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游戏攻略三国迷们最意难平的传奇兵团,怎么就这么有嚼劲?

三国迷们最意难平的传奇兵团,怎么就这么有嚼劲?

misa2 03-27 3次浏览 0条评论

文/三明

直到现在,我依然对于高中住校的那段记忆尤新。

每个闷热的夜晚,伴随着老旧风扇摇头的吱呀声,总会有几个不知天高地厚的少年分享、争论着学习、动画、游戏、理想、未来或是些别的什么。

在诸多场卧谈会中,三国是一个保留项目。

关于三国的话题各式各样,比如我们时常畅想,假如赤壁没有吹起东风,曹老板冲破长江天险之后会以怎样的路线一统天下,若是刘关张三兄弟能够并肩战斗,已年过60的老兵们又能否逆转夷陵的漫天火光,要是老天再借给丞相十年,他能否克复中原。

当然,那个年纪的男生最喜欢的手舞足蹈地将自己代进某一段历史,某一个人物,尝试着用自己稍显稚嫩的谋略,为那些因为惜败退出历史舞台的英雄补完遗憾。

我想这可能也是以《率土之滨》为主的三国题材SLG能收成一众拥趸的原因,任何一个年龄段的三国爱好者,都没方法拒绝一次“穿越回三国”的机会。

在率土之滨的全新征服赛季《竭地锋镝》中,制造组将战争的视点放在了“资源战”上,引进资源需要佣工产出、资源并不会取之不竭的全新机制,让一场场沙盘上的战争摆脱数字的桎梏,变得更加真实,有趣。

展开全文

而作为一个以厮杀、掠夺为主题的赛季,本赛季更新的另一大重点是那些经常被后世三国爱好者挂在嘴边的“特种兵团”。

得承认,尽管已经过往了1800多年,虎豹骑、白马义从、陷阵营等等兵团的传奇故事,依然以史书、传奇小说、评书为载体流传了下来,成为许多爱好者曾经的“白莲花”,而在官渡、赤壁、夷陵等决定一方诸侯生死成败的大战中,很少能听到特种兵团的亮眼表现,我想也是不少人心里意难平的“疙瘩”。

今天,我想来来聊聊那些三国时期的特种兵团。

“最能打的三国民兵”

严厉意义上来说,丹阳兵并非是某一支兵团的名字,而是以三国时期丹阳地区人民组成的无数军团,他们在不少三国枭雄的起家史中提供了很大助力。

比如为了平定全国各地的黄巾起义,东汉朝廷不得已将募兵的权力下放到地方,丹阳郡人陶谦就带着从老家募集的数万丹阳勇士,走立刻任,来到鹅城...啊不对,是徐州。

很快,“会徐州黄巾起,以谦为徐州刺史,击黄巾,破走之。”丹阳兵为陶谦奠定了第一场决定性的胜利,此战大胜,陶谦正式进主徐州。

我们知道,在演义和电视剧中陶谦是一个“昏乱而忧死”的垂暮老头儿,实际上陶谦真是如此吗?

不完全是,历史对于陶谦的定义除了汉末大臣之外还有一个“割据军阀”。

在出任徐州刺史后,陶谦没像刘表那样成为地方豪强的傀儡,在徐州做刺史的几年里,他一边怀柔收编当地豪族臧霸、孙看,一边积极派出麾下的丹阳兵支援公孙瓒对抗袁绍韩馥的河北争霸,一边还联合前扬州刺史周干、琅邪国相阴德等周边统治者拥立平叛黄巾有功的大将朱儁为太师,意在共讨李傕,奉迎天子。

同样是怀柔,幽州牧刘虞最后被公孙瓒推翻杀死,陶谦治下的徐州却很少有地方大户造反,他不但在徐州这个四战之地立足,甚至安稳地将权力过度给了刘备,我想这多亏了当时陶谦的“拳头”够硬。

能看出来,当时已经60多岁的陶谦也有一颗想要逐鹿中原的野心,而能够支撑他这份野心的最大助力我想就是丹阳兵。

在之后,陶谦引刘备离开田楷前来投靠的“鱼饵”就是数千丹阳兵,最终刘备也刷脸带走了部分丹阳兵,这支部队陪伴着老兵刘备四处挥洒热血,最终扶助他成为割据一方的枭雄。

不止是陶谦,在父亲孙坚战死之后,失往了依据地的孙策便是靠着他的舅舅,时任丹阳太守吴景提供的500丹阳兵东山再起。

在后三国时期,东吴的闻名权臣诸葛恪,在早年也曾出任丹阳太守,他进进丹阳深山,剿抚并行地收编了十万山越人民,这支亲兵在多年经营之后,还在诸葛恪的东兴之战中发扬了浩大作用,令他闻名四海。

就算是以北方樵县为革命依据地发展起来的曹老板,也曾到丹阳募兵,可以说当时绝大多数诸侯都以拥有一支“丹阳强军”为傲。

丹阳强军为什么这么强?

