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游戏攻略后汉隐帝刘承祐与郭威结仇的原因到底是什么?

后汉隐帝刘承祐与郭威结仇的原因到底是什么?

misa2 03-27 4次浏览 1条评论

整个事情都是侯益为导火线,王景崇其实有点被倒打一耙的冤枉。但他独立南支,所以首先拉赵思绾支持。赵思绾对上司赵赞回到汴梁的境遇感到惧怕,可能也受到侯益等对王景崇的报复,当然很果敢地站在支持王景崇一边。

然后他们都拉拢了李守贞,还有意推举当秦王,貌似和之前位于凤翔的李茂贞做了一个克隆。李守贞自恃城防牢固,也是对之前的待遇有一些不满,加上二人拥戴,就情愿参与起兵。但是没有料到的是,李守贞是打出王号的,自然成为后汉的首要目的,刘承祐一开始就派了白文珂、郭从义、常思三人对付他。

后周郭威的画像

白文珂也是河东宿将,资历很老,很早就跟从沙陀李克用,在晋王李存勖时就做了振武军都指挥使(见《旧五代史本传》)。后晋时地位也逐步高升,刘知远对他很敬重,白文珂比刘知远年长约二十岁。刘知远领军南下时,托付白文珂做留守,把太原交给他。建立后汉以后,任白文珂为天平军节度使加同平章事,当了使相,地位相当尊崇。

当刘承祐继位后发生河中、永兴、凤翔三镇起兵,首要功勋重臣就想到了白文珂。副将郭从义是沙陀人,冒姓郭氏,也是很早就跟着李存勖,一度改姓李。由于拥戴刘知远,所以也很受器重。起初白文珂、郭从义对付李守贞很顺利,但进围河中城很不顺利。据说郭从义改行进军对付永兴军赵思绾时,与随军都监王峻不合,没能顺利取得进展。

历史又在看似不起眼的时候发生了意想不到的转变,郭威这时候与王峻意外的拉上了关系。

王峻确实不大懂军事,他是一个多才多艺的人,和当年那位叱咤风云的李存勖爱好相似,王峻熟知音律,善于唱曲。在刘知远之前,王峻跌跌撞撞跟了好几个主人。刘知远虽然也是粗鲁文盲,但对王峻却比较好,他做事非常卖力和机敏,最后当了宣徽使,算是非常亲近的侍从。而郭威也很有功勋,当时是枢密副使。

王峻和郭威的交情不错,他在讨伐赵思绾过程中与郭从义发生矛盾后,托词对方征讨不利,就向刘承祐意见请郭威出马。乾祐二年(949)夏,郭威抉择陆续把看似最难的李守贞扑灭,先到河中集中火力攻破河中城。

其实李守贞坚守半年多,已经颇为食力,最后与妻子自焚而死。郭威之所以如此,之前白文珂其实是老将,对付李守贞已经有所威慑,只是被一时艰难所阻遏,郭威的胜利还在建立在白文珂的一些展垫之上。

展开全文

赵思绾和王景崇在李守贞之后相继投降,因此,一方面当然是郭威的声看提升很快,而另一方面却是他也引起刘承祐的猜忌。当然,这种猜忌很大程度是苏逢吉鼓动引起。

苏逢吉的父亲苏悦很早就投靠刘知远,是一位很得力的幕僚。苏逢吉从小聪明,经常代父亲笔录公事。刘知远经常觉得苏悦的奏报很称心,苏悦就推举儿子帮忙,“老夫耄矣,才器无取。男逢吉粗学援毫,性复恭恪,如公不以犬之微,愿令事左右。”刘知远也很喜欢欣赏苏逢吉,让其做节度判官,逐渐成为很信赖的心腹。刘知远等一帮大多粗豪武人,唯有苏逢吉稍微通文墨,就升他为宰相。

当时冯道、李崧、赵莹等一批从后唐、后晋以来声看颇高的文臣都被带往契丹,还没有回到中原。所以刘知远就算想要更适宜的人选实在也没有,何况从他的角度看,的确对苏逢吉很称心。

像后晋宰相李崧随契丹北上,刘知远进汴京以后,就把李家田宅甲第全部转赐苏逢吉,不仅是汴京,苏逢吉后来还借机霸占李崧在洛阳的田宅。李崧与冯道、和凝等人后往返到中原,试图要回家宅,还拿出宅券给苏逢吉看,苏逢吉当然不肯罢休。

