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演义》中董卓失败的原因
董卓发家和起点于曹操差不多,都是挟天子以令诸侯开始。但最后为何曹操能成事,而董卓却是天怒人怨,天下共伐。自己被义子吕布所杀。众叛亲离。董卓死后,就是三国真正乱世的开端。东汉政权从此名存实亡。
董卓(?-192年),字仲颖,陇西临洮(今甜肃省岷县)人。董卓属于凉州集团出身,属于当时最善战的地区,董卓武将出身,以并州刺史参与镇压黄巾起义、在平定凉州之乱中屡立战功,后受大将军何进征召,进京讨伐十常侍有大功,杀掉丁原,废杀汉少帝及何太后,拥立汉献帝刘协即位,自此开始掌权,专断朝政,威震天下。但受到袁绍组织的关东联军讨伐。公元192年5月22日,司徒王允施展反间计,为部下吕布所杀。客看讲,董卓的形象有很大被妖化的成分,由于最后失败丧失了话语权,所以董卓的失败被回咎于擅权专政,残暴好杀。有谋逆和取代皇权之心。这是董卓败亡的主因,但问题是,我们看看曹操,同样也是专权,擅政,玩弄皇权一点也不逊色于董卓。但曹操成功了。显然董卓的失败是另有原因。因为历史赋予董卓的使命是破坏,而不是重建。
董卓能成事首先“回功”于何进,这个当时最大的外戚和帝国实际掌舵人兼大将军实际上就是杀猪的。中平六年(189年)汉灵帝驾崩,汉少帝继位,何进与太傅袁隗(袁绍和袁术的叔叔, )共掌尚书台。何进因与宦官不和,于是诛杀蹇硕,以及废董太后,随即想一举铲除宦官,完成何进对权力统一。而最初招董卓进京的是袁绍,但何进反对。为了阻止董卓进京。何进预备提前动手杀宦官,但没有想到自己被骗进宫被杀。
再往后就是袁绍进宫诛杀宦官,长安暴乱,董卓就是在这种情状下进京的。可以是说董卓有救驾之功。但惋惜的是董卓出身低微,不是世家门阀,别说不如袁绍,就连曹操都不如。应该说仅仅就是因缘际会,凭着袁氏故吏和家臣的身份得到了袁家的青睐。 但在破除少帝刘辩立刘协之后,董卓的个人野心极度膨胀,认为以废立皇帝的“霸权”足以让自己成为霍光和王莽第二。
但董卓没有意识到的是,在离开了袁隗以及士族之外,他什么也不是,因为在袁隗以及士族面前董卓就是一个武夫,董卓怎么做,怎么“礼贤下士”也无济于事。因为二者不是 一个阶层的人。情急之下的董卓杀了自己的故主袁隗及其宗族,更是犯了汉末的大忌。而曹操虽然也对这些士族十分反感和忌惮,也为此提出了“唯才是举”。对于士族却始终摘取了“协作”的态度。杀士族也是曹操晚年和成事之后,所以在这一点上,董卓差曹操很多,说白了就是没有政治远见。
董卓失败另外一个原因就是洛阳是不是董卓的,凉州才是。后来曹操是把汉献帝迎到自己的依据地许昌,自己才能挟天子以令诸侯。在洛阳,袁隗和袁绍等世家才是帝国的根本利益,他们在洛阳一带拥有根深蒂固的势力。董卓仅仅依靠武力掌握洛阳就以为能掌控世家,实在的过于天真。卓掌握洛阳城的过程如同儿戏。如同空中楼阁。稍有异动就会失败。董卓最后还是死于士族之手。关东豪门士族集团是董卓无法结局和掌握的政治势力 。董卓没有士族支持,和没有政治基础的情状下,董卓又错误地掌控了帝国政治最高权力,为了长期把持朝政,又摘取了种种激化矛盾的做法,失败就是必然。
看《三国演义》,董卓和吕布因为貂蝉翻脸,吕布杀掉董卓似乎是因为1个女人,但其实并没有那么简单。董卓的败亡有4个原因很重要,绝不是因为1个女人!