这多亏了丹阳郡在地理上的区位优势。

在《三国志·吴书·诸葛恪传》中有如此记载:“丹阳山险,民多果劲,好武习战,高贵气力,精兵之地”,东汉末年的丹阳郡属于扬州,放在今天可能是安徽省东南部,江苏省西南部和浙江省北部的位置。

这里的地形多以丘陵、山地为主,当时并没有足够可耕种土地,自然环境非常恶劣,因此居住在这里的也多是些躲避赋税的流民,对于普通丹阳人来说,进山要和民风彪悍的原始部落山越民族竞争,出山要面对官府的镇压围剿。

由于当时军制以募兵制为主,即有仗打仗没仗种田,不存在专门练兵一说,因此士兵本身的水平基本决定一切——汉族与少数民族杂居的险恶边疆,反而成为了盛产精锐战士的天然福地——西凉军阀集团就是在东汉与羌人的反复交战中磨砺出来的,还有被刘备赞颂为“西方上兵”的白毦兵等等。

除了民风彪悍,丹阳当时还是当时中国最大的铜铁矿产地,当地人民私自打造兵器、甲胄成风,大规模的械斗屡禁不止,这阐明丹阳人在平时也能够接受基础的战争练习,拉出往就几乎是一支完全的战斗力。

你会发现,当兵几乎是老天爷赐给丹阳人的一碗饭。

只不过,除了丹阳本地人陶谦、半个本地人诸葛恪之外,你很少会听说有诸侯往组建一支由丹阳兵为主要战斗力的兵团。

在《三国志·武帝纪》中有这样一段记载:“太祖兵少,乃与夏侯惇等诣扬州募兵,刺史陈温、丹杨太守周昕与兵四千馀人。还到龙亢,士卒多叛。”

就算是曹操这样杰出的军事家,所招募到的丹阳兵也会在短时间内反叛,甚至差点断送了他的乱世之枭雄的道路。

对于需要将“忠诚”放在第一位的士兵来说,前身是流民、有一定的武力值、还不好教化,丹阳兵的种种特性,注定了他们只能接受本地军阀的培植,或者当短期的雇佣兵在局部战场发扬奇效,难以成为真正的职业军人。

这一点负面效果,在《率土之滨》新推出的兵种“丹阳兵”中也有体现——丹阳兵的特性会能够让他们在前两个回合拥有很高的战斗力,在两回合之后,失往了属性加成的丹阳兵就会变弱不少。

有意思的是,《率土之滨》并没有赋予丹阳兵“负面效果”,而是赋予了丹阳兵一个“先buff后变弱”的机制,并没有全盘否定丹阳兵的水平,也并非一味吹捧这一兵团,而是让他们在部分需要速攻的场合下能够发扬浩大作用,在日常使用环境中又需要考虑不小的负面作用,不得不说也完美符合丹阳兵在历史上的形象。

可谓是将游戏机制/玩法照进现实/历史的最好诠释。

“三姓家奴的强力打手?明明是一曲忠诚的赞歌!”

陷阵营,是由吕布部将高顺组建的重甲步兵队伍,从组建到编制解散为止,实际规模大约只有700人左右,却号称“攻无不克,战无不胜”。

相比于前面提到动不动就数万的丹阳兵,陷阵营是一支不折不扣的特种兵团。

而陷阵营一直保持少数精锐的编制不扩编的原因很简单——这支部队最大的特征就是人均装备了精良的铠甲,是一支作为先头部队冲锋陷阵的重步兵兵团,打造成本限制了部队的规模。

究竟在三国时期就有这样一句俗话——一甲顶三弩,三甲进地府,那时候答应人民带兵器,私躲铠甲却是死罪,因为早期冶炼金属的技术不够发达,导致大多数部队士兵的制式防具都是皮甲,铁铠的制造成本高昂。

