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正不死,便无三国,法正到底有多“恐惧”?
三国时期的谋士有很多,比如曹魏势力中有郭嘉、荀彧、贾诩等,东吴势力中,则有鲁肃、陆逊以及张昭,而在蜀汉阵营里,最出名的莫过于诸葛亮。
不过,除了诸葛亮之外,蜀汉阵营中还有一位谋士,其水平丝毫不次于诸葛亮,并且也是他的出谋划策,为刘备奠定了三分天下的基础。
这个人,就是早年投奔刘璋,后又投奔刘备的法正法孝直。
从某种程度上来说,正是因为有了法正,刘备才得以拿下益州这个安身立命之所,并且也是因为法正,刘备才在汉中之战时取得了决定性的胜利,拥有了三分天下的资本。
那么,法正是如何投至刘备麾下,又是如何扶助刘备建功立业的呢?这还得从法正的第一任老板刘璋说起。
公元194年,刘璋的父亲刘焉往世,身居高位的刘焉心腹赵韪,认为刘焉之子刘璋品性“温仁”,便扶持刘璋上了位。
赵韪这么做,其实也是有私心的,他之所以扶持刘璋,说白了就是因为刘璋看起来像一个没什么用的“烂好人”,这样的人轻易掌握。
回根结底,赵韪是想扶持一个傀儡,好在日后将益州把握在自己手里。
不过,赵韪明显失算了,刘璋继位后的表现,深刻阐明了“人不可貌相”这个道理,他通过高明的手段,很快稳定了自己的统治。
首先,在刘璋继位不久,猛将甜宁反叛,刘璋三下五除二便将其平定,甜宁兵败后被迫流亡荆州。
借助这个机会,刘璋以打击甜宁,以及防备荆州刘表为托词,下令将赵韪外调,借此来削弱赵韪的势力。
而赵韪自然不愿坐以待毙,他暗中收买联合益州本土的大族,利用益州人和东州人(所谓东州人,是指当年从外地流进益州的流民,刘焉正是利用这批人成立了东州兵,当上了益州的土皇帝)之间的矛盾,企图推翻刘璋的统治。
展开全文
但赵韪精心策划的计策,却被刘璋轻松破除,最终平定叛乱,赵韪也被部下所杀。
不过,在此次叛乱平定之后,刘璋一改父亲刘焉留下来的政策,对当初曾立有大功的东州人开始冷落,并且还将大量东州人派往前线对付张鲁,由此,东州人的地位在益州一落千丈。
之所以要说这些,就是因为法正就是一个东州人。
法正是东汉名士法真之孙,在建安初年,由于饥荒,法正和好友孟达一路颠沛逃进益州,因此,像他这种从外地来到益州的人,正是一个名副其实的东州人。
而刘璋稳定统治后,对待东州人的态度就是打压,这就直接造成了法正在早年间混得十分不如意。
依据记载,法正来到益州很久之后,才牵强做了一个县令,之后好不轻易混进中心,但也只不过是一个小小的参谋(军议校尉)。
总之,法正的前半生,可谓是极其不得志,天天做得最多的一件事,就是和好友张松感慨自己怀才不遇。
直到建安十三年(公元208年),法正人生的春天才总算来了。
当年十月,赤壁之战爆发,刘备联合孙权取得浩大胜利,而刘璋看到刘备强大后,决定结好刘备,于是就预备安顿人出使,往见一见刘备。
此时,担任益州别驾的张松,推举了好友法正,刚开始,法正并不情愿往,最终架不住张松的劝导,才牵强赞同出使。
让所有人没想到的是,法正这一往,就走上了“不回路”。
先是在见面之初,刘备极富热情的欢迎态度就让法正大为激动,之后刘备处处对他的尊重,更让法正大有相见恨晚之意。
“备以恩意采纳,尽其殷勤之欢”---《三国志》
想想自己在益州,混了十几年还是个不进流的小官,如今却在刘备这里深受重视,并且通过交谈,也了解到刘备是一个胸怀大志之人,更重要的是,刘备向来以“唯才是举”闻名。
这样的人,不就是自己一直以来想要追求的明主吗?
