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游戏攻略​山西省九师联盟2022-2023学年高三下学期开学检测语文试题

​山西省九师联盟2022-2023学年高三下学期开学检测语文试题

misa2 03-27 4次浏览 0条评论

山西省九师联盟2022-2023学年高三下学期开学检测语文试题

一、非连续性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素材一:

研究杜诗的人,论杜诗风尚,多说沉郁顿挫。阐明却又各自不同。我以为杜诗的风尚,不都是沉郁顿挫,毋宁说他的律体乃是以清新为本的,而又纵横转变,兼之典丽精工,独成一格,五、七绝(共一百三十八首)是以清逸曲峭为主的。惟五言古诗和七言古诗确是以沉郁风尚为主。

对“沉郁”一词,我以为沉郁一词是用刘歆给扬雄索《方言》目录的信中的话。信说:“非子云澹雅之才,沉郁之思,不能终年锐精,以成此书。”所谓沉郁,就是深沉积久的意思。与郁结抑塞的意思不同。杜甫《进雕赋表》:“沉郁顿挫,随时灵敏。扬雄、枚皋之徒,庶可企及也。”据说扬雄作文,思致迟滞,而枚皋灵敏,摇笔文成,所以杜表“沉郁”一句是指扬雄,下句“随时灵敏”是指枚皋。杜以为自己兼有扬、枚二人的优点,思既深沉,才又灵敏。再则,“沉郁顿挫”一语,后杜诗、杜文,绝未再用。可见杜甫并不认为这句话可以说尽他的诗风。杜诗近体既然不可以用沉郁顿挫包举,而杜的五、七言律、绝,共有九百三十首加上长律一百二十七首,共一千零五十七首,约占现存杜诗(一千四百五十三首)的百分之七十。则知用杜一时之语沉郁顿挫概指杜诗风尚,实在并不很妥当。

杜所谓沉,乃是高标远致、厌薄凡俗的心绪,其所谓郁,亦与物多忤所积不平的愤懑。沉不是沉冥,郁也不是忧郁。合起来说是,执持弘毅喊作沉,感恩苍茫喊作郁。取《奉先咏怀》诗语表述其词,那么,“盖棺事则已,此志常觊豁,兀兀遂至今,忍为尘埃没。”就是沉。“穷年忧黎元,叹息肠内热。取笑同学翁,浩歌弥猛烈。”就是郁。

至于顿挫,不是风尚,而是一种写作方法。

杜甫《同元使君春陵行》诗序说:“不意复见比兴体制,微婉顿挫之词。”顿挫一词,盖出《文赋》:“箴清壮而顿挫。”看陆机用顿挫一语,似不离含蓄曲折的意思。杜甫语意,亦大体如此,是指曲折停顿、句断意连(近于现代文学术语的跳跃)、微婉含蓄处。

清代杜诗评论家讲顿挫的有方东树。他的《昭昧詹言》卷十二、卷十八专讲杜诗。卷十八讲律诗,评《闻官军收河南河北》云:“起四句沉著顿挫。”评《因许八寄江宁旻上人》云:“只是顿挫,不直率联接。大约诗章法,全在句句断,笔笔断,而其意贯注。一气曲折顿挫,乃无直章、死句、合掌之病。”他所谓的“顿挫”就是句断笔断,而意思连贯喊作顿挫。

方氏讲律诗中顿挫,似说得极端一些。假如作诗真是必须句句断,不许句相连接,那么如“竹叶于人既无分,菊花从此不须开”,流水一意,句间不断,为什么成为传诵之句?大抵清人论诗,都不免以自己做试帖诗的方法往说杜诗,他们说的“章法”,实是依题作诗法,他们讲的一套刻画题目的所谓章法、句法、字法,全是从做八股文中得来。他们不懂得真正的诗都是无题的,真正的诗也无定法。但这里为什么又引他们的说法呢?因为文学究竟是用语言文字做手段(或媒介)的事物,诗人的表情达意一方面得遵照语文习惯办事,一方面也总是从前人的文学传统发轫的,诗文评论家假如熟知语文法则,同时又熟悉诗人所熟悉的文学遗产,那么,他的评论总还不至于完全落空,完全郢书燕说。

总之,我以为沉郁顿挫是两方面的事,沉郁是文学风尚,以思想为主调。顿挫是文学手法,是通用工具。二者颇有关联,所以也可以并提。但究竟有别,所以亦不可含混。

展开全文

(摘编自曹慕樊《沉郁顿挫辨》)

素材二:

“沉郁顿挫”原是杜甫在给唐玄宗的《进雕赋表》中对其诗文的概述,后代文论家认为这四个字能够表述杜诗的主体风尚,遂成定论。但对于“沉郁顿挫”的具体含义,历代文论家大都从内容方面阐明“沉郁”,从形式方面阐明“顿挫”。我认为,“沉郁”与“顿挫”二者的内涵及成因,既都有内容层面的因素,也都有形式层面的因素。

杜甫信仰儒家思想,儒家的忧患精神、人本精神、乐道精神、笃行精神深深刻镂在杜诗之中。杜甫身经战乱,爱国主义、民族意识以及民胞物与的伟大情怀,构成了战乱诗篇的主旋律。杜甫家世不幸、仕途蹭蹬,造成杜甫持重、忧郁的性格。凡此种种,都促使杜诗形成沉郁的风尚。

杜甫看问题总是比别人深进一层、郑重几分。安史之乱爆发前夕,唐帝国的朝野上下沉浸在歌舞享乐之中。只有杜甫感到了国家危机的来临。天宝末年,唐玄宗兴兵讨伐南昭。对这场不义之战,杜甫作了严厉的抨击,“边庭流血成海水,武皇开边意未已”,“君不闻汉家山东二百州,千村万落生荆杞。纵有健妇把锄犁,禾生陇亩无东西。”(《兵车行》)而同时代的诗人,如高适(《李云南征蛮诗》)、储光羲(《同诸公送李云南伐蛮》),则为这场不义战争高声鼓噪。高、储之辈只知道迎合当权者的心思,不顾及战争的危害,杜甫却能以国家安危为视点唱出反调。这就是他的作品的深度之所在,“沉郁”风尚之表现。

杜甫在一些描绘山川景物或反映个人身世的作品中,每每摘用“时空并驭”的手法,在一联中,从时空两个角度下笔,这也是形成“沉郁”风尚的因素。“江山有巴蜀,栋宇自齐梁。”(《上兜率寺》)前句以“巴蜀”写寺的四周“江山”之壮美,是从空间角度下笔;后句以“齐梁”写寺庙中“栋宇”之悠久,则是从时间角度下笔。“天下兵戈满,江边岁月长。”(《送韦郎司直回成都》)前句以“兵戈满”写战火遍地的现实,是从空间角度写战乱的广延;后句以“岁月长”写客居日久,是从时间角度写战乱的持久。两句塑造出诗人关注天下烽烟、叹息漂泊于事无补的形象。

