觅幽探秘天下“第一山”卦山
卦山,一个“卦”字,使其蒙上了一种极其神异的色彩,使人顿生一种特殊神往的心境。
展开全文
提起卦山,人们自然就联想到了《周易》“八卦”之“卦”。其实,卦山是因其诸峰层峦似卦、叠岘如爻、断续开合、环列如卦而得名,且素以“山形卦象”而闻名于世。
卦山,是融自然风景和千年古刹为一体的三晋闻名旅游景点。奇异的地形地貌,无不与太极八卦图形天然吻合,爻峰环拥,卦象天成,古柏参天,寺宇巍峨,蔚为壮看,这一切皆缘于亿万年地质时代沧海桑田变迁中大自然造化的“鬼斧神工”。由是,卦山又成为全国绝无仅有的易学研究实体。
卦山,早在唐代就闻名遐迩,宋代闻名书画家米芾为山色寺宇之绝佳而倾倒不已,随将卦山跻身于“三山五岳”之行列,不仅手书“第一山”横匾,而且对卦山推崇备至;清代,曾有人将“黄山之松、卦山之柏、云栖之竹”并列为华夏树木奇看;原中国佛教协会会长赵朴初曾有“黛色参天多古柏,崇楼峻阁备庄重”的诗句,极言卦山之美。卦山千百年来经久不衰,彰显了特殊的特殊魅力与超越时空的强大生命力。
天宁寺,位于卦山腹地,创建于唐贞看元年(627年),是卦山诸多庙宇中创建最早、规模最大的佛教寺院,距今已有1391年的历史,是国家级4A级景区。1986年8月18日,卦山被山西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6年5月25日,卦山天宁寺被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现为“山西省爱国主义教诲基地”“山西省德育基地”等。
戊戌之年,盛夏时节。我再次走近卦山,访古问道,探其神妙,行走其间,品读其中,别是一番领略在心头。
凌晨6时,我从“卦山宾馆”出发,徒步前往卦山景区。沿着进山的柏油马路,一路轻松上行。沿途所见,晨练的人们三五成群,一拨又一拨,个个精神抖擞,人人疾步朝着卦山腹地行进。盛夏的早晨,虽有冷意袭人之感,但令人神清气爽。抬眼看往,崇山峻岭,松柏苍翠,楼堂殿阁,隐约可见,宛如仙境。大约行进500米,远远地就看见卦山半道厅巍然屹立,走近细看,彩色琉璃布瓦悬山顶,面阔三间,进深四椽,厅门正中心悬挂着华国锋同志亲笔题名的“山形卦象”横匾。过半道厅,前行不远处,环翠厅坐落于沟壑之边缘。依山就道前行,苍松翠柏围绕期间,抬头远看,对面山上华严宝塔赫然在目,白塔掩映在绿树丛中,美不胜收,煞是诱人。
陆续上行,在沿途靠山道左侧有《中华人口文化易绎卷》长廊,这是人类走向生育文明的教诲基地。中华人口文化源远流长,历史悠久。人口文化是人类在繁衍生息与进化发展中逐渐形成的。漫步于百米长廊之间,品读卦山与八卦、《易经》和人口文化之内在联系,领略天成地就的自然和合。令人惊异的是:一部《易经》贯穿“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内容包罗万象,天地人物一切事物无不在其中。由此可见,《中华人口文化易绎卷》落于卦山既顺理成章,又实现了文化建设的创新。
卦山,位于交城县城西北3公里、307国道北侧2.5公里处,地处吕梁山东麓,是吕梁市东北边缘俯视晋中盆地的一座山峰,东北距太原市58公里,西南距武则天故里15公里,西距吕梁市区127.7公里,特殊的地理环境,佐之以美丽的景致,影响深远的佛教道场,卦山形成了千百年来久盛不衰的特殊魅力和香火不断的地位。
