崔器的祖传铠甲背后的玄机:为什么他的甲胄与众不同?
文|周渝
《长安十二时辰》还带火了一个此前鲜为人知的机构“靖安司”,这是在玄宗朝设立的统摄整个西都贼事策防的机构。而张小敬身份的称唤也很清奇,喊“不良帅”,此乃唐代主管侦缉逮捕的官差,这个IP此前已被同名动漫用过。从全剧核心为靖安司这点来看,就可知这是一部披着历史剧外衣的唐代版刑侦剧,故而也被网友戏称为“西安反恐24小时”。
靖安司的崔器给看众留下的印象颇深,他一出场就身着一身做工精良的铠甲,肩上架有一对大锤,若不了解还会误以为这是一名唐军大将。虽然统领着旅贲军的一支小队,但崔器的身份并非军事将领,而相当于今天的警察。给他配备一对铁锤作为武器倒也合理,要知道这玩意儿在巷战中特别好使,而且打击犯罪分子时只要不击要害,一锤下往还不至于致死,但伤残则难免,还能留下活口录个口供。不过不少看众也提出,崔器又不是征战沙场的武将,作为治安警察,他穿的甲胄还是太郑重了,是不是唐朝太有钱了,警察都穿这么好的甲?
唐朝的“警察”穿什么已无从考证,但崔器身上的甲的确是有些来头的。简而言之,崔家来头不小。自两晋以来,门阀政治大行其道,兴起了不少大姓,这些门阀垄断政治资源。自南北朝后各朝各代都通过各种形式在不同程度上打击那些士族门阀。但浩大的士族门阀并非一朝一夕就能被消亡,至隋代到初唐,如“卢”“崔”“郑”“王”等家族都还是影响犹存的门阀。也就是说崔器的祖上也许有过辉煌的高光时刻。可是在剧中我们都能看到,崔氏兄弟混得不好,为了区区陇西军籍到处拼命,哥哥崔六郎还因此丢了性命。这就是因为经过唐朝一百多年的过渡,对于门阀的打击已见成效,到了唐中期,如“崔”“郑”等门阀士族地位已完全下降。
不过再落魄的门阀士族他也有不同于普通人家的地方,到了崔器这一代,他们崔家辉煌的印记就只留下他身上的宝甲了。这套鱼鳞甲是甲师温陈华的作品,温陈华在访谈中说:“虽然在这个时代,崔家已经衰落,但他是有家底的,这套鱼鳞甲就是他们崔家的家底。其实假如你仔细看察,你会发现崔器身上穿的甲和其他军官穿的还不一样,因为那是他家传的铠甲。但是由于他级别不高,所以他肩上、腹部就没有兽吞等配件,这些东西我就将他替换成一种圆形的简单防具。”
崔器这套鱼鳞甲还有一个明显特征,那就是腰部有一个圆形的板甲式护具,这个形象也是依据唐代的雕塑来复刻的。对此,温陈华这样解读:“唐代有很多这样的雕塑,有些级别高一些的,还会变成一个绣球状的护具。关于《唐六典》中的光要甲,有一种阐明就是说那个‘要’字通‘腰’,是指腰部那里有很光亮的一个圆盾形的护甲。当然,这只是其中一种阐明,并没有定论。”
剧中崔器身上这套鱼鳞甲大有来头,这套甲与旅贲军其他军官的甲胄都不相同,因为这是崔家祖传的铠甲
崔器首次出场时,头戴幞头。后来执行任务时,很多人都注重到他戴着一顶很新颖的翻耳盔,看上往颇似日本古代武将头盔上的“吹返”。这种兜鍪(头盔)在唐代的雕塑和壁画上比较常见,为方便读者阅读,我们姑且先称之为“翻耳盔”。在现存的出土文物中,如河北定州贡院内静志寺塔基地宫出土的唐代鎏金铜天王像所带的兜鍪,还有中唐时期敦煌榆林窟第25窟前室东壁南侧南方毗琉璃天王的兜鍪,以及上海博物馆所躲的唐代天王像的兜鍪,都是这种“翻耳盔”。有看点认为,当时的头盔在顿项处有吊挂装置,平时可以将顿项拉起,让穿戴甲胄的武士可以免受闷热之苦,而作战时又能放下顿项,作为防护之用。
剧中崔器所戴的翻耳盔出自“函人堂”工作室的甲胄复原师何东明(网名“大汉萧何”)之手。据何东明介绍,为剧组制造这顶头盔,对于自己也是一次挑战。他说:“这个盔型,是帮剧组手工打造的,因为没有历史出土物,只有雕塑壁画做参考。从盔形上看,大多是由左右两瓣拼接组成,但也有雕塑展示这种盔是由一圈一圈札甲片拼接围成的,从我的个人看点来看,两侧的翻耳其实是护项的一部分,是专门保护颈部的,由皮革材质的小札甲片甚至锁子甲组成,平时不作战的时候用绳子挂起来通风透气,作战时候放下来系在下巴处作为防护。”
何东明认为,翻耳盔的这一功能可能与中亚、北亚民族带的冬帽能够向上翻和放下来护脸有异曲同工之妙。他说:“唐代属于民族大合成时期,吸取周边以及更西边民族风尚的可能性很高,我们在唐代以及后世很多壁画中,甚至明代以及西躲现存甲胄都看到过这个部件的上翻表现,壁画和雕塑作者可能出于美化目的升华了这一部位,演化成日后的凤翅盔还是有很大可能性的,这是我个人的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