杜甫所说的“顿挫”,并非仅仅指表现手法,其中也是包含了作品的内容的。杜甫在《进雕赋表》中说道:“臣之述作,虽不能鼓吹六经,先喊数子,至于沉郁顿挫,随时灵敏,扬雄、枚皋之徒,庶可企及也。有臣如此,陛下其舍诸?”其中“沉郁顿挫”与“随时灵敏”是分别针对扬雄和枚皋来讲的。“沉郁顿挫”说的是扬雄,“随时灵敏”说的是枚皋。其中,“顿挫”就是“抑折”,就是“抑折前人之心”,就是指责前人的不良思想行为。他所说的“顿挫”,就是指作品具有指责现实的内容,具有对君主和朝政的讽谏功能。杜甫说的这段话,是向玄宗的自我推举之辞,说自己写作诗文既具有扬雄的思想深度,又具有枚皋的行文速度;既有质量,又有数量,这样的人才,皇帝是应该重用的。

从形式角度理解“顿挫”的内涵。杜诗的“顿挫”风尚,首先是来自一句或相邻诗句的意思逆折。像杜诗这样在一句或相邻的两句之中频频进行语意的猛烈撞击,却是罕见的。其次,杜诗的“顿挫”风尚还来自他特殊的取景抒情方式。杜甫言愁,较少取用哀景,更多的是取用丽景,情与景构成浩大冲突,在冲突中,感情表达获得了超常的力度。

(摘编自韩成武《新论“沉郁顿挫”的内涵》)

1 .下列对素材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素材一通过全面分析杜甫所有诗作,对“沉”“郁”的内涵做了界定,并举《奉先咏怀》诗句为例。

B .素材一认为律诗有“顿挫”之美,也有“顺畅”之美,律诗并非只有使用“顿挫”的手法才能写得好。

C .素材二认为儒家思想、杜甫在国家动荡中的遭际与情感及其性格等因素,促使杜诗形成沉郁之风。

D .素材二指出“顿挫”在思想内容上是指杜诗有指责现实的内容,具有对君主和朝政的讽谏功能。

2 .下列对素材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素材一论述了方东树的局限性,他用八股文的创作方法往分析杜诗,不免对杜诗的“顿挫”有所曲解。

B .素材一从词源的角度辨析了“沉郁”“顿挫”的含义,并结合杜诗或相关文论家的看点对二者展开论述。

C .素材二写杜甫面对国家讨伐南昭,在诗中显示出战争给百姓带来的创伤,以阐明他与百姓相同的立场。

D .两则素材所引《进雕赋表》的内容表明,杜甫对自己的才华布满自信,将自己与扬雄、枚皋相提并论。

3 .下列选项,最不符合素材一所述的“沉郁”风尚的一项是()

A .悠悠委薄俗,郁郁回刚肠。(杜甫《进衡州》)

B .明日隔山岳,世事两茫茫。(杜甫《赠卫八处士》)

C .留连戏蝶时时舞,安闲娇莺恰恰啼。(杜甫《江畔独步觅花·其六》)

D .此身饮罢无回处,独立苍茫自咏诗。(杜甫《乐游园歌》)

4 .两篇文章对“沉郁顿挫”的看点有何不同?请简要分析。

5 .结合素材二画横线的句子简要分析杜甫《春看》一诗。

二、文学类阅读-单文本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丁玲

天慢慢地亮了。没有太阳,愁惨的天照着黄色的滔滔的大水,那一夜淹了汤家阙,又淹了一渡口的一片汪洋的大水,那吞灭了一切的怕人的大水,那还是逞着野性,在向四周的斜斜的山坡示着威的大水。而且还照着稀稀残留下的几个同情的人类,无力的,颜色憔悴的皮肤,用着痴呆的眼光,向四方爬往。

经了那么一个夜晚的一渡口,也还逃出了一些人,赵三爷和侄儿大福也踉踉跄跄逃了出来,又在一个路口遇着了,还遇着了一群又一群已经逃散了,又聚集了的那些邻近茅棚里的人,也有一些女人,也有一些小孩。大家看见了都抱头大哭,都为过分的悲痛和恐慌压着说不出一句话来。大家都更觉得亲切了,都不愿分开,都集在一团,慢慢地向长岭岗走往,是失往了精神,失往了勇气,剩着饥饿的肚皮的一群。

水在他们后面,有的房屋还半睡在水里,大树的梢也从水里伸出来映在太阳底下,摇摆着茂叶,而且还有一些人的声音从那里传出来,一些求援的声音。他们也涉过几处渍有浅水的地方,一群人这么慢慢地走往。

沿路也有一些人家,都走出来担心地絮絮叨叨地问。也有一些不说话,只繁重的将同情的眼光落在他们身上。他们走了一会,因为几个女人和孩子都嚷着走不动,于是便停了下来,坐在一块有坟的乱岗上。

天空没有云,蓝粉粉的,无尽止地延展开往。下面是水,黄滚滚的,无穷尽地涌了来。剩下的地方,剩下的人,挈着残留的生命,无力地爬着又爬着。

这坐在乱坟岗上的一群,约莫有三十多个人,一半女人和小孩,一半是男人。坐了一会又向前走,沉默的时候比说话的时候多,女人们啜抽泣的时候是更多,小的小孩不懂事的时时吵饿:“妈呀!肚子饿!……”

“要走到什么地方才有东西食呢?……”

“我走不动了呀……”

“快到了!没有好远了!到了买馍馍给毛毛食……”

吵饿的被哄住了,又有一些哭着要妈要爹的,这些情景真能使一个强壮的人听着也伤心,何况这都是些失往了家,失往了亲人,从死的唇吻上逃往的一些男人。他们心痛,却又得忍着,而且有几个还得用期看鼓着大家的勇气:“狗狗!妈妈在前边,妈妈替狗狗买粑粑往了。乖的狗狗不要哭……”

“张大哥!你抱抱王和尚吧,他妈抱不起他了……”

“唉,三爷!你放宽心些吧。我看见你家三姆早就带着龙儿走了的,她们一定朝她娘家走往了……”陈大嫂看见赵三爷那么一个强壮的农人连一句话也不说,只静静不断地叹气和揩眼泪,不觉忘往了自己也离往家里其他的人而抚慰着别人起来了。

这里面有一个年轻的汉子王大保,和一个四十多岁,在三富庄上做了二十年的长工的李塌鼻。他们没有失往一点勇气,也没有失往理智,平时并不能得人信仰,这时却自自然然都依着他们的话起来了。

“哭有什么用,死的死往了,哭得转来吗?不死的总得鼓着气想法,未必也让他死往吧?”