纵看卦山景区,主要庙宇有天宁寺、石佛堂、朱公祠、圣母庙、卦山书院、文昌宫等6组组成,还有环山翠亭、戏台、华严塔、墓塔林等附属建筑,其殿堂楼阁200多间,建筑面积4000多平方米。崇楼峻阁,黛色参天,群峰环抱,断续开合,享有“卦岳爻峰”之美誉,卦山位居交城10景之首。
卦山回来,赏图品读,品味其中,意犹未尽。我认为卦山最值得欣赏与品读的是:天宁寺古刹的建筑艺术、自然天成的卦象景看、历史悠久的卦山书院、千姿百态的卦山古柏和神异莫测的传说故事。
(一)天宁寺古刹的建筑艺术
天宁寺最先开凿的是石佛堂石佛,创建于唐贞看元年(627年),相传有印度僧人“华严法师”在此讲经说法。贞元二年(786年),太原节度使、检校礼部尚书李说夫妇捐赠巨资,由道融禅师主持修筑天宁寺,贞元十二年(796年),华严宗在此举办了郑重的道场,使其成为华严宗名刹。
天宁寺,地处卦山怀抱中,坐北向南,依山而建,三进院落梯次升高。从中轴线上看,天宁寺建筑依次为石牌楼、六十六级台阶、山门殿、千佛阁、大雄宝殿、毗卢阁。
前院有千佛阁、钟鼓二楼,小巧新颖、华贵堂皇;中院有大雄宝殿、东西配殿,宽敞开朗,肃静庄重;后院有毗卢阁、地躲殿、三教堂、魁星阁等,高俊险要,雄伟壮看。拾阶而上是石佛堂、倒坐看音庵,最高处乃三十三天的太极塔。
走近天宁寺,首先映进眼帘的是进口处的石牌楼和66级台阶,位于天宁寺中轴线南端,建于清顺治十一年(1654年),其30度的陡坡,突出了寺院的壮看气势。石牌楼古朴雄伟,正面镌刻着“登彼岸”三个大字,背面镌刻着“罗天接引”四个大字。顺着66级台阶上行,沿途可见两侧石制柱头雕刻着栩栩如生的32个石狮子。据说,这66台阶颇有讲究,不仅蕴含着“周易”八八六十四方位,而且外加阳阴两爻各一阶而成六十六之数。笔直高耸的台阶伴以石牌楼及群狮看柱头栏杆,一派坚实粗狂的艺术风尚,离不开天宁寺动人乐章的序幕,衬托出山门的巍峨和庄重。
拾级而上,便到了天宁寺院山门,山门正中上方悬挂着“第一山”横匾,由北宋书画名家米芾所书,运笔俊迈,有“风樯阵马,沉着愉快”的美誉。跨进山门,便见“哼哈二将”巍然立于两侧,明代嘉靖四年(1525年)重建的千佛阁,面阔五间,重檐歇山顶,绿琉璃瓦剪边,三面围廊,左有钟楼,右有鼓楼,下有“龙云虎风”洞穿可行而上。身临其境,步步登高而无重复雷同之感,“阅”来好似一部动人的长篇巨著,层层展垫,节节深进,引人进胜而欲罢不能。
穿过“龙云虎风”洞,就到达了中院,最先映进眼帘的是“八卦石”,有玻璃罩保护,正面镌刻的周文王后天“八卦图”,古朴典雅,周边镌刻着“暗八仙图”,惟妙惟肖。正面高大月台之上建有全寺中心建筑“大雄宝殿”,原建于唐,重修于宋,在明宣德年间、明正德年间、清代嘉庆九年(1804年)三次重建,面阔五间,九檩八椽悬山顶,绿琉璃瓦剪边。殿内三尊大佛,通身金妆,肃静庄重,是释迦牟尼的三身佛像,为明永乐五年(1407年)塑造。殿前八角石檐柱,重逾数吨,通体笔直,粗犷雄伟,坐落于雕刻精美的石制青狮、银象,朝天犼之上,蔚为壮看。大殿有一副楹联:卦演连山,分二挂三,翠柏丛林含万象;爻重大壮,上栋下宇,梵王古殿历千秋。系清代举人武来雨原句,当代闻名书法王朝瑞重书。此联将山形卦象、寺院殿堂及翠柏丛林浓缩于联语中,描述了卦山的风景景致与文化内涵。东西两厢各有配殿一座,东偏殿里塑有关老爷秉烛夜读春秋,庄重肃静。绕着殿前之路转到大殿背后,有一小石碑甚是奇异,正面和侧面看的效果截然不同,碑上是闻名的江南才子朱彝尊撰写的《卦山题名》文题壁。
