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游戏攻略汉献帝最信赖的人是谁?董卓迁都长安背后的角力

汉献帝最信赖的人是谁?董卓迁都长安背后的角力

misa2 03-27 3次浏览 0条评论

文:立早闲人(白马晋一原创团队成员)

关东诸将议:以朝廷幼冲,迫于董卓,远隔关塞,不知存否,幽州牧刘虞,宗室贤俊,欲共立为主。这是《资治通鉴•汉纪五十二:孝献皇帝乙初平二年(辛未、191)》中的一句话。

从《资治通鉴》的这句话中看,迁都长安对汉献帝造成两种不可估量的后果,即第一种,汉献帝与东部实力派人物失往联系。关东联军失往讨伐董卓的目的,陷进“外托义兵,内图相灭”互相争夺的状态,为东汉四分五裂埋下了祸根;第二种,汉献帝与东部实力派人物加深对立。关东联军不知汉献帝的死活,提议“东立圣君,太平可冀”互相利用的隔阂,为汉献帝的皇位合法产生了不利。特殊是第二种,幼小的汉献帝远在长安,不知死活,就给别有专心的一部分人一个利用机会,从而造成反对董卓的人,也跟着反对汉献帝。为此,为了摆正自己皇位的正统地位,使帝国趋于统一,幼小的汉献帝开始谋划东回。为了东回,汉献帝一共谋划两次,一次是受董卓把持时,未成行;一次是被李傕郭汜劫持时,已成行。今天,重点讲讲汉献帝谋划第一次东回。

《三国志••魏书八•二公孙陶四张传》记述:(刘)虞子和为侍中,在长安。天子思东回,使和伪逃卓,潜出武关诣虞,令将兵来迎。这句话虽不长,却留下很多的信息。

即其一,汉献帝谋划东回的时间。

汉献帝受董卓裹挟至长安到董卓被诛的时间是190年二月丁亥(十七日)被迫迁都长安,于三月乙巳(初五)进长安到未央宫(西汉王朝的大朝正殿),一直到192年四月辛巳(二十三日),共两年又一月有余。汉献帝第一次谋划东回的具体时间在史书上根本没有明确。在《资治通鉴》里,司马光是将此事记载在孝献皇帝乙初平二年(191年)。迁都长安,董卓并没有随汉献帝一同到长安,而是亲自驻扎在毕圭苑(东汉灵帝时期建造的闻名皇家园林,位于洛阳城南,以防止官员和人民逃回故都洛阳),直至初平二年四月才进进长安。为此,汉献帝命令刘和改装从董卓那里溜出来找刘虞带兵接自己东返的时间点应是董卓进长安之前。此时,汉献帝才十岁,而董卓还未被诛。

展开全文

其二,实施东回的要害人选。

汉献帝第一次谋划东回时,信赖并选用两人,即刘虞刘和父子两人。刘虞是汉灵帝时期的幽州牧、太尉并封容丘侯。在董卓专权期间,刘虞先被授予大司马,进封襄贲侯;后被拜太傅,本要召进朝任职,却因道路阻塞,任命竟不能够到达,仍在幽州牧任上,仍然掌管幽州之军政大权。刘和是跟随汉献帝一同到长安的侍中。侍中,秦时为丞相属员,往来殿中奏事;汉时为皇帝近臣,常备顾问应对。身居侍中之职的刘和,先是手握兵权的幽州牧刘虞之子,备受刘虞宠爱;再是权倾朝野的丞相董卓亲信,深受董卓信赖;后是身陷长安的皇帝刘协近臣,倍受刘协信赖。抛开刘和的身份,最为重要是刘和与其父刘虞,都是血统纯正的汉室宗亲,且对汉室忠心耿耿,对汉献帝忠肝义胆。因此,十岁的汉献帝抉择刘虞刘和父子来执行东回计划,以便协助自己逃离长安重回洛阳,以使能重新恢复帝国秩序。

公元191年,只有十岁的汉献帝不仅能对东汉政治形势分析得如此正确,还能如此清醒地熟悉到回到洛阳的必要性和重要性,甚至能如此果敢且勇气地付诸实施。

笔者按:聪慧,指聪明、有聪明。面对 “天子都长安,四方断绝”的整个东汉帝国紊乱状态,正值孩童又身陷困境的汉献帝不仅未自暴自弃,甜当傀儡;反自强不息,发奋图强,着手谋划东回洛阳的计划,并决断地付出行动。正所谓:人小鬼大。

董卓技能
董方卓:假如安东尼值一亿欧,那恩佐可以值两亿欧 袁绍为什么敢喊板董卓,称“我的剑未尝不利”呢?
相关内容
发表评论

游客 回复需填写必要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