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游戏攻略在惠州读懂苏东坡:寄情山水 疗愈人生苦旅|觅路东坡

在惠州读懂苏东坡:寄情山水 疗愈人生苦旅|觅路东坡

misa2 03-27 3次浏览 0条评论

封面新闻记者 周琴 李雨心 周彬 广东惠州报道

“问汝平生功业,黄州、惠州、儋州。”一自坡公谪南海,天下不敢小惠州。宋绍圣元年(1094年)十月二日,至绍圣四年(1097年)四月十九日,两年多的时间,苏东坡在惠州为民谋福、寄情山水、快意文章,对惠州产生了无法用时间丈量的影响。

惠州市东坡文化协会顾问、民间艺术家刘汉新

近日,封面新闻“觅路东坡”摘访组来到惠州,跟随惠州市东坡文化协会常务副会长、教授、博士(博士后)申东城,惠州市东坡文化协会顾问、民间艺术家刘汉新,惠州市东坡文化协会顾问王崇勋一起,沿着东坡寓惠足迹,来看惠州这片土地对苏东坡的滋养,以及他“不辞长作岭南人”的快意豁达。

从横水渡遗址到白鹤峰

苏东坡的“抵达”与“离开”

绍圣元年(1094年),苏东坡因“讥讪先朝”的罪名被贬到岭南,以宁远军节度副使一职安置惠州,不得签署公事。刚到惠州的时候,当地群众的淳朴热情,让苏东坡暂时忘了被贬谪的苦闷,心中多了不少温热。

当“惠州之命”下达后,东坡也曾有过避世消极的心态,经过赣州,写下“四十七年真一梦,天边流落泪横斜”。但当船经清远时,一位顾姓秀才向东坡描绘了惠州的人文和景物之美,东坡欣然写道“到处聚看香案吏,此邦宜著玉堂仙”。来到惠州后,当地人对其比较热情,让他没有一点异乡人隔阂的感觉。苏东坡在《十月二日初到惠州》诗中写下“仿佛曾游岂梦中,欣然鸡犬识新丰”。

2月13日,在惠州市东坡文化协会顾问、惠州民间艺术家刘汉新的带领下,封面新闻记者来到惠州市惠城区小东门横水渡旧址。一段红砂岩堆砌而成的石阶,一侧立有一石碑刻着“小东门横水渡”不可移动文物标识。

刘汉新介绍,“这里是千年前苏东坡被贬惠州泊岸报到的古渡口。”横水渡因地处两江交汇点,又称“合江渡”,曾一度是古代惠州的官用码头,后演变为官民两用。古老的渡口码头如今已经废弃不用,它深躲在几栋民居的隐蔽处。石阶下虽然没有河水,但风过之时,仿佛眼前还有当年苏东坡到此的画面。

展开全文

合江楼上看惠州城区

刘汉新是土生土长的惠州人,从小受父辈影响,对惠州本地历史文化也有着浓浓的兴致。他从2016年开始用彩瓷讲述东坡在惠州的足迹。刘汉新讲述,苏东坡初到惠州时,在合江楼暂住。但合江楼是三司行馆,不是谪官可以久居之地。十几日后,此后苏东坡移到了嘉祐寺居住,后又因为表兄程之才的照拂,再度迁进合江楼。但绍圣三年正月,程之才将被朝廷召还,合江楼苏东坡就寄住不下往了。此外,自朝廷公开昭告“元祐臣僚,一律不赦”以来,苏东坡已经断了北回的期看,决心在惠州落籍,他给好友王巩的信中就说:“明年筑室作惠州人矣”。他找到了回善县署后山白鹤峰上一块数亩大的空地,面临东江,景色甚美,就将它买下来。

合江楼

绍圣四年(1097)二月十四日,东坡迁进白鹤峰新房居住,房坐东向西,书房后临东江,在这个他亲自建造的住所里,苏东坡住了两三个月,他在这里亲手种下两株柑橘,居室外绕以竹篱,以为能在此终老。但此后一纸调令,他就仓皇而走,除出梦中,不再与此地相见。

如今,在苏东坡白鹤峰居所所在地旁,修起了东坡祠,还建设了惠州东坡纪念馆,让人可以全面了解东坡文化,铭记东坡在惠州的功业。往到东坡祠的路,须沿着缓缓的山坡而上,山坡旁的东坡菜地,那口东坡井,仿佛还在诉说当年自给自足又造福百姓的岁月。

