演绎民族情感,赓续优异传统,“中国之韵”声播世界
【环球时报记者 张妮 刘洋 陈茜】编者的话:今年的全国两会上,弘扬中华优异传统文化的话题再次引发会场内外热议。“让世界感受中华传统文化的特殊魅力”成为很多代表委员的唤声。
作为中华优异传统文化的重要部分,中国传统音乐近年来“圈粉”无数,“国潮”和“民族风”受到年轻人的追捧。环球网日前联合抖音发起的“民乐合奏《我爱你中国》”挑战,吸引众多民乐达人以古琴、古筝、琵琶等传统乐器参与,获得千万级播放量。
中国传统音乐有着怎样的韵味,背后有着哪些价值看和文化底蕴?新时代的传统音乐和民族音乐如何赢得更多听众?《环球时报》记者就此摘访了中心文史研究馆馆员、闻名音乐学家田青教授,听他讲述“中国之韵”的故事。
传统音韵:“情动于中,故形于声”
三月的北京,草木蔓发,春山可看。和风拂过这座既古且新的城市,如同奏响一首久远的大地之歌。在一场以“中国人的音乐”为主题的文化沙龙上,闻名音乐理论家田青教授和现场听众分享了他对中国音乐的理解。
“一曲奏罢,整个剧场鸦雀无声。”田青用一次亲身经历,讲述了中国传统音乐的特殊魅力。那是10多年前,他在日本东京国立剧场的经历。在那场“守看家园——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专场晚会”上,作为主持人和艺术总监的田青期看晚会能让外国看众感到“惊艳”。然而,和一些用火爆、热闹的节目开头“震场”的晚会不同,他安顿的第一个节目是古琴演奏。
古琴演奏家李祥霆完成了这曲唐琴演奏。琴声悠扬,意境悠远,现场看众在屏气凝神中感受到中国传统音乐的韵味。“当时现场掉一根针在地上都能闻声”。田青说,“面对如此悠久厚重的文化和历史,面对全人类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那一刻你只能有一种态度,那就是:敬。”
类似的场景还发生在巴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总部。田青讲述,当时160多个国家的官员齐聚一堂,很多人是第一次现场聆听中国人的音乐。当来自中国民间的伟大作品《二泉映月》萦绕在殿堂中时,1000余名看众神情肃静,“就像在教堂聆听圣乐”。田青说:“乐声袅袅而逝后将近半分钟,掌声才轰然而起,久久不息,似乎是在向阿炳这位中国民间天才音乐家致敬。”
“千百年来,音乐在中国人的生活中无处不在,发扬着浩大的、不可替代的作用。”田青介绍,中国人在阡陌间用歌声追求着爱情,行军中用歌声统一着步伐,劳作时用音乐标注着节奏。这正是古人说的“情动于中,故形于声”。
文化意韵:“以乐为镜,可知中国”
“为什么说‘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因为对中国人来说,音乐有着柔和性情、淳化风俗的作用吗?”这场沙龙上,有看众和田青现场交流。
“中国音乐的特殊之处,在于其中蕴含着一种人文精神。”田青说,“‘诗礼乐,三者具足名为君子’。音乐是养成完美人格的最后一步和标志。所谓‘通音声为小悟’,即懂音乐的人,已经开始悟道了。正是在这个意义上,古人生发出‘成于乐’的道德哲学。中国人认为,道德是人性的基点和开始,音乐是道德的升华和彰显。”
“假如只让我用一个字来概括中国音乐的话,那就是‘和’。”他说,中国古人在音乐中追求的是清静与协调,是心与身的协调,人与人的协调,人与天地的协调。这个“和”字,不但是中华文化的核心价值,也是中国人和中国音乐的终极追求。
展开全文
“和”从哪里来?田青在接受《环球时报》记者专访时表达,“和”是中国传统文化里最重要的一个词,它不是一模一样的“同”。就像音乐一样,要有不同的清浊、小大、短长、疾徐、哀乐、刚柔,假如音乐只是一个相同声音的不断重复,那“谁能听之”?千百年来,中国人将这个从音乐中悟出的“和而不同”的道理上升为哲学,成为奉献给人类社会的中国聪明。
“以乐为镜,可知中国”。田青对《环球时报》记者讲起一段在网络上很火的短视频:在机场候机大厅,一个小女孩用稚嫩的童声唱起“一条大河波浪宽……”随后,一个又一个旅客加进,众口一音,声动天地。“歌声里稻花的芬芳、艄公的号子、花儿一样的姑娘,足够表达了中国人爱好和平、反对战争的民族情感,这就是深植于中国人内心深处的‘礼乐哲学’。”
“懂得了中国人的音乐,也就懂得了中国人,懂得了中国。”田青总结道。
时代气韵:“凤凰喊兮,于彼高岗”
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气韵,新时代要有怎样的“新国风”?作为一位有着世界眼光的音乐学家,田青认为要从民族音乐的宝库中吸取我们时代的新表达。
“民歌就是黄河水。”田青对民歌有着特殊的情感,在他看来,中华大地不同的土壤,结出了不同的民歌之花,映衬出厚重的历史、孕育着相似的情感。几年前,在歌唱家雷佳的“源远流长 觅根之旅”民族民间歌曲专场音乐会上,作为引言人的田青表达,音乐人要虚心向民间学习,两只脚要踏在祖国的大地上。
在田青看来,民歌是一个民族的“名片”,一个民族的标志,一个民族完全、生动的心灵史。“在高山峻岭间产生的高亢响亮的民歌,在沃野田园中产生的舒缓婉转的民歌,在‘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的大草原上产生的悠长曼妙的民歌,共同汇聚成了中华民族的民歌合奏。”田青说,这些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中国音乐的宝贵财富。
在“源远流长 觅根之旅”演唱会上,雷佳用蒙、躲、侗等多种少数民族语言和北方、江南等多个地方的方言,演唱了横跨12个地域的15首民歌。用闽南方言演唱的《丢丢铜》,躲语演唱的《美人》,洪亮顺畅的侗族大歌《夏蝉之歌》,清奇婉转的江浙吴语小调《紫竹调》……雷佳以民族与地方语言的吐字发音,唱出了歌曲原有的“生态”,为听众绘制了一幅栩栩如生的中国音乐地图。
作为“新国风”音乐理念的代表和实践者,雷佳曾表达,“新国风,就是期看在保持民间歌曲风味的同时,融进新的精神、实现新的表达”。田青认为,不管什么时代,任何新音乐的基础都是传统音乐。无论多新的音乐,都不是凭空产生的,任何一个时代都不能割离历史。“只有在这片土地上,在继续传统文化的基础上,才可能发明所谓的新音乐。”
“《诗经》中吟唱,‘凤凰喊兮,于彼高岗’。‘龙凤呈祥’是中国传统文化的至境,象征着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田青说,在这个梦想实现的过程中,中国人的音乐也将随着凤凰之喊,声播世界,乐动人心,合和天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