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七十年代的生育高峰是怎么来的?那时的孩子们幸福吗?
三年自然灾祸一过,出生率就明显提高了。我们村当时的人口是一千二百人左右,从一九六二年到一九七二年,短短的十年时间,人口就到达了一千五百人左右。是全公社有名的大村。
一九六五年村里才成立小学,学生是两个班在一个教室上课,而且还没有五年级。到了一九七二年,村里的小学一至四年级平均学生是四十名,五年级将近三十名。
当年听老人们讲,肚子里有食了,怀孕的概率就大大提高了,从而出生率明显也高了。
为什么每家每户都会有六七个孩子,甚至更多。婆婆和儿媳妇一起坐月子的都有。就是因为没有节育措施,谁也不想生,可是有了怎么办,只能是生下来吧。迫不得已出生的孩子,当然不会都是宝了。从起名字就能看出,父母是多么的无奈。
不上学几乎都不起大名,也就是学名。上学才起的名,所以喊学名。
平时都是喊小名,也就是乳名。什么狗旦,小片儿,听起来都是不招人待见的。
当时只有大队部有电,各户都没电。没电的原因,一是拿不起电费,二是架设电线的费用拿不出来。
展开全文
天一黑基本就钻被窝睡觉了。特别是头进冬到春天这一段时间,天黑的时间也早,再加上冷夜漫长,只要是有生育能力的,开春的时候,妇女们都会挺着大肚子。直到生孩子最后那两天还在队里干活儿呢。
一九七零年左右,村里的卫生室也有了避孕片。是大红瓶子装的,可能是一千粒一瓶吧。有的四十多的妇女,不想再生孩子了,就偷偷往卫生室买避孕片。她们不敢直说买避孕片,怕丢人。只能说,自己牙疼,或者说自己男人牙疼。卫生室管拿药的问,谁说避孕片管牙疼了。妇女就会说,你别管了,都说避孕片治牙疼的。
后来人们都心照不宣了,再往卫生室就假装捂着腮帮子,赤脚医生就明白了,笑着说,又上火了吧,是不是又牙疼了。妇女就捂着腮帮子点点头。然后,红着脸,拿着避孕片回家了。
商店里设有避孕套自取箱,放在很显眼的地方。可是很少有成年人往取,都是怕丢人。商店人多的时候不敢往,人少的时候更不敢往。售货员都盯着看。
这些避孕套却成了孩子们的玩具,吹起来拿着满街跑。胆大的孩子,进了商店直奔避孕套箱子,挠起一把就跑。售货员看到后,他们早就跑远了。
有人说,那个时期的人,特别是孩子们都很幸福。
幸福谈不上,但是无忧无虑倒是真的。
大人们除了在家带孩子的,基本都要出工挣工分。不出工或者出工少,就有可能变成缺粮户。一旦成为缺粮户,三年五年缓不上来。
那个时候,人们几乎没有攀比心,谁家的情状都差不多。穷不到哪往,也富不到哪往。每个人都是穿着补丁衣服,都是露脚趾头的鞋。不过年是没有新衣服穿的。只有新结婚的小媳妇,才会有新衣服穿。
社员们几个人走在路上,一眼就能看出来,谁是新媳妇。因为只有她的衣服是新的。
哪个孩子穿的干净,大家都会说,我们可比不了他们家,他们家有一个食商品粮的。人们都会羡慕这样的人家。谁家急着用钱,都会往食商品粮的人家往借钱。这样的人家,人缘就特殊的好。
那个时候,人们几乎都能食饱。只是粗细粮比例不平均。食粗粮的时候多一些。从孩子们的头发和小脸蛋就能看出来。很多孩子的脸蛋儿是蹦磁的,一点光滑劲儿都没有。身上不仅有虱子,脖子上的黑皴像是戴着黑项圈。棉衣一般都是从穿上,直到春天脱了,几乎是没换过。
破布条都舍不得扔,攒到一起打背子,给家人做鞋底用。
这种情状基本到了一九八五年才有所改变。
我是一九八七退伍回家的,我从集市上买了一捆卫生纸,还被村里的妇女笑话我。
当时的卫生纸是论斤卖的,灰色的,厚厚的,用起来一点都不舒适。买回家还要用剪刀剪开才能用。
妇女就笑话我说,你一个大男人,还买卫生纸?我反问她们说,你们不用吗?她们说,我们用也就那几天。
可想而知,当时的卫生纸都不是普及使用的。
生完孩子都是放到沙土里,放到沙土里的好处很多,一是省事不用花钱,拉了尿了挠出来就行了。二是四五斤的土裤子,能挈住孩子,不至于掉地上。有的孩子脱了土裤子就会走,大人们没有时间侍候孩子。家家如此,都是大的带小的,十多岁都会下地割猪草。
我说的都是普及性,太苦太穷的家庭我也不会说的。究竟那是少数家庭。
人们一提起生活好了,都说是改革开放后,人们才食饱,过上幸福的生活的。其实,我们仔细的回想一下,真正过上幸福的生活是从二零零零年以后。真正充裕了,可以买车买房了,也就是最近十多年的时间。
面包车逐渐淘汰,家庭轿车进进百姓家,才是充裕的开始。
我们不忘过往的苦难,更要看到现在的幸福。
大河里没水小河里干,只有国家强大了,人民才会充裕起来。