东坡将白鹤峰新房的中堂取名为“德有邻堂”,表达了自己亲民重友的思想。《宋史》记载东坡在惠居三年,“泊然无所蒂芥,人无贤愚,皆得其欢心”。据不完全统计,东坡在惠州期间,跟全国各地有书信或直接交往的友人约100多位。其中不仅有南雄、广、惠、循、梅五州太守,还有惠州本土士人、僧人、道士,以及邻里翟秀才、林婆等。东坡在惠州能够广交朋友,其德操正应了《论语》中的:“德不孤,必有邻”。

刘汉新分享,“苏东坡59岁(虚岁)到惠州,我最喜欢苏东坡的是,他能看穿这个世界的善恶,但尽管如此,他还是喜欢和热爱这个世界,这是我最崇拜他的一点。”刘汉新坦言,自己也被苏东坡治愈了,“其实你看一个千年历史,百年历史都是一模一样,人生就是起起落落,你只是一部分。但苏东坡能留下这么多东西,他就是用人品人格,包括他的文化,传承到现在。”

惠州西湖

装得下东坡的胸襟和诗意盎然

在惠州觅路东坡,觅的不仅是东坡的足迹,亦是他彼时的心境。在惠州时,苏东坡寄情山水,疗愈人生苦旅。除了惠州西湖,苏东坡的足迹遍及东新桥、合江楼、罗浮山、白鹤峰等。他在惠州共创作了587篇诗词文章,是仅次于黄州的又一个创作高峰。这些诗歌既是苏东坡旷世的诗词才华的彰显,也是惠州绝无仅有的山水人文的千年写照。在寄情山水之外,他也尽量为百姓办实事,如他在惠州主持修筑“两桥一堤”,被后人传为美谈。

惠州市东坡文化协会常务副会长、教授、博士(博士后)申东城

2月13日,行走在惠州西湖湖畔,微风轻拂,十分舒适。东坡寓惠期间在作品中曾八次提到西湖,其中有的可能是对杭州西湖的想念,如“梦想平生消未尽,满林烟月到西湖”;有的则是专指惠州西湖,如“西湖不欲往,暮树号冷鸦”。申东城教授认为,苏东坡毫无疑问是有着西湖情结的,惠州西湖原本称为丰湖,是苏东坡来之后改的名。

惠州西湖

相对于杭州西湖边的意气风发,在惠州西湖边的苏东坡,已进进人生下半场。58岁的他,当时已“不得签署公事”,薪水不多,是戴罪的贬臣。修堤搞水利,需要和栖禅院的希固和尚和罗浮道院的邓守安商量。他寄情山水,并将其化作诗词佳作。在惠州,东坡重提了《定风波》中的“回首向来萧瑟处,也无风雨也无晴”,阐明东坡在惠州有着与黄州一样的心境。这种悟透世界的超然就是他对于人生的“独觉”。在惠州,苏东坡写下了名篇《食荔支》,而惠州也因东坡而扬名天下,拥有了“不辞长作岭南人”的长情告白。

为什么惠州这片土地能如此激发苏东坡的创作欲?惠州市东坡文化协会常务副会长申东城认为,首先这与他诗风的转变有一定关系。苏轼《与二郎侄》中语,“凡文字,少小时需令气象峥嵘,摘色绚烂,渐老渐熟,乃造平淡。其实不是平淡,绚烂之极也。”申东城说,苏东坡的诗风一般来说可以分为三段,第一阶段年轻时,高下抑扬,龙蛇捉不住;第二阶段中年,气象峥嵘,摘色绚烂;第三阶段晚年,老熟平淡,绚烂之极。苏东坡的诗风为什么会转变?在申东城看来,“第一个就是他的这种心态的转变,因为他来到惠州的时候已经经历了人生的大起大落,这是其中一个很重要的原因。”

其二,这与苏东坡对惠州的亲近分不开:“苏东坡以前是从来没到过岭南的,岭南对于苏东坡来说像是一个蛮荒之地。但到了惠州后,这里山水的钟灵毓秀,包括老百姓也对他表达热情欢迎,这对于苏东坡的贬谪也是一种慰藉。”

此外,他是戴罪之身来到惠州,但惠州的太守詹范等,都对他很关照。这里面还有一个人是当时广南东路的提刑官,喊做程正辅,也是苏东坡的表兄,官场里面对于苏东坡很关照,苏东坡有更多的时间和更好的心态沉浸下来写作品。

