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文文化】史说水文·远古时期(一)
编者按:
水,不仅孕育了华夏民族,还影响了中华文明的产生,在中华文化的演进历程中演绎出丰盛多彩的面貌,形成了历史悠久、博大精深的中华水文化。现开设“水文文化”专栏,转发刊载内容丰盛、形式多样的文章作品,厚植文化底蕴,擦亮水文底色。
《中国水文志》是中国第一部水文领域的专业志,它笔录了中国水文事业发展历程,对中国水文作了系统的科学总结,本期“史说水文”将讲述古老文明时期中秦之前中国的水文发展——自公元前二十二世纪以前到公元前602年。
展开全文
古老文明时期 (1840年以前)
中国是一个幅员辽阔、河流众多的文明古国。在有文字记载的五千余年历史中,有关开发河流水利、抗御洪旱灾祸的斗争,史不绝书。按照现代科学技术的看点看,这些记载表明:中国古代劳动人民,每一次取得开发河流水利的成功或抗御洪旱灾祸的胜利,都莫不与正确把握与运用水文知识有关。如传说中的大禹治水,经过广泛的调查研究知道了“水性就下”的道理,而摘取疏导措施取得了成功。李冰也“识察水脉”,修都江堰工程,立三石人水尺,建成中国最早为工程掌握运用服务的水位看测站。《管子》中的河流分类、《诗经》及《书经》中的丰盛水文信息、《吕氏春秋》及《黄帝内经》中的水循环论述等,为中国先秦时期的水文珍宝。秦汉时代的测雨制度一直延续到明清,中国测雨器的发明比西欧要早三百余年。随着全国人口的日益增多和水利工程的大量兴建,为防洪、航运、浇灌使用的“水则”、“水志”普及设立,增长了对河流水文法则的熟悉。汉代张戎对泥沙运动的精辟论述、王充对潮汐生成的正确阐明以及郦道元的《水经注》和徐弘祖的《徐霞客游记》等,它们都是中国水文科技史上璀璨的篇章。
秦以前 (公元前221年以前)
史前时期
(公元前22世纪以前)
(1-1)史前的水文考古
距今约六千年前,半坡人定居在今陕西西安城东6公里处的半坡村。该处为河流二级阶地,下距河流较近,饮水方便,又有一定高度,不易被一般洪水所沉没,四周地形平整,土地湿润肥沃,易于耕作,出进方便。证实半坡人抉择居住地时,对旱涝枯洪水转变的熟悉已十分清楚。另据考古挖掘,浙江余姚县河姆渡村在公元前35世纪~前30世纪时已有人工水井;浙江湖州市邱城遗址下层,有公元前27世纪的九条排水沟和两条宽1.5~2米的大型引水渠。阐明这些地区的居民当时已知道引用地表水和地下水进行浇灌。
传说时代
(公元前21世纪前)
(1-2)中国最早的一次洪水记载
据《水经注》卷十五·洛水载:“昔黄帝之时,天大雾三日,帝游洛水之上,见大鱼,煞五牲以醮之,天乃甚雨,七日七夜,鱼流始得图书,今《河图·视萌篇》是也。”这是传说的中国最早的一次暴雨洪水记载。
(1-3)大禹治水活动中的水文调查
在公元前21世纪前的尧舜时代,传说在黄河流域发生大洪水。为禁止洪水泛滥,尧召集部落首领略议,举鲧负责平息洪水灾祸。据《国语·鲁语下》记载:“鲧障洪水”,摘取水来土挡的方法,治了九年,没有成功,受到制裁。舜继尧位后,又举鲧的儿子禹继续父业。禹联合伯益、后稷等部族,用“行山表木”、“准绳、规矩”等工具,“居外十三年,过家门不敢进”。(《史记·夏本纪》)经过广泛的调查研究,改过往“障水”为“疏导”,终于把“浸山灭陵”的洪水,分疏九河,导流进于渤海,平治了水患。
夏帝癸十年
(公元前16世纪)
(1-4)伊洛河枯水
