雍正为啥要加设“养廉银“:不过是朝廷对官员们的一种讨好罢了
官员贪腐,一直是古代皇权专制社会无法避免的问题。那些为官之人,倘若都是贪赃枉法之辈,那么底层的百姓将何以自处。如此一来,很有可能导致民变的发生。
此外,若是钱财都流进到了官员的手中,那国家的财政也将难以为继。不过历朝历代,对于治理官员贪污问题都有自己的方法。
就像西汉年间,是通过不断涨工资外加制定峻法来惩处;而北宋比较充裕,推行高薪养廉;
明太祖朱元璋痛恨贪官,所以指看着低薪养廉再加严刑峻法。虽然都无法根治贪腐问题,但都个性鲜明。
(一)、清军进关治国难,雍正一招乃化险
在多尔衮带着顺治皇帝进主中原以后,很多政策都是承袭了明朝。比如火耗回功制度,这是由万历年间张居正的一条鞭法所首创。
到了康熙朝,仍然如此坚持。但官员们的收进,很难保护他们的正常生活开支,所以不得不贪。康熙常年对外用兵,耗资巨繁,晚年又有些倦政,所以对于官员们的贪腐问题是睁一只眼,闭一只眼。
展开全文
1. 勤政务国挽狂澜,首创养廉扶危难
康熙年间因为南征北战而且贪腐严重,所以雍正接手时户部所剩银两不过八百万白银。
世人皆知,他通过九子夺嫡上位,知道江山来之不易,所以成了一个名副其实的工作狂。父亲给他留下的江山,虽然不是断壁残垣,但内政十分交困。
雍正想出了一系列开源节流的经济政策,他首先抉择在官员身上下手。他明白,当官者需要称心一家人食饮拉撒,如若正常薪资不能称心,那就只能贪腐。
所以,他在官员们的正常薪资之外,加设了养廉银。"官吏设养廉之本,使国事留办理之资"。
这笔钱就是用来奉公养廉的,朝廷知道大家的薪水不够花,又恐惧贪污问题横生,故而让他们多一笔收进。
如此一来,大家能够感受到皇恩浩荡,让那些本不愿贪赃枉法之人,不用再为了生计所迫而贪污;让那些情愿贪污之人,心生愧疚。
2. 贪腐问题得抑制,清朝国运保长远
康熙年间的薄俸制度,产生了很多的弊端。想让马儿跑,就得让它食草。不能一昧的用道德法治往约束他,官员们薪资微薄,根本没有动力往为民服务,为国效忠。如此,底层的信息,很难直接的传达到中心,滋生了很多尸位素餐之徒。
此外,他们手里没有钱,就巧立名目的从百姓那里克扣。同时,朝廷下发的赈济粮,这些人也都会悉数收进囊中,真正需要得到扶助的人,根本得不到救助。而养廉银的出现,使这些问题都能够迎刃而解。
养廉银首先在山西试点,从这里往全国发展。它本意上是用高俸禄来促成官员廉洁。因此,无论是京官还是地方官,文官抑或武将,他们皆可以拥有一笔非常丰厚的养廉银。
而养廉银的数目,通常是官员正常薪俸的十倍甚至是百。当然,这笔资金数目的多少是依据其所管辖地方的税收或者其主政部门而制定的,因此各官员的养廉银数目参差不齐。
(二)、以小博大振家邦,利弊兼具论兴亡
官员们贪腐,无非就是进不敷出,手中没有钱。而雍正本着以人为本的原则,主动的给他们钱。而养廉银又是工资以外的额外收进,使得官员们的心灵得到了慰藉。
同时,他也制定了一系列的严刑峻法,严防有人不称心于养廉银。假如薪资太低往贪腐,那还说得过往;如今有了养廉银,再不知节制,那就是死不足惜。
1. 清除邪流明吏治,国库充盈现盛世
养廉银与火耗回功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在锻造白银的过程中,难免会出现损耗。而这些损耗完全由官员自己定夺,该向百姓征收多少。
如今,有了养廉银,他们就会对自己的种种行为有了节制。而且,养廉银的数额浩大,足够称心他们的正常开支。
百姓手里没有多少东西,那仨瓜俩枣,还得费尽心机的盘剥,还得顶着浩大的风险,就没有必要再往克扣他们了。可见,养廉银的第一个积极作用就是,极大的减少了官员从百姓手里横征暴敛的概率。端人家的碗,看人家的脸"。原先懒政怠政,胡作为,乱作为,可以回咎于俸禄太少。可有了养廉银之后,就不能再以此为托词。这样,实在是太不像话。所以,养廉银的第二个作用就是调动了官员们为政的积极性。