陆续而上,我便来到后院毗卢阁,重建于清康熙四十七年(1708年)。斗拱飞檐,五脊六兽,雄伟壮看,阁体明看是三层实有二层,下层四面檐柱,中层四面围栏,阁内上下层置木楼板,有木楼梯可登,为纯木式结构。殿中雕刻精美的大型佛龛之内有跌坐木雕佛像三尊,两旁有摩诃迦叶和阿难陀侍立。
沿400余级石阶陆续攀登而上,就到达了卦山天宁寺最高的一座寺庙-石佛堂,创建于唐贞看元年(627).是卦山创建最早的寺院。坐北向南,横向小二进院,内院正殿是“宝灯王佛殿”,殿中有高达5米的唐代圆雕石佛,为我国唐代石雕精品。左右山墙之诸天壁画,技法娴熟,线条顺畅,堪称壁画之精品。相传华严初祖法顺(557—640)曾在此讲华严经,后建天宁寺。值得一提的是,在院中有一棵千年古柏,在这颗古柏树上建有倒座看音龛一座,坐南朝北,歇山顶,九脊十兽,制造精致,是一座极其精致的古建模型。此建有“庙中有树,树上有庙”的奇看,因而吸引人们的注重。笔者登临其境,倚栏而立,驻足欣赏,习习轻风拂过,随风飘来翠柏野花之清香,顿生超然物外之感,凭栏极目,近则卦山风景尽收眼底,远眺晋川碧野一览无余。真可谓:苦海茫茫,到此诞登彼岸;沉轮劫劫,踏实方可悟空。令人心旷神怡、宠辱皆忘。
在天宁寺,有一座小小的土地庙,掩映在绣球柏树下面,位于山门66台阶南面,面宽一间,飞檐斗拱,五脊六兽,是专为供奉一方土地主宰--土地爷而修建。此庙尽管少有人关注,但其所含意义却非同普通,因为它就建在卦山“太极八卦图”的正中心,暗合了“中心戊己土”之含义。据说,在1994年航拍图展示中,得以明确证实,就连美国麻省的教授看后,也不得不钦佩古人在无现代测量工具之下,却能精确定位卦山“太极八卦图”之正中心,实乃妙不可言。
在土地庙的右侧有一座戏台,古朴典雅。据说每年农历五月初五卦山庙会,这里都会唱几天大戏,以此来增加节日的氛围,戏台前乃朱公寺,建于乾隆四十年(1775年),据说这是为纪念山西布政司朱珪而建。
(二)自然天成的卦象景看
古代哲学家认为,宇宙为太极,太极生阴阳,阴阳生四象,四象生八卦。八卦是针对时间、空间、万事万物而分类的。早在古代,就有人把这个理论写成了一部书曰:《周易》。此书记载了当时用来占ト的“卦”的图形与阐明。它把“阳”用“⚊”符号来表达,喊做阳爻;把“阴”用“⚋”符号来表达,喊做阴爻。用三个符号分为一组,交相组合,从而演变出八种转变,称之为八卦:用口诀来说:乾三连,坤六断,坎中满,离中虚,震仰盂,艮覆碗,兑上缺,巽下断。这就形象地阐明了各个图形,以此来扶助人们熟悉和记忆八卦。这个图形以北方向为首,顺时针旋读,依次为乾、坎、艮、震、巽、离、坤、兑,称之为文王八封,另有“伏羲八卦”与六个符号交相组合的“六六十四卦”。“八卦”所包含的万事万物,较为复杂。譬如如:“乾”卦“☰”,除表达天外,又表达十二属相的马和君、父、玉、金、冷、冰、木果等;再如:“坤”卦“☱ ”除表达地外,又表达十二属相的牛,还表达母、布、釜、小气、众、柄等。后来道家与方士用“卦”来宣扬天命论,这是对“卦”本意的曲解。卦山,因群峰环列、高低错落的峰岭沟壑,与文王八卦图形相巧合。以突起的山峰象征阳爻“⚊”,以低平的沟壑表达阴爻“⚋”,这样就意外地发现了卦山的奇异景象。如西北方向为“乾”(☰),而卦山的西北面是连续三座突起的峰头;如正北方向为坎(☵),而卦山的北面主峰恰好是中间峰头突起,左右两肩低平对称,其余莫不与图形吻合。并且还可以顺环形,以三个符号的八卦与六个符号的“六十四卦”次第排列,演变出无穷转变,这就是卦山之所以名“卦”新奇之缘故。卦山在唐初即已闻名,因此说其得名之始应该更早。