据《竹书纪年》载:夏帝癸十年,“伊洛竭”。为黄河支流伊洛河发生枯水现象的最早记载。
商汤二十四年
(公元前16世纪)
(1-5)商汤大旱
据《竹书纪年》载:汤“十九祀(商代称年为祀)大旱,二十至二十四祀大旱,王祷于桑林,雨”。为黄河、淮河、海河流域最早的一次连旱记载。
商盘庚以后
(公元前13世纪~前ll世纪)
( 1-6)甲骨文中的水情信息
河南安阳殷墟出土甲骨文中有大量水文、气象方面的笔录。有小雨、大雨、急雨等定性降水的描述,还有洹水(今河南安阳河)发生洪水等的扑卜辞。
周穆王十三年至十四年
(公元前989年-前988年)
(1-7)中国最早的水文地理记述
据顾实所著《穆天于传西征讲疏》(成书于1931年)中考证:由周史官记于周穆王十三年至十四年之际的《穆天子传》[于晋太康二年(281年)与《竹书纪年》一书同时出土于汲县(今河南省卫辉市)古冢],以日记形式记述了穆王及随从于十三年闰二月自宗周(今河南洛阳)出发,经今河北、山西、内蒙古河套进宁夏、甜肃、青海、南疆,西过帕米尔,经中亚,于十二月到达欧洲大平原之波兰华沙,休整三个月后,于十四年三月起程东回,十一月回到宗周,前后历时二年。沿途跋山涉水,行程三万五千里,所记经过之河流湖泊达19处之多,并记有雨雪风旱等天气情状。是中国最早的一部水文地理游记著作。
周孝王七年
(公元前878年)
(1-8)长江、汉江雨雹成灾
据《竹书纪年》载:周孝王七年,“冬,大雨雹,江、汉水,牛马死。”这是长江流域雨雹成灾的最早记载。
周代
(公元前ll世纪~前6世纪)
(1-9)《诗经》中的水文气象描述
周代的一部诗歌总集《诗经》中,有不少关于泥沙、泉水、河流、天气等方面的记述。如“相彼泉水,载清载浊。我日构祸,曷云能毂?”(小雅·四月)、“径以渭浊,湜湜其沚。”(邶风·谷风),这是以水体的清浊来比喻事物的转变。“北风其凉,雨雪其雱”。(邶风·北风)、“朝于西,祟朝其雨。”(鄘风·蝃蝀),这是关于天气的记述。“沔彼流水,朝宗于海。’(小雅·沔水)、“烨烨震电,不宁不令。百川沸腾,山冢崒崩。”(小雅·十月之交),这是关于河流和地震的记述。
“笃公刘,逝彼百泉,瞻彼溥原。”“笃公刘,既溥既长,既景乃冈,相其阴阳,看其流泉,其军三单,度其隰原。”(大雅·公刘),这是公刘为人们定居和农田浇灌而进行查勘测量、气候看测和觅觅水源等活动的记述。“爱有冷泉,在浚之下。”(邶风·凯风)、“冽彼下泉,浸彼苞穰。”(曹风·下泉)、“觱沸槛泉,维其深矣。”(大雅·瞻卯)、“有冽氿(音轨)泉,无浸获薪。”(小雅·大东)、“我思肥泉,兹之永叹。”(邶风·泉水),这里“下泉”(即下降泉)、“氿泉”(即裂隙泉)、“槛泉”(即上升泉)、“肥泉”(即出同回异泉,见《词源》“肥泉”释文)等的分类,可见当时人们对地下水已有较多熟悉。
周幽王二年
(公元前780年)
(1-10)泾、洛、渭河因地震河源阻塞
据《国语·国语上》载:周幽王二年,发生地震,黄河三条文流径、洛、渭河因歧山震崩,河源阻塞而枯竭。
周定王五年
(公元前602年)
(1-11)黄河第一次大改道
据《汉书·沟洫志》载:周“定王五年河徒”。该年发生罕见特大洪水。一般认为这是自大禹治水之后一千余年来有记载的黄河第一次大改道。
来源:《中国水文志》
● 菏泽市水文中心
● 求实 团结 奉献 进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