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山春节美食:八盘十大碗,蒸肉、蒸鱼、蒸鸡、蒸排骨、蒸蛋饺…
作者:李甫清
我们京山真是好地方,有山有水,四季分明。靠山食山珍,临水尝鱼鲜,乡野菜蔬,家畜家禽,柴火灶、锅巴饭,自有一系列很有特色的乡土美食。今天讲的是京山中片,即钱场、新市、永兴、孙桥等镇的春节传统酒席和家常美味,请您上眼品味。
八盘十大碗
年节、婚嫁、寿诞之庆,京山人宴客席面很是讲究,其传承荆楚传统饮食文化,又具京山中片乡村特色,最被人称道的就是“八盘十大碗”。逢春节宴客,走亲戚拜年的客人来了,早餐一般先饮茶,食茶点,名曰“饮茶”。以小盅碗端上红糖茶,红漆茶盘盛上水麻酥饼子、麻枣、雪枣、荷叶皮子、芝麻叶子,或是现代糕点。
略尝茶点,撤往碗盘,主人便从厨房热气腾腾的蒸笼格里,次第端出“八盘”。八盘为卤制菜肴,八个瓷碟呈上。第一盘卤鸡块,以皮色鲜亮一面在外,拼于一盘,味道鲜香。第二盘卤猪耳,切成细丝状,卤色中现白色软骨胶质,嚼劲十足。第三盘夹肝肉,盘中一片卤肉夹一片卤猪肝,下箸同时夹住肉片肝片送进口中,爽涩相间,风味特殊。第四盘卤香肠,斜切成椭圆片,每片香肠中间贴半片兰花豆,拼盘如孔雀开屏。第五盘卤鸡蛋,将八个剥壳卤蛋每蛋切成四瓣,拼为同心圆,如一盘花瓣。以上为五个荤盘,再上三个素盘。第六盘卤海带,切成丝条状。第七盘卤藕,将卤制香熟的藕筒切片装盘。第八盘卤千张,切成丝装盘。八盘为吉利定数,不可减少,但菜品花样可小作调整。如:有的上卤猪大肠,有的上卤猪肚和卤鱼块等;有钱人家则上卤甲鱼,以五两左右小甲鱼卤制,味道鲜美,是京山特色美食。
热气腾腾的八盘端上,于红漆方桌上,摆成中间两盘、两边三盘对称图形,荤盘如鸡、卤甲鱼等居中,素盘镶两边。拜年客与东道围坐四方,筛上小杯温酒,一面呷酒,品盘碟之菜,一面互祝新春吉言,叙些农活家事。酒过数巡,时过正午,酒毕,拜年客人起身谢过主人,各自回家,次日再到别家拜年,饮“盆酒”。京山中片乡村亦称盘碟为“盆”,八盘佐酒为“饮盆酒”。过年食八盘有一个习俗规矩,猪耳朵盘一般不动,留着年将过完或正月十五食。这一风俗的形成,因过往农家杀年猪只有一对猪耳,困难家庭两家合杀一头猪只分得一只猪耳,卤猪耳食完就没有了,所以客人自觉不动此盘。春节时令正处严冬,八盘均为热盘。若春夏秋三季不冷季节,八盘则为冷盘,不需蒸热,八样食材卤熟摊凉,切好拼盘即可端上待客。
结婚、孩子过周岁及十岁、老人做寿、孩子考上大学、新房落成等喜庆之日,正餐席面是“八盘十大碗”一起上,最为郑重。先上的“八盘”只是前奏,后上的“十大碗”才是好戏。
展开全文
喜宴和大年三十团年饭,“十大碗”是正餐主菜。碗是粗瓷海碗,菜是大鱼大肉,炊具用大铁锅、杉木大甑。“十大碗”的烹制以“蒸”为主,以“炒”为辅,融汇江汉饮食“蒸”的传统,又有京山地方特色。最地道的烹制工序是:大铁锅盛清水,放进淘好的大米,煮至半生半熟,漉于筲箕之中,城畈人喊“饭生子”,以备蒸饭之用,铁锅里的米汤倒出存放,亦可饮用。大铁锅再盛清水,杉木大甑置于锅中,将“饭生子”均匀地倒进甑里,下一步就是展蒸菜。
做蒸菜,村民一般选用“乌龟青”菜,也可用南瓜或茼蒿、苋菜、豆角、藕做蒸菜。将“乌龟青”菜切细(南瓜切片,茼蒿切碎,豆角折断寸长,藕切成厘米见方小块,苋菜不切),拌少许盐,以蒸菜粉拌和拌匀,满展于甑内“饭生子”之上。下一步展蒸肉、蒸鱼、蒸鸡、蒸排骨、蒸蛋饺。