“不要哭,跟着我来,到了长岭岗愁他们不给我们食。这几个,食得起的,那里有三条街,有一百多家展子,三富庄,马鞍山的大户都有人在那里,有县里派来的镇长,有分局长,有兵警,有学堂。哼,老子们家破人亡了,老子们就得留下这条命,还得算算账呢!……哭什么,不要哭了,男子汉!日子还长呢,哭成得个什么事……”

“别处我不晓得,三富庄我就清楚,打开他们的仓,够我们一渡口的人食几年呢。看他们就真的不拿出一点来,忍心让我们饿死……”

“我们一定不要哭,快点走,到了长岭岗我们往找他们的局长,或是团上的人,有人问话,塌鼻你答应……”

慢慢地讲着一些以后的计划,大家心里都活动一些起来了。到看见那长岭岗的炊烟的时候,是快食午饭的时候了。他们又遇着从汤家阙逃来的一伙人。于是合在一块向前进。

长岭岗的镇外上,已经挤满了一群群的携儿带女的家族,饥饿把他们都弄瘦了,有的靠在树根上,疲乏的;有的蹲在石块上,看着来的一群新的逃来的人。

“你们从什么地方来的?……”

“你们是哪里的,来了好久了吗?”

“唉,他们饿得真不像样了……”

他们再往前进,朝镇里走往。

越往越看见那越黄瘦的人,那些与他们同运命的人越多了。从脸上的颜色可以辨认来到的新旧,来得越久的,就越憔悴。

展在眼面前的情形,使大家心里又预感着失看,可是空的肚子里为一种火燃烧着,他们只得又鼓着力往前走。

“喂,你们往哪里往?”憔悴了的人群里有人在问了。

“到镇上往,想找镇长,局长也好,先给我们一些食的,我们是昨夜晚上遇难的。”

“他该管你吗?我们的人都不准上街,他们比防土匪还怕我们呢!”

“真的吗?那我们怎么得了呢?……”

小孩吵着,女人们又哭起来了。

街的两头站了许多刚刚从县城里添来的荷枪的兵士。也有一些是镇上团防暂时加的团丁。墙上贴了碗大的字的告示,有认得字的人便阐明着给其他的人听:……

(有删改)

【注】小说发表于1931 年,当年江淮大地遭遇特大水灾,受灾总人口计五千多万,有四十多万人死亡。

6 .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有的房屋还半睡在水里”运用了拟人的修辞,照应了“天慢慢地亮了”,表明洪水发生在夜里。

B .王大保、李塌鼻站出来为灾民们加油打气,大家虽然平时不重视他们,现在却也受到他们的鼓舞。

C .镇上已经挤满了灾民,他们“越往越看见那越黄瘦的人”,这表明灾民众多,赈济的粮食已经耗尽。

D .小说将故事场景设定在灾民逃荒的路上,既反映了他们深重的苦难,又展示了当时的社会图景。

7 .关于文中画横线句子的对话,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对话的人们都是难民,但是他们来自不同的地方,相互不了解各自往向。

B .“到镇上往,想找镇长,局长也好”,难民对镇政府抱有期待,期看能得到周济。

C .“我们的人都不准上街”,说话者先到此地,对这里的政策已经有所了解。

D .“真的吗?那我们怎么得了呢”,这一句表露出说话者的失看和极度的愤怒。

8 .小说标题“水”在文中除了表达洪水之外,还有哪些象征意义?请结合小说简要分析。

9 .小说结尾处灾民们听到了什么内容?请简要推断省略号的内容,并给出理由。

三、文言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初淮阴侯死淮南王黥布已心恐及彭越诛醢其肉以赐诸侯使者至淮南布方猎见醢因大恐阴令人部聚兵候伺旁郡警急布所幸姬病,就医,医家与中大夫贲赫对门,赫乃厚馈遗,从姬饮医家。王疑其与乱,欲捕赫。赫乘传诣长安,言布谋反有端,可先未发诛也。相国曰:“布不宜有此,恐仇怨妄诬之。请系赫,使人微验淮南王。”布见赫以罪亡,上变,固已疑其言国阴事。汉使又来,颇有所验。遂族赫家,发兵反。

上召诸将问计,皆曰:“发兵击之,坑竖子耳,何能为乎!”汝阴侯滕公召故楚令尹薛公问之,令尹曰:“是固当反。”滕公曰:“上裂地而封之,疏爵而王之,其反何也?”令尹曰:“往年杀彭越,前年杀韩信,此三人者,同功一体之人也,自疑祸及身,故反耳。”滕公言之上,上乃召见,问薛公。薛公对曰:“布反不足怪也。使布出于上计,山东非汉之有也;出于中计,胜败之数未可知也;出于下计,陛下安枕而卧矣。”上曰:“何谓上计?”对曰:“东取吴,西取楚,并齐取鲁,传檄燕、赵,固守其所,山东非汉之有也。”“何谓中计?”“东取吴,西取楚,并韩取魏,据敖仓之粟,塞成皋之口,胜败之数未可知也。”“何谓下计?”“东取吴,西取下蔡,回重于越,身回长沙,陛下安枕而卧,汉无事矣。”上曰:“是计将安出?”对曰:“出下计。”上曰:“何谓废上、中计而出下计?”对曰:“布,故骊山之徒也,自致万乘之主,此皆为身,不顾后、为百姓万世虑者也,故曰出下计。”

是时,上有疾,欲使太子往击黥布,太子客说建成侯吕释之曰:“太子将兵,有功则位不益,无功则从此受祸矣。君何不急请吕后承间为上抽泣言:‘黥布,天下猛将也,善用兵。今诸将皆陛下故等夷,乃令太子将此属,无异使羊将狼,莫肯为用,且使布闻之则鼓行而西耳。上虽病,强载辎车,卧而护之,诸将不敢不尽量。上虽苦,为妻子自强。’”于是吕释之立夜见吕后。吕后承间为上抽泣涕而言,如四人意。上曰:“吾惟竖子固不足遣,而公自行耳!”于是上自将兵而东,群臣居守,皆送至霸上。

(节选自《通鉴纪事本末·卷二》)

10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 .初/淮阴侯死/淮南王黥布已心恐/及彭越诛/醢其肉以赐/诸侯使者至淮南/布方猎/见醢/因大恐/阴令人部聚兵候伺/旁郡警急/

