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老头苦练内功60余年,年过90精神抖擞,却因4名女子一月破功
不老即须夭,不夭即须衰。——白居易《览镜喜老》
人生不过短短一瞬,每个来到世上的人都会留有遗憾。
为了能够多看一看这繁华的人世,多完成一些自己的心愿,很多人,特别是古人,都有一个十分天马行空的愿看,那便是长生不老。
在秦朝时期,秦始皇可以说是追求长生不老的典型了。
他为了活得久一点,可以说是不放过任何传言,甚至专门派人往了传说中虚无缥缈的蓬莱仙岛,想要求得一颗仙丹。
惋惜,最后秦始皇非但没能如愿,反而落得了一个英年早逝的结局。
然而,后人并没有吸取他这个教训,究竟长生不老的诱惑实在是太大了,在秦朝以后,依然有很多人使劲浑身解数,妄图着成为长生不老的第一人。
例如说:清朝时期的一位秀才,他通过修炼内功,活到了九十多岁依然精神抖擞,可以说是相当成功了。
可是,他却在最后没有把持住自己,被四名少女一月破功。
01 延年益寿的内功
这位清朝的老头虽然没能做到古人所追求的不老不死,但是他确实以修炼武功的方法让自己直到九十多岁仍然如同年轻人一般,难道这气功就是长生不老的诀窍吗?
展开全文
内功,顾名思义,是一种功夫。
信赖看过古代小说和电视剧的人对此并不陌生,因为在成就任何一项武林绝学之前,都要修炼“内力”,也就是内功,是他们所必须要完成的一件事。
或许有人会因此产生质疑,这种内功只出现在了传说里,能是真实存在的吗?退一万步讲,就算它是真实存在的,真的能有延年益寿这么神异的作用吗?
其实,现实版的内功,与古代武侠作品中所描述的是有一定出进的。
真实的内功是通过改变唤吸方式来影响人体内的循环,从而对身体和心理进行一定的调整,达到更健康的效果。
这个道理就和“紧张的时候深唤吸”是一样的,而深唤吸也可以被视作一种最为浅显的“内功”。
因此,在古代的真实社会中,内功是确实存在的,人们利用气功来达到延年益寿的做法也是有的。这位清朝时期的九十多岁老人当然就是其中之一。
02 柳翁
这位老人在当时是非常神异的一个存在。
由于他常年深居简出,所以基本上没有人知道他喊什么,只知道他的姓氏是柳,于是世人便唤他“柳翁”。
这位柳翁在年轻时可是个不得了的少年。他用功读书,成功考取了功名,也得到了皇帝的赏识,顺利踏进了仕途。
原本以他的才能,他可以在臣子这条路上走得更远,最后位极人臣也不一定。
可是他在进朝为官后,偏偏没了向上争取的心思,因为他沉迷于长生不老这件事,把所有的精力都放在了修炼内功上。
做官做到知府就到头了,这对于臣子来说原本应当是一件非常遗憾的事情,但是柳翁却从来都不这样想。
一方面,他本身就是一个家境充裕的人,从来都不会为了生计发愁,自然是想做什么就做什么;而另一方面,他是个脾气好且情绪稳定的人,待人和善,不拘小节,这两种特质相加,柳翁自然天天都活得非常愉悦。
虽说被自己练内功的爱好阻碍了仕途,但是柳翁从来都不会因此恼火,因为练内功不仅是他的心中最爱,他还因此而得到了一个更加强壮的体魄。
柳翁坚持不懈地练了六十多年的内功,最后竟然活到了九十多岁的高龄,并且在内功的影响下,这种生命的延续非常有意义,因为即使他九十多岁,他仍然看起来精神抖擞。
在古代这种平均寿命只有五六十岁的年代,柳翁可以说是造就了一个传奇,也成为了当地的一号人物。所以,有很多人都知道他的名号,也对他能坚持练上这么久的内功表达钦佩。
而柳翁这样坚持修炼更是让他的子女们省了不少心,因为父亲身体非常强壮,即使把他自己一个人放在家里,也丝毫不用担心。
事实的确如此,柳翁很少和子女生活在一起,自己一个人反倒逍远安闲。
柳翁的年纪越来越大,却一点都没有衰朽的迹象。
人们都以为他真的能够达到“长生不老”的程度,却没想到他在找了四个丫鬟侍侯后,竟然在一个月后就往世了。
03 往世的真相
这四个丫鬟是柳翁让自己的孩子们找的,究竟他年纪大了,身边有人才是应该的,所以子女们给他找来了四位年轻的少女。
柳翁在见到她们后,当即提出来要带着她们一起闭关修炼内功。
这样的做法放在柳翁身上没一个人感觉希奇,究竟他就是一个如此沉迷内功的人。
可让人没想到的是,只过了一个月的时间,身体一向很好的柳翁就往世了,这让家人们无法接受,下意识觉得是这四个少女搞得鬼,所以将她们找来仔细的询问了一番。
没想到,原本还义正词严的子女们,在得知真相以后,各个都沉默了。
原来,在柳翁说着要带着四个丫鬟“深造”的时候,他根本没有在修炼内功,而是被欲看所控,没能把持住自己。
贪图享乐一个月的时间,常人尚且受不了,更何况是一个已经九十多岁的人呢?
得知真实的原因后,柳翁的子女们都对这四个丫鬟非常愧疚,给了她们一大笔钱,挣脱她们千万不要把事情说出往,不能让柳家一辈子的名誉毁于一旦。
天下哪有不透风的墙。
在他们极力隐瞒的时候,街坊邻居们早已经听到了风言风语,一夕之间,柳翁便已经不再是那个成功老人的形象,而是被冠上了“为老不尊”这几个字。
最后,柳翁的性命,柳家的名誉还是都毁在了“欲看”这两个字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