李崧能力虽然不太出众,但可以算是纯正文人,对苏逢吉这种幕府小吏上位的几乎无可奈何,而李崧之弟李屿对苏逢吉霸占其家产时出怨言,逢人就说苏逢吉的坏话,后来成了苏逢吉要找理由果敢对付李家的由头。

苏逢吉和李崧、李屿一家的恩怨也非常戏剧性,但主要的情节其实都出自《新五代史》和《资治通鉴》,个人觉得虽然大体是事实,但一些情节还是颇为离奇,感觉有些存疑。

有关刘知远的连环画

刘承祐继位后,苏逢吉就机缘巧合地将李崧一家有意牵扯到李守贞等人的反抗一事中。不知是天意弄人还是有不为后人所知的刻意伪造。当时李屿的家仆葛延貌似觉察李家快不行了,暗中偷偷躲匿财物,但被李屿发现搜没责罚,葛延就憋了一肚子火离开李家。这个时候葛延居然跑到苏逢吉的手下李澄家里投宿。

两家明明势同水火,但一个家人,一个手下却貌似是朋友。葛延还老老实实把自己的苦水向李澄诉说,然后一通讨论,居然形成一个惊人的报复计划,攀扯李家和李守贞、王景崇、赵思绾有来往。刘承祐正在火头上,李崧虽然有名看,可他是从契丹回来的,本来就有污点。当然根本不愿细细追查,李屿首先就禁不住拷问,承认有罪,他们有书信与三位节度使联络,还企图招引契丹南下,李家被扣上这么大的帽子,自然很快满门遇害。

当时很多人都觉得这是天大的冤枉,此事足以阐明苏逢吉的心狠手辣。几年后郭威建立后周,翰林学士徐台符就请旨为李崧伸冤,要求惩处陷害李家的葛延、李澄。但宰相冯道却有些不大情愿,但已经升枢密使的王峻却认为徐台符很有胆色义气,替他说服郭威,因为郭威也与苏逢吉有很大矛盾,就赞同将二人诛杀。《东都事略》还专门提及几年后,周世宗柴荣还对此迷惘,询问心腹宰相王溥,王溥就说:“若有密书,岂肯示人?”认为就是苏逢吉等有意攀扯陷害。

史书也特殊强调了苏逢吉和郭威的矛盾。

郭威在受刘知远临终托孤时,已经从枢密副使升枢密使。郭威本来也是扶持刘知远称帝的元勋之一,而且也有领兵作战的功绩和能力。在五代背景下,这种能耐和地位是不言而喻。

苏逢吉虽然也是托孤大臣,但由于想要争地位,本来就很排挤郭威和史弘肇两个武将。史弘肇比较偏袒郭威,而苏逢吉作为宰相,一直很想往掉郭威的枢密使职衔,特别郭威要领军外出作战,苏逢吉就想以此为机会,但史弘肇力挺郭威,双方为此结下很深的矛盾。

哪知道郭威一出手平定了河北三位节度使的反抗,威名更盛。当时文臣有杨邠跋扈,武将就是郭威,苏逢吉一个人当然有点实力不够,同时还有两人助力,一个是外戚李业,一个则是被漠视的五代资深人物李涛。

在五代史书并没有太多关于李涛的记载,真正留名已经是《宋史》,称他是李唐宗室后裔,据说祖上是唐敬宗的儿子郇王李玮。后梁建立时,李涛之父李元恐惧宗室身份会招祸,带着家人逃到湖南躲避,后来依附在湖湘一带称雄的楚王马殷。但李家堂兄李郁投靠朱温还比较受器重,曾担任阁门使,后唐后晋担任宗正卿。他举荐李元,传令给马殷这边,李元就带着李涛到了后梁。后唐中,李涛通过科举进士而出仕。后晋末年也迫于形势投靠过契丹,然后回到中原。刘知远举兵时,李涛又率先带着一批官员的奏表,前往洛阳觐见刘知远,这一幕很得好感。刘知远从李涛那里得知许多关于后晋遗留在汴梁的财赋底细,于是任命他为翰林学士。随后,因为秘密谏言对付杜重威,刘知远觉得李涛推断颇有知识,后提升为宰相。

后汉隐帝刘承祐继位,李涛和苏逢吉都是宰相,共同有意对付另一比较跋扈的文臣枢密使杨邠。李涛知道苏逢吉想要得到枢密使,就暗中意见刘承祐先罢免杨邠,让苏逢吉做枢密使。刘承祐其实比较认同,但还是想听母后李氏的主意,结果李氏很不满,认为李涛是在挑起是非。