“为什么那么多人喜欢苏东坡?我想很大的原因就是他的这种亲民和为民,与民打成一片,为民做实事。还有他自己的乐看的性格,即便遭遇挫折也不被打倒。这种乐看和豁达是东坡精神里面很重要的一个部分。”申东城说。

若苏东坡在惠州请你食饭

“羊脊骨”背后是化苦为乐的人生况味

苏东坡是大文豪,也是一个美食家,在屡屡被贬的同时,苏东坡的美食地图也在不断扩展。“东坡肉,东坡肘子,东坡羹,东坡豆腐……”“东坡”系列美食遍布大江南北。在惠州的两年多,他“饱食惠州饭,细和渊明诗”,实现了诗意人生与美食同行。值得一提的是,苏东坡在惠州还发明了一道特殊的私房菜“火烤羊脊骨”,颇为自得的他专门给弟弟苏辙写了一份家书《与子由弟书》:“惠州市井寥落,然犹日杀一羊,不敢与仕者争买,时嘱屠者买其脊骨耳。终日抉剔,得铢两于肯綮之间,意甚喜之。如食蟹螯,率数日辄一食,甚觉有补”。他开玩笑直言,“然此说行,则众狗不悦矣”。

惠州市东坡文化协会顾问王崇勋

此次,封面新闻记者几经辗转,在惠城区惠新西街的一家餐馆,食到这道火烤羊脊骨。惠州市东坡文化协会顾问王崇勋介绍,到宋代的时候,当官有钱的人才食得起羊肉,老百姓是食猪肉。苏东坡到了惠州,在当时回善县有个摊子专门卖羊肉,苏东坡住的嘉祐寺就在衙门旁边,他看这个羊肉很想食羊肉,但那个时候惠州一天只宰一头羊,他不敢跟权贵往争买,所以只能私下跟屠夫说,“能不能把羊的脊骨卖给我”?拿到羊脊骨后,苏东坡就琢磨着新的做法,将羊脊骨煮熟煮透,趁热拿出来风干,再用酒和细盐涂上腌制一段时间后,往火上烤。烤熟后一点点剔出骨头带的肉屑来食,美味似蟹肉。

除了羊脊骨,在惠州苏东坡还与“芋头”有个新奇的连接。绍圣三年(1096年)十二月,苏东坡的家庭经济就十分困难了。他在《和陶岁暮作和张常侍》中说:“十二月二十五日,酒尽,取米欲酿,米亦尽。”所以,他的第三年春节就过得更加冷碜了,于是有了在除夕夜,他与道士吴复古(字子野,号远游)一起食芋头充饥的辛酸故事。他写下《除夕,访子野食烧芋,戏作》一诗:“松风溜溜作春冷,伴我饥肠响夜阑。牛粪火中烧芋子,山人更啖懒残残。”王崇勋介绍,当时惠州当地芋头的食法是连皮往煮,煮后放凉剥皮食的,但这样的食饭轻易胀气。吴复古他的做法就是芋头往皮后,用湿透的纸包裹,然后置炭火里煨烤,等到闻有芋香,就可以取出享用。这样的食法有益身体,且更好食。试想这样的画面,北宋,除夕夜,是年61岁的苏东坡和93岁的吴子野,一个是北宋的一代文坛宗师,一个是曾当过皇宫教授,后淡泊仕途的得道高人,两人啃着烧芋头充饥,谈笑风生,这是一种什么样的人生况味?此后,苏东坡的儿子苏过则别出新意,把烧山芋改作“玉糁羹”,苏东坡食了山芋,赞不绝口,写诗“香似龙涎仍酽白,味如牛乳更全清”赞扬之。

在王崇勋看来,羊脊骨、“玉糁羹”等东坡美食,食的并不全是食物的味道,更多的是透过食物往靠近苏东坡。王崇勋说,“‘玉糁羹’也不过是芋头的味道跟米的味道,但是苏东坡为什么觉得那么好,因为这个时候他的品味的不是芋头羹,而是品味儿子的孝心,品味人间的真情。”而羊脊骨也是如此,“在那种逆境中能够食上羊肉,而且这是自己发明出来的,苏东坡就很享受自己发明出来的那种生活,这让他得到精神上的称心,他认为这是非常宝贵的”。在王崇勋看来,化苦为乐,从逆境中超越,并享受自己发明出来的生活,这是东坡美食中蕴含的东坡文化。

lol屠夫出装
燃油车掀桌,砸了造车新势力的锅? 1月网文书单|推举几本整体爽度不高的书
相关内容
发表评论

游客 回复需填写必要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