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游戏攻略昂起中国人不屈的头颅:我国首座超长波电台建设功臣簿上的夫妻档

昂起中国人不屈的头颅:我国首座超长波电台建设功臣簿上的夫妻档

misa2 03-27 4次浏览 0条评论

文丨季阳林

1958年7月31日,苏共中心第一书记赫鲁晓夫来华访问,向毛泽东主席提出和中国建立“联合舰队”及在中国“共同建设”“共同使用”超长波台的要求,被毛主席断然拒绝。

1960年7月16日,苏联政府突然照会我国政府,单方面撕毁同中国签订的所有专家合同和科技合同。同年8月,协助我国建设超长波台的苏联专家全部撤离回国,带走了要害性的图纸和其他各种工程建设资料,中国超长波台建设陷进进退维谷的境地。

超长波可穿透海水,传播距离远,通信稳定可靠。有了超长波台,我舰船编队才能走向远洋,潜艇真正姓“潜”。

党中心、国务院、中心军委决定自力更生建设超长波台,周恩来总理调兵遣将搞会战。

工地党委挠住技术设备工艺设计这个主要矛盾,成立了由高级工程师周建畏、技术员倪少白和何应麟组成的三人攻关小组,向技术难题宣战。经过一年多顽强拼搏,他们奇迹般地绘制出超长波台的八大本总图,还和其他同志一起绘制、修改和整理出相关分图,为工程建设打下了要害性的基础。

建设大军开进了华北高原盐碱地,海军从清华大学、哈尔滨军事工程学院等高校招集的大学生和海军司令部通信兵部工程处的工程技术人员纷纷投进到超长波台的怀抱。

展开全文

那时国家正在遭受三年严重自然灾祸,加之苏联逼债,经济非常困难。虽是国家重点工程,体力劳动繁忙,口粮准则也不高,每顿饭每人只有两个黑面馒头或两个玉米面窝窝头,食不饱,许多同志营养不良,有些同志出现浮肿。

饥饿,继续像猛兽一样,其势汹汹,袭击着建设大军。

工地政委、红军老战士聂洪国大校带领大家挖苜蓿草、盐蒿子等野菜充饥,但这不能长久,台党委号召大家学习“南泥湾精神”,开荒种地,生产自救!

在生活极端困难的条件下,建设大军勒紧裤带,千方百计保证工程质量。浇灌混凝土,都把沙子、石子用水清洗。所用钢筋,先用砂纸除锈擦亮,再用棉纱抹得干干净净。浇灌如同地下宫殿、有“三防要求”的机房混凝土壳体,不能一次完成。为了使前后两次的浇灌牢固地连成一体,全台上下大会战,三班倒,连续干,一个周期就是十七、八天……

在建设超长波台的过程中,建设大军增添了一个优异大脑,名喊袁翊。他1932年出生于江苏省海门县农村,1953年天津大学电信系毕业后被分配到海军,1955年到苏联克雷洛夫海军工程学院通信系学习6年,曾在苏联舰艇编队和大功率超长波台观察实习,成果优异,获得副博士学位、斯大林金质奖章。

几千箱进口的、国产的机器设备运到工地,要把它安放地堡,组装成互相贯通的精美机器群。为此,成立了安装办公室,海司通信兵部工程处胡定安处长为办公室主任,下设三个安装组和一个实验组,袁翊担任实验组组长,检查设备和图纸,测试是否符合要求。

在安装机器设备的高潮中,1964年5月的一天上午,中共中心总书记邓小平同志来工地视察,钻地堡,进机房,听取政委常振华、台长刘巨扬的汇报。小平同志对施工、安装工作表达称心。指示:“如有解决不了的问题,找国务院办”。

超长波发信机功率超大,电压很高,天线上的电压最高达160多千伏,天线下的电场强度很高,挂在身上的电笔自动发光,碰到地上的自行车使人触电麻手。为了把占地万亩的通信设施调试出预想的功率和信号,技术骨干周建畏、袁翊和其他技术人员全力以赴。