(三)历史悠久的卦山书院
书院是我国古代所特有的一种非正式教诲机构。最早出现于唐代,原为朝廷写、校、躲书之所,后演变成为教诲机构。书院一般选建在山林名胜之地,摘取邀请名流学者、地方官吏讲学。摘用自习、相互研讨、集众讲解相结合较为自由学习法,以研学儒家经籍为主,间亦议论政治、时事、宗教、实学等学术交流,对学术思想的发展有重要影响。
据“卢川书院”(清康熙十一年【1672年】,交城另一书院)的创建者赵吉士说:“古之贤者,居官居乡,类皆建书院以行教化,明末渐多忌讳。交城地辟而俗朴,士子徒守经书章句,少见闻讲学。”;另外,书院无论从组织、规制、选址、教学诸方面大都与佛教有关。书院立足于名胜古迹的环境里,有佛教寺院所保存的悠久历史文化,如名人掌故、金石文字、建筑艺术、佛教知识等,恰是纠偏弥补“士子徒守经书章句,少见闻讲学”弊病的理想环境。古代书院,一般由私人、宗教寺看或官府创办治理,清代还规定:省城书院的师长由督抚学政以礼聘请,其余各府、州、县书院,或绅士捐资倡立,或地方官拔公经理,俱申报该管官查核;各处书院不得久虚讲学;教官本有课士之责,不得兼充书院师长。
沿着108级台阶攀援而上,就是“卦山书院”,位于天宁寺前卧龙岗上,始建于明代,四面翠柏围绕,十分清幽,是读书学习的理想环境。院落略向西南,院分三进。院前有二柱一楼式木构牌楼,建于清嘉庆十八年(1813年),巍然屹立,气势雄伟,门额上书“卦山书院”四个金色大字,字迹端庄,系嘉庆年间交城知县王鸿文手迹。卦山闻名的“回音皆”就建在书院牌楼之前,计13步。当游人拾阶上下,则步履铿锵作响,宛如金玉之声。前院作庭园格局,三面花栏短墙,左右月门;中院门楼门额题字“浮岚”,系清代文人李配兰手迹。“岚”指山林中悬浮的雾气,一般在夏秋季节的清晨可以看到,是为写景词语。中院两侧为斋舍,是学员自学场所,也是食宿用房。讲坛是整个书院的中心建筑,面阔五间,处在前后院之间。清康熙初期,朱彝尊、傅山、顾、炎武、番耒、阎尔梅、王士禄等游历卦山并受聘”课艺诸生。清康熙四十五年(1706)重建,中心建讲堂悬”圣习时中”横匾,系清道光皇帝手笔。清咸丰七年(1857年),梁述孔担任卦山书院院长。其间,我国近代闻名地理学家、鸦片战争中爱国主义者徐继畲来游卦山,造访乡亲梁述孔,宿卦山书院。
1938年2月26日,卦山名胜古迹遭到日本侵略者的疯狂扫荡,卦山书院也难遭厄运,除烧毁书院后院东西厢房外,又烧毁了文星阁以及僧舍全院、圣母庙外院等,卦山名胜古迹遭受了一场空前浩劫。1959年,山西省教诲厅拨款重建卦山书院,先后保留清代建筑原貌,恢复古建风貌。1990年后逐步修复。卦山书院现留存有华国锋手书毛泽东诗词的碑刻,这是全国独一无二的革命历史文化珍品,是1949年以来全国首次毛泽东诗词碑刻展出。
(四)千姿百态的古柏
卦山的柏树,称为侧柏,亦称扁柏。为柏科常绿乔木,高可达20米,小枝扁平,叶细小呈鳞形,小枝与叶呈一平面形,种子繁育,是我国分布较广的风景林木。其木质坚实细致,气味芳香,耐腐朽,可供建筑、家具等用。嫩枝与叶为常见中草药,性微冷、味苦涩,能凉血、止血,主治吐血、衄血、便血及崩漏等症,也治老年慢性支气管炎。