带着这种思想,心潮澎湃的法正在返回益州不久,就做出了一个重要决定,那就是离开刘璋,转而投奔刘备。
只不过,他并没有立刻大张旗鼓地往做,而是用一种隐蔽的方式,来扶助刘备拿下了益州。
他先是说服张松,让他和自己一道扶助刘备,之后,在张松的劝导下,刘璋答应迎接刘备进蜀,而这个计划,为后来刘备能夺取益州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之后,法正又被刘璋任命为使者前往找刘备,而当法正第二次见到刘备后,直截了当地提出了详尽的计划。
“以明将军之英才,乘刘牧之柔弱;张松,州之股肱,以响应于内;然后资益州之殷富,冯天府之险阻,以此成业,犹反掌也。”---《三国志》
法正的意思很简单,就是以张松为内应,做局干掉刘璋,然后凭借益州的富庶和险要的地势,那么将来成就霸业便指日可待。
刚开始,刘备对于法正的这个大胆计划,还颇有些犹豫,究竟这法正刚一上来就这么“推心置腹”,搁谁也心里犯嘀咕,而最终在庞统的劝导下,刘备决定听法正的,干一票大的。
由此,刘备进蜀之战打响,经过三年的战争,最终刘璋投降,刘备领益州牧。
可以说,刘备能成功进蜀,离不开法正在前期做的许多具体工作,包括他和张松的里应外合,以及为刘备制定的详尽计划等,并且,在进蜀之战的过程中,法正也发扬了不少作用,总之,刘备能取得益州,法正功不可没。
假如没有法正,刘备能不能取得益州还是个未知数,没有益州,刘备就没了安身立命之所,更没有了日后逐鹿中原的资本,所以从这个角度来讲,法正在其中起到的作用是浩大的。
除了扶助刘备取得益州之外,在汉中之战中,法正同样居功甚伟。
公元217年,实力已然颇为强大的刘备,开始筹备发动对曹操的汉中大决战,这场战争,是刘备以及蜀汉政权至关重要的一战。
而在开战之前,正是法正的一番“汉中策”,扶助刘备下定了主动出击曹操的决心。
法正的“汉中策”,核心思想大致可以分为三点:
首先,当时曹操在降伏张鲁后,并未接着进攻益州的刘备,反而是留下夏侯渊、张郃驻守汉中,自己返回京师,这个特殊的情状,让法正意识到了一个浩大的机会。
因此他就提出,此时曹操没有锐意进取,一定是其后方内部发生了严重矛盾,因此不得不回往稳定局势。
因此,此时应当迅速发兵,一举夺下汉中才是正道。
其次,虽说夏侯渊和张郃看似厉害,但他们的才能不足以守住汉中,并且,假如刘备出军迅速,就可以打他们一个措手不及,甚至还会直接干掉他们。
只要干掉了他们,并占据汉中,那即便是之后曹操再回来,也于事无补了。
还有,拿下汉中,不仅可以蚕食雍、凉二州,开拓国境,并且退一步讲,也可以据此地积存实力,将来以图大业。
总之,法正提出的“汉中策”,不仅告诉了刘备为什么会赢,同时也告诉了刘备怎么赢,以及赢了之后有什么好处,可以说是一个近乎完美的战术计划。
而刘备在看到这份计划后,十分称心,当即决定出兵,攻打夏侯渊和张郃。
不仅如此,在汉中之战过程中,正是由于法正的高明计策,曹魏大将夏侯渊才最终饮恨于老将黄忠的手中。
刘备进军定军山之后,当时的夏侯渊和张郃分别驻守南线走马谷和东线广石,互为犄角之势,于是法正便出计,让刘备将兵力分为十队,在夜里轮番进攻张郃。
这样一来,虽说张郃并没有丢失据点,但也架不住刘备的轮番进攻,不得不向夏侯渊求援。
夏侯渊接到张郃求援后,便将兵力的一半分了出往,用以支援张郃,如此,就中了法正对他的削弱之计。
紧接着,法正又让刘备派兵烧毁了夏侯渊阵前的防御工事鹿角,迫使夏侯渊亲自带人前来救火。
而这正是法正想要的绝佳时机,在看到夏侯渊带兵前来救火后,法正告诉刘备,“可击矣”,意见此时全力发动进攻。
于是,刘备命黄忠居高临下对夏侯渊发动冲锋,猝不及防之下,夏侯渊当场阵亡,最终,曹军大败,刘备一方取得完胜。
汉中之战的胜利,让刘备得以建立了前所未有的战术优势,并且在此之后,刘备又趁势夺取了阳平关,还将张郃逼退至汉水以北,而在完成这一切之后,刘备不无自得的说了一句相当霸气的话。
“曹公虽来,无能为也,我必有汉川矣。”---刘备
而曹操在听说了定军山一战中法正的策略之后,则十分酸溜溜地说道,自己把天下的人才都收进了囊中,怎么就没有得到法正呢?