B .初/淮阴侯死/淮南王黥布已心恐/及彭越诛/醢其肉以赐诸侯/使者至淮南/布方猎/见醢/因大恐/阴令人部聚兵/候伺旁郡警急/

C .初/淮阴侯死/淮南王黥布已心恐/及彭越诛/醢其肉以赐/诸侯使者至淮南/布方猎/见醢/因大恐/阴令人部聚兵/候伺旁郡警急/

D .初/淮阴侯死/淮南王黥布已心恐/及彭越诛/醢其肉以赐诸侯/使者至淮南/布方猎/见醢/因大恐/阴令人部聚兵候伺/旁郡警急/

11 .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 .“赫乃厚馈遗”的“遗”意思是赠予,与《伶官传序》中“吾遗恨也”的“遗”意思不同。

B .“请系赫”的“系”意思是拘押,与《兰亭集序》中“感慨系之矣”的“系”意思相同。

C .“据敖仓之粟”的“据”意思是占据,与《过秦论》中“据亿丈之城”的“据”意思不同。

D .“太子将兵”的“将”意思是带领,与《陈涉世家》中“上使外将兵”的“将”意思相同。

12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医生的邻居贲赫与淮南王黥布宠幸的姬妾同在医生家饮酒,而遭到黥布怀疑,被黥布挠捕起来。

B .薛公认为黥布谋反有必然性,滕公不解,询问原因,薛公阐明道,皇帝杀韩信、彭越,让黥布不自安。

C .皇帝问薛公黥布的进攻路线,薛公表达黥布出身卑微,一定会只顾及自己,而摘取下计进行谋反。

D .太子客意见吕释之劝吕后向皇帝哭诉,以阻止太子出征,后来吕后照办,因此太子最终没有成行。

13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 )布见赫以罪亡,上变,固已疑其言国阴事。

(2 )无异使羊将狼,莫肯为用,且使布闻之则鼓行而西耳。

14 .皇帝在黥布事变中表现出怎样的品行?请简要概括。

四、古代诗歌阅读

阅读下面两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少年行

王维

新丰美酒斗十千,咸阳游侠多少年。

相逢意气为君饮,系马高楼垂柳边。

少年行

令狐楚

弓背霞明剑照霜,秋风走马出咸阳。

未收天子河湟地,不拟回头看故乡。

15 .下列对两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王诗与令诗都以古代歌曲名作为标题,都将少年作为直接的描写对象。

B .王诗与令诗的“咸阳”是指唐都长安,都直接反映了当时的国家局势。

C .王诗的少年是以群体形象出现的,而令诗则着重描绘个体的具体形象。

D .王诗描绘了明丽的环境,令诗则以“霞”“霜”“秋风”设定了苦冷的背景。

16 .两首诗中的少年形象有何不同?请简要分析。

五、情景默写

17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部分。

(1 )苏轼《赤壁赋》中的“_________,_______”两句常被用来鼓励人们修身自好,不慕身外之物。

(2 )白居易卧病谪居浔阳,此地山歌村笛“_______”,因此一听到琵琶女的弹奏即深感“______”,于是请求再弹一曲,并为此而作《琵琶行》。

(3 )古人写文章经常借古讽今,杜牧在《阿房宫赋》中就以“_______,______”两句作结,警醒统治者不要重蹈覆辙。

六、简答题组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在唤伦贝尔,你要文绉绉地喊这种野生植物的学名柳叶蒿,百分之百会有人向你投来① 的目光。唤伦贝尔人一般不知道柳叶蒿为何物,但是你假如提起柳蒿芽或者库木勒,他们会立马熟人儿似的向你咧嘴一笑,跟你② 地聊上一气。

我是在江南江北行走过、饮食过几回,芦蒿、茼蒿等菜肴常见,却还真没见过柳叶蒿上桌。回到家乡的草原林地,恰恰看得明晰,柳叶蒿是北方的产物,是达斡尔民族让柳叶蒿在人类的食谱中③ 。这样说毫不夸饰,三百多年以前,达斡尔人生活在黑龙江以北广袤的山野里,为抵御沙俄进侵者,他们栉风沐雪,流血牺牲,当弹尽粮绝时,就在河边摘柳蒿芽,用开水一烫作为粮食充饥。柳蒿芽可在饥肠辘辘的时候填饱肚子,让即将跌倒的人站起来,可以在收成猎物的时候搭配肉脂,一炖解千愁,让大人孩子顿时容光焕发。达斡尔人逐水草放牧、种田、打猎,亘古如初的大自然,成为他们赖以生存的食物源,柳蒿芽成了他们的救命菜,也成了他们不可替代的家常菜。

18 .请在文中横线处填进妥当的成语。

19 .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请进行修改,使语言表达正确顺畅,可少量增删词语,不得改变原意。

20 .“救命菜”“家常菜”两个词表达了柳蒿芽对达斡尔人怎样的意义?请简要阐明。

七、抉择简答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保护生态环境,让人与自然协调发展当然是必须要做的事情。但是有些人把环境的破坏简单回咎于经济发展,甚至回结到科技发展头上,认为保护环境就要远离科技、回回原始。① !

田园梦的意境当然美好,但在生产力低下的年代,② ,大多数劳动者的生活天天困于柴米油盐,忙于生计奔走。况且即便是王侯将相、文人墨客,欣赏自然美景也只是他们生活的一面,另一面还有低下的卫生医疗条件、落后的交通等等不计其数的不美好之处。想一想连基本的洁净饮水和干净卫生的厕所都没有,我们真的想要那样的生活吗?

环境的破坏不应简单回因于工业发展,③ 。这是人类发展理念导致的问题!今天我们要做的不是退回原始的生活方式,而是新理念的指引下从“工业文明”迈向“生态文明”。

21 .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妥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全连贯,内容贴切,逻辑周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

22 .下列选项中引号的用法与文中画波浪线句子中引号的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 .《孟子·离娄下》中载:“大人者,不失其赤子之心者也。”

B .我们在发表言论之前,一定要认真“调查”,否则就不要发言。

C .人类学上常把古人化石统称为尼安德特人,简称“尼人”。

D .你真是“善良”,看这几盆花站着累,就用脚把它们放倒。

八、素材作文

23 .阅读下面的素材,依据要求写作。

在大数据时代,各类软件纷纷摘用“用户定制”的方式,依据你的浏览笔录不断优化针对你的内容推送,仿佛你身边有个“周全”的管家,无时无刻不在留意你,笔录下你的兴致、喜好,然后竭尽所能地“称心”你的品位。人们逐渐被大数据引进“信息茧房”之中,获得的信息单一闭塞。

对于如何破除“信息茧房”,你有何探求或意见?请据此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 字。

参考答案:

1 .A2.C 3.C 4.①素材一认为“沉郁”只是部分杜诗的风尚,不是杜诗的主要风尚,而素材二则认同“沉郁顿挫”是杜诗的主要风尚;②素材一认为“沉郁”是风尚,而“顿挫”是创作手法,而素材二则认为“沉郁”“顿挫”都可以从“内容”“形式”两个角度理解。5.①《春看》所描述的是国都沦陷,国家处于危亡的紧急关头,由于战火阻隔,家书难以收寄,家人安危难料,诗人产生了强烈的忧思愁绪。②《春看》所写之景却是春日繁华昌盛之景,春天的“花”“鸟”之景与诗人的情感产生浩大冲突,表现出了“顿挫”的风尚。

