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游戏攻略1864年,曾国藩率湘军攻破天京大获全胜,战功傍身却差点被屠满门

1864年,曾国藩率湘军攻破天京大获全胜,战功傍身却差点被屠满门

misa2 03-27 4次浏览 0条评论

1864年7月,一众军士在酣战数月之后,终于攻破了南京城的大门。

彼时的南京还喊做“天京”,在战败之前,这里尚且还是太平天国的统治领域。

此时的太平天国,早已失往了最初的凝聚力,领导层四分五裂,将士们也不齐心。虽然天京是他们的政权中心,但是这座城防守空虚,早已是一个空壳子,此时只得虚张声势。

天京城内的民众,经历了数月的战乱,此时看见曾国藩、曾国荃带领的湘军兵临城下,本以为是来解放他们的。可谁知,湘军攻破天京进城后,却开始对无辜的平民进行残杀,掠夺他们的财物,趁机大发战争财。

而为首的曾国藩、曾国荃竟然默许了部下们的做法。那时的天京城,到处都是残砖碎瓦,妇孺的哭喊声、人们跌跌撞撞跑动的声音不绝于耳。不仅如此,士兵还大烧天京城,一时间火光遍地,硝烟充满,平民死伤无数。

而湘军却拿着夺来的财物,大发一笔横财。

难以想象这是满清四大名臣之首的曾国藩能做出来的事情。他也本以为自己这次立了战功,可以得到奖赏。

谁知慈禧太后却不这么想,多年之后曾国藩还能记得,这位老佛爷不动声色的面孔下,眼神的冰冷和怀疑,让他差点就惨遭被屠满门的命运。

有本事的“糟老头”

1811年,曾国藩出生于一个很普通的耕读家庭中。他是湖南长沙人,家中有兄妹一共九人,曾国藩是长子。

关于他的诞生,还有一个耐人觅味的传说。

在曾国藩出生的时候,他的祖父曾经梦到有一条巨蟒缠绕在他们家的柱子上,所以就认为曾国藩是这条巨蟒转世。

展开全文

与此同时,也不知是否是机缘巧合,在他出生后,家中院子里一棵原本已经枯死的梧桐树,竟然又重新焕发出了生气。这一惊异的发现更加让祖父笃定了那个梦境。

更凑巧的是,曾国藩后来患上了一种类似于“牛皮癣”的皮肤病,这种病在他的皮肤表面,留下了像蛇鳞一样的痕迹,这下连他自己都信赖了。

除此之外,和他一同工作过的人都知道,这位无论是军事上还是文学上都颇有才学的人,不怕刀光剑影血流满地,却唯独恐惧鸡的羽毛。

他本人是鸡肉爱好者,但是万万不敢碰鸡的羽毛。那个时代的紧急公文,总是要在信的封口处粘一根鸡毛,就是“鸡毛信”和“鸡毛令箭”的来源。

每次曾国藩看到这种信,都会一瞬间起一身的鸡皮疙瘩,而且必须要别人帮他把鸡毛清理干净,他才敢拆开这个信封。

古时候曾经有这样一种说法,就是“龙蛇之类,最恐惧烧鸡毛的气味,闻之即死”,曾国藩恐惧鸡毛到了这种程度,也更让别人确信他就是巨蟒转世。

虽然祖辈世世代代都以务农为生,但是他的家境还算宽裕。祖父曾玉屏不是传统意义上的知识分子,他的阅历和学识不是来源于书本,而更多地来源于所见所闻。父亲是私塾的秀才,曾国藩的知识启蒙,正是跟着二位亲人学习的。

关于这位日后闻名的大臣,还有一个很有趣的小故事。

曾国藩并不是常规意义上的聪明孩子,他在学习上没什么特殊的天赋,甚至可以说有点笨,因此学习虽然刻苦,但是特殊的食力。

有一天晚上,早早食过晚饭的他,回到房间就捧起了书,暗暗下定决心要把这篇晦涩的文章背下来。

天色慢慢暗了,他点起灯,还是一遍又一遍地读啊背啊,重复了很多次,可还是不能完全地背下来,总是磕磕巴巴的。

就这样过了很久,已经夜深人静的时候,他还在小小声地重复文章的句子。

然而,他的学习还没有取得浩大的进展的时候,门外突然传来了一声气急败坏的叹气。

曾国藩听到声音,读书声戛然而止,正当他警觉地竖起耳朵,企图静看其变的时候,自己的房门突然被打开了。

来人是一个自己从未见过的陌生人,正当他迷惘不解的时候,那人在门口愤怒地开口了:“就你这么笨,还读什么书!背了那么多遍也没背下来,我听几遍就会了!”