李氏的兄弟李业陪着刘承祐从小到大,关系非常亲昵,也对杨邠很不满。之前发生过李业索要官职被拒,就坚持向隐帝念叨应该除掉杨邠,但是,刘承祐并没有很快下决心。到乾祐三年十月,刘承祐心爱的耿夫人始终不被赞同立后,含恨而死。在死后礼节上又被阻拦,刘承祐才决心把杨邠处死。

资治通鉴

就在杨邠被对付的期间,郭威也几乎同时被苏逢吉对付,就发生郭威家人满门遇害的悲剧。前面提到,郭威方才领军平定三镇取得大功,又挫败一次契丹的骚扰,转移为邺都留守。苏逢吉想要得到其枢密使职务,但郭威被史弘肇多次偏袒。李业等先从史弘肇在京师引起诸多争议下手,然后以二人互相扶持将会对君主产生大患为理由,刘承祐确实对郭威在外恨不放心。

当时计划分两步同时进行,通过身边亲信侍从向两个大将下达密令,头一个是给新任命的镇宁军节度使李洪义(镇宁军在澶州一带),要他对付当时在澶州驻守的侍卫马步军指挥使王殷,取得其地方兵马,然后协助对付在邺都的郭威。李洪义是李太后的弟弟,本名其实喊李洪威,在史书上后来为避郭威的名讳而改名。李洪义也是裙带亲贵,平时就有些胆小恐惧,对这一密令非常犹豫。

而王殷的名誉不算多大,究竟也是五代时期的沙场老将,后唐时跟从范延光效劳立功。为人非常孝顺,结交文臣武将都谨小慎微,后晋时期就开始跟着刘知远,对杜重威和契丹皆有功,刘知远对他很欣赏,授侍卫步军都指挥使,后来就留在澶州一带防备。对王殷这样的资深武人,李洪义的举动自然难逃法眼,可能属于边拉关系边震慑,得知李洪义的真实用意。王殷扣下李洪义,火速向邺都的郭威传递了消息。

刘承祐另外安顿的一个大将是郭崇威,要他设法对付坐镇邺都的郭威和宣徽使王峻。郭崇威之前在论述后晋时提过,他因为不满石敬瑭臣服契丹,舍弃提升大将职务,抉择往南边当一个军中低微小官。到石重贵继位预备反抗契丹,郭崇威才重新出任大将,刘知远建立后汉对付契丹,郭崇威是主动回顺,还争取充当先锋。

郭崇威之前和郭威也基本在一起,他参与过郭威平定三镇的行动。郭威移镇邺都,郭崇威也是军中行营的马军指挥使兼天雄军都巡检使,两人关系按说应该不错。这一要害时刻,郭威抉择以退为进。他托词杨邠、史弘肇等托孤大臣被害消息,向郭崇威等手下哭诉,并坦承知道天子有诏,自己已经没有生路,期看郭崇威等奉行旨意,取他首级向朝廷请功。郭崇威当时已经明白这是要表明立场的时候,就顺势说情愿同郭威一起回朝申诉,然后清除朝廷的小人云云。更表达自己情愿充当前驱。

刘承祐为了事情顺利,在安顿李洪义和郭崇威之后,另外还调回泰宁军节度使慕容彦超做汴京一带护卫,让他领军做后援。果然,郭崇威前军与慕容彦超在途中遭遇。慕容彦超,新旧《五代史》都说和刘知远是同母异父的兄弟,而且据说是边地吐浑部人。众所周知,刘知远明确是沙陀人,其母安氏,按说即便如安重诲、石敬瑭一样史书视为沙陀,可显然也是河朔一带生活的昭武安氏后裔。为何会生下慕容彦超这一吐浑部儿子,是一个很令人费解的事情。

由于刘家史料非常少,只能牵强推断是刘知远的父亲刘典过世很早,夫人安氏可能在之后就改嫁过其他人,很可能就是河朔边地的吐浑部。史书并无多少刘典事迹,只略提曾经当过晋王李克用手下将校,严厉说都有可能是后来刘知远得势以后对父祖长辈的遮掩。而实际都知道,安氏还有过刘崇,一般被视为刘知远的亲兄弟,不过总体说这一刘姓家族的渊源已经很难搞清楚了。