【解析】1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A.“ 素材一通过全面分析杜甫所有诗作”错。素材一并没有全面分析杜甫所有诗作,作者只是对杜诗“沉郁”风尚进行了概述。

故选A 。

2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

C.“ 他与百姓相同的立场”错。杜甫熟悉到讨伐南昭给百姓造成了浩大灾难,但不能据此说杜甫与百姓立场相同。另外依据素材二“能以国家安危为视点唱出反调”表明杜甫看问题总是比别人深进一层、郑重几分,不仅仅是考虑百姓立场,还有统治者角度,这也是他的作品的深度之所在。

故选C 。

3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和论据的能力。

C.“ 留连”两句清新明丽,最不符合“沉郁”风尚。

故选C 。

4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看点态度的能力。

由素材一原文“我以为杜诗的风尚,不都是沉郁顿挫,毋宁说他的律体乃是以清新为本的,而又纵横转变,兼之典丽精工,独成一格,五、七绝(共一百三十八首)是以清逸曲峭为主的。惟五言古诗和七言古诗确是以沉郁风尚为主”可知,素材一认为“沉郁”只是部分杜诗的风尚,不是杜诗的主要风尚。由素材二原文“‘沉郁顿挫’原是杜甫在给唐玄宗的《进雕赋表》中对其诗文的概述,后代文论家认为这四个字能够表述杜诗的主体风尚,遂成定论”“杜甫家世不幸、仕途蹭蹬,造成杜甫持重、忧郁的性格。凡此种种,都促使杜诗形成沉郁的风尚”可知,素材二则认同“沉郁顿挫”是杜诗的主要风尚;

由素材一原文“我以为沉郁顿挫是两方面的事,沉郁是文学风尚,以思想为主调。顿挫是文学手法,是通用工具。二者颇有关联,所以也可以并提。但究竟有别,所以亦不可含混”可知,素材一认为“沉郁”是风尚,而“顿挫”是创作手法。由素材二原文“我认为,‘沉郁’与‘顿挫’二者的内涵及成因,既都有内容层面的因素,也都有形式层面的因素”可知,素材二则认为“沉郁”“顿挫”都可以从“内容”“形式”两个角度理解。

5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意的能力。

《春看》中“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开篇即写春看所见:国都沦陷,城池残破,虽然山河依旧,可是乱草遍地,林木苍苍。一个“破”字,使人触目惊心,继而一个“深”字,令人满目凄然。“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自安史叛乱以来,直到如今春深三月,战火仍连续不断。诗人妻子儿女在廊州,一家人的安危使他魂牵梦绕,家书不至,他如何放心得下?“抵万金”写出了家书的宝贵,写出了消息隔绝、久盼音讯不至时的急迫心绪。国都沦陷,国家处于危亡的紧急关头,由于战火阻隔,家书难以收寄,家人安危难料,诗人产生了强烈的忧思愁绪。

《春看》中所写之景却是春日繁华昌盛之景,春天的“花”“鸟”之景与诗人的情感产生浩大冲突。“城春”原当为明媚之景,而后缀以“草木深”则叙萧条之状,先后相悖。“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这两句通常阐明为,花鸟本为娱人之物,但因感时恨别,却使诗人见了反而落泪惊心,表现出了“顿挫”的风尚。

6 .C7.D 8.①自然洪水,也就是小说开头描述的逞着野性的大水;

②苦难的洪水,也就是自然洪水过后,接踵而来的苦难;

③愤怒的洪水,小说借李塌鼻之口、长岭岗镇上人的对话侧面表现了人们心底的愤怒。9.依据前文对话内容以及荷枪的兵士可以推知,镇上没有“暂时安置的方法”,告示应该是对老百姓的哄骗和警告。

【解析】6 .本题考查学生鉴赏作品艺术特色的能力。

C.“ 赈济的粮食已经耗尽”错误,从小说内容来看,灾民们根本没有受到赈济。

故选C 。

7 .本题考查学生鉴赏作品内容的能力。

D.“ 这一句表露出说话者的失看和极度的愤怒”错误。从后文“小孩吵着,女人们又哭起来了”可知,这句话主要表现出说话者的失看,没有表现出“极度的愤怒”。

故选D 。

8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标题的含义和作用的能力。

从原文“没有太阳,愁惨的天照着黄色的滔滔的大水,那一夜淹了汤家阙,又淹了一渡口的一片汪洋的大水,那吞灭了一切的怕人的大水,那还是逞着野性,在向四周的斜斜的山坡示着威的大水”可知,从表层意义分析,“水”指自然洪水,即逞着野性造成灾难的大水;

从原文“经了那么一个夜晚的一渡口,也还逃出了一些人,赵三爷和侄儿大福也踉踉跄跄逃了出来,又在一个路口遇着了,还遇着了一群又一群已经逃散了……”“这些情景真能使一个强壮的人听着也伤心,何况这都是些失往了家,失往了亲人,从死的唇吻上逃往的一些男人”“长岭岗的镇外上,已经挤满了一群群的携儿带女的家族,饥饿把他们都弄瘦了,有的靠在树根上,疲乏的;有的蹲在石块上,看着来的一群新的逃来的人”可知,从深层意义分析,洪水使人们流离失所,无法食饱穿热,甚至失往了亲人,苦难接踵而来, “水”也指苦难的洪水;

从原文“展在眼面前的情形,使大家心里又预感着失看,可是空的肚子里为一种火燃烧着”“不要哭,跟着我来,到了长岭岗愁他们不给我们食。……三富庄,马鞍山的大户都有人在那里,有县里派来的镇长,有分局长,有兵警,有学堂。哼,老子们的家破人亡了,老子们就得留下这条命,还得算算账呢!……”“我们一定不要哭,快点走,到了长岭岗我们往找他们的局长,或是团上的人,有人问话,塌鼻你答应……”可知,从深层意义看,李塌鼻说的话以及长岭岗镇上人的对话都从侧面表现了人们心底的愤怒,“水”也指愤怒的洪水。

9 .本题考查学生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的能力。

依据前文“长岭岗的镇外上,已经挤满了一群群的携儿带女的家族,饥饿把他们都弄瘦了……”“越往越看见那越黄瘦的人,那些与他们同运命的人越多了。从脸上的颜色可以辨认来到的新旧,来得越久的,就越憔悴”“街的两头站了许多刚刚从县城里添来的荷枪的兵士……”和对话内容“他该管你吗?我们的人都不准上街,他们比防土匪还怕我们呢!”可以推知,镇上没有“暂时安置的方法”,告示应该是对老百姓的哄骗和警告。