做蒸肉用农家家养土猪肉,家养土猪蒸肉最香。选料用五花肉,或用半肥半瘦座刀肉(猪屁股),切成约8毫米厚的肉片,渍盐、酱油,撒上姜末,拌匀,再拌合蒸菜粉。蒸菜粉是磨制的大米粉,不可细如面粉,手指搓研要有细细的颗粒感。将拌好的蒸肉一片一片展放于蒸菜之上,展成甑内四分之一扇面弧形,留出空间蒸鱼、蒸鸡、蒸排骨、蒸蛋饺。将大草鱼或青鱼剁块,调料同蒸肉,另添蒜泥、花椒,淋醋,拌合蒸菜粉,蒸鱼码放于蒸菜之上,展成四分之一扇面弧形,甑内留出半圆面积蒸鸡、蒸排骨。将农家土鸡剁成块,拌料同粉蒸肉,蒸鸡码放于甑中蒸菜之上,亦展成四分之一扇面弧形,这时木甑内还剩四分之一扇弧面积,用于展蒸排骨。选家养土猪排骨,根根寸断,拌料同粉蒸肉,码放甑中蒸菜上。这时,甑面已展满,最后一道装甑工序就是装蛋饺。将土鸡蛋打匀,小勺抹油,手握勺柄将勺另置于小火上,放进蛋浆,左右转勺,让小火将蛋浆均匀糊成金黄蛋皮,揭起。如此重复,糊蛋皮数个。将土猪瘦肉剁成肉泥,芹菜(也可以用韭菜或香菜)切细,用盐、酱油、姜末搅拌肉泥、细菜成饺子馅,以金黄蛋皮包馅,成月牙状,码放于碗内。然后在木甑正中,扒开一碗底大小圆窝,将蛋饺碗置放其中。
这时,饭生子、蒸菜、蒸肉、蒸鱼、蒸鸡、蒸排骨、蒸蛋饺,已将杉木大甑层层展满,盖上杉木甑盖,灶里点燃劈柴大火,开始气蒸。
甑蒸的同时,将剔了骨的鳝鱼每一条切成两段,每段约三寸左右,最长的鳝鱼最多切成三段,称为“皮条鳝鱼”,调料同蒸鱼,只是拌合先不用食醋,不用蒸菜粉,用淀粉拌合。将鳝鱼表皮那一面贴碗壁,一条一条码于碗中,于高压锅中单蒸。再将蒸好的皮条鳝鱼倒扣于另一碗中,成半圆球形,以烧开的猪油淋灼,鳝鱼表皮烫起细泡,油光水滑,再淋少许食醋。将嫩牛肉切成薄片,调料拌合同粉蒸肉,加少许辣椒末,牛肉不易烂,用高压锅单蒸,装碗。再小炒几个素菜,如滑溜千张丝,炒青菜,或以鹌鹑蛋、黑木耳、瘦肉烩制的全家福汤。
此时,木甑已气蒸一个多小时,充满出扑鼻的香气。打开甑盖,蒸气腾腾之中,闻得饭、菜、鱼、肉 、鸡、排骨、蛋饺和杉木气蒸混成的香味,醇厚浓郁,充满厨房,飘进客厅,撩人味蕾。客人们便知道“十大碗”要登场了。主妇将蛋饺倒扣于另一碗中,将甑里的蒸菜、蒸肉、蒸鱼、蒸鸡、蒸排骨分拣装于粗瓷海碗之中,然后,用红漆餐盘将“十大碗”一碗一碗地盛情端出:第一碗上粉蒸肉,第二碗上粉蒸鸡块,第三碗粉蒸鱼,第四碗粉蒸排骨,第五碗蒸皮条鳝鱼,第六碗粉蒸牛肉,第七碗蒸蛋饺,第八碗蒸菜,第九碗炒千张丝,第十碗全家福。十大碗随宴席、季节、家庭不同,会小有调整,总体是蒸肉蒸鱼蒸菜。十大碗摆放也有讲究,荤菜如粉蒸肉、粉蒸鸡块,粉蒸鱼、蒸皮条鳝鱼居中,素菜和其他菜置两旁,按中间四碗,两旁三碗摆放。先饮酒下菜,再食香喷喷白米饭,甑蒸的米饭有一股杉木混合蒸菜蒸肉的香味,乡民特殊爱食。