“吾收奸雄略尽,独不得正邪?”---曹操
刘备的霸气,以及曹操的酸溜溜,无不验证了法正的高明,毫不夸饰地说,法正当时在刘备心中的地位,称得上是“第一智囊”。
那么,为何会有“法正不死,便无三国”这种说法呢?这就要说到刘备的托孤之臣诸葛亮了。
汉中之战后,刘备集团迎来了最高光的时刻,军队战力强大,君臣上下团结,可以说,这是刘备一生中,最开心也最有期看的时刻。
假如按照当时的局势发展下往,那么刘备在有生之年,说不定还真的能完成一统天下的愿看。
只不过,命运显然十分喜欢开玩笑,就在汉中之战结束不久,关羽私自发动了襄樊之战,虽说消亡了曹操七个军,让他得以威震华夏,但紧接着就遭到东吴背刺,最终被擒后遇害。
关羽的死,标志着其麾下的荆州军全军覆没。
而这还不算完,同样是在当年,汉中之战中立有大功的黄忠病逝,仅仅一年后,也就是公元220年,年仅四十五岁的法正也因病往世。
法正的死,让刘备极为伤心,他人生中的最后一次哭,就是因为法正之死。
而在法正死的同年,刘备以为关羽报仇为由,发兵讨伐东吴,结果,却被东吴的陆逊打败,最终失魂落魄地回到白帝城,不久后病逝于此。
刘备往世之前,诸葛亮曾说过一句话,正是他说的这句话,才有了“法正不死,便无三国”的这种说法。
亮叹曰:“若法孝直在,则能制主上,令不东行,就复东行,必不倾危矣。”---《三国志》
什么意思呢?诸葛亮的这句话可分为两层意思:
首先,“则能制主上,令不东行”,意思就是说,要是法正在的话,他一定能劝阻刘备不往发动此次的夷陵之战。
而不发动夷陵之战,那么就不会有此次的大败。
其次第二句的“就复东行,必不倾危矣”则是说,就算法正阻止不了刘备为关羽报仇,但假如他在的话,定会随军出征,而随军出征后,必然就会为刘备出谋划策。
因此,就算夷陵之战失败,但最起码不会败得这么惨,可能率会全身而退。
所以,按照这种说法推演下往,那么没有经受夷陵之战大败,或者没有被打的元气大伤的刘备,也不至于最终郁郁而终,并且按照当时刘备的实力,假如稳扎稳打,即使不能一统天下,但吞并东吴,或者给曹操陆续造成侵害,都是能够做到的。
一旦如此,那么未来中原的走势,便不是魏蜀吴三方势力鼎立,说不定就成了“两国纷争”,要是这样的话,也就没有三国这个概念了。
这就是为何会说“法正不死,便无三国”的根源,只不过,历史容不得假设,法正死了就是死了,而在夷陵之战后,蜀汉也是元气大伤,加上刘备以及几个第一代老将的离世,最终“匡扶汉室”所有重任,都落在了诸葛亮的肩上。
整体来说,法正确实是刘备麾下一个不可多得的人才,他与诸葛亮不同的是,法正的战术能力更加完美,若是他活得更久一点,以他的能力再配合诸葛亮的智谋,信赖绝对会让蜀汉走上不一样的道路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