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卓逃往关中,讨董联军为何没有趁胜追击? 董卓掌握西汉朝廷后,
董卓逃往关中,讨董联军为何没有趁胜追击?
董卓掌握西汉朝廷后,把汉少帝给废掉,重新立汉献帝,之后更是大权独揽,专横跋扈,残害百姓。
当时朝堂上的很多大臣士族集团眼看利益受损,于是公开推举袁绍为领导,组成关东联军预备进京诛杀董卓。
战争初期,关东军取得不少胜利占据上风,特殊是猛将孙坚还斩杀了董卓手下大将华雄。
为了暂避联军的风头,董卓一把火烧掉洛阳,挟持皇帝和一众大臣跑往长安。
这种形势对于联军来说是相当有利的,应该组织力量陆续痛击董卓,但是关东联军却再也没有组织追击。
那么当时的反董卓联军面对如此有利的形势,为什么不趁机追击一举诛灭掉董卓呢?
第一个原因就是董卓的势力依然强大。
董卓在把持朝政期间,把朝堂上搞得是乌烟瘴气,百姓怨恨。所以关东诸侯联合讨伐董卓的时候,一时间应者云集,声势浩大。其余的诸侯哪怕不参与讨伐董卓,也是抉择中立。
一时间,董卓被联军压抑在洛阳地区,形势对于董卓来说十分不利。
经过一段时间的战争,董卓著来越觉得被动,虽然重要的防线依然把握在自己手里,但是老虎面对群狼也是力不从心。
为了摆脱这种不利的因素,董卓企图舍弃洛阳,撤退到自己的依据地关中地区,几经考虑决定迁都长安。
长安地理位置优越,位于关中平原腹地,东有崤函险要地理位置,西边则是雍州,自己的依据地,从战术上来讲这是洛阳不能够相比的。
所以董太师把洛阳城的财富洗劫干净,威逼汉献帝和洛阳的百姓迁到长安,还一把大火烧掉了洛阳城。
此时的联军队伍中只有曹操率军追击,其余的诸侯都抉择按兵不动。
因为他们都知道虽然董卓撤退,但是他的实力依然还在,董卓的手下以西凉和并州的士兵为主,大部分是精锐骑兵,而且其中还有吕布这等让诸侯恐惧的猛将,所以董卓的势力并不比联军弱。
而且董卓是主动撤退的,并不是战败溃逃,军队的战斗力丝毫没有受到影响。
诸侯中只有曹操看不惯联军各首领这种明哲保身的做法,带领自己的主动部下追击董卓,结果在荥阳被董卓的断后军队打得大败。
要不是曹洪要害时刻把马让给曹操逃走,估量曹操都可能战死沙场。
如此看来董卓军队的实力是非常强大的。
展开全文
第二是联军内部分裂,各自明哲保身。
当时的董卓面临的形势其实也很严酷,他不仅要护送汉献帝和朝中文武百官,还要监督迁往长安的老百姓,这样一来可以使用的有生兵力也不多,而且行军也比较缓慢,稍有不慎对于他自己也是毁灭的打击。
为了对付追赶而来的联军队伍,董卓安顿了大将徐荣负责断后,徐荣依靠优势兵力和地形优势击败了曹操,但是不代表徐荣可以反抗十几万的关东联军。
只要联军团结一心全力追击,徐荣也阻挡不了声势强大的关东联军,非败不可。
曹操败退回到酸枣联军的依据地时,看到这帮人一天莺歌燕舞、饮酒作乐搞聚会,感到十分痛心。为了挽救大汉朝廷,曹操为这些军阀认真进行了一番战术谋划。
他劝导这些军阀分为北、中、南三路军队同时压抑长安,与董卓军接触后不予交战,而是坚守阵地,发扬自己兵多粮足的优势把董卓军队挈垮。
但是这帮人没有听曹操的意见,没多久就解散回家。
表面上看这些诸侯都认为董卓实力尚在,追击没有什么胜算。但是根本的原因就是各人为了保存自身实力,不情愿往和董卓往硬拼当这个出头鸟。
假如失败了会削弱自己的实力,是一笔划不来的买卖。
第三是诸侯忙于争夺胜利果实。
诸侯们保存自身实力,其实也是出于自身利益的企图,东汉末年的动乱已经让大家明白,汉室衰亡是现实,根本无法扭转。
虽然说大家是打着复兴汉室的旗号,其实暗地里各怀鬼胎,各有各的私心野心。
比如曹操当时还是期看能够复兴汉室,而袁绍兄弟早已经有了取代汉室的野心,特殊是袁术就尤为明显,回到地盘后就迫不及待地称帝。
其他的一些小军阀势力,有的是见风使舵依附别人,有的是佣兵自保夺地盘。
随着董卓胁迫汉献帝迁往长安,虽然汉献帝还是名义上的国家领导,但是他对朝廷的影响只是建立在董卓的上面,汉献帝的诏令是无法走出关中地区的。
此时的汉朝廷已经名存实亡,再也没有了号令天下的能力。
而整个关东地区就基本上成为了无人治理的状态,朝廷的政令再也无法影响。这个时候这片广袤的土地,自然成为了这些诸侯争夺的目的。
在战争的初期,因为大家的相同利益还可以团结一致,共同反击董卓。
而如今董卓已经龟缩到关中自保,对关东地区已经失往了威逼。
接下来这些军阀考虑的事情,就是要各自为了生存和发展挠紧时间往占据地盘,赶紧往分蛋糕,而不是投进精力到毫无意义的董卓身上往。
所以作为联军盟主的董卓,早就是心怀叵测,又怎么可能往对董卓赶尽杀绝呢?
而其他的诸侯也是有样学样,你盟主都不上心,我们自然也表达散伙各回各家。
此后的整个关东地区彻底陷进军阀混战,山河破碎,百姓生灵涂炭,这才有了曹操那句闻名的“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喊”的描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