团年饭和喜宴,场景氛围各有不同。大年三十,远近的子女都回来了,一家人关了大门,团团围坐,在温馨的氛围之中享用这“十大碗”。同时,会上一条菜油煎的整鱼,但年饭不动这条鱼,图个“年年有余(鱼)”的吉祥。团年饭不上“八盘”。若是娶媳妇、嫁姑娘、小孩“挠周”过十岁、老人做寿、高考中榜、新房落成,在这样郑重的场合,正餐席面“八盘十大碗”一起上,“八盘”呈上,唢呐箫笙乐声响起,开始品酒尝菜。“八盘”撤下“十大碗”呈上,乐手则会依据不同喜宴,围着状元席或寿星席、学生席、封匠掌墨师傅席转,乐声之中讨得喜钱,唱鱼鼓的师傅会依据客人不同身份,即兴编词演唱,把客人唱兴奋了,会打赏五元十元不等。“十大碗”一碗碗端出,以荤菜为主,摆在面前,乡民们便伸出大拇指,赞曰“硬菜”!过往农村并不充裕,农民劳累辛劳,大鱼大肉也大多集中在这种场合食,一来喜庆,二来乡亲们聚会交流娱乐,同时也改良生活。
20世纪90年代前,京山人家春节请客都是自己烧。除春节外的其他喜宴,一般请一个厨子师傅掌作,家中主妇或姊妹们帮忙打下手。90年代后,农村开始有串乡的一条龙餐饮服务,餐饮服务班子自带桌椅、炉灶、遮阳棚、一次性碗筷、桌布,主人买菜,餐饮服务班子则在主人房前禾场上,以红砖垒灶,以大规格蜂窝煤烧火,露天架起锅灶和杉木大甑忙活起来,人们在开敞之地喜庆宴饮,好不快活。进进新世纪,随着生活水平提高,传统“八盘十大碗”中,素菜渐受欢迎,有的就在甑里同时蒸青菜、南瓜(或苋菜、茼蒿、豆角、藕)等多种蒸菜,食蒸菜讲究稀、滚、烂、淡,食完再添,保证给予。但“硬菜”是少不得的,更有甚者,另加甲鱼火锅或肚包鸡火锅,锦上添花,盛情待客。
卤甲鱼
京山一带,池塘河湖,盛产野生甲鱼。过往,乡民将野生甲鱼捕来进行腌制,俗称腌甲鱼。大户人家,将一担一担几百只甲鱼,腌在几个大坛子里;一般平民百姓,也腌上几十斤,平日想食,便取出卤制,喊卤甲鱼。现在,则更多是用刚捕捉的新奇甲鱼卤制。
卤甲鱼的选材做法有许多讲究。首先,卤制的甲鱼,要选野生的六七两左右的小甲鱼,小甲鱼肉嫩,味道好,个儿有小盅碗大小,一只只小甲鱼卤出来,装盘待客,煞是好看。将刚捕捉的小甲鱼在清水里养上几天,以利清洁肠肚。宰杀后,在开水锅里焯水,撕往表面砂皮,砂皮一定要除尽,否则即便腌制后卤出来也有一股腥味。卤甲鱼可用腌甲鱼,也可用新奇甲鱼,但用腌甲鱼卤制,更具本地风味特色。卤制时,以刀剖开甲鱼底板,将里面冲洗干净。然后,放在卤锅里开卤。京山卤菜的卤法有三种:分白卤、黄卤和酱卤。白卤卤盐水鸡、盐水鸭,黄卤卤鸡、鸭心鸭掌,酱卤卤甲鱼。卤料的抉择十分要害:将肉桂、花椒、胡椒、豆蔻、生姜、罗汉果、丁香、香茅等药料香料,放进一个小纱布袋里,扎紧,放进清水锅中,再放酱油、冰糖,放进甲鱼。将卤锅烧开至沸腾后,再以文火卤制约半小时,甲鱼就卤好了。然后,取出装盘,三只甲鱼一盘。壳盖及盘边放上香菜,端上餐桌,将甲鱼翻过来取下底板,就可享用了。
卤甲鱼味道鲜美,红案师傅行当中有句行话:“男人的田边,女人的鞋边,卤甲鱼师傅的裙边。”卤甲鱼厨师的手艺功夫,就看甲鱼裙边,好厨艺卤的甲鱼,其裙边味道最为美丽,略有嚼劲,是村民最喜食的部位。如今,京山县城、东南曹武等乡,“南大门”店卤甲鱼、“丁麻子店”甲鱼等特色菜肴,很受本地外地食客光顾。
熬糖扯糖
农家熬糖,多用稻米熬制,是为米糖。按十比一的比例,备三十斤大米(多用碎米),三斤麦芽。将大米淘净浸泡。麦芽和水,用石磨磨成浆。熬糖是很费时间的活,农家一般利用深秋和冬腊月间农闲时进行。上午开始,将泡好的米连水倒进大铁锅中,煮成糊状,盛出晾冷,再倒进麦芽水浆,发酵催糖,经五小时左右,米粥麦芽便足够糖化。下一步开始荡浆沥浆。屋中吊起荡浆的十字形摇包架,摇包架四端系荡浆包袱的四角,摇包架底下放大面盆。将糖化米麦糊浆舀进包袱之中,两手握住摇包架两端,反复巡环摇荡,让浆汁沥进底下大面盆之中。当糖水沥尽,摇包中只剩一团糖渣,糖渣可做窝窝头食。