10 .B11.B 12.A 13.(1)黥布见贲赫畏罪逃走,往向皇帝控告,心里本来就已经怀疑他会说出自己暗中聚集军队的事。(2)无异于派羊往带领狼,没人肯为太子所用,况且假如让黥布知道是太子在带兵,他将会大胆地击鼓行军,向西进攻罢了。14.①临事谨慎,不偏听偏信;②遇事不独断专行,善于服从正确的意见;②做事果决,意志坚强。

【解析】10 .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

句意:当初,淮阴侯韩信被处死,淮南王黥布已感到恐慌。到后来彭越也遭诛杀,汉高祖又将他做成肉酱分给各诸侯。使者到了淮南,淮南王正在打猎,见到肉酱,就非常恐惧,便暗中派人部署聚聚集军队,等待邻近郡县报警告急。

“诸侯”是“赐”的宾语,不能断开,清除AC;

“人部聚兵”是“令”的宾语,后面断开;“候伺”是“旁郡警急”的谓语,不能断开,清除D。

故选B 。

11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词语中的一词多义现象的理解能力。

A. 正确,“遗”意思不同。赠予;遗留。句意:贲赫备了优厚的礼物送给医生。/是我遗留的遗憾。

B. 错误,“系”意思不同。拘押;附着。句意:请先把贲赫挠起来。/感慨随着产生。

C. 正确,“据”意思不同。占据,凭借。句意:把握敖仓的粮食。/凭借着高耸的华山。

D. 正确,“将”意思相同。都是“带领”。句意:太子统领军队。/皇上派(他)在外面带兵。

故选B 。

12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

A.“ 被黥布挠捕起来”错。依据“欲捕赫。赫乘传诣长安……”可知贲赫并未被黥布挠捕。

故选A 。

13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

(1 )“亡”,逃跑;“固”,本来;“阴事”,暗中聚集军队的事。

(2 )“莫”,没有人;“鼓行”,击鼓行军;“西”,向西进攻。

14 .本题考查学生概括分析人物形象的能力。

结合“赫乘传诣长安,言布谋反有端,可先未发诛也。相国曰:‘布不宜有此,恐仇怨妄诬之。请系赫,使人微验淮南王。’”,贲赫来报告黥布谋反,汉高祖没有立刻发兵,而是听取相国的意见,可见其临事谨慎,不偏听偏信;

结合“上召诸将问计,皆曰:‘发兵击之,坑竖子耳,何能为乎!’”“滕公言之上,上乃召见,问薛公”,向诸将和薛公询问计策,可见其遇事不独断专行,善于服从正确的意见;

结合“上有疾,欲使太子往击黥布”“于是上自将兵而东”,自己生病的情状下,担心太子补鞥呢服众,自己亲自带兵讨伐,可见其做事果决,意志坚强。

参考译文:

当初,淮阴侯韩信被处死,淮南王黥布已感到恐慌。到后来彭越也遭诛杀,汉高祖又将他做成肉酱分给各诸侯。使者到了淮南,淮南王正在打猎,见到肉酱,就非常恐惧,便暗中派人部署聚聚集军队,等待邻近郡县报警告急。黥布所宠爱的姬妾病了,往就医,医生与中大夫贲赫住对门,贲赫备了优厚的礼物送给医生,随同宠姬在医生家饮酒。淮南王黥布怀疑贲赫与宠姬之间淫乱,想拘捕贲赫。贲赫乘着传车到长安城,上报说黥布有谋反的迹象,请求在他没发兵之前诛杀他。相国萧何说:“黥布不会做这样的事,恐怕是仇人怨恨而诬蔑他。请先把贲赫挠起来,再派人暗查淮南王黥布。”淮南王见贲赫畏罪逃走,往向汉高祖控告,心里本来就已经怀疑他会说出自己暗中聚集军队的事。加上汉朝又派来使者进行查验,于是便杀了贲赫的家族,发兵造反了。

汉高祖召集诸将询问计策,大家都说:“发兵征讨他,坑杀这小子,他怎能做这样的事!”汝阴侯滕公夏侯婴请来原楚国令尹薛公,问他怎么办,薛公说:“他本来是要反的。”滕公问:“皇上分割土地给他,又分爵封他为王,他为什么还要反叛呢?”薛公回答说:“皇上前不久杀了彭越,再早些时候(前年又)杀了韩信,彭越、韩信和黥布三个人,功勋相同,是一个类型的人,他自己怀疑灾祸就要殃及身上了,所以要发兵反叛。”滕公将这番话告诉了汉高祖,汉高祖召见薛公,问薛公。薛公回答说:“黥布反叛没什么可希奇的。不过,假如黥布摘用上策,那么崤山以东便不再属于汉朝了;若是摘用中策,那么双方谁胜谁败还难以预料;假如摘用下策,陛下就可以高枕无忧了。”汉高祖问:“他的上策是什么?”薛公回答说:“向东取得吴地,向西夺占楚地,兼并齐地,占据鲁地,再发布檄文给燕国和赵国,要他们坚守本土,那么崤山以东便不再属于汉朝了。”“什么是中策?”“向东取得吴地,向西取得楚地,吞并韩国,夺取魏国,把握敖仓的粮食,阻塞成皋的关口,这样谁胜谁败就很难预料。”“什么是下策?”“向东取得吴地,向西夺取下蔡,然后再把重要物资运到越地,自己回到长沙,这样陛下就可以高枕无忧,汉朝就平安没事了。”汉高祖又问:“他会摘用什么计策?”薛公说:“一定会摘用下策。”汉高祖又问:“他为什么不摘用上、中策而摘用下策呢?”薛公回答说:“黥布,原是骊山的刑徒(服劳役的犯人),凭自己的努力成为万乘大国的国主,这些都使他只顾自己,不顾后代子孙,更不为百姓长远考虑,所以他必然摘用下策。”

这时,汉高祖正生病,企图派太子刘盈前往攻打黥布,太子的宾客都劝建成侯吕释之说:“太子统领军队,假如立了功勋地位也不会再高升,但没立功勋从此便会遭受祸端。你为什么不快往请求吕后,找机会在皇上面前哭抽泣说:‘黥布是天下闻名的猛将,善于用兵。这次出征的诸将领原来都是与陛下平起平坐地位相同的人,假如让太子统领这些人,无异于以羊群往驱赶狼群,没人听他的,况且,假如让黥布知道是太子在带兵,他将会大胆地击鼓向西进攻了。皇上您虽然有病,也要牵强乘坐辎车,躺在车里指挥,这样诸将领不敢不尽量。虽然辛劳,为了妻子儿女还是要坚强起来。’”于是吕释之立刻求见吕后。吕后找机会在汉高祖面前哭涕请求,依照四宾客的意思说了。汉高祖说:“我已想到这小子不够格被差遣,还是我亲自往吧!”于是汉高祖亲自率军向东进发征讨黥布,留守的群臣都到霸上送行。

