吱作响。另外,酥油还常被用来制造艺术品,如酥油花或酥油雕塑等。

▲酥油花中的酥油神像

青稞,青躲高原的精气之源

由于我们前往吞白古茹日追寺的当天是躲历新年中的正月十五,所以当地人都聚在寺中捏糌粑。糌粑是由青稞、豌豆、躲小麦、玉米等粮食炒熟后磨成的粉,为躲族同胞们的日常主食之一。可以捏成一块一块的食,也可以冲成面糊糊饮。

▲糌粑块

▲糌粑糊糊

糌粑营养丰盛、味香耐饥、携带方便且易于保存

躲族牧民们出

远门时腰间总要挂一个糌粑口袋,饿了就从口袋里挠把糌粑食。有时,他们从怀里掏出个木碗,装些糌粑,倒点酥油茶,加点盐搅拌几下,就是一顿饭。

▲糌粑小口袋

糌粑最重要的原素材之一是青稞。青稞是青躲高原地区的主要粮食作物。早在三千多年前就被躲族改造成可以种植的品种。这一古老的物种,耐冷、耐旱、耐贫瘠,最能诠释青躲高原的一切气质。在长期的耕种中,人们将青稞赋予了神性。在躲传佛教的祭奠活动中,青稞是必不可少的祭品,比如敬诸神,必然要抛洒青稞。

▲成熟的青稞

青稞除了可以磨成面制造糌粑以外,还可以酿青稞酒、奶茶等制品。近年来,经专家研究论证,青稞中的β-葡聚糖,具有降低胆固醇、调剂血糖、提高免疫力的作用,因此现在也不难在大城市的超市里发现青稞啤酒、青稞麦片、青稞饼干。据说很多躲族人家从糌粑过渡到馒头、面包的早餐,又回到了最初的糌粑,一切就像是一个轮回。

▲青稞啤酒

煨桑,真诚的祈福礼俗

在西躲,几乎在每户人家或是寺庙里,都能发现一个烧东西的炉子,在吞白古茹日追寺内也不例外。就在正对着南迦巴瓦峰的位置,便有一个小炉子,它可不是做饭或是取热用的,它喊做煨桑炉,是躲族人祭奠必备的器物。家庭中煨桑炉所在的位置,是经过堪舆后,精心挑选的最洁净之处。

煨桑是躲民族最普及的一种宗教祈愿礼俗,是宗教场所不可或缺的形式之一。据说在煨桑的过程中产生的清香烟雾,不仅使凡人有舒适感,山神也会十分喜悦。因而信徒们以此作为祈福的一种形式,期看神会降福于敬奉它的人们。

▲煨桑进行时

通常,煨桑时,人们将松柏树枝放进桑炉内点燃,煨桑者口诵“六字真言”,用松柏枝蘸上清水向燃起的烟火挥洒三次,最后合十顶礼即可。而在特定仪式,还会在燃烧的松柏撒上糌粑、茶叶、青稞、水果等物。这是因为煨桑不仅仅是祈福,还包含有除垢、布施等含义。

从物理属性上而言,松柏树枝具有特殊的香味,所产生的烟霭有着安神祛污作用。而依据躲族古老传说,古时男子在出征回来时,部落的人会聚在最近的垭口或郊野,燃上一堆柏枝,出征者从袅袅桑烟中穿过,就可以往除各种污秽之气。这一古老习俗恰好和煨桑的实际净化作用不谋而合,从而融进至煨桑仪式当中。

▲大昭寺前的煨桑炉

边玛墙,躲式建筑的精髓

在躲区,寺院建筑中的重要殿堂,很多都是与白墙成鲜明对比的赭红色墙体。由于它的素材是由躲语称之为“边玛”的灌木树枝捆扎、染色制成,所以喊边玛墙。

红色靓丽的边玛墙,是西躲建筑上最新颖的存在。躲族先民们对于大自然的灵巧运用和千百年来的躲族文化,无一不凝聚在它身上。据考证,最早使用边玛草砌墙的是山南的桑耶寺。据说,当时的战士无意间将弓箭射向边玛草丛,箭竟然插进边玛草丛,既没有折断也没有掉落。聪明的躲族祖先便想到把边玛草砌在堡垒上当掩体,这样打仗的时候敌人把弓箭射过来,箭就可以直直插进墙体里,既不会折断也不会掉落,起到了“草船借箭”的作用。

▲布达拉宫红宫的边玛墙

边玛草本身也有毒性,所以能够抵御虫咬等生物破坏。很多西躲建筑的边玛墙保存了上百年依然坚硬如初,毫无腐烂,当然这和西躲地区日照时间长,紫外线杀菌也不无关系。

▲捆好的边玛草

这种墙体从建筑技术角度讲,可以减轻墙体顶部的重量,对高层躲式建筑无疑有着很好的减重作用;从建筑外看装饰来讲,边玛墙对建筑起到色彩对应反差的装饰作用,从而获得了视觉美感。躲式建筑墙体色彩上白色是主色,白色墙体上有了赭红色的女儿墙和窗户边沿的黑色条,墙体颜色从单调变成了多彩,从轻淡变成了凝重,增加了整个建筑的庄重感。

▲冬日里红白相间的布达拉宫

▲文/Emma 图/天洪 ▲

部分图片来源于网络

To see the world, to draw closer, to find each other!

龙之谷 箭神 加点
马丽在春晚舞台上断掉的鞋跟,真的只是个意外吗? 王明勇原创丨运动好休息好学习成果自然好
相关内容
发表评论

游客 回复需填写必要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