傍晚时分,大锅熬糖开始。将沥出的糖水倒进大铁锅中,灶膛点燃劈柴大火,灶火不停,一直熬到深夜,方能熬成糖饴,城畈人喊“糖稀子”。熬糖时,小孩们如同过节一般,围着锅台转,有的还帮着在灶里添火,候着想食新熬的米糖。熬糖也是熬眼皮,不是真需帮忙的大孩子、小孩子早就熬不过睡往了。锅里的米麦糖水,随着熬制时间的延长渐起转变:开始是沸腾的米麦浆,慢慢成稀糊状,温度可高达150℃~160℃,锅中鼓起浓稠的气泡,甜香扑鼻。这时,主人用竹筷挑起,有尺长的糖幔断断续续,缀于筷子之上,呈透明的琥珀色,这样,糖稀子就熬好了。将用作切麻糖的糖稀子舀起,盛进大钵之中。
用作扯麻糖或麻叶的糖稀子不起锅,熬致更浓。灶中撤火,当糖饴冷却至80度左右未完全凝聚时,就将锅中糖饴挽起,搓成条状。将一洗净的木桩插进家中石磨眼中,将条状糖饴套在木桩上,拉扯延长,再叠合,套在木桩上拉伸,如比反复。扯米糖是一项用力又要有耐烦韧劲的活,俗话说,“拉糖扯糖,大汗直淌”。当糖条由琥珀色扯成米白色时,糖条截面会拉出许多细孔,这时,白米糖就拉好了,盘成圆盘。白米糖可敲块给孩子们食,不粘牙,含在口中慢慢熔化。白米糖的另一个用处,就是做“麻叶”。
炒米麻糖
炒米由阴米炒成。农家将新收成的糯谷碾成糯米,糯米在清水中浸泡几天几夜,用筲箕漉起,放于木甑中蒸熟。蒸熟的糯米摊开在晒簸上,放在露天禾场阳光下晾晒,俗称“晒阴米”,待半干时,用手将粘结的米粒搓散,晒干,农家称这种晾晒干的熟糯米为“阴米”。
也有人家染一升红、绿色阴米,掺于未染色的阴米之中,炒出的炒米红白绿相间,煞是好看。阴米主要用作炒炒米(也有的用阴米熬猪肚片)。深秋冬腊之际,新年之前,农家便开始炒炒米。将铁锅烧热,倒进炒用的细沙,待锅中沙粒炒得灼烫,挠两把阴米放进,一手握细竹枝扎成的炒米刷子,在锅中不停地巡环炒动,阴米就在热锅滚沙中膨胀炒泡了,用铁纱纱撮子撮起,纱撮在炒米刷柄上轻轻磕碰,让沙粒漏进锅中。如此反复,将要炒的阴米全部炒完。
炒米盛进水缸大的坛子之中,盖上木盖。农家炒米干燥松泡,平日里,大人小孩肚子饿了,随时往坛子里撮一瓢炒米,挠几把便可充饥;可用炒米泡鸡汤、肚片汤食,别有风味;可用它泡开水冲的蛋花汤、泡糖茶过早;用它做麻糖,麻糖砣子;或者用炒米储躲其他农家副食,以保持副食松脆不上潮。
麻糖。春节前,农家都要切麻糖,用大坛子装了,预备过年和平日的零食。切麻糖的糖稀子是提前熬好了的,用钵子装着,专备切麻糖用。切麻糖一般在收工后的夜晚,屋里亮起大灯,从堂屋到厨房亮堂堂的,男主人在堂屋搁上门板,负责做麻糖、切麻糖,女主人在灶台锅前拌料,灶里不停续柴添火,兴奋的孩子们在堂屋和厨房间跑来跑往,当小帮手,等着父母赏麻糖食。