展开全文
貂蝉
董卓败亡的原因不少,第一是因为凉州军和并州军的不和,貂蝉的事根本算不上个事?吕布把丁原也杀了,可见他就不是个安分的主,董卓怎么可能放他出往。董卓让吕布当侍卫主要是要看住他顺便巩固自己和他的关系。实际上,董卓当时最好的抉择是干掉吕布,吞并并州军,只是条件不答应,估量吕布应该心里也清楚。
第二也是最根本的原因在于,董卓不是圈子里的人,当时的朝廷是宦官、外戚、党人三方角逐,结果董卓一个圈子外面的人把桃子摘了。董卓为首的边地军头大举进进关东权力中枢,势必和关东的豪强大族产生利益冲突。
断人财路如杀人父母,更何况,东汉自光武已降,以经道传家的关东豪族对以簪缨进仕的关西军户们的藐视排挤由来已久,以董卓张济郭汜为首的凉州军棍们的眼光格局,他们根本不可能提出甚至想到一个让关东豪族们可以勉为其难接受的利益分配方案。这样的矛盾,势同水火,不可调和,是不死不休,鱼死网破的死劫之局,唯有尸山血海方能化解。
第三就是董卓的根基不足。他看起来兵强马壮,根基太差了,一步登天的后果就是消化不良,天下很多实力派都反对他,以一己之力挑战全天下,就算是再厉害,也只有败亡一条路,只是时间早晚罢了。
董卓
董卓通过废立完全的坏掉了自己的声看,而迁都之举则搞得长安内外全是他的仇人,在这样的情状下,他竟然进朝只带少数亲卫,迟早出事,这是他不能成事的第四个重要原因。就算兵在将在,董卓该死还是得死,刺将军不易,诛一独夫何难。
董卓的结局令人唏嘘,实际上,气度与才略他是不缺的,从他少游侠,宰牛与客,率门客投军,数年间能称霸西凉,还使得中心承认他的地位,这些都能看出董卓绝不是一个无脑莽汉且心胸狭隘。只惋惜他的那套放在西凉可以,在中心却成不了,所以也有人认为他不足以称霸一方的诸侯,只能成为诸侯手底下的统帅。
董卓作为东汉末年最初的大军阀,他能够掌握汉献帝主要依靠的是手里强大的军队,和自己凶狠残暴的个性。董卓最终被吕布杀死,主要原因是因为吕布长时间得不到升迁,心中本来就不满,而且吕布和董卓的婢女有染,董卓发现之后不仅没有宽慰吕布,反而拿手戟投向吕布。
董卓脾气急躁出身地主阶级,为人贪心好杀,刚刚取得朝廷的大权就想要兼并别人的军队,当时的西园八校尉里面的有识之士曹操和袁绍都因此带兵而走,并且起兵反抗董卓。虽然由于诸侯之间的矛盾重重,董卓暂时的保住了自己的位子,但是这并不是代表董卓就能长治久安。当时天下大部分都已经被割据势力占据,董卓虽然势力比较强,但是董卓并不是能力最强的。
吕布和王允后来杀死了董卓之后,李傕郭汜等人继续了董卓的势力,这些人最后也被击败了。那么董卓假如不死的话,董卓也没有机会统一天下呢?答案肯定是否定的,虽然董卓击败过曹操,但是那是在双方势力相差比较大的情状下,假如等到曹操占据兖州、青州、豫州的时候董卓再和曹公对阵,恐怕董卓也免不了灭亡。
不要说曹操,董卓也不是袁绍的对手,因为董卓回根结底就是一个野心家,一个残暴的野心家,他没有什么治国的好方法,一味的只是巧取豪夺,关中地区被搞得民不聊生。而且董卓也不会拉拢人心,和自己的干儿子都处理不好关系,就不要说和别人了,这种情状下的董卓即使不被吕布杀死也早晚会被其他部将杀死。董卓大体上和袁术相似,势力比较强但是君主的能力不是很强,所以董卓不死的话,曹操和袁绍的官渡之战可能只是会推迟罢了,董卓还是会被曹操和袁绍联手灭掉的。
公元193年,董卓在进皇宫的时候被刺杀,罪大恶极的董卓终于死了,死于义子吕布之手。吕布为什么参与杀死董卓呢?《三国演义》说是董卓、吕布中了司徒王允的美人计。这种说法自然当不得真。从政治上来说,世家大族和并州军领导吕布联手杀死董卓,是理性考量的结果,这要从东汉末年的天下形势讲起。
东汉末年的社会基本矛盾,是强势皇权和崛起的世家大族、豪强之间的矛盾。这怎么回事呢?简单来说,秦汉四百年,继续了商鞅的设计,典型的社会结构是这样的:皇室高高在上,皇室之下是一个科层的官僚体系,底层是一盘散沙一样的平民。皇室通过官僚体系治理国家,官僚由皇帝任命,皇帝对官僚有绝对的掌握权。不是说地方不会出现豪强,而是皇帝和官僚体系总能削弱抑制他们。但到了东汉中期以后,社会结构已经逐渐发生了转变:
(1)官僚体系表现出相当的独立性,有些家族能够在朝廷世代为官,而他们之所以能如此,并不完全依靠于皇帝,更多地依靠的是自己在社会上的私人关系网络,他们是世家大族。(2)在地方上,也大量出现豪强,他们大量占有土地,成千上万的人依附他们生存,他们拥有种种特权和权威,但这些权威并不来自官府正式的授权。豪强削弱了中心政府对地方的掌握。
(3)在思想舆论界,读书人大量出现,名士兴起,他们不一定都有官位,但也议论政治,朝廷不得不经常考虑他们的意见。世家大族、豪强、名士之间不是截然分开、泾渭分明的,他们经常互相转化,同时兼有多种身份。一方是世家大族、豪强,一方是皇权,统治阶级内部本来已经出现多条裂痕了。这时候又来了一个黄巾军起义(或叛乱),中心授权地方政府自己组织军队对付黄巾军。地方政府拥兵自重,渐成尾大不掉之势力。
皇权与世家大族(士大夫)的矛盾,表现为宦官与士大夫的冲突。宦官完全依附于皇权,他们是皇权的代言人。两者冲突的一个小高潮是公元169年的党锢之祸,这次宦官与士大夫的斗争,以士大夫的失败而告终,大批士大夫被禁锢不得为官,但士大夫力量的根基并没有被动摇。党锢之祸后20年,汉灵帝死了,士大夫们再次想联合外戚诛灭宦官,结果外戚和宦官都被杀光了,士大夫们也没有取得他们想要的权力,军阀董卓进京了。
打个比方,一家集团公司,原来都是董事长100%控股的,所以他在公司里面任意杀伐决断,但是后来公司里出现了很多小股东,董事长的股份只剩下10%了。小股东们要求自己的权益,而董事长还是要保护原来的行事派头,他们之间就难免有矛盾了。而且,每个小股东都有自己的分公司,分公司里的人对小股东的忠诚,甚至超过对集团公司的忠诚。这样小股东也就有底气喊板董事长了。
在这种情状下可能只有下面几个抉择:
(1)董事长死撑着原来的派头,那他就等死吧。
(2)设计新一套权力分享机制,例如按股权投票,和平解决问题。不过古时候没有股权投票一说,而且每个小股东到底有多少股权,也说不清楚。
(3)出来一个强人,摆平其他人,把分公司的掌握权再收回往,重建集权政府。
(4)是小股东们分几个派别,大家分家过吧。分家完了,到头来还是要打。
董卓的抉择是什么呢?他觉得公司之所以功绩不好,是因为这个董事长不好,我来当一个好的董事长吧。
董卓面对汉末乱局,开出的方案很简单。他划分权力领域:董卓把握武力和最高决策权,政府运行那些事情,就交给士大夫处理。董卓所给出的方案,其实就是士大夫们多年来所追求的目的,只不过是把皇帝换成了董卓。但刘氏当皇帝,是当时社会的共识,是法理所认可的。你董卓为什么能把握最高权力呢?不就是因为你有军队么?然而,天下有军队的人多了往了。所谓“天下健者岂唯董公”。董卓的统治固定是不可能稳定的。
董卓要让天下畏服,必须证实没有人能挑战自己坐在最高领导人这个位置上。也就是抉择方案3。然而,关东讨董联盟打过来了,董卓迁都回避。这从战术上是保护了自身的安全,从战术上,这却让董卓失往了洛阳城内的潜在盟友。董卓外强中干的真面目一下暴露出来了。董卓的朝廷,表面还是个全国政府,实际只是一个地方势力,这样谁还情愿跟着董卓混呢?士大夫们看出来了,董卓内部成员也看出来了,这也是吕布背叛董卓,与士大夫集团联手灭掉董卓的根本原因。
董卓其实是比较有机会重新统一全国的。董卓刚进京的时候,皇帝的权威还在,京城公卿名士,在全国各地有强大的私人网络。用好这些人,会让董卓拥有浩大的优势。然而,董卓似乎完全没法和士大夫打交道。他优容士大夫,对士大夫们言听计从,以至于名士蔡邕在董卓死后,还为董卓流泪,但董卓完全没法把这群士大夫用起来,相反,士大夫都在暗暗使袢子。这是董卓在具体操作方面的失误。当然,董卓进京后,特别是迁都后,自己也干了很多作死的事情,他生性残暴,肆意屠戮,令京城人人自危。吴起所谓“在德不在险。若君不修德,船中之人尽为敌国也”。高高的郿邬城墙没有能够保证董卓的安全,董卓很快就被杀掉了。
董卓暴力削弱了东汉皇室和中心朝廷,可谓东汉王朝的掘墓人,却不是新秩序的缔造者,他短缺高瞻远瞩,没能回应社会变动所带来的浩大挑战。在他身后,一个分裂的时代开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