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游戏攻略董卓于邙山暂时起意?或许他骗了所有人-三国人物之董卓(二)

董卓于邙山暂时起意?或许他骗了所有人-三国人物之董卓(二)

misa2 03-27 3次浏览 0条评论

温馨提示:探究历史真相这种事,不会有定论,而且聊起来既麻烦又枯燥,假如您和我一样闲……不对,假如您也喜欢,并且有时间钻研,那么我想,本文会给您带来一个新的构思,当然,假如您有同样的看法,那咱们也算臭……志同道合了。

公元189年八月辛未,董卓于北邙山下接驾进京,开始实现自己的梦。

第三天,也就是九月甲戌,董卓废少帝刘辩为弘农王,立陈留王刘协为新皇帝;丙子,董卓毒杀何太后;乙酉,董卓自任太尉,加鈇钺、虎贲。董卓进京时,步骑不过三千,却在短短十余日,做到了如此地步。

卓与帝语,语不可了;乃更与陈留王语,问祸乱由起,王答,自初至终,无所遗失。卓大喜,以王为贤,且为董太后所养,卓自以与太后同族,遂有废立之意。——《资治通鉴》

《献帝纪》也有类似的记载,可见,

董卓于邙山暂时起意,决定换掉皇帝

事实真的如此吗?不少朋友认为,董卓做事全凭好恶,他明明可以掌握更为柔弱的傀儡、明明不需要前往被赤眉军洗劫过的长安、明明可以自称皇帝……而他却换了天子、乱了京城、占了后宫、坑了百姓,这都是政治不成熟的表现。

可是,董卓并不是个政治渣,至少他有“糖和鞭子”的手腕。比如,董卓兵进洛阳,便广招天下名士,已平党锢之憾;废少帝,便杀何太后,鞭何苗尸,以解何进被杀之恨;进太尉,便追理窦武、陈蕃及诸党人,以从众人之看……

所以我想,立刘协、杀刘辩、焚洛阳、迁长安,董卓会不会是早有预谋呢?早在他接驾之前,甚至抗旨前往河东之前。

咱们不妨带着疑问,一边聊,一边猜他的真实意图。

一、刘协必须立

对于董卓为什么要废掉惊惶失措的刘辩,而抉择镇静自若的刘协,大部分朋友会给出四个理由:一,刘协年龄更小;二,董卓自认董太后本家;三,以贤废拙可以堵住众人之口。

展开全文

这三点,在我看来都是托词,而不是主要原因。

首先,刘辩年龄并不大,汉桓帝刘志登基也已十五岁;其次,董太后早在董卓进京之前就挂了,而且河间董氏并非显要大族,除了与“外戚”沾点边之外,攀附她没有太大意义;第三,刘辩是嫡长子,假如真的那么好废,汉灵帝活着的时候就废了。

至于第四个理由,是大家普及认同的,即立威。

不过,董卓以这样的方式立威,又不怕百官反抗,岂不多此一举?

都说新官上任三把火,这火可不是用来“烧天”的

!而且他杀伍琼、杀周毖、杀袁家五十余人,淫乱后宫、残害百姓,还迫使献帝西迁长安,做到如此地步,恐怕已经阐明他并不在乎。

除此之外还有哪些原因呢?

大者天地,次者君臣,所以为治。今皇帝闇弱,不可以奉宗庙,为天下主。欲依伊尹、霍光故事,立陈留王,何如?——《献帝纪》

这是董卓对百官的说辞,也是我个人认为的第五点原因,他要做权臣,与“立威”无关,因为所谓“权臣”,就该有废立皇帝的权力,这也符合董卓那满身的匪气,只是他很聪明,与其硬刚,不如找个更能令人接受的理由。

董卓谓袁绍曰:“天下之主,宜得贤明,每念灵帝,令人愤毒!董侯似可,今欲立之,为能胜史侯否?人有小智大痴,亦知复何如?为当且尔。刘氏种不足复遗!”——《资治通鉴》

这是董卓对袁绍的说辞,也是我个人认为的第六点原因,他要发明一个无人继续皇位,或者让自己的孩子继续皇位的局面,至于现在的皇帝贤德与否,都由董卓说了算。

(190年)三月乙巳,车驾进长安,幸未央宫。——《后汉书》

这是我认为的第七点原因。长安的辉煌属于西汉,但在被赤眉军等洗劫之后,辉煌不再,甚至连素材都要从陇右往运。所以,董卓需要一个由自己扶持的皇帝,一个不会逃走的皇帝,而且在当时,刘协是在刘辩之后,唯一一个有资格继续皇位的人。

卓大会公卿议,曰:“高祖都关中,十有一世,光武宫雒阳,于今亦十一世矣。案《石包谶》,宜徙都长安,以应天人之意。”——《资治通鉴》

这是我认为的第八点原因,董卓想要迁都破败的长安,需要一个具有说服力的理由,虽然《石包谶》被视为邪书,但时人最食那一套。

此外,还有第九点原因,就是转换矛盾,这个咱们稍后再聊。

二、长安必须往

既然长安残破,为何非要迁往那里呢?