原来,这人是个小偷,原本企图等曾国藩熄灯睡下后,偷偷溜进屋子里拿点什么东西走,没想到曾国藩一直坚持不懈地背他的书,一直背到深夜也没背下来。

这小偷越等越不耐烦,听曾国藩背书越听越窝火,最后终于爆发了。他闯进曾国藩的房间,生气地将那篇文章从头到尾复述了一遍,然后留下目瞪口呆的曾国藩,头也不回地扬长而往。

这件事对曾国藩幼小的心灵造成了浩大的侵害,他开始比之前更加刻苦地读书,俗话说“笨鸟先飞”,不够聪明就多花时间,终于有了些成效。

曾国藩的学习生涯整体上还算顺利,从15岁开始参与各种考试,读各种书院,成果也算优异。只有23岁时参与会试,考了三次才成功登第。

在之后的十年官场生涯里,曾国藩七次调任职务。但是由于能力相当优异,许多曾经的上级都对他赞赏有加。

加上他自己兢兢业业、踏踏实实,一步一步地爬到了二品官位的高度,十年间竟连续跃升了十级。

官场自得的曾国藩,也逐渐展现出了他的军事才能。要说他与太平天国军的战场相会,还要从他组建湘军说起。

战场相会

可以说,曾国藩湘军组建的导火索,正是太平天国。

1851年1月,洪秀全在广西桂平金田村组织起义,集结了大批的民众,以天王洪秀全为首,由东王杨秀清、北王韦昌辉、西王萧朝贵和翼王石达开组成的领导集团成立,气势汹汹地向北方逼近。

国内出现了这么大的动荡,咸丰皇帝紧急召见群臣,共同商量。

在议事过程中,担忧国事、内心焦虑的曾国藩进言“今日急务,首在用人”,不仅推举了人才,还上书了一篇《敬陈圣德三端预防流弊疏》。

虽然曾国藩此番行动是为国事商讨,但是他也确实胆大。这一番上书,几乎是指着咸丰帝的鼻子说“你用人失误”。咸丰帝气得当即“怒掷其折于地”,关于他上书的内容也一概否决。

直到数日之后,其他大臣的举措都没有取得显著的进展,咸丰帝才又重新捡起了曾国藩的奏折,仔细考量后觉得他说得确实有理,又再纳谏。

但是太平天国方面并不会等清政府预备好了再行动。

到了次年,即1852年,太平天国运动已经浩浩荡荡地席卷了大半个中国,各地都有人响应起义,愈发壮大的太平军,几乎占据了中国一半的疆土。

清政府应接不暇,虽然从全国各地开始调集大批的八旗军和绿营军,但是不光从战术上难以阻碍太平军的步伐,单就军队水平上,就已经拉开了一大截距离。

那已经不是清军进关时,辉煌战绩的八旗军了。在这么多年知安忘危、高枕无忧的生活中,这些士兵早就忘记了战场的残暴,屡屡战败,死伤惨重。

清政府看在眼里,急在心里。于是多次颁发了各种奖励团练的命令,试图调用各地地主的武装力量,来抑制太平军高歌猛进的势头。

虽然此时的曾国藩,因为母亲的离世在家乡丁忧。但是这依然给了他一个崭露头角的好机会。

同年11月,清政府命令曾国藩与湖南的巡抚张亮基一起,操练一支部队。

在此基础上,曾国藩很清楚清政府做事的目的。湖南是他的家乡,他的人脉都在这里,依靠着师生、亲戚、朋友等各路来源,他主张建立了一支地方团练,称为湘勇。

兵士是有了,得有专业人士来负责操练。于是曾国藩又向朝廷上书,征用了当时还只是都司职位的塔齐布。

这位也是清朝一位很有能力的武将,他的一生只有短短的38年,却几乎都在随同湘军一起与太平天国战斗。

一切预备就绪,8月,曾国藩获准开始在衡州这个地方练兵。虽然清政府这种,已经到了用人之际,才加班加点开始练习军队的做法属实有些可笑,但是曾国藩确实在练兵上很有一套。

“凡枪炮刀锚之模式,帆樯桨橹之位置,无不躬自演试,殚竭思力”,除此之外,他还派人到广东往购买洋人的火炮,用以筹建水师。

水陆两手挠,很大程度上足以应对各种情状,不至于面对战局而手足无措。

曾国藩虽然不能教将士们具体的一招一式,但是他可以管军纪。只有一群武夫的部队,是难以取胜的,他们需要一个凝聚核心,需要一个把握大局的头脑和制订战术的军师。而一手组建这支湘勇力量的曾国藩,无疑就是最好的人选。

在团练期间,严厉军纪是曾国藩做的第一件事。他并没有将这么几千人全部统一治理,而是开垦新的军队,先后将5000余人的部众,分为了塔、罗、王、李等多达十个营,由部众们层层治理,最后再汇总到曾国藩处,既高效,又条理清楚。

