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正不死便无三国,法正有多恐惧?看看曹操给了他多高的评判
文 |柚子
编辑 |老涵
前言
魏蜀吴三国鼎立,群雄并出,每个人都能在其中找出自己喜爱的人物。
其中有一个人物,他亲手促成了三国的局面。甚至于,假如他不死,三国就不会是三国,而是一个国。敌对方的曹操甚至都为曾错失他忍不住发出感叹。
他就是法正,刘备的智囊团之一。
三国时,刘备的势力被称为“蜀汉“。刘备的势力领域最大的有两个,一个是原来的荆州,一个是原来的益州,后者在面积上远远大于前者。
前者是刘备的工作所得。刘备投靠远亲刘表兢兢业业工作多年,带着诸葛亮等手下暗地谋划多时,才终于得到部分。
展开全文
半路还差点因为刘表之子刘琮投降曹操而竹篮打水一场空。大家所熟悉的“三顾茅庐”的故事就发生在这个时期。
后者则离不开一个人的努力—法正。
有人曾评判说,假如没有法正,刘备就无法成为“三国”中的“蜀汉”。法正在其中付出了什么,得到了如此高的赞誉?
张松法正里应外合
益州在一开始是属于刘璋的。但刘璋也并不是土生土长的益州势力,他和刘琮一样,都靠的是继续父亲的官位,自身的能力也不强。而且,比较致命的是,刘璋还给自己在益州找了个敌人。
公元194年,刘璋用不服调遣的理由,杀死了张鲁重要的亲人,和他结下生死大仇。
张鲁也不是一般任由人拿捏的小卒,他是五斗米道系师,自己也是有势力的。血海深仇怎么可能放下呢?
于是,他干脆就不服管教了,把刘璋的理由做实了。刘璋也不傻,就借着这个机会正大光明地下命令给庞羲等人。
但是,益州可不是普通地方,它包含四川盆地,易守难攻。而张鲁本身也不是个草包。两人打来打往,反倒磨练了张鲁,他越打越强。
这一次,张鲁来势汹汹。而曹操也觉得是时候拿益州开刀了。
两个敌人都碰到一起了,霉上加霉。刘璋不仅傻眼了,还急得脑袋都要秃了。他不确定能不能打过张鲁,但一定打不过声名在外的曹操。
益州,危!
刘璋急忙召集自己的手下,有一个算一个,大家都凑在一起绞尽脑汁想方法。究竟处理不好,大家是要跟着益州一起团灭的。
但是想来想往,一堆人愣是没凑出个能用的方法,只能干着急。
这个时候,张松突然说他有方法。刘璋急忙询问,听完后一脸喜色。
什么方法呢?这个方法概括起来就是四个字:祸水东引。
张松意见说服曹操往打张鲁。这样不仅曹操的注重力被转移了,还能让张鲁自顾不暇。
其实这个方法在现在看来仍然留有很大的隐患,但是在当时的情境下,足够用来解燃眉之急了。
刘璋给了张松很多的财物,直接给了他使者的身份,将这个重任交给了他。
但是,刘璋和张松想象得很好,曹操却并不怎么看得上。也正是曹操的这个态度,让刘备有机会“捡漏”。
彼时的曹操刚刚打完胜仗,整个人都有点飘,天天都有无数前来拜见的人。手下的人受其影响,也是十分高傲。
张松来拜见曹操,几乎是把脸送上门挨打——不仅被拒之门外,还得低声下气小心贿赂。
好不轻易面见了曹操,又因为长得不够好看,说话不够好听,最后被乱棒打出来,甚至差点丢了性命。
他心里很崩溃。为了能获得这个机会,他可是没少赞扬自己的能力。
结果出来这么久什么活都没干成,回往后妥妥地成为益州的笑柄,至于仕途更是不用再想了。张松很不甜心,决定换个人选——刘备。
大家都知道,刘备身边有个能掐会算的诸葛亮。因此,刘备这边早就预备好了,只等张松上门。张松在刘备这里享受到了非同一般的招待,好食好饮,最重要谈天都能说到一起。
张松很称心,回往的第二天他就在刘璋面前极力推举了刘备,还推举了自己的两个友人全权负责此事。其中一个就是法正。
法正得到了刘璋的命令,心绪十分美好地就往找刘备了。两人见面十分协调友好,一个内心想要但不露声色,一个早就想好了要送给对方,默契度极高。
刘备对待法正十分客气,法正也很干脆,直接就说了想跟着刘备干一番事业。自此,法正就跳槽成功,双方开始了里应外合。
这年冬天,刘璋不顾自己手下黄权以死威逼,自己带着人马亲迎刘备进城。
这番窒息操作,让人忍不住想拽着他的耳朵喊一句:你可长点心吧!家都要被人端了!