后世皆说“董卓因为惧怕关东诸侯而迁都长安”。或许吧,但也有另一种可能:他早有预谋。

我猜,在董卓的计划里,洛阳只是工具,所以他大肆搜刮民财,甚至死人的钱也不放过,还将铜器融铸小钱,不惜将洛阳沦为地狱。董卓不会久居自己施暴的地方,或者说,既然这里不是他的抉择,那么破坏得越严重,对自己的威逼反而越小。

诶?长安不是也被董卓祸害了吗?其实这里是有冲突的

,据《晋书》所言,长安在董卓时代并没有遭到破坏,直到李傕、郭汜自相攻伐,于长安城中以为战地之时,才搞得如同洛阳一般:白骨盈积,残骸余肉,臭秽道路。

关中肥饶,故秦得并吞六国。且陇石材木自出,杜陵有武帝陶灶,并功营之,可使一朝而办。——《资治通鉴》

这是董卓为迁都长安所找的理由,“陇石材木自出”,这恰恰暴露了他“早有意图”。

此外,我再帮他弥补一下:长安,是丝绸之路的起点,也是大汉的故都,最重要的是,离董卓的家乡陇西更近一些。众所周知,董卓的“依据地”在凉州,而凉州与都城的距离越短,对他越有利。

只是,董卓的动作需要加快,因为公元189年冬天,白波军兵攻河东诸县,董卓的女婿牛辅带领凉州兵,以及李傕、郭汜、贾诩等牛人前往讨伐,结果居然败了;190年初,王匡遣韩浩驻孟津,这是反董联盟的部队,比农民军更难对付,虽然实际并非如此。

最终,董卓还是打通了西迁的路。

公元190年三月丁亥,汉献帝刘协移驾长安,董卓随后亦至,并在眉坞建起一座城池,号称“万岁坞”,并将金银财宝、粮食马匹,统统移了进往。后来的隋文帝杨坚,也在旧址之外另建了一座新城,当然,意图完全不一样。

卓筑郿坞,高于长安城埒,积谷为三十年,卓云:事成,雄踞天下;不成,守此足以毕老。——《三国志》

可见,成与不成,董卓都有企图。

三、刘辩必须死

既然刘协必须立、长安必须往,那么,已被废为弘农王的刘辩,已经没有抉择了,只是尚存疑点:

190年正月,各路诸侯纷纷起兵,董卓提议迁都长安;癸酉,郎中令李儒毒杀刘辩。

这在《资治通鉴》、《后汉书》等史料中记载得非常清楚。

董卓杀帝,图危社稷,(臧)洪说超曰:“……今王室将危,贼臣未枭,此诚天下义烈报恩效命之秋也……以此诛除国贼,为天下倡先,义之大者也。”——《三国志》

第一句便是“董卓杀帝”,这与“为天下倡先”显然是矛盾的,时间点也对不上

,那么联盟成立的原因便有待商榷了。其实讨董联盟没啥好说,无论怀有怎样的鬼胎,都必须诛杀董卓,否则宣而不战,还不如做个土皇帝,就像历史所展现的那样……

对于这里的纰漏,或者说冲突之处,则有以下两种可能:

其一,史料记载无误,臧洪得到的消息并不是少帝刘辩被废,而是被杀。

不知您是否联想到了刘备,当曹丕逼迫刘协禅让之后,刘备便宣称刘协被杀。但臧洪地位太低,他不需要这样做,那么以此激起众人的愤怒,激发众人的爱国情绪,倒也可以理解。

其二,史料记载有误,要么是少帝死亡的时间,要么是诸侯起兵的缘由。

我个人对死亡时间没有异议,因为杀死何太后,反而有些为民除害、众看所回的意思,可刘辩并没有过错,新进帝都的董卓,废掉他尚且有人反对,何况要将其毒杀。那么,诸侯起兵便是为“董卓废帝”。

由此可见,董卓的手段还是比较高明的,他将矛盾变成了群雄与自己的私人恩怨,而且无论成败,诸侯们得到的结果都会很尴尬。

试想,即便杀掉董卓,被救出的刘辩又该如何处理?刘协已是正统,若想复刘辩,也要先废帝,这和董卓便没有区别,假如以董卓所立皇帝为正统,那反董做什么……这也是上述的第九个原因。

总之,在这场“游戏”中,皇帝就是一个傀儡。

既然是傀儡,便只需要留一个,董卓抉择了刘协,那么刘辩是没有活路的。

我再弥补一点原因:刘辩被废为王后,需要前往弘农,或者改封他地,只是皇帝的合法继续者便不是唯一,这对董卓极为不利。历史上的确有封王而不迁的先例,却没有封王而不往的先例,只要天下未定,董卓便不会放过他,但天下假如稳定下来,又留他何用……

就像刘辩临死前所唱的悲歌:“天逆臣见迫兮命不延,逝将往汝兮适幽玄!”只怪自己生在帝王家,而且是即将覆灭的王朝。

说了这么多,还剩最后一个要害的问题:董卓为何不直言以告百官呢?

我给他找了一个理由:董卓“保护”百官与百姓西迁,比驱赶他们要轻易得多,董卓当然可以为了一己私欲而强行攻杀,但他需要时间,何况人都杀了,谁往长安干活啊。

好啦,这就是我对董卓意图的另一种推断:

他并非为了立威而行废立之事、并非恐惧关东诸侯而迁往长安,他所做的一切,早有预谋,只是这“预谋”中最大的败笔,是人心,哪怕是跟他一起出生进死、受他恩惠的将士们,也有不满他的一天,何况爱国之重臣。

董卓技能
吕布在董卓手下算什么水平?细数董卓集团的那些搞笑型选手 十八路诸侯联盟讨伐董卓却失败,是董卓过于强大?此二人是要害!
相关内容
发表评论

游客 回复需填写必要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