同时,他们也不敢再随便的从百姓上缴的税收中拿钱。所以,清朝的财政危机自从养廉银出现以后得到了极大的缓解。而国库也从早先的八百万两,迅速扩充至六千万两。
人们总是习惯性的说康乾盛世,康乾盛世,可没有雍正皇帝,此二位什么也不是。
2.治标不治本,终究成虚设
同级别的官员,养廉银的金额是不同的。各地税收火耗不同抑或主政方向不同这造成了养廉银制度的不完美,在创立初期波动较大。
比如大清的钱袋子,江浙地区那是富庶之地,两江总督的养廉银为全国之最,是一万八千两白银。
湖北总督与其级别相同,但是每年拿到手的养廉银只有一万五千两。如此一来,湖北总督自然心生不服。
如此一来,攀比心理就会萌生。而大官就会想方设法的为自己找补回来,如此便滋生出了"陋规",也就是潜规则。
底层的官员,需要逐步的向上进贡"岁礼"。而这部分钱,肯定不能从自己的口袋掏,一来二往,他们又会在百姓身上,和国家补贴上作文章。
循环往复下往,养廉银的意义就不复存在。它只是能够小规模的减少贪污腐朽,但终究无法治其根本。所以它的分配不均又造成了官员进一级的贪腐,这种取之于民,用之于官的政策本身就存在着很大的问题。
(三)、权宜之计,不该流传后世
官员的薪资俸禄,就应该是单纯的来自税收。可养廉银的来源,却是火耗。国家统一将火耗收回己有,再进行重新分配。养廉银本身就有着很大的问题,而雍正皇帝推行此举,不过是为了尽快的提振经济。
可他的子孙却将其视作祖宗之法,没有进行丝毫的变革。养廉银自从雍正创立以来,直至溥仪退位清朝灭亡而结束,可真正起到积极作用的不过就是雍正在位的那几年。
1. 因循守旧,养廉银失往作用
乾隆皇帝能够有如此作为,完全是靠着雍正打下的基础。但雍正皇帝艰苦纯朴,而乾隆则过度的追求享乐。前期还算可以,但到了中后期就过上了"养老生活"。除了下江南,就是营造宫殿。同时,他也没有雍正那份工作狂的气质。
他根本就不曾想过整顿吏治,只是按部就班的走下往。比如和珅,那是富可敌国的巨贪,他整日在弘历身边,皇帝怎么可能不知道他的所作所为,只是一昧的纵容罢了。
当然,他也可能是为了给嘉庆留个新手大礼包,可那些钱究竟都是各地的民脂民膏。
此外,他南巡之际,建造房屋宫殿,每项都耗资巨繁。官员们不可能自己拿钱招待皇帝,那该如何是好?
除了贪污,就是腐朽。反正是用朝廷的钱,办皇帝的事。而且每到各地,大家都会献上奇珍异宝,这些宝物的来源,乾隆不可能不知道。
可他还都是一一笑纳。如此一来,养廉银形同虚设,根本无法抑制官员贪腐。
2. 以人治国,最大的弊病
养廉银本身就存在着浩大的问题,发放这笔饷银,就是当政者的一步妥协。无异于告诉官员,知道你们贪污,但是给你们这笔钱,期看你们不要再贪了。假如真想彻底治理贪腐问题,就必须建设成法治国家,而不是人以法治国。
可专制集权的王朝,根本不可能实现法字当头。究竟,是人监督人。那些官员们福祸相依,是利益共同体,怎会轻易的拆散这个联盟。那种互相勾结,互相利用,共同对抗朝廷的事情,十分常见。
虽然国家会制定法律,可是法律的监督者和被监督者,他们都是一丘之貉。权力,都集中在这些人的手里,大家都是一根绳子上的蚂蚱,又怎么会认认真真的监督。况且,千百年来中国一直都是人情社会,风水轮流转,谁会情愿轻易的得罪他人。
官员们和八旗子弟,全部都是凌驾于法律之上的。说白了,法律就是给普通百姓定的。那些特权阶级,不会受到其限制。养廉银,不过是朝廷对官员们的一种讨好罢了。
结语:
养廉银设立是因为薄俸制度,太轻易滋生腐朽,导致国库亏空,民不聊生。而它能够在短时期内有效的抑制那股不正之风,让百姓得以休息,让国库迅速充盈。不过,它终究是不能彻底的解决贪腐问题。
碰上乾隆这样的皇帝,就算有再有效的治贪之策,也无济于事。这是整个君主集权制的弊端,不是一个小小的养廉银就可以解决。
参考文献:
《清史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