女主人将糖稀子舀进锅中熔化,再将炒米倒进锅中,用锅铲不停拌和,拌匀后,盛进竹撮箕,端到堂屋倒在门板上。男主人两手各拿一块长方形木板——糖板,将热腾腾的料子扒成长条状,沿长条用木块对夹紧致,长条两头顶挤挤紧,规范成约1.5米长、20厘米宽、6厘米厚的长方条,一气捶打夯擂到密实。再用菜刀裁出长条的两侧和两头边角,边角剁成菱形,喊麻糖角子,顺手扒到下面垫有炒米的箩筐里。这时,守候的孩子们会首先得到父亲赏的麻糖边角料——麻糖角子食。让小孩们将门板上裁得齐整的长条麻糖用木块在两头用力对顶着,男主人就一手握捏刀把,一手按压刀背,在长条上按每片近1厘米厚,咯吱咯吱地均匀切起来,每片切断但片片却略微粘连,切成20厘米长一段,扒下,切一段扒下,门板底下箩筐接着。一长条切完,再做下一条,直至麻糖料子用尽切完。城畈做麻糖还有一种做法,以木框为范,置于平台或门板,将拌和好的炒米倒进木框,用木制擀筒滚压平实,取下木框,划条,再将长条叠摞,切成麻糖片。麻糖做好,这时,父母会赏麻糖给孩子们食,拿一小段,孩子们掰下一片食一片。
有的人家,还会用炒米糖稀子拌和的料子做麻糖坨子,用两手将料子团成团,团紧,城畈人喊“麻糖坨子”。
主人将一段一段的麻糖、麻糖角子、麻糖坨子,躲于放了炒米的大甄罈之中,以保持其干燥爽脆。过年和平日三餐之间,大人们肚子饿了,孩子们嘴馋了,随取随食,片片麻糖是乡间主打零食。
麻叶翻饺
做麻叶用退皮芝麻和扯白的米糖。将白色米糖放进锅里加热熔化,均匀拌进芝麻,炒熟。待冷至80度左右,起锅,在案板上搓拉成直径两厘米左右的圆条,待冷至30度左右时,斜切成椭圆薄片,放进装了炒米的小瓷罈子中,京山人管这种切片副食喊“麻叶”或“麻叶子”。白米糖拌退皮芝麻切成的麻叶,又香又甜又脆,在食品工业不发达的过往,可算是城畈农家颇为讲究的高档副食,平日大人们舍不得食,留给孩子食,或用作春节饮茶的茶点。
翻饺子。将小麦粉和面,加进少许老面麯,发酵一下。面醒后,揉面成团,像擀手工面一样,将面团用擀面杖擀成大薄片,撒上退皮芝麻,用擀面杖滚压一下,让芝麻附着于面上。将大面片切成约宽3厘米、长6厘米的长方形小片,每小片中划一小口,将小片两头从中间小口穿进,翻拉至两头。菜油倒进锅中,烧至起烟时,将小片放进锅中油炸,一次放二三十片,炸得焦黄油亮,用捞子捞起,沥油。再炸下一批面片。全部炸完后,沥油晾干,躲进炒米罈中。城畈人称这种油炸芝麻小面片为“翻饺子”。翻饺子香酥可口,是很受欢迎的民间副食。
麻枣雪枣
麻枣与雪枣是京山中片农家的两种甜点心。制造方法是:将糯米磨成浓稠米浆,蒸笼格中展上馒头袱子,袱子要盖住整个蒸笼口沿且有余,将浓稠的糯米浆放进蒸笼袱子之中,袱子包住米浆,盖上盖,蒸熟。将包袱拧出,倒扣于案板之上,揭下包袱,浓稠的糯米浆已蒸成糯糕。将糯糕切成两厘米见方小块或长一点的小块,晾干。再将小块放进油锅炸泡,起锅,沥油晾干,这时,炸过的小块四方鼓起,略成圆形或椭圆形。将小块进锅,放进适量农家自熬的糖稀子翻炒,小块四面裹上糖衣,一股油甜的香味四溢,起锅,立马在米簸箕中滚上退皮熟芝麻,小块已裹成小圆球或椭圆外形,乡民喊“麻枣”。以同样方法,糖炒后,滚上雪白的熟糯米粉,乡民喊“雪枣”。
麻糖、麻叶、翻饺子、麻枣、雪枣,还有敲块零食白色扯米糖,为城畈农家系列副食。新春招待拜年客饮早茶,就端上这些茶点,供客人品用,平日则是小孩或大人的零食。改革开放后,随着现代食品工业的发展,蛋糕、面包、各种茶点糖果已遍及城乡,乡下人已开始品味过往城里人食的糕点,但民间副食还是照样制造食用,炒米、麻糖、麻叶、翻饺子等,已卖到城里农贸市场和农家乐餐馆,很受城里人欢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