除此之外,为了避免与清政府纠集在长沙的绿林军产生直接的矛盾,曾国藩还主张将团练的地点从长沙迁移到了湘潭。

这样,湖南境内就有两支有生力量可供调遣,而不会因为两军同处一地,产生指挥上的紊乱问题,也不会产生政治方面的摩擦。

一方面,军队在日日马不停蹄地操练着,另一方面,曾国藩也没忘记自己大臣的身份。

两年后,到了1854年,已经算得上练习初有成效的湘军倾巢出动,于此开始积存实战体会。

曾国藩趁这个节骨眼上,发表了一篇《讨粤匪檄》,意在指责太平天国所作所为,实属“荼毒生灵”,他在文中写道:“举中国数千年礼义人伦诗书典则,一旦扫地荡尽。此岂独我大清之奇变,乃开垦以来名教之奇变,我孔子、孟子之所痛哭于九泉”。

移出了孔子和孟子,这一下就站在了道德的制高点上,获得了不少舆论的支持。紧接着,他又号召“凡读书识字者,又乌可袖手安坐,不思一为之所也”,让所有的知识分子都参与到战争中来。

不得不说,这一招真的很绝,虽然战争是清政府和太平军打的,但是普通民众一个都别想跑,把所有人都硬生生拉上战争这条船,逼着大家站队。当然,这也为日后的胜利奠定了基础。

风声放出往了,太平军一路北上,不多时就抵达了湖南。在这里,曾国藩精心培植的湘军,第一次和太平军正面碰上。

但是,湘军的出师,却并没有大捷。一路高歌猛进的太平军,士气高昂得不像话。虽然在战斗过程中,太平军也食了不少亏,曾国藩也获得了一些战功和褒奖。

但是战争就是反反复复的,一时失利的一方保不准又会卷土重来,不仅要有自己的战术,还要摸清对方的战术。

闻名的九江、湖口战争中,曾国藩的湘军失利于此。太平军不仅预备完全,在“翼王”石达开的亲自坐镇下,湘军难以前进一步。

几次三番都讨不到便宜,曾国藩决定转而摘用水师力量。这在当时的确是非常审时度势的举措,可是,有着“战神”外号的石达开完全不食这一套,看着湘军浩浩荡荡而来的战船,他立刻将鄱阳湖的湖口堵上,这样就隔断了湘军湖内和长江上战船的联系。

两种战船有体型差距,只有互相保护才能发扬出最大的力量,战局的突然转变打的曾国藩措手不及。不出意料,湘军被击败,曾国藩带领着残余部众落荒而逃。

胜败乃兵家常事,虽然此次失败对曾国藩的打击很大,但是依然没能改变太平天国最终的命运。

1859年11月,曾国藩带领湘军逐渐逼近了天京。

太平军在天京四周的城市便进行了几次三番的阻止,但是已经步进衰落进程的太平天国,军事力量早就不比当初,没过多久就溃败了。

到了1862年,洪秀全集结全国各地的太平军回援天京,这下倒是和清政府当初的立场倒转了过来,只不过太平天国就没那么幸运了。

1864年,天京陷落,洪秀全被杀,可他的儿子却不知往向。湘军在曾国荃的默许下,杀了七天七夜,大批的财宝一船一船地向外运。而太平天国这个短暂的政权,也不复存在了。

曾国藩和弟弟曾国荃都是湘军的将领,此番立了大功,曾国荃沾沾自喜地没跟哥哥商量,就给慈禧写了邀功的奏折。

可是,这封奏折并没有为曾国荃带来预想中的赞扬,反而差点导致曾家被屠满门。

这位生性多疑的老佛爷,在回信中只字未提论功行赏之事,反而一再追问,洪秀全的遗子往了哪里?天京城作为太平天国的大本营,城内的财宝又往了哪?

以曾国荃这种雁过拔毛式的贪财本性,自然是把所有的财宝都运回了老家。被慈禧在信中质问,当即慌了神。

他这才想起向哥哥求救。得知此时的曾国藩勃然大怒,当即就摔碎了手中的茶杯。他严厉地指责弟弟不仅偷偷自己做主,还敢往慈禧面前邀功。

也怪不得曾国藩这么生气,战后几乎独占财宝就已经算是越界。而且此时,洪秀全遗子没挠到,慈禧恐惧太平天国势力卷土重来,本就神经紧张,而曾氏兄弟在战争中,带领湘军大败太平军,也让慈禧颇为忌惮。

这些因素加起来,就让他们兄弟的处境变得反常艰险,保不准就要向兔死狗烹的惨剧发展了。

曾国藩立刻给慈禧回了折子,他在其中讲明了几件事情。第一,讲明洪秀全遗子已经在天京城的大火之中丧生,并非没有找到。第二,天京城并没有传言所说的财宝,是谣言。

后来,他又补写了一份奏折,主动请示解散自己的大部分湘军,自己也解甲回田。虽然看起来做出了很多的牺牲,但是这才打消了慈禧的顾虑,保全了性命。

作为满清四大名臣之一,曾国藩的一生也算得上传奇。在清政府做官的他,最大限度的为清政府效劳,其参与发起的洋务运动,在整个中国近代史都是璀璨的篇章。

龙之谷 战神加点
鬼谷子思维有多牛?纵横中,为危机找到最佳解法,局面越乱越有效 疯批塔斯汀,比疯狂星期四更疯狂
相关内容
发表评论

游客 回复需填写必要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