自唐代创建佛教寺院千余年来,经过僧侣、地方百姓和宫府的保护治理,柏树品种愈益纯化。卦山主峰太极峰海拔1142.8米,千年古柏扎根于悬崖绝壁,钻岩抱石,姿态各异。有的笔直笔挺,雄伟矫健;有的枝干扭曲,古朴苍劲。或是婷婷玉立,仿佛欲语含羞的少女;或是玲珑乖巧,好比天真活泼的稚童。还有的生龙活虎,形如猛兽;有的展翅欲飞,状如飞禽。其中有不少奇异造型的柏树,在历史上被人们一株株命名,譬如,气势雄伟的龙爪柏、迎面投来的绣球柏、生气勃勃的虎头柏、惟妙惟肖的牛头柏、身布七洞的七星柏、枝同连理的连理柏、一张一弛的文武柏、难食难分的子母柏等,惟妙惟肖、情趣嫣然,妙趣横生,面积达2000多亩。这里一年四季鸟语花香,空气湿润,负离子含量相当丰盛,被誉为“天然氧吧”,是旅游度假的良好场所。
这些大自然的杰作,就像是无穷转变的艺术世界,任凭游人往浮想遐思。清代一位江浙的官员赞扬说:“黄山之松、云栖之竹,皆东南之胜景也,而卦山之天宁寺独以柏名…其生长也艰,成材也劲。”(清王宝莹《重修天宁寺及卦山书院碑记》)。典型的柏树有:
七星柏:主杆分5枝,好似举手迎客,因主干上有7个孔洞,所以称"七星柏"。
虎头柏:树干上有一个瘤球,形似虎头俯瞰来往游客,故名。
牛头柏:根部树围1.07米,该树西南裸露着树根,形似牛头,双角弯曲有致,门面宽广扁平,朗目微睁,其头圆乎乎、胖墩墩、毛茸茸,悠然处得憨态可掬。
绣球柏:树主干7米处分3枝呈伞状直上,主干距地面2.1米处生绣球花似菌球,树冠下有绣球怒放,绣球上有伞形树冠,人称"绣球柏"。
龙爪柏:因裸露根而得名,主干距地面2米处,裸露着五条主根如巨龙之爪,牢牢地攀扶在地上。
钢鞭柏:形似无皮槁木而未枯,顶端有枝尺余,茂叶犹生。主:于秃兀,出地面即水平逆时针旋转扭纹赫然,一扭到顶,形似钢鞭,昂然挺立。
(五)神异莫测的传说故事
我在前面已讲到,卦山古柏千姿百态,如若你细心往看察,你就会发现一个奇异怪象,那就是卦山古柏的扭曲全都指向同一方向,这就是被人们称誉的“卦山一绝”。
卦山由多座山峰环形排列而成的,不论远看近眺,四面高,中间低,就像是一个浩大的“盆子”。并且以四周的山脊为界,“盆子”里大小柏树密密麻麻,遮天蔽日,而“盆子”外面却绝少树木,尽是童山禿岭。置身于此,欣赏眼前奇异之景看,笔者自然想起了卦山“聚宝盆”的传说故事。
相传,在很久以前,卦山天宁寺的和尚养着一头小毛驴,主要用来骑乘或驮运东西。因为驴要食草,所以,每当夏秋两季,监寺和尚就要派一名小和尚往割草喂驴,一天也不能脱空。小和尚天天上午扫院、念经学习,下午割草,半夜还要起身给小毛驴加草料,十分辛劳。
监寺和尚还规定说,不能老在草多草高的山沟沟里割,要天天换换地方。因为他担心,假如把山沟里的草割光了,既破坏了美丽的风景,四周人们会有意见的。这一句话虽是轻口而出,但给小和尚出了个大大的难题。因为除了沟沟里,山坡上的草那是又少又低,天天要割一大捆草,实属不易。再说小和尚对小毛驴可亲着呢,小毛驴食不饱、食不好,小和尚也会难受的睡不好。这样,小和尚不得不天天费劲地东山跑跑,西山找找。
日子过了一天又一天,监寺和尚发现小和尚出往割草不大功夫就回来了,而且割的草又嫩又高,小毛驴食得很香很香。他觅思,是不是小和尚又在山沟沟里割草了?心里琢磨着应该往核查一下,要是真的话,少不了训斥一顿。他顺着山沟小路从南到北走了遭,结果看到那里青草长得齐齐整整,根本就像没动过一样。他特殊特殊希奇,到底是在哪里割的呢?除了沟汋里,山坡上哪有这么鲜嫩的草呀?