全部都由甲士组成的陷阵营,一支几乎刀枪不进的重步兵兵团,放到战场中无疑就是一台浩大的绞肉机,对于身穿皮甲的普通士兵来说简直就是降维打击,不难想象其战斗力有多么可怕。

陷阵营的超强战斗力,也离不开一手打造它的灵魂人物——高顺。

在史书上,高顺其人生年已经不可考,《三国志》没有专门为他立传,后世连他字是什么都不知道,只知道吕布可能是192年出走长安,身边只有张辽、成廉等亲信,到了196年吕布趁刘备东击袁术于淮水时,袭取刘备的依据地下邳,陷阵营登场,高顺已经是“营长”了。

从后面高顺得不到吕布重用来推断,高顺可能率是带“资”进组,所以陷阵营的组建过程没有任何史料能证实。

高顺其人,用现在的话来说就是一个天生的军人,在《汉末英雄记》的记载中,他“清白有威严,不饮酒,不受馈遗”,相比于上司吕布的“轻狡反复,唯利是看”可以说是人间之鉴了,在主将的表率作用下,陷阵营成为了当时为数不多军纪严明的部队。

单兵作战能力极强,统帅又颇具大将风骨,所以尽管陷阵营的可考战绩不多,但都很漂亮。

在公元196年的郝萌之乱中,吕布惊慌失措携家眷跑到高顺营中,高顺通过叛乱者有河内口音,很快就找到了叛乱源头郝萌,并且带领陷阵营平息了叛乱。

198年可谓是陷阵营的“营”生巅峰,因为买马的金子被刘备劫走,吕布差遣高顺和张辽攻打当时刘备的大本营沛县,很快啊,陷阵营不费吹灰之力就大破刘备军,曾经高祖的龙兴之地,变成了刘家后辈的伤心地。

被拿捏惯了的刘备倒没有灰心,他转向曹操求助,或许是老兵之间惺惺相惜的友谊“作祟”,刚在宛城食了大亏的曹操立刻派夏侯惇援救刘备,面对两大老兵组成的联军,陷阵营又夺得一场漂亮的大胜,联军被打败,刘备家眷又双叒被扣押,主帅夏侯惇也在此战中失往了一只眼睛。

曹刘联军的溃败原因不难推测,当时曹操和刘备都算是“流寇型军阀”,没钱没粮的那种,部队编制以步兵和少量轻骑兵为主,显然没方法对抗装备精良的重步兵军团。

假如那时候刘备有了白毦兵,胜败还真说不好

但高顺肯定没想到到,陷阵营在走上人生巅峰之后,急转直下会来的如此迅速。

一方面,因为并非嫡系出身,高顺屡次受到吕布猜忌,几乎被半剥夺了兵权,吕布把陷阵营交给了魏续统帅,在失往了主心骨之后,陷阵营再无亮眼的战绩。

另一方面,198年9月,眼见夏侯惇失利,曹操出兵亲征吕布,吕布三战三败,被围困于下邳。

同年12月,众叛亲离的吕布被部下捆绑于白门楼上,一代飞将最终只落得个惨淡收场。

比较讽刺的是,投降的将领中,就有受到吕布“信赖”的魏续,而高顺,是吕布军中唯二誓死不降,引颈就戮的大将。

至于陷阵营的最终结局,历史书并没有给出答案,有人说他们在吕布最后的突围中“自将千余骑出战,败走”后被团灭,也有人说这支部队被曹操打散收编了。

不过1年之后的官渡之战时期,曹操在《军策令》中这样说:“袁本初铠万领,吾大铠二十领;本初马铠三百具,吾不能有十具。”

看来,像陷阵营这样以精良铠甲为武装,组成小规模强大战斗力的特种兵团模式,并没有在之后得到推行。

在《率土之滨》中,陷阵营的兵种特性是“当自身兵力首次低于初始兵力的一定百分比时,造成的侵害提高,继续到战斗结束”,在玩法上,越挫越勇的机制符合历史书上对于这支部队“陷阵之志,有死无生”的评判。

而当武将高顺转换兵种为陷阵营之后,还可以获得“发动主动战法侵害提高”的增益,配合他的基础战法“登锋陷阵”或者是可拆战法“甚陷不惧”能够在绝境中发扬最大的潜力。

高顺和陷阵营的完美组合,很难说不是制造组在为吕布识人不明而感到惋惜。

“三国最强矛和盾的交锋”