慕容彦超也是从跟随后唐明宗李嗣源逐渐打拼出来,很早就和刘知远有联系,后晋初时在地方违反过严重法纪,本来应当处死,刘知远冒死求情,将慕容彦超流放房州。

这一情节见于《新五代史》。假如属实,那么推断是后晋初,桑维翰以严刑律法主事的时候,刘知远和桑维翰本来都是最支持石敬瑭的心腹,但刘知远对桑维翰过于屈辱的结好契丹,还是存有不赞同见。所以,史书记下刘知远救助慕容彦超,凸显他重视手足义气的一面,同时也无形中暗示他和桑维翰的矛盾。

刘知远建后汉反抗契丹,慕容彦超从南边北上投奔,兄弟团聚。在对付杜重威一事上多少有一些功绩。哪怕他和大将高行周一直不和睦,还是对慕容彦超很保护,为了避免他把关系闹僵,还是移走慕容彦超往泰宁军(属于今山东境内,辖兖海密沂四州),而把河北最重要的天雄军交给高行周。

刘知远死时,慕容彦超虽然不属于最重要的辅佐大臣,但据说皇后李氏还是特殊交代过他,期看他好好扶助刘承祐,守好后汉基业。慕容彦超拍着胸口应承,特别乾祐三年(950年),史弘肇等勋臣都被除掉,京师防备人选空缺,慕容彦超就被调进。不久,郭威、王峻举兵南下,慕容彦超领军与之对战于封丘县南面的刘子陂(今封丘属于新乡市)。史书再次形容慕容彦超喜欢吹嘘,离开汴京前还瞧不起开封尹侯益意见紧闭城门属于年老胆小。当时也有说隐帝刘承祐也一起前往督战。

结果,郭崇威与博州刺史李荣大破慕容彦超前部,其余将士为之气沮,多数抉择回顺。而慕容彦超护着刘承祐仓皇逃回汴京,再派开封尹侯益、保大军节度使张彦超、客省使阎晋卿等陆续组织兵力,又派宦官瑽脱侦察郭威的动向。

有关杨家将的连环画

瑽脱被郭威军挠住,郭威喊他奏请刘承祐把李业等人缚送军中。当时不仅郭威的两个儿子郭侗、郭信没能幸免,其实监军王峻的家眷也一同被害。而且当时郭威还有一个长成的女儿,幸好已经嫁给好友张颖的儿子,就是五代宋初的名将张永德。正是靠这曾姻亲关系,郭威提携了女婿张永德出任供奉官押班。

郭威带大军兵临开封城下,他不仅是刘知远最倚重的心腹,也是多有功绩和威信的军中骨干,且身边聚集不少善战的将领拥戴。刘承祐这边只剩下逢迎的小吏之辈,慕容彦超再次带着汉军又在七里坡一战大败,此后就没有回到汴京城,据说逃往兖州。刘承祐只得带苏逢吉、聂文进和茶酒使郭允明等人也抉择逃离开封。

还有一种说法,认为刘承祐是被新任命的开封尹抗命而离开的。这个刘铢也是和刘知远颇有渊源的旧部,刘知远跟着石敬瑭时,刘铢就已经在刘知远身边,也是属于比较得力的亲信。刘铢的为人以严刑峻法著称,隐帝刘承祐继位后,对他也算倚重,再最后危难之际才任命为开封尹,还加检校太师、兼侍中。

关于刘铢的抗命,似乎不能认为是已经预备背叛,要害刘承祐,或者他预备投降郭威。事实相反,当初带着人手害死郭威家人的就是刘铢,他和郭威结下了深仇大恨。当时郭威在城外大战获胜,会想用各种方法赚取城门。刘承祐回城选的是凌晨时分,刘铢不敢冒险开城门并不是什么重大过失。郭威进京师后,就找到刘铢算账。《旧五代史》称:隐帝遇害,周祖以汉太后令,收铢下狱,使人责之。铢对曰:“某为汉家戮叛族耳,不知其他。”周祖怒,遂杀之。

同时《旧五代史》记刘承祐的结局也很窝囊。他和心腹飞龙使郭允明一路逃到四周村落,觉察追兵赶到,企图躲进村民的屋中避祸。郭允明见形势危急,想以刘承祐作为进见礼投降,突然狠命一刀将刘承祐刺死。其实赶来的并不是追兵,反而是跟从隐帝的一些殿后亲兵赶来护驾。郭允明见弄巧成拙,也就横刀自刎而死。