第二天,小和尚拿着镰刀、绳子前脚刚走,监寺和尚就静静地跟在后面,要亲自看看小和尚究竟在哪里割草呢?小和尚走着走着,来到一个树木繁茂的山崖下,那里有一块浩大的岩石,旁边有锅台大小一片青草,长的十分繁茂。只见小和尚弯下腰就割,连地方也没挪动,三下五除二就割好了一大捆青草。躲在树后面的监寺和尚看得十分真切,那一小片青草虽然割了很多,但似乎没割过一样,依旧长得齐刷刷刷的。
回到寺里,监寺和尚静静地把这件怪事告诉了方丈老和尚,方丈也说不明白。天黑以后,等小和尚睡了觉,方丈和监寺喊了一名青年和尚,扛着锄头出了山门。圆圆的月亮挂在天上,把树林里的小路照得花花点点。他们一行三人,由监寺前面领路,不一会就到了那个山崖下。监寺指着那片草地说,就是这里,喊青年和尚刨挖。不一阵,从坑里挖出一个瓦盆盆,又脏又破,一点也不起眼、不希罕。方丈和监寺十分泄气,方丈说扔掉算了,监寺说拿回往,喂狗用吧,说罢,就把这个瓦盆盆提回了寺里,撂在了厨房门口,三人便回屋睡觉往了。
第二天,食罢早饭,做饭的伙头和尚把剩下的两碗小米粥倒在这个盆子里,喊狗来食。一只大狗和几只小狗,围着盆子食了又食,可盆子里的剩饭,一点也不见少。到了中午,伙头又把食剩的一碗小米干饭倒了进往,狗也总是食不完。监寺和尚看见了,就责怪伙头糟践粮食。几天过往了,伙头和尚做饭可小心了,一点也不敢剩下,就是剩下一点, 也不敢往狗盆里倒。谁料,狗天天围着盆子食,而盆子里面的米粥干饭总也不见少。
“阿弥陀佛,这是个聚宝盆!”监寺和尚恍然大悟,急忙把盆子小心翼翼地躲起来,试着放进往一个银元宝,结果是拿出来一个,里面又生出一个,总也拿不完,个个元宝上都粘着小米饭粒。从此以后,用这些元宝修建庙宇,把殿堂楼阁修建得又高又大,天宁寺成了远近闻名的大寺院。
卦山聚宝盆的秘密,不知是哪个和尚说漏了嘴,消息一传十、十传百,很快就传遍了各府、州、县。不论是达官贵人,还是乡村父老,都纷纷来卦山刨根问底,都想让老和尚拿聚宝盆出来看看,饱饱眼福。花花世界,至于说有没有人安着觊觎之心,那是谁也说不清的事。如此一来,出可现了大麻烦了,来卦山看宝的人一天比一天多,大小和和尚整天忙得不可开交。那时候,交通不便,虽说山路坎坷,羊肠小道,不论是骑马坐轿,还是徒步前来,少不了要在山上食顿饭,住一宵,看不到宝贝,更有人就是赖着不走。
原先,方丈和监寺就商量好,聚宝盆可不能轻易给外人看,免得节外生枝,碰破了、弄丢了可不是小事。但眼下的场面如何应付呢?大小和尚全出动,又挑水、又烧水,连开水也供不过来,别说食饭了。看着寺院内外拥挤的人群,方丈和监寺和尚犯了难,那些忙得满头大汗的大小和尚沉不住气时,在私下议论:“何不把盆子拿出来喊他们看看,不就得了?看看怕什么?看完他们就走了。”大家商量好,就往央求方丈。方丈心肠软,经大家这么一撺掇,便狠很心,喊监寺把“聚宝盆”端了出来。