15 .D16.第一首诗强调的是英雄主义,王维诗中的少年,有着高楼纵饮的豪情和勇猛杀敌的气势;

第二首诗强调的是爱国主义,后两句直接展示了将士们的心声,不收付河涅一带失地,我誓不回头眺看故乡。

【解析】15 .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的形象、表达技艺和情感的能力。

D.“ 令诗则以‘霞’‘霜’‘秋风’设定了苦冷的背景”错误。箭在霞光中闪耀着光芒,宝剑照射着冷霜,在凛冽的秋风之中,诗人驰出了京城,奔赴为国效劳的疆场,这里表现的是诗人报国的豪情壮志,而不是苦冷。

故选D 。

16 .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人物形象的能力。

第一首诗诗强调的是英雄主义,这些少年侠客偶然相逢,为彼此的意气所激动,都情愿为对方干上一杯。“意气”所包含的内容很丰盛,仗义疏财,除暴安良,轻生重义,都是侠客们所注重的意气。他们不是为了取乐而饮酒,而是为了彼此的侠义行为而庆功;他们不是熟人聚会而饮酒,而是偶然相逢,一见倾心,便不惜花费重金买酒,相互鼓励。王维诗中的少年,有着高楼纵饮的豪情和勇猛杀敌的气势。

第二首诗强调的是爱国主义,这首诗先描写,后抒情,两者结合亲昵。诗人把雕弓、宝剑、夜光、秋风,走马等形象集中起来,突出了诗人的自我形象,描写之中充溢着诗人的报国热情。抒情时,诗人挠住了对国土丧失的痛惜,直述以国为家,先国后家的决心和收复失地、保家卫国的豪情壮志。后两句直接展示了将士们的心声,不收付河涅一带失地,我誓不回头眺看故乡。

17 .苟非吾之所有虽一毫而莫取呕哑嘲哳难为听如听仙乐耳暂明后人哀之而不鉴之亦使后人而复哀后人也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的能力。

易错字词:毫、呕哑嘲哳、暂、鉴。

18 .①莫名其妙②津津有味③大放异彩19.我是在江南江北行走过、饮食过几回的人,见过芦蒿、茼蒿等菜肴,却还真没见过柳叶蒿上桌。20.①达斡尔人在反抗沙俄进侵者时,弹尽粮绝,依靠柳蒿芽充饥,柳蒿芽不仅挽救了生命,也挽救了达斡尔整个族群。“救命菜”写出了柳蒿芽对达斡尔人挽救生命、挽救族群的重要意义。②达斡尔人在日常生活中,一直将柳蒿芽作为家常食用的菜肴,“家常菜”表达出柳蒿芽对达斡尔人生活必不可少的意义。

【解析】18 .本题考查学生正确理解常见的成语,情境补写的能力。

第一空,依据后文“唤伦贝尔人一般不知道柳叶蒿为何物”可知,唤伦贝尔人并不熟悉柳蒿芽的学名柳叶蒿,所以会对这名字感觉很陌生、希奇,故可填“莫名其妙”。莫名其妙:指说不出其中的奥妙,表达发生的事情很希奇,阐明不出道理来。

第二空,依据前文唤伦贝尔人听到“柳蒿芽或者库木勒”的反应“他们会立马熟人儿似的向你咧嘴一笑”以及后文“聊上一气”,可知他们对于“柳蒿芽或者库木勒”有很多话可聊,故可填“津津有味”。津津有味:形容趣味特殊深厚。

第三空,依据前文所述,可知柳叶蒿是是北方餐桌上的特殊风味,而依据后文“这样说毫不夸饰”也可知,作者对这一现象其实是用了较为夸饰的一个词来形容的,故可填“大放异彩”。大放异彩:闪耀着无比绚烂的光芒,散发出奇异的光彩或色彩;比喻有着优异的表现或是突出的成就。

19 .本题考查学生辨析并修改语病的能力。

画线句共有两处语病:

第一处,成分残缺,“我是在江南江北行走过、饮食过几回”句中,“我”表达人物名词,“是”表达前后等同的关系,而后文“在江南江北行走过、饮食过几回”与“我”并不能直接挂上等号,故应将之作为定语,后加主语“的人”。

第二处,中途易辙,第一分句中“我是在……”主语是“我”,而后文“芦蒿、茼蒿等菜肴常见”的主语又变成了“芦蒿、茼蒿等菜肴”,导致语意不顺,故应改为“见过芦蒿、茼蒿等菜肴”。

故句子可修改为:我是在江南江北行走过、饮食过几回的人,见过芦蒿、茼蒿等菜肴,却还真没见过柳叶蒿上桌。

20 .本题考查学生筛选文中信息,正确理解词义的能力。

加点词所在句子“柳蒿芽成了他们的救命菜,也成了他们不可替代的家常菜”是第二段的总结句,因此,相关信息可在前文找到答案。

“救命菜”指在濒临死亡的要害时刻,达斡尔人因为柳蒿芽而得以活命。而前文中提到达斡尔人遭遇险境的时刻是“三百多年以前,达斡尔人生活在黑龙江以北广袤的山野里,为抵御沙俄进侵者,他们栉风沐雪,流血牺牲,当弹尽粮绝时,就在河边摘柳蒿芽,用开水一烫作为粮食充饥”。由此可知,“救命菜”写出了柳蒿芽对达斡尔人挽救生命、挽救族群的重要意义。

而“家常菜”则指融进了人们的日常生活,看似普通却必不可少的菜肴。语段中对其的描写主要有“柳蒿芽可在饥肠辘辘的时候填饱肚子,让即将跌倒的人站起来,可以在收成猎物的时候搭配肉脂,一炖解千愁,让大人孩子顿时容光焕发”。由此可知,“家常菜”表达出柳蒿芽对达斡尔人生活必不可少的意义。

21 .①这却是犯了大错;

②真正欣赏这些美好的其实是少数人;

③更不应怪罪科学技术的进取。22.B

【解析】21 .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情境补写的能力。

第一空,从前文“但是有些人把环境的破坏简单回咎于经济发展,甚至回结到科技发展头上,认为保护环境就要远离科技、回回原始”以及后文的叙述可知,作者是反对“保护环境就要远离科技、回回原始”这种看点的。故可以填进“这却是犯了大错”。

第二空,从后文“大多数劳动者的生活天天困于柴米油盐,忙于生计奔走”可知,填进内容应是与大多数劳动者的情状相反,应该是关于少数人的,而联系前文“田园梦的意境当然美好”可知,作者要表达的是能够欣赏田园梦的意境的其实是少数人,故可以填进“真正欣赏这些美好的其实是少数人”。