拿下益州是早前诸葛亮给刘备量身定做的“称霸计划”。但是益州地处四川盆地,易守难攻,后世的李白曾经为此专门写诗感叹过。
可以说,假如没有张松、法正等人的反水,刘备要啃下益州这块硬骨头非常困难。
单靠强攻,刘备等人把自己熬干了都不一定能撬开益州的一个小缺口,而虎视眈眈的其他势力能不趁这个机会吞并了刘备吗?
借由法正和张松的扶助,刘备不仅轻轻松松就打进了内部,还有了刘璋本人的官方认可。这也是刘备日后能够图谋整个益州的基础。
法正跳槽之因
为什么法正和刘备第一次见面就直接表达要跟随他呢?放到现在来说,这也是件足以成为社会娱乐新闻的事:
打工人因为公司业务要往竞争公司出一趟差,结果和对方公司老板一番详谈后,当即决定跳槽了。
要知道原因,必须结合法正本人的情状来看。
法正其实出身并不差。追溯到先秦时期,他的祖先是齐襄王;若看当下,他的曾祖父是南郡太守,祖父是名士法真,说一句世家门楣也不过分。
东汉末年,时局比较复杂,又是饥荒,又是地方割据的。法正就跟着小伙伴一起进职刘璋的集团打工。
他怀揣着一颗建功立业光复门楣的火热之心,但刘璋集团给了他一个职场的毒打。
在刘璋手下默默坐了许久的冷板凳,他才终于混上了一个县令的职位,后来终于升官了,做了军议校尉。
军议校尉具体是什么呢?参议军事。乍一眼看往确实挺唬人的,但是,这个职位的权力有很多空间,说一句话也是参议,制定作战计划也是参议。
法正实际把握的权力只能说见仁见智。并且,他的同事关系不太协调,就职环境可以说是十分糟糕,能力根本无法发扬。
这个时候,假如刘璋能出来展示一下自己的能力,顺带和法正展看一下升职加薪后的美好生活,说不定能稳住他。但是,刘璋他自顾不暇,连自家集团都守不好。
法正一边干活,一边和自己的友人——也就是前文提到的张松,互相交流如何更好地跳槽。他们分析交流了许久,选中了刘备。
当时的刘备在赤壁大战中名誉大噪,让法正看到了合心意的“明主“。经过一番调查,再加上张松亲自感受了曹操和刘备之间的区别,他们选定了刘备集团作为下一个工作单位。
可以说,法正在刘备那里见到了打工人想要的环境——同事关系协调,老板不搞事听话,员工待遇好,升职通道畅通……这还是个潜力股公司,熬一熬,成为高管不是梦。
法正成功跳槽后,升职加薪,摇身一变成了谋士团的重要人物。
坐镇后方
法正在集团内部是进可攻退可守,他是打天下必备的“顶级装备”之一。
刘备经过一番谋划后,终于得到了益州。但是,得到益州并不代表着收服益州。
普通人在外乡打工都有可能遭到本地人的不喜,更何况刘备还是作为领导。在当地世代经营的豪强乡绅面上客客气气,但实际却并不把刘备真心当作自己人。
益州战术位置极佳,刘备是不可能不要它的,那只能想方法融进。而在古代,成为一家人的方法常见的就是联姻。
怎么联姻?谁来联姻?和谁联姻?法正都早早想好了并实施了行动。
不得不说,法正非常大胆,催婚都催到刘备头上往了。刘备刚从东川回到成都,法正就和他意见:领导,你可以再娶一个夫人啦!刘备觉得可以。
为什么法正抉择刘备而不是其他人作为联姻人选呢?其实刘备是最适宜的人选。
首先,刘备之前的一个夫人跑了。不是开玩笑,是真的跑了。
刘备之前娶了和孙权有亲戚关系的孙夫人。为了未来的发展,孙权用孙夫人母亲病重骗她回往。刘备的手下赶往阻拦,但没有效果。婚姻不顺的刘备又一次没了夫人,虚位以待。
其次,刘备自己联姻是最稳妥的,不用担心手下反水会致使姻亲关系破裂。
刘备只要保持脑袋清醒,基本不会出问题,益州从上到下都会把握在他自己手里。
假如联姻后生下继续人,那更是稳了,反正到时候不是支持他就是支持他儿子,权力都在他家。
法正做事很周全,还直接把联姻对象也给他选好了:领导你看,吴氏女就很不错!