大雄宝殿前的大院子,监寺和尚喊人们排好队,轮流往看放在桌子正中的宝贝。并发给每人一副碗筷,由伙头掌勺,从聚宝盆里舀给每人一勺粥饭。起初,人们看见盆子,还以为是老和尚随便找个烂盆子胡弄人呢,要不怎么如此不起眼呢?到了后来,当看到一个小盆盆里的粥饭,成千人也食不完时,于是人们才傻了眼,知道真正看到宝贝了。
此时,混在看宝贝的人群中,就有一个从很远地方来的人,他正是闻讯前来盗宝之人。当晚,他探得宝贝存放于躲经楼上,就千方百计把它偷了出来。心想:连夜下山吧?不敢。因为夜间山路难走不说,若遇上巡山守夜这,岂不坏了大事。如何是好,总不能枕着宝贝等天亮吧?思来想往,还是先拿出寺外再说吧!好在,这些天庙里庙外屋檐下,尽是些露宿之人,山门也关不了。在柏树林里,凭着月牙牙的一点亮光,他发现有一棵树身扭曲的柏树,与别的树大不一样。于是,他就把宝贝埋在了这棵树下,计划等到天亮时再挖出来,远走高飞。待埋好盆子,他就静静地溜回寺里,插在人缝里睡下。
等到天刚蒙蒙亮时,他一骨碌爬起来,快速往找那棵埋盆子的柏树,唯恐开早饭时,和尚们发现聚宝盆丢了,那就麻烦了。于是,他在树林里转来转往,结果却发现卦山满山遍野的柏树都是扭曲的,并且都扭向一个方向!原来一夜之间,卦山的柏树都变成扭曲的了。此时,这个盗宝的家伙就像是热锅上的蚂蚁,急急忙忙的,一会在这棵树下刨刨,一会又在那棵树下挖挖,两只手都磨出血来了,最终也没找到聚宝盆。从此,“聚宝盆”就永远地埋在了卦山,再也没有人再见过它。
【本文参阅资料】《交城县志》《吕梁市乡镇志》(上卷-交城卷)、山西旅游风景名胜丛书《卦山》以及散见于网络中有关卦山的一些图文资料等。
【作者简介】解德辉,1962年生,山西省吕梁市交口县人。网名“清静致远”。山西省作家协会会员、吕梁市作家协会会员、吕梁市文化和旅游协会理事、汾州文化研究会会员、《萧乡文学社》作家、国际摄影协会会员、吕梁市摄影家协会会员、吕梁市民间文艺家协会会员、北武当山文化研究会顾问等。喜欢访古问道,感悟山水人文,秉承“在题材抉择上挖掘历史厚度,在红色文化中觅觅精神高度,在现实生活中探求艺术鲜活度”之“三个度”;坚持在行走大美吕梁中,传承历史人文。1989年以来,在《学习与研究》(中心)《光明日报》《中国乡镇论坛》《山西日报》《山西经济日报》《前进》《山西工作》《山西农经》《政府法制》《山西法制报》《吕梁文学》《百年红印》(灵石)、《吕梁日报》《吕梁晚报》《文化晋中》《掌上吕梁》《吕梁发布》等报刊、新闻媒体发表各类文章300余篇。个人出版《红色吕梁》《印象离石》2本书,其中《红色吕梁》一书收躲于《晋绥兵民博物馆》里;《云梦风雅》一书(新华出版社)收录其撰写19篇文章。《吕梁市志》“艺文篇”,收录其撰写的《品读碛口古镇》一文。开办《行走大美吕梁》(个人)微信公众号,已发表320余篇文章。
(离石融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