其实,关于重装步兵战斗力到底如何,投进和产出又能否成正比的问题,在几年前已经得到盖棺定论。

191年的冬天,围绕着冀州和幽州回属问题,袁绍和公孙瓒展开了第一次北方争霸,在几场小规模的摩擦后,他们很快就在界桥相遇。

公孙瓒这边,除了传统步兵之外,还有以善射之士组成的轻骑兵部队,不用多说,就是历史上赫赫有名的「白马义从」。

而围绕在袁绍身边,手持大戟身披铁甲的卫士,在历史上鲜有留名,但三国爱好者之间津津乐道,这支部队名字喊「大戟士」。

说起来,袁绍建立大戟士的目的就是为了克制公孙瓒的轻骑兵战术,在最初的想象中——步兵的重装甲可以有效阻挡白马义从的冲锋,究竟当时的轻骑兵战术普及不会为骑兵装备突击用的长枪,白马义从的主要武器还是兼顾阵前厮杀的矛和弓,为了照顾到机动性,也并没有为骑士和马匹装备重型铠甲(当时也还没有出现马铠)。

大戟士之所以装备长戟,目的也是在和骑兵的白刃战中用戟侧边的小枝钩断马腿,这便是俗话说的“射人先射马”。

在当时,为了让大戟士更具战斗力,袁绍还派了麾下以“兵无常势,水无常形”著称的大将张郃统领练兵。

只不过,想象很美好,现实却非常残暴,当界桥之战中白马义从真正碰到大戟士,骑兵的优势才体现得淋漓尽致。

我们都知道,骑兵所倚仗的并非善射、善骑术的士兵,而是马匹超高的机动力和它远超人类的耐力,一次冲锋没有成果可以快速发动第二次第三次。大戟士在公孙瓒2000骑兵不断冲锋骚扰之下,能做的不过是苦苦保护防线罢了,看似铜墙铁壁的重装步兵军团,也不过成为了一只空有防备只能被逐渐蚕食的“铁王八”。

很快,袁绍身边可用战力只剩下了百余大戟士,别驾田丰拉着袁绍,要他退进一堵矮墙里暂避白马义从的锋芒,袁绍猛地将头盔摔在地上,说:“大丈夫宁可冲上前战死,躲在墙后,难道就能活命吗!”,和当年威逼董卓时“我的剑也未尝不利”一样“帅气”(笑)。

在界桥之战立功的反而是袁绍麾下另一位大将,麴义和他带领的「先登死士」,麴义赶来救援袁绍时只靠着几十张强弩,便力挫白马义从。

所以你应该能够理解,大戟士为什么很快就消失在历史的长河中,而现在的三国爱好者在谈到大戟士时,经常会为一套不适宜的战术碰到了不适宜的敌人而倍感惋惜,如流星般陨落的大戟士,确实需要一个机会证实自己。

所幸,《率土之滨》就为玩家提供了这样一个假设,大戟士的兵种特性之一是“对骑兵有属性加成”,不得不说,这是一个非常浪漫的设定。

虽然游戏依然遵循着真实战场的规则,重步兵并不能克制骑兵,而假如真的像袁绍的最初想象那样,大戟士能够兼顾防备力,长戟又真的能在一定程度上克制骑兵,碰到白马义从时的战况又会产生怎样的改变?

对于可能性的探讨,让曾经主持过无数场卧谈会的我倍感亲切。

当然,《率土之滨》绝不只有爱好者的口嗨,它是真的好玩

三国的故事就是这般你方唱罢我登场——关于特种兵团的浪漫,绝不是今天聊这几支兵团能够一文概括之的。

不管是由曹氏亲兵组成,为曹老板开疆拓土立下汗马功勋的虎豹骑,还是为了消弭部曲制导致内部军权分立的后果,大魏吴王孙十万开创的解烦两部,我很喜欢从上至下,从种种细节中挖掘历史的真相,也向往着众多熠熠生辉的将星和为了终结乱世而奋起的普通人们,他们共同在这个时代中挥洒出一幅另人痴醉的浪漫画卷,这份闪耀的光线,并不会因为他们早已尘封在历史的黄土中而消散。

对我来说,这就是三国最有魅力的地方,也是《率土之滨》做的最好的地方,所以,为了和我一样的三国迷们,陆续加油吧,《率土之滨》。

黑暗武士带什么防具
2012年东北一只金雕,接连进攻一村民,真相大白后村民被判刑10年 横空出世!揭秘中国首颗原子弹研制内幕
相关内容
发表评论

游客 回复需填写必要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