这个郭允明据说出身太原郭氏,与后晋大臣郭谨有同宗渊源。刘知远都小郭谨几岁,对他也比较敬重,后汉建立授彰德军节度使,也死于隐帝继位后。郭允明对刘知远更是非常效劳,就一直安顿侍奉刘承祐身边,后出任飞龙使,所以成了刘承祐最亲信的人之一。

郭威领大军进进开封后,一度放纵手下对京师大肆劫掠,郭崇威与王殷都劝谏说:“假如不阻止剽掠,今夜只剩下一座空城了。”郭威才命诸将严禁劫掠。这边请李太后出来主持大局,还假意拥立刘氏宗室、武宁节度使刘赟为帝,这一幕就伏下另外一位刘氏宗亲刘崇和郭威的恩怨。

刘赟正好是留守太原的刘知远胞弟刘崇之子。原本推一个刘氏子孙接替大位是郭威的缓兵之计,也算先稳住刘崇。在还没有完全掌握汴京局势的情状下,尽量避免又与刘崇发生交战。不久,意外传来契丹大军南下的消息,郭威又忙着率军北上抵御。途经澶州时,军中士卒哗变,强行要郭威登位,这就是后来赵匡胤克隆经典的桥段,因为当时赵匡胤就在郭威的军中。只不过郭威身边的亲信并没有真的预备什么黄袍,据说是把军中红旗取下强行给郭威披上,然后非要他成为新主。郭威浩浩荡荡又带兵返回汴京开封,逼迫太后授权,跟着就很快建立了后周。李太后这才躲在深宫里自怨自艾,非常痛悔当初没有听李涛的进谏。

同为刘姓之汉,刘知远这次建立的后汉,几乎要算历史上最短命的朝代,刘知远在位不过一年,儿子刘承祐在位仅三年。郭威于广顺元年正月正式登位成了后周太祖,刚好也是公元纪年的951年初。

就在五代十国来说,后汉的四年都要算最短命的,是否后汉对于历史进程来说,几乎可以漠视不计呢?除了作为众多历史人物生平的一段经历外,后汉确实似乎没有来得及做什么有效的建设,但也不意味着完全毫无价值。比如在宋辽金阶段一个蛮有特殊地位的职务就开始于后汉,就是皇帝身边的侍从官——殿前小底。

后汉时最早的小底任职出现于史弘肇的弟弟史弘朗,见《旧五代史·汉书隐帝纪下》,指史弘朗担任小底军都虞侯。之后是《旧五代史·周书太祖纪三》指郭威建周不久的广顺二年,汉州刺史李重进本为小底都指挥使,调进汴京做大内都点检兼马步都军头,然后驸马都尉张永德充小底第一军都指挥使,可见是对殿前司陆续完美的一种体现。

本来小底名称的出现不太轻易被觉察,这算是唐宋阶段的一个口语俗称,古代实际一般是指侍从一类人,但后汉、后周初期的小底职务其实也是殿前司军中的一种职务,到宋辽以后才进一步作为服务皇帝的御前侍从官。

后汉虽然仅仅四年就完结,但郭威并没有因为建立后周就彻底终结刘家。前面提到,当时刘知远的弟弟刘崇还在,对郭威的反叛和自立当然痛恨无比。

但是,刘崇与刘知远究竟什么样的兄弟关系,史书记载分歧很明显。《旧五代史》最后的十国列传,第一百三十五卷北汉部分记刘崇是刘知远的从弟。《新五代史卷七十》关于刘崇却称两人是同母弟。实际当时还有北汉的中书舍人王保衡编撰《晋阳见闻要录》这种史料笔录刘崇是刘知远的“仲弟”。

原则上,二人是亲兄弟的说法可能性也许比较大。《旧五代史》是依据五代期间流传的史料,本来比较推崇五个朝代,对十国比较淡化,特别刘知远和刘崇虽然各自建立一个汉,可后汉与北汉的立场却完全不同,史书对两人的描写态度也很不一样。等宋代建立已久,后人对五代的人物关系无须再做避讳,这才恢复对刘知远、刘崇的关系追认。

植物大战僵声望
1949年西北一对父子公布起义,后父亲成副省长,儿子成军区司令 罕见的数学天才,只能靠“假结婚”才得到追求事业的机会
相关内容
发表评论

游客 回复需填写必要信息
匿名用户
声望是一款充满策略与创意的塔防游戏,它不仅继承了原作的精神内涵和冒险感还赋予新的机制来对抗越来越多的变异敌人。 游戏玩法深入有趣、极具挑战性!
匿名用户2024-07-21 10:52:03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