吴氏女是谁呢?是当地势力代表人物吴懿的妹妹,曾是刘璋的死往的兄弟刘瑁的妻子。
法正为了说服刘备,还特意在介绍的时候大夸特夸:漂亮、贤良,看相的说她有贵命。就差直接说,这么适宜的对象,领导你还等什么?快结婚吧!
但是刘备觉得不可以。
不可以的原因不是他嫌弃寡妇。他俩婚姻状况半斤八两,没什么可挑的,甚至刘备坎坷的婚史还可能让他不受待见。(刘备前面的几个夫人几乎没有留下来的)
而且汉代其实对女子的贞洁并不太看重。汉代还有皇帝娶寡妇或离婚的女子做妃子。大家印象中那些奇希奇怪的反人类要求大多是从宋代开始的。
刘备担忧的是另一个原因。严厉意义上来说,他和刘瑁是亲戚。古代比较讲究宗族看念,娶兄弟之妻,在那时是违犯伦理的。
法正早有计策,他举了晋文公与怀嬴的例子。晋文公娶了前侄媳妇。和他一比,刘备才哪到哪。于是,刘备被说服了,娶了她作为夫人。益州的势力也对他逐渐亲近。
法正的这一个联姻的意见,直接就稳固了刘备和益州本土势力的联系,为刘备扫除了一个后顾之忧。
除了稳固益州的上层势力,法正还注重增强新集团的向心力。
法正以前是为刘璋工作的,刚开始的起步比较低,更贴近基层。他在多年的工作中看到了原先集团的弊病。于是他和谋士团的同事们一起制定《蜀科》来改变这种情状。
原来的益州,只能牵强算是治理,它依托特殊的地理条件才不至于战乱,有权有势的人运用自己的优势对平民的实行压迫。最为糟糕的是,州牧只用表面的法令约束,威信不强。
而《蜀科》的出世就是对这些问题的解决,它让刘备树立了在益州的威信,让他能够真正融进并扎根益州,而不是浮于表面的“驻扎”。
法正在军事上的功勋也不可抹灭。公元219年,刘备对战曹操手下夏侯渊,就是靠法正在一边出谋划策,才最终斩杀他,扭转了战局。
刘备才能在这之后自立为中山王。曹操败走后,是这么评判法正的:吾收奸雄略尽,独不得正邪!
三国中,很多人都对诸葛亮印象更深,其中一个原因就是他一直坚持到了刘氏集团第二代——“扶不起的阿斗”。就像电视剧里,早早领盒饭的角色总是少了一些看众的喜爱。
第二年,法正往世了。刘备很难受哭得特殊惨,当年他即使是被孙夫人放弃都没有哭。
法正对刘备所起的作用远远不是几件事就能说完的,他更多的是在一些事件中点拨刘备、阻止刘备使用不太适宜的方法。
失往法正后,刘备手下没有一个能像他一样十项全能的。在刘备非要做下某些决定时,手下们即使不赞同,也没能像法正一样说服刘备。
在一些战事的要害点上,也没人能像法正一样及时为刘备提出意见。
后来的刘备发展也确实并没有之前那么强,最终止步于三国之一,无法一统天下。
部分参考文献:
《三国志》
《三国演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