局部调试时,发信机房里经常有部件打火,如同炸雷。一次“轰”的一响,飞出火球,让人胆颤心惊。

必须先看察位置和现象。

要害时刻,文质斌斌的袁翊挺身而出,人们对这位留苏的大学生托付厚看。他在馈线引出口四周看察时,皮鞋踩在地网导线上,橡胶鞋底起火冒烟。后来他们制造了一只接地钢筋笼子,袁翊冒着被电击的生命危急钻进铁笼,进进高电压区看察。好吓人哪!四周发出“叭、叭”、“咔、咔”的雷声,震耳欲聋。病根终于找到了,大家反复检查和测试,得出结论,摘取应对措施,终于治服了“雷公”。

技术人员这种不怕苦不怕死的精神是难能可贵的,他们的行动阐明:中国,有能力揭开超长波科学的迷宫,中国人民也决不会让步于不可一世的“雷公”!

在那一年里,技术人员夜以继日,天天工作十多个小时,经过数百次局部和整机调试,使超长波发信机在高功率下发出了信号。

1966年2月16日,超长波发信台第一次担当对潜艇的通信保障和试验任务,历时26天,取得圆满成功。

在建设超长波发信台的同时,在同一场区内,建设了与超长波发信台结合使用的大功率短波发信台。它的历史也堪称是一首史诗,诗作者同样是建设大军。其中,袁翊又做出了突出奉献——和台里的技术人员一起,经过长时间的反复调试,解决了大功率短波发信机难以消除寄生振荡的技术难题。

周建畏等工程技术人员回京后,袁翊考虑超长波台使用和治理工作的需要,萌生了长期扎根高原盐碱地的念头。

他写信做妻子侯景娴的思想工作。

侯景娴在北京大学医学院毕业后分配在北京一家大医院当口腔医生,工作称心,生活舒适。

看了袁翊的来信,她眼前叠现出首都和高原盐碱地的强烈反差。侯景娴深知国家培植一个留学生不轻易,应该照顾好丈夫,支持他报效国家。她毅然离开了繁华的北京,来到了袁翊身边。

侯景娴随军后,和袁翊情相系,心相惜,双双扎根高原十五年。

这十五年,袁翊作为技术骨干,和其他同志一起,在台党委的领导下,扎扎实实做好超长波、短波两个发信台的技术保障工作,没有发生人员伤亡和设备损坏的重大事故。

这十五年,侯景娴成为一方名医,热情为台里官兵医治口腔疾病,承担起大多数家务,影响了自己健康也无怨无悔。侯景娴啊侯景娴,您是知情晓理的好军嫂,谢谢,谢谢您啊!

1985年1月22日15时,海军司令员刘华清在北京海军作战值班室,通过超长波台,慰问18600Km之外的南极观察队海军官兵。

1986年10月25日,中心人民广播电台在早上7点的“黄金时间”,向全世界宣告:“中国超长波信息已能覆盖全球”。从此,揭开了我国超长波台的神异面纱。

超长波超长波/你是一只神异的信鸽/瞬间翱翔千里万里/飞遍全球每一个角落/无论舰艇航行到哪里/你都把人民的嘱托/及时送到水兵的心窝……

建设超长波电台,决心来自最高层。艰苦奋斗创业史,一笔难写众英雄。由于条件和篇幅所限,作者不能摘访更多的为超长波台建设奉献力量的人们,让他们青史留名。留名不留名又有何妨?个人消逝,事业永存。那昂起头颅、200多米高高耸立的排排天线铁塔,就是他们不朽的身影!

☆作者简介:季阳林,北京军休第33所军休干部,曾在海军部队和机关工作30多年;中国报告文学学会会员,发表作品400多万字,出版《舰队在远方》等著作7部;曾获海军新闻报道特等奖和全军好新闻奖。

原创文章,转载请注明作者及出处

编辑:易书生

鸣草位置
罗捷媚:塞外红山格外娆(散文) 卢海娟:哭抽泣的蝲蛄河(散文)
相关内容
发表评论

游客 回复需填写必要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