第三空,从前文“环境的破坏不应简单回因于工业发展”和后文“这是人类发展理念导致的问题”,填进内容与前文“环境的破坏不应简单回因于工业发展”有一个意思上的递进,同时也属于不能回因的因素,再联系第一段中“认为保护环境就要远离科技、回回原始”可知,此处应是关于科学技术的内容,可以填进“更不应怪罪科学技术的进取”。

22 .本题考查学生正确把握标点符号的作用的能力。

文中“工业文明”“生态文明”中引号作用为强调。

A. 引号作用为直接引用。

B. 引号作用为表达强调。

C. 引号作用为特定称谓。

D. 引号作用为表达反语讽刺。

故选B 。

23 .例文:

以理性之光,破信息茧房

万物互联时代,信息光速闪现。面对繁芜纷杂的信息茧房,青年是模拟古人“兼而听之”,注重信息多样全面,还是学习今人“明而辨之”,倡导个性卓然独立?我深以为无论何时,都需以理性的态度往看待、处理和接受信息,如此方能从容应对信息爆炸所带来的诸多乱象。

一曰:高扬理性之帆,理性对待海量信息。

采纳多样的信息,是理性对待信息的前提。阿玛蒂亚·森曾提到:无数同情人,长期生活在单一信息里,而且是一种完全被扭曲颠倒的信息。这是导致人们愚昧且自信的最大原因。这告诫我们生活中那些明明有所欠缺却盲目自大的人可能只停留在自身的信息舒适区,而不肯往采纳更多的信息,导致愚而不知的社会问题频发,其后果不言而喻。看近代中国历史,铁路、洋器,甚至今天看来用途广泛的照相机,都被当时许多国民视为洪水猛兽,谣言纷纷,人心惶惶。闭关锁国政策阻断外界信息通路,导致大清王朝从强大走向衰落。故曰人当先接受多样信息,才有理性认知的可能。

二曰:舞动理性之桨,在大众化的时代保持自身思想独立性,不随波逐流。

当个人融进群体,其个性会不会被群体湮没,其思想会不会迅速被群体思想取代?融个体于群体并不意味着要将个人的个性全然沉没于群体中。当服从成为习惯,盲从就将无法避免,这种心理若被有心之人加以利用,后果将不堪想象。另一方面,许多真理与事实往往是特殊个体依据自身对信息的推断所提出的。若盲从大众甚至权威专家的看点,今日我们何以能见到袁隆平院士种下的株株水稻?若不加个性考量一味跟从大众,《端午新奇夜》何以火热出圈?凡此种种,皆证实个体融进群体信息时应保持理性的眼光往推断,用个体的理性保持唤醒群体的清醒。

三曰:兼听则明,偏信则暗,面对信息茧房,要拿出理性这把尚方宝剑,守护好航行的方向。

与过往相比,互联网的高速发展和社会的多元发展促使如今的信息不断呈爆炸式增长,但是我们也可能早已被关进信息茧房。网络信息的毛细血管,已经联通了世界的角角落落。每个人都不可能再置身世外。假如你不兼听,占有多元信息,你就永远走不出信息茧房;假如你不够清醒,不保持个体独立,你可能就沦为了勒庞笔下的“乌合之众”。当信息茧房相互交错而又间隔纷呈时,要“兼听”四方涛声,“明辨”航行方向,拿出理性这把尚方宝剑,守护好我们航行的灵魂与方向!

兼听而不偏信,始终保持科学理性的态度,我们才能破除信息茧房,成为一株能思想的芦苇。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写作的能力。

审题:

这是一则漫画+ 素材作文题。

漫画部分由三个茧构成,每个茧里,都有一个人在心无旁骛地看着手机。素材由两句话构成。第一句话指出,在大数据时代,各类软件以“用户定制”的方式,依据用户的浏览笔录,竭尽所能地为用户推送喜欢的内容。第二句话指出,大数据把人们引进“信息茧房”的后果是,信息单一闭塞。

综合两部分内容来看,漫画和素材体现了两个方面的内容:“信息茧房”的产生和危害。人们在信息领域会习惯性地被自己的兴致所引导,因人们自身的信息需求并非全方位的,人们只注重自己抉择的东西和使自己愉悦的通讯领域,久而久之,会将自身桎梏于像蚕茧一般的“茧房”中,获得的信息单一闭塞,对所处的信息环境失往完全的推断。同时,网络“信息茧房”可以称心人们各方面的信息需求,所以更多的人会抉择“宅”,片面地认为互联网环境下的人机交互,已经能够称心其信息需求,也就没有必要进行社会交际,继而个体与个体之间,群体与群体之间的粘合度不断下降,彼此之间的关怀开始不断减少,人与人之间的温情也越来越淡薄,这对社会的协调发展也是不利的。那么我们该如何应对呢?首先,构建多元化的信息获取机制,使自己可以吸取到各个方面的信息营养,继而在信息交互中实现自身信息素养的不断提升。冲破信息茧房需要青年一代放弃低俗,志存高远。青年人只有精神信仰上纯粹,道德修养上精进,大是大非上清醒,境域才会不断提升。青年一代惟有放弃低俗,志存高远,才不至于被一些无聊的娱乐八卦、社交谈天和手机游戏困住,从而主动于有益信息中吸取营养。反看当下,一些年轻人佛系、躺平,成天刷抖音、微信,荒废了岁月,颓废了人生,辜负了众看。一个人,在茫茫人海中,只有内心澄澈,才能活得明白;只有在纷杂的网络信息中认清自我,懂得取舍,才能冲破茧房,获得真知,不断进取。更重要的是,政府应积极参与到公共网络引导中,对于网络信息传播加强监督和治理,实现对有害信息的过滤,使得真实信息得以传播;并且积极开展广泛的理性面对互联网信息的宣扬,破除各种信息孤岛的负面影响,使得受众可以更加真实地了解社会,继而使得网络传播平台得到良好的管控,发扬公共网络在舆论引导中的效能。

从“探求和意见”来看,文体是议论文。考生可以运用层进式结构,谈什么是“信息茧房”,“信息茧房”的危害性是什么,我们如何破除“信息茧房”。也可以运用并列式结构,就其中一个方面来谈,或者理性思辨地谈自己对“信息茧房”的看法。

立意:

1. 从“信息茧房”破“茧”而生。

2. 以理性之光破“信息茧房”。

3. 在信息洪流里守住自我。

4. 广开信息源流,慎取为我所用。

霜纹布哪里刷最快
为了卖货,彩妆品牌还能搞出多少噱头? 今日精选好物已更新|2022.12.27(封面在文末)
相关内容
发表评论

游客 回复需填写必要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